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于小儿科疾病,记述最为丰富的首推天花与麻疹,由于这两种疾病对于儿童危害最大,因而所积累的治疗经验也最为详尽。关于麻疹,古无专书,大都痘疹并论,单独记述麻疹证状的首见于古今医统“支氏谓:疹证发热之间,或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肿、腮赤,或觉泪汪汪,或恶心呕哕,即是疹候。”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载有:“面燥顋赤,目胞亦亦,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臥惊悸,多睡,并疮疹候,此天行之病也。”阎季忠小儿方论:“小儿耳冷尻冷,手足乍冷乍热,面赤,时咳嗽惊悸,此疮疹欲发也。”至于陈文中所著的痘疹方论,对于天花和  相似文献   

2.
麻疹病名首见明·龚信纂辑的《古今医鉴》。《医宗金鉴·疹门》论麻疹为“正疹”,与“瘙疹”“瘾疹”(颇似今之幼儿急疹与风疹)相鉴别。并记载了与麻疹同时发生的十二个证候(相当今之并发症),辨证详悉,治法大备。陈复  相似文献   

3.
儿科试写稿麻疹亦名疹症、疹、瘄、痧、瘄子、痧子、疹子、正麻、正疹、痧疹、麸疮、糠疹、粰疮等。古称儿科四大症之一。是一种由麻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以体表皮疹状如麻粒而得名。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最易流行。解放后,特别是近年来用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广泛预防按种后,有效地控制了流行。麻毒由口鼻而入,主要病位在肺、脾二经。《小儿药证直诀》:“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睡……”,并认为是“天行之病”;《麻疹拾遗》更明确指出:“多为天行疠气传染。”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一般疹点隐隐于皮肤之下,磊磊于肌肉  相似文献   

4.
麻疹的证治     
在祖国医学儿科领域内,对于麻疹的诊治,具有很丰富的经验,而文献的记载亦较详。远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丹疹”之名,汉张仲景更进一步申述其病因,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脈证并治第十四篇中说:“脈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晋代支法存氏对麻疹的症状更有详细的描述,宋代儿科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更指出了本病的传染性,在疮疹候中载:“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  相似文献   

5.
麻疹經驗談     
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热性传染病,它的发病机制是“先起于阳、后归于阴。”“由內向外,由外向內”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发热期(麻疹将以未出之际):发热、洒淅恶风,咳嗽、喷嘘,鼻塞声重,流涕,与感冒症状相似,但它的不同点是:腮紅、眼胞肿、目赤羞明、眼淚汪汪,中指独冷,口腔内第一臼齿的对侧或唇深部有一种繞有紅晕的兰白色小点,细察頸后及耳下常有小粒红点隐隐出現;见此证候,即可断为是出麻疹。此时病机是由内向外发,病邪多在“卫分”,宜以由助疹  相似文献   

6.
古语云:麻疹顺证不须治,死证不可治,需治者惟逆证。所谓逆证,多系麻毒内闭内陷所致,是一种危重证候,可发生于麻疹各期。临床上常出现体温过高或过低,疹出不畅或疹色紫暗稠密;甚则过期不收,面色青紫,身热灼手;或疹点骤出骤没,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鼻扇喘促,气急声嘶;或神昏抽搐等。病机不同,治亦各异,现就个人治疗本证的几点经验介绍于下,不当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7.
麻疹証治     
引言麻疹是儿童时期发病最多而最易传染的一种急性发疹热病。由于地区不同,本病名称亦各相異殊;如北方統称謂之“疹”,南方則有“麻”“痧”、“瘄”等各种名称。我国有麻疹这一名詞的应用,是在公元1576年明代龔信氏所著的古今医鑑中首次出现,成为现在統一的名詞。麻疹这一疾病的症状、診断、防治以及流行病学,远在三世紀初期,(晉永嘉年代的支法存氏)就有“疹病之发,多在厉气传染之时,沿门比屋相传,輕重相等”的流行記載,較国外在九世紀阿拉伯氏的記載約早500多年。麻疹的流行季节,在历代有关麻疹書籍中均称本病常流行于冬春季节,根据我国各地经驗及有关流行病学的文献报导,其流行情况,大  相似文献   

