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有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文秀  郑强荪  舒青 《心脏杂志》2007,19(2):179-181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有狭窄或粥样斑块的CHD患者90例,和经CAG证实无狭窄或粥样斑块的对照组75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两组血浆TM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结果CHD组TM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出率为41%(37/90),对照组为20%(1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组1支病变组TM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出率为44%(11/25),2支病变组检出率为39%(9/23),≥3支病变组检出率为40%(17/4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D患者血浆TM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CHD有关,但其甲基化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没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一种分布于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附于内皮细胞表面,可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在抑制凝血和激活纤溶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能调节血栓形成。sTM即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并与多种炎症性疾病相关。该文阐述了TM的结构和功能,TM基因多态性以及血浆sTM水平与冠心痛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 throm bom odulin,TM)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三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 ,抽取血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其血浆 TM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 T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 P<0 .0 5 )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间患者血浆 TM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但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 ( P<0 .0 5 )。结论 血浆可溶性 TM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范围的良好标志 ,对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栓调节蛋白基因结构及突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调节蛋白是体内抗凝血系统中重要的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活化蛋白C,在凝血和纤溶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血栓调节蛋白生物活性的核心位于表皮生长因子4-6区。血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与许多疾病具有相关性。A la25Thr突变与50岁以下男性患心肌梗死有关。M et388位改变与静脉血栓相关。A la455Val突变可能促使静脉疾病和脑梗死发生。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启动子G-33A突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基因突变会对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和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导致凝血相关的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水平(Thrombomdulin,TM)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相关性。方法:81例CHD者(CHD组)均在我院确诊;5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浆TM水平;比较两组TM水平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对TM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TM水平与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M对CHD诊断价值。结果:CHD组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M水平与动脉硬化指数存在正相关(P<0.056);ROC曲线下面积为0.596,面积的95%CI:0.498~0.694,TM判断CHD无显著意义(P=0.056)。结论:CHD患者TM水平明显升高;但TM判断CHD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别测定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含量并探讨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成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血浆TM值。结果:UAP组及AMI组T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711),但这两组TM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TM水平又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范围以及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良好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与SAP的鉴别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血栓调节蛋白(TM)是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内皮细胞损伤时,血浆可溶性TM(PTM)水平升高,PTM是反映内皮损伤的一个分子标记物.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尤其是糖尿病肾病(DN)时,PTM水平显著升高.内皮细胞损伤伴随着DN的整个发展过程,它的出现甚至早于DN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测定PTM水平对早期识别DN时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以便早期治疗DN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栓调节蛋白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调节蛋白(TM)是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一个分子标记物。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时血TM水平显著增高,其中以糖尿病肾病时TM变化最为明显。血TM增高与血管内皮损伤程度、肾功能损害等有关。测定TM水平对糠尿病微血管病变,尤其是糖尿病肾病时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以及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识别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栓调节蛋白(TM)是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内皮细胞损伤时,血浆可溶性TM(PTM)水平升高,PTM是反映内皮损伤的一个分子标记物。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尤其是糖尿病肾病(DN)时,PTM水平显著升高。内皮细胞损伤伴随着DN的整个发展过程,它的出现甚至早于DN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测定PTM水平对早期识别DN时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以便早期治疗DN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纪蒙  胡文立 《山东医药》2010,50(4):24-2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43例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弥散像所示新发血栓面积将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以同期住院经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无新发梗死97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血浆TM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TM均高于对照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间T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TM浓度升高,可以反映血管内皮损伤,但对于评估梗死面积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栓调节蛋白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含量,并探讨血浆TM的值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经股动脉穿刺抽取血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其血浆TM值。