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定量CT肺密度测定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定量CT肺密度的影响因素,对54例正常人在50%肺活量(VC)时螺旋CT扫描全肺,其中40例在10%VC、90%VC,23例在50%VC呼吸水平于隆突层、隆突上下各5cm处行高分辨CT(HRCT)扫描,用Pulmo软件自动评估平均肺密度(ME)和像素指数(PI)。发现呼吸幅度对ME、PI影响很大,吸呼气末ME差值达125.91Hu。ME和PI还受层厚、年龄、性别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确控制呼吸水平对定量CT肺密度测定极其重要,扫描时要保证技术条件一致,有必要建立正常国人不同性别、年龄的肺密度参考值。  相似文献   

2.
Lung function imaging under quantitative spirometrically controlled C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J  Han P  Liu F  Feng G  Tian Z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10):1545-1547
目的:了解定量CT测定肺通气功能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30例正常人行呼吸门控下螺旋CT扫描。CT扫描在50%VC水平,以8mm层厚进行。应用评估软件测定肺密度(平均CT值)及像素在各区间出现的频率(像素指数,PI)。结果:各像素区间PI存在显性差异。结论:螺旋CT结合呼吸门控和自动化评估软件测定肺密度及PI是一项精确、重复性高、耐受性好的方法,有预示肺通气功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定量分析对尘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尘肺观察对象组(60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CT扫描,分别在
主动脉弓顶、气管隆突、气管隆突下3cm、气管隆突下6cm平面进行CT定量测定,用CT密度直方图对特定的CT值区间进行测
定,计算出不同CT值范围内的平均肺密度(ME)及像素指数(PI),对比观察尘肺观察对象组肺密度的改变。结果在主动脉弓顶
水平、气管隆突下6cm层面,-832~-352HU范围的10个CT值区间内,尘肺观察对象组像素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气管隆
突、气管隆突下3cm层面,-880~-352HU范围的11个CT值区间内,尘肺观察对象组像素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像素指数。
其共同特征为,上述4个观察层面,在-832~-352HU范围内的10个CT值区间内,尘肺观察对象组的像素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
组。尘肺观察对象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定量直方图信息,能够评价尘肺观察对象肺纤维化
改变,结果可靠,客观,为尘肺观察对象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密度测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诊治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检查),其中50例临床确诊为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50例非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统计2组最大呼气末肺组织单层平均密度(ALDex)和最大吸气末肺组织单层平均密度(ALDin);同时计算肺密度比(ALDex/ALDin)和肺密度变化比率[(ALDin—ALDex)/ALDin]。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ALDex、ALDin、ALDex/ALDin和(ALDin—ALDex)/ALDin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OPD患者的螺旋CT肺密度扫描结果与非COPD患者差异明显,可以考虑作为重要的筛查COPD的参考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CT(HRCT)探讨慢性稳定期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方法:选择7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12例稳定期哮喘患者(哮喘组)和10例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组),对其进行肺功能测定,并在2d内分别在主动脉弓上缘、气管隆突和右膈上2cm水平处作HRCT扫描。HRCT扫描的层厚为2mm。在扫描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处于用力吸气末。在每幅图像的前、中、后胸膜下5mm处选择50mm^2的感兴趣区(ROI),并测其肺密度CT值。此外,对5例稳定期哮喘患者在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前后进行HRCT扫描和肺功能测定。另选择4例急性加重期哮喘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末和出院6周病情稳定后,分别行HR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结果:慢性稳定期哮喘患者肺密度的平均CT值为-904(-826- -958)HU,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密度平均CT值为-943(-908- -992)HU,比哮喘患者低(P〈0.05)。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密度的平均CT值均比正常者(平均-778HU,-760- -796HU)低(P〈0.05)。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密度的平均CT值较为接近。5例慢性稳定期哮喘患者在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前后肺功能有改善,但肺密度平均CT值无变化(P〉0.05)。4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在加重期末和临床稳定6周后的肺功能也有改善,但肺密度平均CT值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部分慢性稳定期哮喘患者肺密度的平均CT值较正常人低,不受气体陷闭的影响,且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气肿相似,从形态学上间接反映了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理通气辅助下CT靶扫描对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阴影(fGGO)的显示价值。方法选取常规肺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时发现的连续50例fGGO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确定病灶位置后,直接利用低剂量筛查数据进行回顾性512矩阵靶重建(B方案),并对病灶进行常规512矩阵高分辨率扫描(A方案)和生理通气辅助下靶扫描(C方案);比较3种扫描方案的参数。