8.
试从运气学说探讨麻疹流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疹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多发生在冬春二季,空气飞沫传播是麻疹的主要传染方式。麻疹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前者主要是依据易感儿童的密度为转移,后者则与季节气候的异常变化,存有密切关系。关于麻疹的发病原因,在历代中医文献记载中,一般认为与内蕴胎毒,外感天行有关。例如朱丹溪《幼科全书》原疹赋篇云:“疹虽毒结,多带时行,气候暄热非令,男女传染而成”;徐春甫《痘疹泄秘》引支氏云:“疹症之发,多在天行,癘气传染之时,沿门比屋相传,轻重  相似文献   

9.
诊疗小儿麻疹,首当辨其顺逆.小儿麻疹“喘逆”即患麻疹过程中出现喘促气逆的临床症状,为较重之候。笔者在1977年~1983年间共治疗102例小儿麻疹“喘逆”证,其中以中医辨证分型,单纯用中药治疗74例,收到较好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祖國医学对麻疹的認識: 祖國医学文献中首先記述麻疹症狀的,是宋代錢乙的小儿藥証直訣瘡疹候曰:“面燥顋赤,目亦赤,呵欠煩悶,乍凉乍热,咳嗽,噴嚏,手足稍冷,夜臥驚悸多睡,并疮疹征,此天行之病也"。古人对麻疹与天花多混为一栽。在公元1241年陈文中著痘疹方渝内犯裁:"凡小儿斑联疹毒,  相似文献   

11.
陈五一 《河南中医》2004,24(7):21-21
最近重读郭士魁先生(1915~1981)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一书,对其中“论小儿肺闭”一节感受颇深。郭老根据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将历代医家称之谓“肺闭咳喘”、“麻毒闭肺”、“风热闭肺”之证型,通称为“肺闭证”,并将该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预后进行阐发。郭老说:“肺闭为肺炎的严重证候。”临床以高热、剧咳、喘憋或颜面苍白,口舌发绀为主症。常见于内儿科麻疹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有相似之处。其病因是“当受六淫外邪侵入时,肺先受之,肺络不通,且肺气受邪所阻,使清气不…  相似文献   

12.
瘾疹是一种以皮肤突然出现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风团、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纵观历代医家论治瘾疹洋洋大观,然鲜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论治小儿瘾疹。从吴鞠通提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联系到小儿外感疾病初期证候入手,根据临床上小儿瘾疹的发展传变规律,结合小儿体质特点,建立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太阴传变体系,不仅对于不同时期的小儿瘾疹的治疗进行指导辨证论治,也对预防小儿瘾疹的传变和进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实现了小儿瘾疹的治未病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下证就是可攻下之证,但小儿在病理上有“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特点,因此若下证不下而贻误病机,则易生他变。而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则十分重视儿科下证的辨治,凡具有“下”的证候,  相似文献   

14.
惊风     
概述惊风,又称“惊厥”,民间也称“抽风”。临床上以抽搐为主证,常与昏迷(意识不清)同时存在,在任何季节、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一般以1~5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其病来势突然,病情凶险,变化迅速,是小儿时期一个很常见的紧急证候,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常威胁小儿生命,过去为小儿四大要证之一。惊风在宋代以前的文献中无此病名,一般都与癇症相混,统称“婴儿癫癇”、“惊癇”、“风癇”、“食癇”、“阴阳癇”。至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始创惊风  相似文献   

