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动态     
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后能够治疗成功的关键,溶栓后易造成脑水肿及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如何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对脑组织的损伤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1].脑微血管紧密连接为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基础,可有效阻止细菌入侵脑组织,从而保护脑组织[2].但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大大降低了药物对脑组织损伤的治疗.临床研究显示,全麻药异丙酚可以降低缺血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对其脑保护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组织紧密连接蛋白MMP-2、MMP-9在脑缺血性损伤后表达显著升高,参与血脑屏障的破坏,加剧缺血后的脑损伤[2].本实验观察异丙酚对SD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MMP-2、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异丙酚对脑组织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常合并糖尿病或在发病急性期常可见血糖升高,许多临床及动物实验亦表明高血糖可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较多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缺血再灌注后的炎性过程,缺血细胞以及缺血激活的内皮细胞、白细胞,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黏附分子,导致白细胞积聚和外流。该文主要综述炎症因子在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芎嗪、阿魏酸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分离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法检测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结果]缺氧培养2 h,恢复正常培养1 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率明显增加,川芎嗪、阿魏酸可降低缺氧复氧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黏附.缺氧2h复氧0.5 h,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缺氧2 h复氧4h,ICAM-1,P选择素,E选择素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阿魏酸和川芎嗪均不同程度降低ICAM-1、P选择素、E选择素mRNA的表达.[结论]川芎嗪、阿魏酸可通过降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降低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大脑是人体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脑缺血可导致脑细胞坏死或凋亡,在治疗时间窗内及时地溶栓以及迅速有效的重建微血管侧枝循环,恢复缺血区及半暗带的血液再灌注是脑缺血的最佳治疗方法[1],然而缺血后血流的再通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时,在缺血灶局部存在大量炎症因子,并且炎症细胞的激活、浸润及黏附分子的合成分泌呈一种相互增强相互促进的级联反应[2],并通过一定的炎症信号通路使脑组织由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在溶栓的同时缓解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以无损伤血管夹夹闭沙土鼠右侧颈总动脉1.5h,放开再灌注1.5h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以DF—52l尿激酶(uK)干预,同时设缺血组及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UK干预组脑组织切片中极易见到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血管中可见大量变形红细胞及碎片,DF—521干预组脑组织切片中未发现任何粘附现象,且血管内充满形态完好的虹细胞。结论提示阻止白细胞释放各种炎症介质,避免组织损害.可能与DF—521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有关。因此,DF—521在溶栓的同时尚有减弱再灌注损伪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大龙  隗永健 《吉林医学》2022,(8):2055-2058
目的:分析高密度脂蛋白(HDL)与急性脑梗死(ACI)动脉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神经科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动脉溶栓术治疗,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表达水平,判定缺血再灌注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完成动脉溶栓术,发生缺血再灌注14例(再灌注组),发生率为16.7%。再灌注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于非再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高于非再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4例患者中,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与缺血再灌注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都为导致缺血再灌注发生的重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比较常见,高密度脂蛋白与缺血再灌注存在相关性,也是导致缺血再灌...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时 ,脑水肿是一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脑缺血后脑水肿包含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成分 ,早期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 ,晚期以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缺血后 2 4~ 72h ,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脑水肿达到最高峰。溶栓治疗可使组织再灌注 ,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如治疗不及时 ,血脑屏障开放 ,则会加重水肿。渗透疗法常用于缺血性脑水肿的治疗 ,但疗效仍存在争议 ,阻断损伤级联不同阶段的新疗法有望用于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葛根素(Puerarin,Pur)对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前脑皮质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以“四动脉闭塞法”建立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40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葛根素脑保护组(缺血前5min葛根素30mg.kg-1静推)和葛根素复苏组(缺血再灌注后5min葛根素30mg.kg-1静推)。脑缺血20min再灌注60min末,测定家兔动脉血血液流变学指标;电镜观察前脑皮质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脑缺血再灌注60min结束,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应用葛根素的脑保护组和脑复苏组均可显著降低动物血液粘滞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P<0.01或P<0.05);应用葛根素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膜等膜性结构损伤,保护细胞器,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和再生。葛根素保护组效应优于葛根素复苏组(P<0.01或P<0.05)。结论葛根素具有改善脑缺血损伤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修复与再生的作用,药物预处理的保护作用优于复苏效应。  相似文献   

