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随诊结果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应用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对277例(422只眼)近视患者进行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对随诊1年以上的患者进行观察。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00~-10.00D(-4.87±1.54D)。结果显示,术后1年时的残留屈光度为+0.25±0.39D;裸眼视力≥0.8者占97。6%,≥1.0者占91.4%;实际矫正度在预测矫正度±1.00D范围内者占97.4%;2.8%的术眼有轻度以下的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者占7.6%,2行者占0.5%;一过性眼压升高者占20.4%。术后6~12个月屈光度的变化≤0.50D者占92.8%。提示此手术治疗-10.00D以内的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预测性强的方法,强调术后应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2.
采用VIS×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169例(281眼)近视患者进行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75-16.00D(-8.19D±1.52D)分为两组:I组:-1.75--6.00D,153眼,II组:-6.25--16.00D,128眼,随访一年以上,术后1年实际矫正屈光度在预测矫正度±1.00D者在Ⅰ,Ⅱ,组分别为87.6%,54.7%,裸眼视力≥0.5,1.0者在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治疗近视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美国CHIRON公司keracor117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对68例130眼近视患者行PRK治疗。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2.00—-9.75D(x±s:-5.11±1.81D)散光度0—-4.0D。结果:术后3—6个月残留屈光度为+0.08±0.29D,裸眼视力≥0.8者占94.2%,≥1.0者占90.4%。术前屈光度-2D—-6D患眼,术后3—6个月裸眼视力≥0.8者占95.2%,≥1.0者占94.2%;术前屈光度-6.25D—-9.75D者,术后3—6个月裸眼视力≥0.8者占91.7%,≥1.0占65.4%。实际矫正度数在预测矫正度±0.5D范围内者占84.6%,0.8%的术眼有2级以下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1.5%术眼角膜有丝状物,1.5%术眼用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者占5.2%。结论:PRK治疗中低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其稳定性好,预测性强,值得临床应用。但术后应注意护理及随访。  相似文献   

4.
采用VIS×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169例(281眼)近视患者进行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75—16.00D(-8.19D±1.52D)。分为两组:Ⅰ组:-1.75—-6.00D,153眼:Ⅱ组:-6.25—-16.00D,128眼。随防一年以上。术后1年实际矫正屈光度在预测矫正度±1.00D者在Ⅰ、Ⅱ组分别为87.6%,54.7%,裸眼视力≥0.5,1.0者在Ⅰ组分别为97.4%,74.5%,Ⅱ组分别为86.7%,35.9%。并发症主要有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其中Ⅱ组有9.5%的术眼发生了2—3级的Haze。全组1.9%术眼发生了激素性高眼压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50例91眼。术前屈光度为-8.00—-25.0D(x±s:-10.73±4.48D),其中散光度最高达-4.D。术后第1天,91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1周后逐渐有下降趋势,3个月趋于稳定。术前屈光度≤-12D的Ⅰ组,术后3个月屈光度为-0.25±0.65D,97.9%的患眼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术前屈光度>-12D的Ⅱ组,术后3个月屈光度-1.59±2.27D,74.4%患眼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术后屈光度欠矫,术后3个月Ⅰ组20.8%欠矫,欠矫屈光度在-0.5—-2.0D,Ⅱ组32.6%欠矫,欠矫屈光度在-1.0—-8.0D,(x±S:-2.09±1.85D)。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早期效果令人满意。但如何减少术后屈光度回退,改进计算机切削程序,熟练手术技巧及Lasik术远期效果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506例941只近视眼用雷塞公司的Compak—200型准分子激光机进行PRK治疗的结果,术前屈光度为-1.5D到-23D,本组病例手术矫正度数为-1.5~-9.00D。术后6个月时,第1组(≤-6.00D,平均-4.51±1.7D),第2组(-6.25~-9.00D,平均-7.18±0.81D)和第3组(≥-9.25D,平均-10.5±0.71D)的病人裸眼视力在0.5以上的分别为98.5%、88.9%和37.5%,屈光度分别在-0.34±0.81D、-0.79±1.18D、-2.04±2.14D范围内。术后12月时,分别有93.8%、88%和42.9%的病人裸眼视力在0.5以上,屈光度分别在-0.45±0.71D、-0.86±0.91D和-1.62±1.54D范围内。术后15月时,第1组病人100%视力在1.0以上,屈光度在-0.07±0.35D范围内,第2组病人100%视力在0.5以上,屈光度在-0.75±0.98D范围内。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该结果提示PRK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预测性较好的治疗近视眼方法  相似文献   

7.