结果总体诊断效能及病灶细节分辨能力的最佳方案为C方案。A、B、C方案各感兴趣区CT值所在层面肺野平均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灶密度、病灶肺门侧、病灶层平均密度CT值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灶相对密度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通气辅助下CT靶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fGGO检出率,使细节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呼气相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在诊断慢性气道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确诊为慢性气道疾病的患者(病例组)1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使用螺旋CT分别进行吸气末和呼气末的胸部CT扫描,测量和计算横断面积衰减分数(CLARS)、肺密度衰减值(LDAV)、象素指数(PI)。对两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横断面积衰减分数分别为25和48,肺密度衰减值分别为79HU和186HU,呼气末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PI值分别为11.36%和0.13%,两组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呼气相CT对慢性气道疾病的诊断和定量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道的功能,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平静呼吸状态下定量CT肺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诊断价值。方法:COPD组48例和健康对照组28例,行平静呼吸下定量CT检查。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应CT肺功能参数值:CT值(包括两肺平均CT值,左、右两肺CT值,上、中、下肺野CT值),像素指数(PI,分为-1024~-960,-960~-910,-910~-800,-800~-700,〉-700五区),容积(两肺总容积,左右两肺各自容积),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结果:轻中度组、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总容积、PI-960~-910均显著增加,平均CT值、PI-800~-700、PI〉-700均显著减低(P〈0.01),PI-1024~-960、PI-910~-800在正常组、轻中度组及重度组之间均存在差异(P〈0.05)。轻中度组及重度COPD组的CT值、各PI指数在左右两肺及上中下肺野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定量CT肺功能可对不同程度COPD的肺功能进行评估,是对COPD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肺功能检查者了解其肺功能情况的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 方法:利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对39例肺内孤立性结节(SPNs)患者的不同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绘制SPNs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测量其强化峰值和CT净增值。 结果:良、恶性结节强化后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模式和CT净增值。肺癌的CT净增值[(41.9±2.8)]Hu高于结核的CT净增值[(11.7±7.85)Hu](P<0.01);炎性结节的CT净增值[(43.6±7.7)Hu]与肺癌的CT净增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为初始急剧上升后缓慢下降,最后保持稳定水平;炎性结节曲线呈持续上升(无下降)趋势;肺结核的曲线呈平缓走行,无明显起伏。结论: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是用一种无创性方式对SPNs血流模式提供定量信息。  相似文献   

10.
姚灵君  尤慧娣  沈伟芬  鲍凯凯  王振 《浙江医学》2024,46(10):1063-1066,1073
目的探讨患者因素对胸部低剂量CT(LDCT)过扫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0月30日至12月3日在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进行LDCT检查的患者467例,评估患者年龄、性别、BMI对肺尖过扫描、肺底过扫描长度的影响。结果存在肺尖过扫描319例(68.3%),优化扫描仅148例(31.7%);存在肺底过扫描239例(51.1%),优化扫描228例(49.9%)。男性患者肺尖过扫描明显多于女性患者(P<0.001)。BMI≥24kg/m2患者肺尖过扫描明显增多(P<0.01)。其余肺尖和肺底过扫描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部低剂量超解剖范围过扫描是常见的,熟悉患者因素(年龄、性别和体型)及影响程度对个体减少辐射剂量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尘肺在螺旋CT(SCT)及高分比率CT(HRCT)的表现,探讨两者的结合应用对提高尘肺诊断的价值。方法:已明确诊断尘肺患者25例全部行全肺SCT扫描,然后在主动脉弓顶、气管隆凸、气管分叉下3cm、右膈上2cm重点兴趣区行HRCT检查。观察和比较尘肺在SCT与HRCT的表现。结果:本组25例患者SCT与HRCT能很好显示尘肺结节、大阴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肺气肿及合并症;HRCT能清晰显示尘肺结节、肺小叶间隔增厚、各型肺气肿和大阴影等病变的特征。结论:SCT结合HRCT有利于尘肺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支气管气相的}IRcT表现和分型,评估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3例具有支气管气相的周围型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在HRcT图像上对全部支气管气相进行分型。比较各型支气管气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全部63例周围型肺癌支气管气相的HRcT表现分为5种类型。普通CT可检出由HRCT所显示的支气管气相的52%,与HRCT比较,其分型符合率为82%。全部具有支气管气相的周围型肺癌中,腺癌占86%,出现全部5种类型支气管气相:其它组织类型占14%,仅见于I型。V型一中心网格或假空洞型全部为细支气管肺泡癌。