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纲要  武衡  谢明  林百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8):1260-1261,1267
目的 总结在使用脑保护装置下进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置入前全部通过狭窄释放脑保护装置,37例病人随访2-23个月。结果37例病人支架置入成功,脑保护装置全部收回,5倒病人出现术中心动过缓,3例病人血压下降,1例术中TIA发作、2min后症状消失,1例术中血管轻度痉挛、经罂粟碱治疗后恢复,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人随访无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肯定,使用脑保护装置能提高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超高龄(≥80岁)脑动脉狭窄病人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结果,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2月至2006年10月间,对12例超高龄脑动脉狭窄病人实施了脑保护下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80—85岁,平均82.5岁。9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各放置1枚支架,其中2例合并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未处理;2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病人分别同时进行了双侧支架置入;l例左侧颈动脉狭窄合并左椎动脉狭窄和左侧供血的前交通动脉瘤分别进行了治疗。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按Malek评分,疗效极好12例,疗效好2例。结论在术前充分对患者评价的前提下,通过对围手术期的严格管理,为超高龄患者行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架血管技术治疗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置入支架,术中12例进行球囊预扩张、15例均应用脑保护装置.结果 15例支架置入均获成功,血管残余狭窄程度<30%.术后随访13例(10~18个月),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颈动脉狭窄17例,疾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扩张后回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对10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再扩张。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3例患者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3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13个月(平均9.3个月),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10例患者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方法经筛选的32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在路径图指引下将过滤伞放入狭窄远端并释放,视情决定是否行后扩张,对病人随访5-18月,平均10.7月,均未再有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果无手术失败,支架定位准确。32例共41处狭窄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41枚,平均狭窄程度从(76±10)%降至(15±8)%。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和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8例经颈动脉B超初选疑诊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植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 血管内超声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精确测量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该组8例均接受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8枚;经3~12个月的随访,除2例于术后30d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外,无其他病例TIA和脑梗塞再发生。结论 血管内超声应用于判断颈动脉狭窄和病变性质并引导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精确可靠,弥补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8例为颈总动脉分叉部狭窄,15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均行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并全部使用脑保护装置。结果:全部顺利置入支架。1例术中发生轻度脑血管痉挛,2例出现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2例术后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经积极处理未出现永久并发症。20例术后狭窄程度减少>90%,3例减少>70%,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4例,间歇性反复发作头昏、头晕5例,术后症状消失或好转;4例陈旧性脑梗死经随访2年未发生再次卒中事件,伴有高血压者16例术后血压明显降低。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和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血管内超声,对8例经颈动脉B超初选疑诊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植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血管内超声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精确测量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该组8例均接受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8枚;经3~12个月的随访,除2例于术后30 d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外,无其他病例TIA和脑梗塞再发生.结论血管内超声应用于判断颈动脉狭窄和病变性质并引导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精确可靠,弥补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34枚。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96.7%,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后未发生小卒中。24例患者手术后3个月颈动脉彩超复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这一结果有待长期随访证实,其操作技术及所用材料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资料。结果术后DSA证实: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低于20%。1例颈动脉窦反应,2例血管痉挛,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7例颈内动脉支架均使用脑保护装置,2例术后保护装置内有脱落物,2例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19例随访6~24个月,无1例再发脑梗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可以大大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在预防致死性中风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管行主动脉弓、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造影,于颈动脉狭窄处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所有支架置入准确位置,患者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少数患者有短时间轻度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仲  高励  刘西平  曾仲  张海涛 《四川医学》2006,27(2):176-177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因颈动脉狭窄而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行支架置入术(S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例因颈动脉狭窄所致TIA的老年患者实施带脑保护装置的SP。围手术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前、术后行脑血管造影、颈动脉双功能超声检查。结果3倒均成功置入血管支架,左1例,右2例,术中及术后无脑缺血症状出现,术后随访5-11个月,均未出现再狭窄。结论实施带脑保护装置的SP是治疗老年人因颈动脉狭窄而致TI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2例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首先将脑保护装置(过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再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结果22例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84±9)%,支架成形术后的平均狭窄率降为(21±8)%(P〈0.01),手术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脑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均1次手术成功置入内支架,6例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明显改善,1例同时采用股动脉及桡动脉入路进行手术操作也获成功。术后半年经头颈部CTA随访,均显示内支架部位血流通畅,无狭窄及闭塞情况。结论:对脑动脉闭塞性患者病变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操作一定要轻柔,以减少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望德  苑超  王克勤  邢彤  原标  李谈  秦力 《中国医药导刊》2005,7(5):361-362,365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26例患者中24例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胀支架),28支锁骨下动脉中10支闭塞,18支狭窄均大于80%,2例3支锁骨下动脉闭塞未能成功置入支架;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支架后桡动脉,肱动脉搏动好,椎动脉显影良好,窃血现象消失.本组有5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经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内支架.随访发现1例1年后复发锁骨下动脉狭窄.结论:应用血管内置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经传统的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可以选择经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方法 :自 2 0 0 0年 10月至2 0 0 1年 12月 ,共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 2 6例 ,其中 7例为无症状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植入支架。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 (82 .3± 5 .1) %、(14 .0± 3.1) %。 1例出现同侧颞叶梗死 ,但恢复良好。其余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短期随访 10~ 2 2个月无 1例缺血再发作 ,影像学检查随访 6~ 18个月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适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高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完善食管自膨式金属内支架的置入技术 ,观察和评价食管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的疗效。方法 :在 X光监视下 ,应用食管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病人 2 0例。结果 :全部支架均置入成功 ,共置入支架 2 2枚 ,其中 Wallstent支架 2 1枚 ,Z型带膜支架 1枚。术后 3d摄片评价支架膨胀情况 ,膨胀 1 6例 ,占 80 % ,中等膨胀 4例 ,占 2 0 % ,吞咽困难程度平均降至 1 .3级。结论 :食管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其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21例(2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左锁骨下动脉近段重度狭窄13例、闭塞6例,右锁骨下动脉近段重度狭窄2例.支架置入路径为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或经肱动脉穿刺逆行插管.结果 21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均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式支架),术后患侧桡动脉、肱动脉搏动恢复正常,椎动脉显影良好,原有窃血现象消失.21例均先行股动脉穿刺置管,其中17例顺利置入支架,4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改用经患侧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支架.随访发现1例患者1年后复发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 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 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颈动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6例(狭窄≥50%,NASCET法测定),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26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20%,有一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7例出现术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有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症。均经治疗后恢复,无一例出现脑梗塞、TIA,术后随访6~12个月。颈部血管超声显示无再狭窄发生。结论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