9.
1977年,Hearse[1]首次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指组织器官在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灌注后,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缺血再灌注时生成的自由基可促进钙超载,胞浆内游离Ca2+增加又加速了自由基的产生,共同导致IRI;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作为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细胞粘附分子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在IRI的发生发展中亦起重要作用[2].现就细胞凋亡、细胞内钙超载、炎性损伤等与脑IRI相关基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脑栓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主要成分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1g/(kg·d)脑栓通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1.5h后拔出线栓实施再灌注。再灌注24h时后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原位末端标记法结合神经元核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CD31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缺血再灌注24h时缺血灶周边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脑栓通能显著改善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缺血灶周边星形胶质细胞、脑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结论:脑栓通通过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血管单元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观察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的保护作用.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无糖Krebs溶液再复氧复糖模拟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实施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预处理干预.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测定各组细胞上清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利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氧糖剥夺(Krebs液) 缺氧12h再复氧复糖4h模型可成功模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预处理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eNOS活性增强、iNOS活性降低,细胞增殖活性提高.结论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具有显著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后,缺血部位的脑组织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神经元的缺血、坏死以及脑水肿,在缺血半暗带处的神经元死亡存在两种不同的发生机制:缺血中心区的神经元迅速坏死,而稍后位于缺血半暗带边缘处的神经元开始凋亡.脑卒中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脑出血和脑水肿,引起神经元更广泛损伤,加重脑细胞凋亡和已经存在的脑水肿.因此,抑制神经元凋亡、减轻脑水肿并缩小缺血半暗带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芎嗪、阿魏酸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分离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法检测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结果]缺氧培养2h,恢复正常培养1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率明显增加,川芎嗪、阿魏酸可降低缺氧复氧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黏附。缺氧2h复氧0.5h,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缺氧2h复氧4h,ICAM-1,P选择素,E选择素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阿魏酸和川芎嗪均不同程度降低ICAM-1、P选择素、E选择素mRNA的表达。[结论]川芎嗪、阿魏酸可通过降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降低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于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CT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对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和再灌注损伤的提出,更新了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观念,即超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抢救缺血半暗带,采取脑保护措施,减轻再灌注损伤。由于溶栓的时间窗为6小时之内,但受到路途、个人观念、个人条件、医院条件,溶栓并发症较多等限制,能溶栓者美国占急性脑梗死的3.5%,国内仅占0.5%.那么多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99.5%,应用更良好更合理的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磺酰脲类受体1(SUR1)调控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nonselective cation channel,NCCa-ATP通道)表达的变化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探索脑缺血的治疗时间窗.方法以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左侧中动脉梗塞模型,缺血2 h后恢复再灌注.取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h、6 h、8 h、12 h、24 h等不同时间缺血核心区的脑组织,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技术,测定SUR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技术,观察SUR1在缺血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核心区组织在缺血再灌注后3 h、6 h、8 h、12 h及24 h各时间点SUR1 mRNA和SUR1蛋白的表达量均上调,再灌注后8 h达高峰(P<0.05),缺血再灌注后12 h,SUR1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非常明显.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SUR1调节的NCCa-ATP通道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其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上调.推测应用SUR1受体的特异性抑制剂最佳时机在缺血再灌注后8~12 h.  相似文献   

17.
细胞因子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小鹏  刘秀荣 《医学综述》1999,5(8):339-342
<正>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区有大量白细胞浸润。既往认为:缺血区白细胞的聚集浸润是继发于组织坏死的迟发的炎性反应,作用是清除梗死区坏死组织碎屑和参与疤痕形成;近年研究发现:白细胞不但在脑梗死的组织修复阶段起作用,而且脑缺血的早期即出现,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缺血向不可逆的梗死方向发展。白细胞到达缺血区是多步骤过程:附壁、与内皮细胞粘附、浸润到脑实质,每一步骤都受到细胞因子的调节。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蛋白质,可由多种细胞产  相似文献   

18.
川芎嗪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脑梗死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目前的治疗方主要是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循环。减轻脑水肿和神经保护等。其中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梗死临床治疗的关键之一。自由基连锁反应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核心病理环节,如何阻断连锁反应。保护缺血神经元,尽快恢复缺血期血流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依达拉奉、川芎嗪、丹参等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院应用川芎嗪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9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目前一致认为局灶脑缺血早期进行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使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血供是脑缺血的根本治疗。但因缺血再灌注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再灌注损伤,从而加重脑水肿或并发脑出血,并且溶栓治疗后还有一定的血管再闭塞率,这就为临床上溶栓疗法的开展设置了障碍,同时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寻找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方法。近年来中医界在此领域也做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大鼠胃黏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单纯缺血组(ISC)、缺血再灌注1 h组(I/R1)、24 h组(I/R2)和72 h组(I/R3),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胃黏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单纯缺血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可见核内异染色质向核周聚集;缺血再灌注1 h时,内皮细胞肿胀明显,可见内皮细胞核固缩,管腔闭塞;再灌注24 h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减轻;再灌注72 h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缺血-再灌注大鼠胃黏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有变化,内皮细胞呈现细胞凋亡的特征,提示胃黏膜毛细血管形态的改变与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