结论支气管气相的HRCT分型有助于鉴别肺腺癌与其它类型的周围型肺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肺内良性结节及肿块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误诊的原因,以寻求避免误诊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PETCT 误诊为肺癌的18例患者肺内良性肿块/结节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所有病灶均有放射性摄 取,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1.2~12.2(4.99±3.51),其中SUVmax>2.5的患者13例, 17例未行延迟显像;所有患者均未行CT增强扫描及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CT表现上其中4例长径 超过3 cm,5例紧贴胸膜且胸膜下脂肪间隙完整或未突破叶间胸膜生长,7例病灶形态规则、边缘光整,4例病灶密度 过高、内有钙化或密度过低,3例病灶旁有卫星灶,1例病灶见长毛刺。PET-CT诊断过程中忽视了对CT征象的分析是 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另外所有病例未行增强CT及病灶HRCT,17例未行延迟显像,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结 论:加强增强CT、感兴趣区HRCT及PET-CT延迟显像的应用,重视对病灶PET表现及CT征象的分析是避免误诊肺内 良性病变的关健,深入研究非18F-FDG示踪剂的应用是避免误诊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最大似然法鉴别周围性肺癌、肺错构瘤及结核球3种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0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SPN(周围性肺癌、肺错构瘤、结核球各5O例)的HRCT影像学征象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运用最大似然判别法,将其各种征象转化为记分值,以数值的大小来判定肺结节所属的类型。结果 最大似然法对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及结核球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92%及90%,平均诊断正确率为89.3%,高于常规阅片法的82%,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34,P〉0.05)。最能提示为肺癌的征象依次为空泡征、分叶征、支气管充气征和血管集束征;最能提示为肺错构瘤的征象依次为脂肪、边缘清楚及钙化;最能提示为结核球的征象依次为空洞、卫星灶、钙化及胸膜凹陷征。结论 最大似然法对常见SPN的鉴别诊断正确率有所提高,是一种辅助影像学诊断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分辨CT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书奎  李宁  迟文涛 《河北医学》2003,9(2):105-107
目的:总结高分辨CT(简称HRCT)的应用体会。材料和方法:复习150例有明确诊断结果的,使用10mm层厚及HRCT两种方法检查的病例,其中包括渗出性炎症、炎性包块、慢性间质炎以及各类型的肺癌,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与结论:HRCT显示病灶形态细腻,可以观察到许多10mm层厚所不能显示的现象,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很大的意义,但是HRCT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即:可马渗出性炎症显示为肿块样改变,因而对与渗出性炎症来说宁愿以10mm层厚作为诊断依据而不要以HRCT作为主要佐证,除非要观察渗出性病变中可能掩盖的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肺间质病变的CT征象及其发生率。方法:对30例SLE患者进行胸片,高分辨CT扫描(HRCT),对肺间质病变进行征象分类。结果:HRCT诊断SLE患者的肺间质病变的阳性率为53%,其敏感性高于胸片(27%)。结论:HRCT是发现SLE患者肺间质病变较敏感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HRCT诊断(附5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54例IPF患者经HRCT扫描后对兴趣区行高分辨率薄层回顾性重建,观察病变的分布及HRCT表现。结果IPF的主要HRCT表现:1)磨玻璃样密度影;2)网状改变;3)蜂窝肺;4)胸膜下间质纤维化;5)肺气肿;6)牵拉支气管扩张。结论HRCT能细致、准确地反映IPF的影像特征,但各种征象均可见于其他各种肺部间质性疾病,HRCT在能够排除其它肺纤维化病变并有以上明确CT表现时可诊断为IPF。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影像学特征,及时诊断,早期防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9日确诊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对患者首诊的X线胸片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进行征象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以发热为首诊症状。X线胸片对下肺近肺底病灶易漏诊(1例)。病变呈肺野外带分布的占7例(87.5%),病灶累及双肺下叶的占5例(62.5%),8例病例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100%),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5例(62.5%),增粗的血管影或增厚的支气管壁4例(50%),网格状改变1例(12.5%)。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1)病变分布特点呈肺野外带、胸膜下分布,以两下肺多见;(2)病变密度特点以磨玻璃密度最常见;(3)病变的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血管影增粗、支气管壁增厚或网格状改变等。结论HRCT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选筛查和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发热门诊专用CT在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检测呼吸门控的准确性、了解定量的CT资料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对患者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行临床肺通气功能检查、PulmoCT肺活量(VC)检测和呼吸门控下螺旋CT扫描。应用评估软件测定肺区平均CT值及像素指数(PI)。分析它们在各组间的差异及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PulmoCT检测的VC和临床测定的VC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病变组平均CT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I也有特征性改变且与肺通气功能相关。螺旋CT结合呼吸门控和自动化评估软件测定肺密度是一项精确、重复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