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防治方法。方法 对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发生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的68例(68眼)进行回顾性总结。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角膜化学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大植片移植、术前活动性角膜炎症、再次移植等均为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因素。 结论 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与术前高危角膜移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的高危移植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规律。方法 对680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的124例134只眼高危移植患者术后排斥反应时间、排斥反应发生率及反应类型进行观察。结果 134只眼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在12%~75%不等,其中角膜植床严重新生血管化者的排斥率最高。排斥发生时间最早为术后13天,术后3~6个月为排斥反应发生高峰。排斥反应类型以内皮型和上皮型最多。结论 不同高危因素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不同,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和类型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穿透角膜移植术是有效的复明手术之一。随着供体材料保存方法的改进及手术技巧的提高,移植失败率显著下降,而植片的免疫排斥反应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移植失败的原因。本文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发生机制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角膜的免疫赦免地位 ,角膜移植是众多器官和组织移植中成功率最高的 ,也是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手段。然而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造成角膜移植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二次移植、新生血管化植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 ,术后的免疫排斥发生率高达 6 0~ 90 %。而目前我国多数为高危因素的患者。因此 ,有效的控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就成为角膜植片能否长期存活的关键所在。目前用于减少或防治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综合如下 :1 组织配型组织配型主要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配型和ABO血型抗原配型。在心脏…  相似文献   

5.
高危角膜移植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危角膜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 ,以降低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率。方法 对 6 80例有完整随访记录的穿透性角膜移植中的 12 4例 (137眼 )高危角膜移植患者 ,分别在围手术期 (术前、术中、术后早期 )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经围手术期处理后 ,本组 137眼高危患者穿透性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率为 37% ,植片透明率为 80 .1% .结论 重视高危角膜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 ,是减少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和提高植片透明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有效控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探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因素。方法:对角膜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者进行分析,总结发生的原因、时间,程度等,结果:123眼中发生免疫排斥反应46眼(37.4%),其中17眼发生不可逆的排斥反应,占排斥反应的36.96%;有角膜新生血管发生排斥反应41眼,占89.13%,内皮型排斥反应20眼,上皮型12眼,基质型3眼,混合型11眼,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为术后3周-3年,术后3-6月发生率最高,占46.48%,结论: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与角膜新生血管的数量,角膜受损及感染的程度,植片的大小,手术的次数以及手术的时机和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环孢霉素A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健  林赛萍等 《眼科》2001,10(2):76-78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在高危角膜移植手术后防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对在我院施行穿透性及槔层角膜移植术中属于高危角膜移植的病共24例26只眼,其中≥9mm的大植片的有12只眼(占50%),在术后26只眼均用环孢霉素A口服及环孢霉素A液滴眼。结果:角膜移植术后出现角膜排斥反应的有10例11只眼(占42.3%),经过治疗后角膜植片均透明,术后角膜移植片最终透明者有24只眼(占92.3%),未见严重副作用。结论:证明在高危角膜移植术应用环孢霉素A治疗角膜移排斥反应是确实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铆钉形角膜移植(rivet-shaped keratoplasty,RSK)对高危移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26只眼)高危移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RSK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环状板层角膜缘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combined with ring-shaped limbal transplantation,PKRL)。观察两组术后植片、植床的变化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PKRL相比,RSK可促进植片上皮愈合,减少术后散光,降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结论 RSK是一种有效的眼前段重建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院1999年5月~2003年5月间行角膜移植手术80例(84只眼),对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34例(36只眼)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84只眼中发生排斥反应36只眼(42.5%)。角膜新生血管者为20只眼,儿童患者4只眼。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为术后20天~2年。术后3~6月发生率最高。上皮型10只眼,上皮下型1只眼。基质型8只眼,内皮型17只眼。角膜移植片透明愈合28只眼,半透明愈合6只眼,移植片完全混浊2只眼。结论 高危角膜移植、儿童术后随诊不及时、用药不科学等,都是角膜移植病人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同种异体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及免疫赦免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小鼠原位角膜移植及同种异体小鼠角膜移植实验模型。观察原位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发生排斥的情况,对比两种移植术后植片的存活率,了解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与免疫赦免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小鼠原位角膜移植术后植片100%存活;同种异体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存活率为25%。结论: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并非绝对,免疫赦免在角膜移植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PK)手术眼科患者中,影响角膜植片存活和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眼科1993/2003年间,212例患者,224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r's方法计算其预期10a植片存活率及10a植片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对各因素水平间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其差异,计算不同因素的相对危险度(RR),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各因素对植片存活率的影响.结果224眼总预期10a存活率和预期10a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分别为81.4%和78.2%.与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粘连、虹膜后粘连、手术时间长(≥90min)和受者年龄大(≥60a)等.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和手术时间长(≥90min).Cox回归模型显示只有角膜血管化(RR=2.46,P=0.04)、再次移植(RR=5.67,P<0.01)、无晶状体眼(RR=3.64,P<0.05)、人工晶状体眼(RR=6.83,P<O.01)和虹膜前(RR=2.76,P=0.05)及虹膜后粘连(RR=3.12,P=0.05)为角膜植片1Oa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PK手术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或虹膜后粘连;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及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用保存和新鲜的角膜植片行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12/2006-12我院收治的角膜严重病变并须行大植片穿透角膜移植的患者108例(116眼),其中用保存角膜植片移植治疗63眼,用新鲜角膜植片移植治疗53眼。