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喜林 《眼科研究》1999,17(6):491-492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规律与程度。方法 随机对51例53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进行了术前、术后0.5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角膜曲率计检查。结果 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逆规性角膜散光。结论 多缝线的这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在较低水平,且这种散光在6个月内超向稳定。  相似文献   

2.
耿燕  杨朝忠 《眼科研究》1999,17(2):140-142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术后角膜散光的长期演变以及选择性拆线与不拆线对其的影响。方法人工晶状体手术患者83例(96眼),根据术后6周时角膜曲率检查结果分为拆线组及不拆线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3,6,12及24个月时的角膜曲率。结果术后3,6个月时拆线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较不拆线组显著降低,且转为逆规性散光者多。术后12~24个月时,两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无明显区别,逆规性散光的比例分别为60.78%及60.00%。结论选择性拆线可减少术后短期内角膜循规性散光的度数,并促使其向逆规性方向转化,但对术后远期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易手术角膜计对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角膜散光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制简易手术角膜计对67例人工晶体植入的病人进行术中散光控制,并与43例未用组的病人进行对照。术后0.5、3和6个月两组散光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应用组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不规则散光的比例较高。认为该角膜计具有简便,经济,可靠,实用,易普及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喜林 《眼科新进展》1999,19(4):240-24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规律与程度。方法随机对51例53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进行了术前、术后0.5mo及术后6mo的角膜曲率计检查。结果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逆规性角膜散光。结论多缝线的这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在较低水平,且这种散光在6mo内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散光的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了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gractivekeratectomy,PRK)前、后最大轴性散光的变化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对PRK后1年以上的61例(109只眼)术前散瞳验光散光度一1.00~-2.00D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分析及视力检查。结果散瞳验光散光轴位与地形图记录散光轴位基本一致,而散光度数有一定差异。地形图检查显示,最大散光轴位以循规性极光最多,计67只眼(61%),斜轴性散光36只眼(33%),逆规性散光6只眼(6%)。手术前、后散光轴位变化极小。散光度多数在术后10天及1个月开始增加,以后逐渐减少。6个月或1年趋于稳定。术后的残存散光对视力影响较小,实际矫正度在预期矫正度±1.00D以内者占97%。结论采用球柱折算方法,进行PRK,对矫正近视合并散光者(-2.00D以下),可以获得满意的屈光矫正。  相似文献   

6.
无晶体眼伴角膜散光的手术治疗陈家祺,黄挺,王铮1.病例选择:选择15例白内障术后3个月以上,不能行II期人工晶体及不愿戴角膜接触镜的无晶体眼患者,均有2.00~5.00D角膜散光,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0岁(6~28岁)。术前矫正视力平...  相似文献   