角膜塑形术治疗近视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OrthoK)治疗近视眼的效果。方法采用角膜塑形术治疗85例(140眼)近视眼患者(175~725D)。分为3组:Ⅰ组为175~300D,Ⅱ组为325~600D,Ⅲ组为625~725D。随访3个月。结果Ⅰ组治疗后3个月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04±009D,屈光度在±050D以内者为100%;裸眼视力达10为100%。Ⅱ组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34±042D,屈光度在±050和±100D以内者分别为8000%和9412%;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为9882%和7176%。Ⅲ组平均残余屈光度为184±108D,屈光度在±050D和±100D以内者分别为625%和3750%;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为875%和625%。结论角膜塑形术是治疗175~725D近视眼的安全有效方法,无明显影响视力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PRK术后并发症对用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行PRK手术306例(529眼)近视、散光患者作观察分析。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00—16.00D(-6.55±3.19D),随诊3—12月。术后6—12月,全组7.1%术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以上,22%术眼视力进行性下降超过2行。术后1年,在低、中度近视眼中,欠矫(>1D)、过矫(>1D)、屈光回退(≥1D)、角膜雾状混浊的发生率分别为6.3%、1.3%、5.0%、8.8%,而在高度近视眼中分别为50.8%、6.6%、24.6%、62.1%。术后还出现了激素性高眼压、偏中心、角膜“中央岛”、眩光及夜间视力下降、重影等并发症。结果表明,低中度较高度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稳定性,而且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PRK后2—3年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193nm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矫正536例近视、屈光度为-2.25~-15.00D的942眼的疗效,随访2年至3年。术后随访,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1年时,低中度组(≤6.00D)为86.2%、高度组(>6.00D)为69.6%;2年时,分别为84.7%和67.8%;3年时,则分别为92.3%和85.7%。术后裸眼视力≥0.5和≥1.0者:1年时,低中度组为99.3%和87.6%、高度组为96.1%和71.6%;2年时,低中度组为98.9%和86.7%、高度组为95.8%和70.5%;3年时,低中度组为96.8%和88.9%、高度组为100.0%和85.7%。术后的角膜上皮下混浊多为0级和1级,极少或无3级及其以上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角膜上皮下混浊。看来,PRK为目前矫正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重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重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对268眼(145例)-12.00~-29.00D的重度近视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12个月视力≥术前矫正视力者占94.8%,术后屈光度在±2.00D以内占95.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平均屈光度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LASIK是治疗重度近视的有效方法,且稳定性和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11.
PRK治疗近视术后2年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轻、中、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PRK治疗的239只近视眼的术后2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组术前近视-1.00~-6.00D(等值球境,下同),术后2年裸眼视力≥1.0者占87.1%,≥0.5者占97.0%,剩余屈光度为-0.34±0.39D,95.0%,角膜已完全恢复透明;Ⅱ组术前近视-6.25~-12.00D,术后2年裸眼视力≥1.0者占47.8%,≥0.5者占88.4%,剩余屈光度为-0.77±0.63D,78.2%角膜已完全恢复透明。结论:PRK治疗-12.00D以下,特别是-6.00D以下近视眼安全有效,预测性及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2.
武国恩  谢立信 《眼科研究》1999,17(6):485-487
目的 评价计算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 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的角膜屈光力变化量的Hollady 法。 方法 用Holladay 法计算PRK 术后与术前角膜屈光力的差值( 角膜实矫屈光度) ,并与角膜预矫屈光度进行比较。 结果 (1)A 组:复性近视散光眼术后6 个月,角膜实矫球镜度欠矫(0 .48 ±0 .19)D;角膜实矫散光度过矫38 .5 % (25/65) ,散光欠矫61 .5 % (40/65) ,过矫和欠矫≥±0 .50 D 占41 .5 % (27/65) ;实矫与预矫散光的轴位的差值≤±15°占60 .0 % (39/65) 。(2)B 组:单纯近视眼术后6 个月时,角膜实矫等值球镜度欠矫(0 .55 ±0 .26) D;术后6 个月时产生(0 .59 ±0 .38)D 的矫正近视散光的效应,其中≥0 .50 D 者占51 .2 % (22/43) ,实矫近视散光轴位均在180°- 44°~180°+ 44°之间。 结论 应用Holladay 公式从球、柱镜度两方面计算PRK 的角膜屈光变化效应值,是合理、客观和准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insitukeratomilleusis,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材料和方法术前屈光度为-1.25~-6.00D的近视569只眼,其中137只眼接受LASIK手术,432只眼接受PRK手术,随访6-16个月(平均8.9±2.6个月)。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结果LASIK组术后屈光状态较PRK稳定,回退幅度较PRK小,术后6个月时,LASIK组和PRK组分别有94%和87%屈光度在±1.00D内(p<0.05),分别有84%和71%屈光度在±0.50D以内(p<0.01)。LASIK组术后视力恢复较PRK快,术后1周的平均裸眼视力超过1.0,术后6个月时,LASIK和PRK组中裸眼视力0.5或以上者分别占100%和94%(p<0.01),裸眼视力1.0以上者分别占86%和72%(p<0.01)。结论LASIK不仅适合治疗高度近视,也适合治疗中、低度近视。对于中、低度近视,LASIK的疗效优于PRK。  相似文献   

14.