结果多支病变组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P<0.01),单支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78)。结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水平相对好的反映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冠脉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与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97例糖尿病患者,把合并冠心病患者77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其血浆TM水平,并对血浆TM与冠状动脉病变作相关分析。结果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血浆P-选择素、1M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TM水平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选择素水平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血浆P-选择素和TM水平与心绞痛程度呈正相关(r=0.6952,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加重,血浆TM水平可能相应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M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栓调节蛋白(TM)基因G-33A和C1418T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检索Cochranc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日期为1987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收集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提取数据资料并评价,采用RevMan5.2.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病例组3039例,对照组5480例)。Meta分析显示,亚洲人TM基因G-33A多态性和CHD之间存在相关性(G vs.A,P=0.002;GG vs.GA,P=0.002;GG vs.GA+AA,P=0.0002),而C1418T多态性和CHD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亚洲人TM基因G-33A多态性与CHD之间存在相关性,而C1418T多态性和CHD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血浆血栓调节蛋白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糖尿病并发症和无并发症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PTM)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 ISA法检测 PTM的水平。结果 糖尿病并发症组 PTM(38.14± 12 .89) μg/ L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 (2 2 .11± 6 .5 8) μg/ L,P <0 .0 1,无并发症组与健康对照组 (2 0 .2 3± 7.5 4) μg/ L 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并发症中 ,微血管病变组 PTM水平 (43.5 1± 13.2 8)μg/ L最高 ,明显高于大血管病变组 (31.89± 8.2 5 )μg/ L ,P <0 .0 1,且 PTM水平随 2 4h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加而升高。相关分析提示 PTM与血糖 (r=0 .0 36 2 )、胆固醇 (r=- 0 .0 2 2 9)、甘油三酯 (r =0 .0 32 5 )、血浆纤维蛋白原 (r=0 .2 112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r =- 0 .0 2 2 9)和年龄因素 (r=0 .2 34 1)均无相关性。结论 测定 PTM可以评估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程度和判断血管并发症的有无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15.
血栓调节蛋白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调节蛋白 (TM)是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一个分子标记物。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时血TM水平显著增高 ,其中以糖尿病肾病时TM变化最为明显。血TM增高与血管内皮损伤程度、肾功能损害等有关。测定TM水平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尤其是糖尿病肾病时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以及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识别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设不稳定型心绞痛患组及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TM水平。对冠脉造影结果、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进行统计。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的s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危险因子数目越多sTM水平越高。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存在内皮细胞的损伤,这种损伤也与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普罗布考对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胆固醇饮食8周后随机分为淀粉组、普罗布考组(给予普罗布考每天500 mg/kg)和对照组。第14周末处死动物进行主动脉病理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浓度。结果高胆固醇饮食8周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0周时明显升高,普罗布考干预6周后胆固醇水平显著小于淀粉组(P<0.05),较8周时明显降低(P<0.01)。高胆固醇饮食14周后淀粉组主动脉可见明显的斑块形成,普罗布考组斑块面积虽较对照组增厚,但显著小于淀粉组(51.54%±8.32%比84.81%±9.35%,P<0.01);淀粉组主动脉内膜较对照组显著增厚,普罗布考组主动脉内膜厚度虽较对照组厚,但显著小于淀粉组(0.58±0.17 mm比1.62±0.18 mm,P<0.01)。正常饮食兔的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很低(0.65±0.25μg/L),高胆固醇饮食后逐渐升高,与淀粉组比较普罗布考干预6周后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4.31±1.45μg/L比9.82±1.55μg/L,P<0.01);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呈正相关(r=0.72,P=0.008)。结论普罗布考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作用可能与其降脂及降低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保护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拓步雄  彭利静  徐杰  李慧 《心脏杂志》2018,30(6):680-682
目的 探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疑似心绞痛症状,但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按有无CSF分为CSF组和正常血流组。收集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和血脂等临床资料,记录CSF的重要指标校正的TIMI帧数(CTFC),检测血浆中TM的水平,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收缩压、TM及CTFC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TM是CSF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可得TM与CTFC呈正相关(r=0.86,P<0.05)。 结论 TM与CTFC呈正相关,是CSF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血栓调节蛋白(TM)主要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在内皮细胞发生炎症等病症或损伤后释放入血并表现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抗原,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是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细胞变性坏死的启动步骤。本研究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0例肝组织不同病理炎症活动分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以探讨血浆可溶性TM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炎症活动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凝血酶受体,其可溶性TM可从血浆、血清、胸腹水和尿液等体液中检测到。这些标本中的TM增高与血管内皮受损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累及血管丰富的肾脏,可引起血浆TM(plasm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