7.
马彦  李志辉 《眼科》1998,7(2):76-78
对445例(855只眼)进行只矫正近视而未同时作散光矫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术后观察3~12个月。结果表明,无论观察3个月,6个月,12个月术后散光增加病例明显少于散光减少的病例,同时与RK术后散光变化情况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明显优于术后有激光增加趋势的RK术,散光的改变与手术中眼球转动,停机,激光切削中心与光学中心偏离,激光能量不稳定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不同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不同大小切口对术后视力和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影响,对白内障超声乳化32mm水平切口、60mm反眉状切口的69只眼对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2mm切口的96只眼,在术后1周至3个月进行视力和角膜散光的测定和评价。结果:超声乳化32mm切口组和60mm组术后1周至1个月的视力明显高于囊外摘除12mm切口组(P<005),术后1周至3个月时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明显低于囊外摘除组(P<001)。结论:采用6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水平缝合一针,同样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并早期获得良好视力,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和角膜散光比较32mm切口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改良的巩膜隧道式眉状小切口(弦长6mm),观察50例(58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三个月内不同时间的角膜散光变化,发现术后散光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一个月时散光已基本稳定,为0.94±0.84D,与术前0.75±0.68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且裸视力达到0.5以上的有36只眼占62%。提示该种小切口手术能在术后早期获得较快的视力恢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角膜形态和散光的变化。方法 通过3.2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50眼和6.0mm巩膜隧道切口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48眼,术后应用计算机辅助角膜地莆图仪对这些病人的角膜形态进行检查。结果 角膜组术后早期角膜地形图垂直于切口径线的角膜轻度变平,于术后1个月即可稳定。巩膜组有膜垂直轴上出殃蝴蝶结样改变,而后蝴蝶结逐渐变小,或向水平方向转变而减少,至3个月时基本稳定。两组在术后1天至1个月的角膜散光和手术性角膜散光巩膜组大于角膜组(P〈0.05)。结论 3.2mm透明角膜切口组术后角膜形态改变小,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报告50例60眼19~79岁各种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32眼晶体核直径测量,平均为6.09×7.05mm。术后矫正视力91.6%在0.5以上,1.0以上占80%。术前平均角膜散光0.39D(SD1.08),术后平均1.79D(SD2.13),95%术后散光在1.12D以内。随访1个月,角膜散光为0.30D(SD1.97D)。术中、术后合并症少;与超声乳化术比较,该手术成本低,费用少,无需超声乳化仪操作即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改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18只眼术后角膜散光的自然变化过程进行了观察。术后1周手术产生3.37D的循规性角膜散光,术后2年内自然衰减2.31D,术后1、2和3个月平均衰减速度分别为0.60、0.63和0.39D/月。结果提示:人工晶体植入产生峰值为2.00~3.00D的循规性角膜散光可自然恢复至无或生理性角膜散光状态。并讨论了散光的变化与术后视力和眼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采用5.5~6.5mm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摘出白内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并与常规大切口手术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1周及3月,小切口组矫正视力均优于常规大切口组(P〈0.05),散光绝对值,亦均优于常规大切口组(P〈0.05)。结论 小切口手术组织损伤轻、术后散光少、视力恢复快,不需要昂贵设备,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静  李建平 《眼科》1998,7(4):208-211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56例(64只眼)老年性、先天性和并发性白内障施行3.2mm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和散光进行追踪观察。结果:术后1周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87.5%,1个月者占93.8%,3个月以上者占97.1%。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42±0.89D,1个月为0.84±0.64D,3个月以上为0.81±0.12D。与同期所做5.5mm切口超声乳化及PMMA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比较,术后1周和1个月散光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散光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2mm切口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早期视力恢复快,效果好而稳定,角膜散光小,适当的植入方法及慎重选择病例可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中植入Acrysof IQ Restor多焦点Toric人工晶体矫正术前规则角膜散光的早期临床效果、安全性,以及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视功能状态。方法:搜集自2013年至今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植入Acrysof IQ Restor多焦点Toric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患者18例(23眼)进行分析,术前患者散光均大于1.0 D。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观察术后1周、1个月以及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以及裸眼近视力,术前散光以及术后3个月时残余散光、等效球镜度数和人工晶状体的旋转度。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远视力0.89±0.21,最佳矫正远视力0.95±0.38,等效球镜为?0.5~+0.25D,裸眼近视力为0.82±0.19。术后3个月验光全眼散光为(0.38±0.15) D,较术前散光(1.79±0.43) D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人工晶状体的轴位平均偏离(3.48±1.21)°。结论:Acrysof IQ Restor多焦点Toric人工晶状体为白内障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术后全程视力和视觉质量,并校正了术前角膜散光,实现了患者高度满意率和脱镜率,可预测性好,并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对63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2月~1年存在循规性角膜散光的患者,用刀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行角巩缘断线术,断线后角膜散光显著减少,尤其是在术后5个月内断线者,裸眼视力明显提高,因其不需特殊器械,故认为刀片断线是矫治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循规性角膜激光简便、省时、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80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角膜散光变化观察并采取控制方法表明:术后角膜的循规性散光于术后2周平均增加5D,术后3个月平均减至2D。术中调节缝线的张力,术后2周至3个月选择性拆除角膜缝线和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等都是控制术后角膜散光的有效措施,我们提出了综合控制术后角膜散光产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AcrySot(R)散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散光轴向和裂隙灯观察散光人工晶状体的标记轴向的差别.方法 对39例41只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R)散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三个月进行远视力及屈光状态测定,用散光矢量分析方法计算得眼内散光轴向与用裂隙灯观察的散光人工晶状体的标记轴向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眼内散光轴向与散光人工晶状体的标记轴向呈直线相关(r=0.997,P<0.01).结论 散光矢量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超声乳化术后散光人工晶状体轴向位置测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80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角膜散光变化观察并采取控制方法表明:术后角膜的循规性散光于术后2周平均增加5D,术后3个月平均减至2D。术中调节缝线的中张力,术后2周至3个月选择性拆除角膜缝线和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等都控制术后角膜散光的有效措施。我们提出了综合控制术后角膜散光产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6mm无缝线不同位置切口白内障术后散光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角巩膜缘无缝线不同位置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 对67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根据切口位置随机分成两组,A组:上方切口组34只眼,B组:颞上侧(右眼)或鼻上侧(左眼)切口组36只眼,用钻石刀在角巩膜缘后0.5mm做隧道长1.75mm阶梯形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用Nikon自动角膜屈光曲率仪测量角膜散光度、轴向。采用Holladay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度和轴向,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和术后裸眼视力。结果 术后1周B组平均裸眼视力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3和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和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A组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散光以术前逆规性散光最甚,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散光轴向全部为逆规性变化,B组术后散光轴向以顺规性散光变化为主。结论 颞上侧或鼻上侧切口可有效地减少切口的扩张力并且产生较小的角膜散光,早期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6mm无缝线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