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灭活确证实验和结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1 为何要进行病毒灭活 输血是治病救人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也伴随着传播病毒性疾病,如HIV、HBV、和HCV的危险。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样品的检测使输血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改善,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原因在于;①测抗体,如抗-HIV,抗-HCV与病毒存在与否的不一致性;②病毒感染到抗体产生之间“窗口期”的存在;③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限制;④不断会有新的病毒出现。因此,发展灭活病毒技术,进一步采取病毒灭活措施,是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危险、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3.
血细胞成分病毒去除和灭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重要方面,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通过血细胞成分输注而传播的危险性,对受血患者构成威胁,成为输血医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血细胞成分进行去除或灭活病毒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本文对血细胞成分病毒去除和灭活研究中的目标及相关的方法学和所采用的各种技术及其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细胞成分病毒去除和灭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重要方面,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通过血细胞成分输注而传播的危险性,对受血患者构成威胁,成为输血医学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血细胞成分进行去除或灭活病毒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本文对血细胞成分病毒去除和灭活研究中的目标及相关的方法学和所采用各种技术及其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 血液制品输注作为成分输血的一部分已广泛地在临床应用,然而,输注血液制品有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尽管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对献血者和血浆筛选、免疫献血者、在制品分离过程中增加除病毒步骤等等,但都不能完全消除病毒。因此,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问题成了学者们关注的课题,很多灭活方法已在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应用;细胞成分病毒灭活的实验室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种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病毒灭活则是降低输血风险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黄隶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技术,在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中的病毒/细菌灭活实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对血液细胞成分和活性物质的活性影响较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美兰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兰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进展200051上海市血液中心上海输血研究所程庆文高峰临床输血由于大力推行无偿献血和严格筛选检测,其安全性已大大提高,但仍存在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血浆是临床输血中的一个主要成分,其病毒危险性较大,因此对血浆作病毒灭...  相似文献   

8.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有传染疾病的危险。血液成分中传播病毒危险性最大的是白细胞,其次为血浆,因此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并滤除白细胞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亚甲基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血浆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现已被应用于我国部分血站。  相似文献   

9.
<正>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的血液检测由于受检测技术、检测项目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阻断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血浆病毒灭活技术能有效地阻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传播。本中心自2009年7月开始全面推广应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成分,在这期间对血浆进行  相似文献   

10.
背景: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输血可避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与HIV传染。然而,由于大部分受血者同时也接受了其他血液成分,这一病毒灭活步骤,虽然减轻但不能杜绝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病毒灭活血浆最近在美国及其它国家被许可使用,因此  相似文献   

11.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存在经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以及对其血液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这2条途径来控制经血液传播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发生[1].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项目的有限性、新病毒不断出现等因素,仍不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病毒感染[2].因此,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目前,采、供血机构应用较多的病毒灭活方法是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此技术已在采、供血机构开展多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滴度的降低程度与所使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  相似文献   

12.
输血后病毒性肝炎(输血后肝炎)可以由输血引起,即输血传播性肝炎(TTH),输血也可以是次要原因,即输血相关,但非输血传播性的。当今TTH的危险极小,还主要是由HBV和HCV引起,后者以前被认为“非甲非乙性肝炎”。现在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余的TTH,也就是非甲,非乙,非丙型,是很少的。通过应用志愿者(无偿),重复献血,和仔细筛选掉肝炎危险因素而后检查是否HBV感染的献血者,HBV的危险(通过输血而传播)性当前是1/63000单位献血。对于输血传播的HCV;同样的重复献血,志愿者(无偿)供血者,仔细筛选和抗HCV的灵敏试验,危险系数是1/125,000单位血。输血引起的HBV和HCV的危险性如此之小,以致当病人输血后而患肝炎时,应寻求检查这些病毒的其它方法。无论如何,进一步降低输血传播HBV和HCV危险的努力应继续下去;这包括限制必需或适合输血的人,利用其它方式代替输血,运用检测病毒核酸的新方法,而最后将各种微生物灭活技术应用于血液(全血),血成分和血浆衍生物上。  相似文献   