15.
小儿麻疹属中医温热病范畴。疹毒袭人多从口鼻而入伤肺卫涉及脾胃,由卫分深入营血。其传变规律为卫、气、营、血。所以它的治疗分为初热透发,见形透疹解毒,收没养阴三期。但因合并证和兼变证的出现造成了逆证,威胁小儿的生命。根据《内经》和《温病条辨》的有关理论,对这类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手足口病分期辨证的模式。方法收集符合手足口病诊断的病例2024份,按照疹前期、岀疹期、恢复期整理分析其症状、体征,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手足口病各期的主要证候和兼杂证候,再进行证素聚类分析,总结出手足口病三期的主要病机、次要病机。结果疹前期以发热(70.30%)、口舌生疮(84.49%)、精神差(43.89%)、咳嗽(32.01%)、纳差(30.69%)为高发症状。岀疹期主要症状为发热(90.01%)、精神差或疲乏(51.08%)、口咽疼痛(72.77%)、纳差(80.78%)、皮疹(98.52%)和疱疹(88.48%),其次可出现肢体抖动(20.36%)、易惊(24.51%)、咳嗽(31.66%)、呕吐(9.54%)、大便干结(8.55%)。恢复期多数病例因为出院而统计不全,少数病例无明显不适。证素分析发现疹前期和岀疹期都以湿热(47.33%,43.84%)为主要证素,贯穿整个病程。其次风热(29.01%,25.70%)、正气亏虚(13.68%,7.51%)、气机逆乱(9.98%,14.93%)、内风(7.32%)在出疹期所占比例也较高。疹前期主要病机为温邪犯表,次要病机为正气亏虚;岀疹期主要病机为热毒内盛,肝脾失调,次要病机为正气亏耗。恢复期未做症状体征频数统计,证素分析病机特点为邪少正亏,气阴两虚。结论分期辨证更能体现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临床表现的时空特点,可能更符合诊疗规范的制订。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的证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壮年发病率高,由于本病起病隐匿,发现时多为晚期,故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良,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肝癌属于中医学中“积”的范畴,自古有着许多相关论述。如今,进一步认识肝癌的病证特点,研究其发病规律,探讨其证候要素,对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肝癌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证素的概念所谓证素,是指证候要(因)素,又是辨证的基本要素。“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相互组合构成“证名”,是辨证的关键[1]。从《素问·至真要大论》将各种证候分别归属于心…  相似文献   

18.
麻疹是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凡未发生过这种病的人均易传染,特别是1~5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所以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麻疹、天花、惊风、疳积)之一。  相似文献   

19.
麻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病因是感受麻疹病毒。主要侵犯肺脾两经,但也常累及其它脏俯。《麻疹骨髓赋》说“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一般疹透之后,热毒外泄,邪从外解,则热退疹收,体渐康复,此为顺证。如患儿素体虑弱,或热毒壅盛,或护理不当,或复感寒邪,阳碍气机,麻毒不得外泄而内陷,则可发生种种合并症。如麻毒陷肺,肺气闭塞,则鼻煽喘促;肺胃热盛,上攻咽喉,则气急声嘶;若麻毒内陷心包则神昏詀语,引动肝风则痉厥抽搐;若心阳不振,则疹点突然内陷,面(?)肢厥,均为逆证。若麻毒余毒未清,热迫大肠,熏腐肠膜,可见下痢脓血;余热伤肺,肺阴亏虚,则低热干咳;余毒犯胃,循经上炎,熏灼口舌,则口舌生疮,甚则齿眼腐烂,此为麻疹后遗病证。多年经验总结,虽然麻疹顺证易治,逆证  相似文献   

20.
小儿急性热症一般指外感温热病邪、伏邪化热或伤寒传变化热所引起的发热。现代医学中不少的急性传染病起病急骤 ,并不按卫气营血的规律发病和传变渐进的 ,此类急性热症 ,发病急 ,传变迅速 ,往往不显示或一越过卫分阶段便出现气、营、血分之见证 ,同时或单独出现证候。1 小儿急性热症的辨治小儿急性热症范围广泛 ,且变化多端。《幼幼集成》曰 :“今以小儿发热 ,分为四大证 :一曰表热 ,一曰里热 ,一曰虚热 ,一曰实热。”由于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机体和功能较脆弱 ,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 ,因此 ,容易感受邪气而发病传变迅速 ,且小儿“肝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