多区域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多区域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的疗效。150眼随访满6月,中低度近视组(≤-6.0D)84眼,高度近视组(-6D~-12D)66眼。术后半年总体平均裸眼视力达到1.07±0.28;144眼(96.0%)最终屈光度在±1.0D以内,其中中低度近视组84眼(100%)、高度近视组60眼(90.9%)。术后疗效高于单区域PRK文献报导,尤其是高度近视术后稳定性及预测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近视散光的疗效。应用美国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采用多削区治疗近视屈光度为-1.75~-16.00D的患者,观察2年以上,按术前球镜屈光度分为二组,Ⅰ组为-1.75~6.00D(121眼),Ⅱ组为-6.25~-16.00D(86眼)。术后2年裸眼视力≥0.5者在Ⅰ、Ⅱ组中分别为95.9%、70.9%,≥1.0者分别为73.6%、34.9%。Ⅰ、Ⅱ组中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为91.7%、62.8%。角膜上皮下混浊0度在Ⅰ、Ⅱ组中分别为87.6%、66.3%,2级以上分别为0、1.2%。眼压均正常。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对低、中、高度近视、近视散光均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对低、中度近视效果更佳,对高度近视预测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非球面切削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评估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SCMD气动式角膜切割刀及SCHWINDKERATOM—F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利用Ultravision非球面切削程序对-10D以上高度近视(等值球镜-10.25~-30.00D)117例180只眼行LASIK手术,其中屈光度-10.25D~-15.00D(A组,超高度近视)78只眼,平均-12.62±1.52D;屈光度-15.50D~-30.00D(B组,极高度近视)102只眼,平均-19.18±3.38D。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者A、B二组分别达57.7%及25.5%,裸眼视力≥0.5者分别达94.9%及76.5%;屈光度在±1.00D以内的分别达41.0%及19.6%,在±3.00D以内的分别达83.3%及51.0%。A、B二组各有1眼(分别占1.3%及1.0%)术后3个月有黄斑出血,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低于2行以上。结论:非球面切削LASIK手术对于矫治-10D以上高度近视有很好的疗效,影响手术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为视网膜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二次切削治疗近视性角膜切削术后欠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共15人(23眼)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因欠矫而实施二次切削。术前平均屈光度为-9.86D(-5.00—-20.00D),其中2眼为中度近视(-3.25—-6.00D),6眼为高度近视(-6.25—-9.00D),15眼为超高度近视(≥-9.25D)。准分子激光二次切削采用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和光学性角膜切削术(PRK)相结合的方法。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91%的裸眼视力≥0.5,70%的裸眼视力≥1.0,70%的屈光度在±1.00D,角膜无明显混浊。由此证明:准分子激光二次切削治疗近视性角膜切削术后欠矫及角膜混浊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洪杉  赵清洁 《眼科》2000,9(1):20-21
目的:比较皮质类固醇激素和非甾体激素对预防PRK术后角膜混浊的疗效。方法:双眼屈光相同的近视患者50人(100只眼)、分为2组,第一组屈光度为〉3.0,≤6.0D,32人(64只眼),第二组屈光度为〉6.0D,℃12.0D,18人(36只眼)。PRK术后按美国FDA标准主观评定角膜混浊。所有患者右眼使用0.1%艾氟龙预防角膜混浊,左眼使用0.03%欧可芬预防角膜混浊。结果:第一组3个月双眼角膜混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RK术后屈光度过矫的原因。方法 报告PRK术后屈光度过桥4例(6眼),男性1例(2眼),女性3例(4眼)。结果 术前近视屈光度-3.0 ̄-6.0D,术后过矫屈光度+1.25 ̄3.75D。随访6 ̄12个月。有5眼随着角膜厚度的增加,角膜表面平均屈力的提高,过矫屈光度减小,裸眼视力提高至预期值,1眼无变化。结论 认为利用PRK术后角膜上皮及胶原组织增生致远期屈光回退,通过密切监测角膜厚度、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固体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采用LightBlade固体激光手术系统对44例60眼复性近视散光同时竟性进行近视和散光角膜切削术,随访6~12个月,对手术前后屈光度变化,视力结果统计分析,并与同期手术的单纯近视进行比较。结果:60眼平均球镜屈光度从-6.74±2.14(-0.75-16.00)D降到-0.147±0.23(-0.25-0.75)D柱镜度从1.62±0.53(0.75-4.75)D降到0.064±0.27(0-0.75)D。裸眼视力0.5,57眼95%,裸视力1.04者7眼73.33%。单纯近视术后裸视力0.5和1.0的分别是94.23%和75%,复性近视散光和单纯近视的固体激光疗效无明显差别(P>0.1)。结论:LightBlade固体激光手术系统治疗近视散光安全有效,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