13.
浓缩血小板中病原体灭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 ,血小板的输注愈来愈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然而 ,到目前为止 ,血小板的输注仍有一定风险 ,一是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还不能检出少数血液中感染的病毒和微生物 ;二是细菌学检查还未列入常规检测项目 ;三是血小板制品中 ,不能有效去除可能引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T细胞。近年发展起来的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 ,在提高输血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潜力。1 浓缩血小板输注中潜在的危险浓缩血小板输注具有潜在的传播病毒、细菌、微生物等引起的疾病的危险。通常认为 ,HBV、HCV、CMV和逆转录病毒 …  相似文献   

14.
FⅧ生产工艺中S/D病毒灭活法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FⅧ生产工艺中S/D病毒灭活法的初步评价61008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汪涛吕慎诚由于以大混合血浆为原料制备的FⅧ浓制剂存在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因而卫生部明文规定:FⅧ的生产过程必须包括有效的病毒灭活步骤。基于FⅧ是一种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正> 输注血液制剂有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其中HBV、HCV和HIV等均是血液制剂传播的主要病毒,而未知的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威胁还将长期存在。因此,血液制剂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血液制剂中各种灭活病毒的新工艺正在加紧研究。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的制备,通常用肌注免疫球蛋白作深加工,因而IVIG中病毒灭活的关键在于免疫球蛋白中病毒的灭活  相似文献   

16.
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与可见光结合可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如输血传播的HIV、HCV、HBV等、血浆成分没有免疫学特征改变和新抗原产生,大多数血浆蛋白成分活性均末降低。亚甲基蓝作为光敏染料不可逆地插入病毒核酸,诱导断裂缺口产生,导致病毒功能和遗传结构基础破坏。MB的毒理学性质渐已阐明。静脉注射用MB可随血浆输入人体,未发现输血后副反应。MB/光化学法灭活单袋血浆中的病毒为成分输血的血液制品提供了更为安全、简便的病毒灭活工艺。  相似文献   

17.
光化学、光生物学和输血医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编者按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王憬惺副研究员撰写的“光化学、光生物学和输血医学”讲座,内容包括:①紫外线照射用于预防输血小板所引起的同种免疫;②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其紫外线照射的预防;③光化学法对血细胞成分的病毒灭活;④光化学血液疗法的临床应用。本刊将分三期连载。  相似文献   

18.
病毒危险 1991年以来,医学界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能传播病毒疾病的输血恐惧症之上。这些疾病未全部反映输血的危险。残留病毒危险是指在供者人群中未能检出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的病毒。该危险与供者人群中病毒流行率、窗口期长短、筛检方法的灵敏度有关。HBV是第一号输血传播病毒(1/30,000~250,000输注的血液单位),但输血传播的病毒疾病主要为HCV。HIV感染的残留病毒危险在1/200,000~2,000,000单位血液这个范围。另外还存在传播非传统病毒(克-雅氏病毒)的危险,但无确切数据用以评估。其它危险:潜在的严重的输血后并发症并不局限于传播病毒。所有的输血能引起细胞污染、内毒素休克、循环超负荷,白细胞抗体同种免疫等危险。现在多数较为严重的输血危险是由ABO错误或其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液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提高输血安全性,在血液检测项目增加的同时,血液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但这些都无法完全杜绝输血传播病毒的可能性。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有很大潜力,本文就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我国血站开展后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地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但是由于“窗口期”以及检测灵敏度阈值的存在 ,使得某些传染性成分不能够被检测出来 ,通过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最近 ,虽然对献血者进行了核酸检测 ,但 1例HCV感染被证实与输血相关[1] 。近来由于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导致病毒感染的频率 ,估计HCV为 1/ 10 0 0 0 0 ,HBV为 1/ 6 30 0 0 ,HIV为 1/ 6 80 0 0 0 [2 ] 。接受带有其中一种病毒的某种血液成分 ,且检测灵敏度恰当的合计危险性估计为 1/ 340 0 0 [3 ] 。事实上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