比较两组术后的视力改变、角膜植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保存角膜植片移植组的视力提高44眼(69.8%),稳定10眼(15.9%),下降9眼(14.3%),植片排斥反应8眼(12.7%);新鲜角膜移植组的视力提高24眼(45.3%),稳定17眼(32.1%),下降12眼(22.6%),植片排斥反应15眼(28.3%)。两组术后的视力和植片排斥反应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时,保存的植片较新鲜植片能降低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发生率,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扇形角膜缘移植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扇形角膜缘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1例 (61眼 )患者分为两组 ,一组 3 0例 (3 0眼 )进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 (PKP)术 ,另一组 3 1例 (3 1眼 )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扇形角膜缘移植 (PKP +LKP)术 ,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PKP组中有 12例的植片发生了免疫排斥反应 ,其中 2例 (2眼 )因植片血管化而导致植片浑浊。PKP+FLT组穿透植片 4例发生排斥反应。两组进行 χ2 检验 ,P <0 0 5。结论 对于合并有局部新生血管的角膜白斑患者 ,PKP+FLT术较传统的PKP术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Shi WY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4):350-354
目的 探讨CD4和CD8基因敲除小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方法 CD4、CD8基因敲除小鼠及C57BL/6小鼠各20只,分成3组,右眼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供体为BALB/c小鼠,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评价角膜移植片情况,并详细记录免疫排斥的发生时间,在术后1、2、4周各取2只鼠术眼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眼前段CD+4 、CD+8 T细胞的变化。在术后2周, 3组小鼠各选其中10只接受皮肤移植,供体为BALB/c小鼠,监测皮肤移植后皮肤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和在皮肤发生排斥反应时角膜移植片的情况。结果 3组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发生时间明显不同,CD4基因敲除鼠角膜移植片保持透明,至少观察了90d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发生;CD8基因敲除小鼠在(28±3)d时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57BL/6小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为(14±2)d(F=2034, P<0. 01)。移植皮肤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时间为:CD4基因敲除鼠(14±2)d,CD8基因敲除鼠(12±1)d,C57BL/6小鼠(10±1)d(F=42. 54, P<0. 01)。结论 小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可能是以T淋巴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CD+8 T细胞参与了排斥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5.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控制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探讨防治排斥反应的有效途径。方法 根据不同角膜病变排斥反应发生的规律给予不同期的药物联合治疗,降低和控制排斥反应。结果 129眼中47眼(36.43%)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其中高危角膜病变40眼,非高危角膜病变7眼。有角膜新生血管者占89.36%。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为术后3周—3年。经药物联合治疗,角膜排斥反应得到明显的抑制,有效率达63.83%。结论 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尤其高危角膜病变,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机率明显增加,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早,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角膜病变及手术情况,尽早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明显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HLA—DRB1基因配型与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HLA基因配型在减少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对91例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病例,术后双盲法进行供受体HLA-DRB1基因分型和临床观察,随访12-26mo,对其基因配型情况和术后排斥反应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1例患者中61例随访资料完整。其中16例供受体有1个基因位点相符,在这些配型良好的病例中,5例(31.24%)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但随访期间无植片混浊;45例配型不好的患者中,术后23例(51.11%)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其中5例发生了植片混浊。结论 HLA-DRB1基因配型未能显著减少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滴眼液预防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山东省眼科医院2013年至2015年间成功施行角膜移植术的高危免疫排斥患者48例(50只眼),根据术后局部免疫抑制剂使用种类,分为他克莫司组23例(25只眼)和环孢素组25例(25只眼)。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排斥风险评分,以排斥反应指数(RI)判断是否出现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当RI≥5时视为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对比1年内患者术后植片免疫排斥发生率。结果两组各25只眼,排斥风险评分他克莫司组与环孢素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0.65,P=0.52>0.05)。术后1年内免疫排斥发生率,环孢素组10例(10只眼)发生排斥,免疫排斥发生率为40.00%,他克莫司组3例(3只眼)发生排斥,免疫排斥发生率为12.00%,他克莫司组免疫排斥率明显低于环孢素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09,P<0.05)。结论他克莫司滴眼液对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排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01/2008-01实施穿透性角膜移植发生排斥反应的病例,分析各因素在植片排斥反应病例中所占的比率及各种病例中植片排斥的发生率。结果:总排斥反应率为31.0%,其中普通组为25.5%,高危组为59.4%(P<0.05)。眼部化学伤排斥反应发生率最高48.1%(P<0.05)。高危组发生排斥反应早且病情严重。结论:引起角膜植片排斥的多种因素中,不同疾病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发生率不同,排斥反应的发生与术前原发病,植床情况,手术设计操作术后预防有密切关系,其中植床新生血管是植片排斥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用保存角膜行植床带周边后板层的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12/2006-12我院收治的角膜严重病变的患者108例(116眼),其中用保存角膜联合植床带周边后板层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63眼为改良组用传统手术方式新鲜角膜植片移植治疗53眼。比较两组术后的角膜植片、排斥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手术组治疗的63眼中,8眼(12.7%)发生不同程度的植片排斥反应、术后浅前房2眼(3.2%)、虹膜前粘连1眼(1.6%)、继发青光眼2眼(3.2%);传统手术组治疗的53眼中,植片排斥反应15眼(28.3%)、术后浅前房11眼(20.8%)、虹膜前粘连8眼(15.1%)、继发青光眼6眼(11.3%)。两组的术后的植片排斥反应率和并发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保存角膜联合植床带周边后板层行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降低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HLA-DRB_1基因配型与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HL A基因配型在减少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对 91例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病例 ,术后双盲法进行供受体 HL A - DRB1 基因分型和临床观察 ,随访 12~ 2 6 mo,对其基因配型情况和术后排斥反应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1例患者中 6 1例随访资料完整。其中 16例供受体有 1个基因位点相符 ,在这些配型良好的病例中 ,5例 (31.2 4% )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但随访期间无植片混浊 ;45例配型不好的患者中 ,术后 2 3例 (5 1.11% )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其中 5例发生了植片混浊。结论  HL A- DRB1基因配型未能显著减少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