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免疫酶染色试验诊断弓形虫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弓形虫的玻片为抗原,进行了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检测11份阳性兔血清和34份弓形虫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是100%和94.1%。4份阴性兔血清和108份阴性人血清,其假阳性率为0%和1.85%。此法与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疟疾等均无交叉反应,表明对弓形虫有较高的特异性。15份已知血清每隔半月进行了4次重复试验,其符合率及GRMT均无显著性差异。此法还对健康体检者、不良生育史孕妇和智力低下的儿童进行了检测,其结果分别为8.46%、16.33%和28.26%。此检出结果与IFA无差异。本法具简单、经济、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等优点,可在现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全自动微孔板法改进TRUST试验检测梅毒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全自动微孔法代替传统方法检测梅毒抗体,并对改进法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方法: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法与传统甲苯胺红卡片试验(TRUST)法对比检测了75例梅毒患者和1 061份献血员的血清,不符合者用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法验证.对18 000份献血员标本用改进的方法检测,并与传统方法对比,用TPHA法验证.结果:改进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75例梅毒患者血清均呈阳性结果,但改进方法比传统法的凝集颗粒大而均匀,更易判读.在1 061份献血员血清中,用改进的方法检出2份阳性血清,并经TPHA证实,用传统方法则判为可疑血清.用改进方法在18 000份献血员的血清中的7份标本呈阳性,TPHA方法亦为阳性,而传统方法3例呈阳性;2例可疑,2例阴性.结论:改进的全自动微孔板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易于标准化等优点,适合献血员筛查和临床大批量梅毒患者标本的检验.  相似文献   

3.
防污染PCR-微孔板杂交检测布鲁氏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防污染PCR—微孔板杂交—EIA检测技术,并用于布鲁氏菌及其模拟感染组织中细菌的检测。方法 根据布鲁氏菌31kD热休克蛋白和外膜蛋白2B(OMP2B)基因设计引物,筛选合适引物,并建立用服嘧啶糖基化酶防污染的PCR扩增—微孔板杂交与酶联显色检测布鲁氏菌的方法,并用于模拟污染布鲁氏菌动物脏器标本的检测。结果 根据布鲁氏菌31kD热休克蛋白和外膜蛋白2B基因设计的引物,建立了复合PCR,同时检测2个基因的存在,并发现不同引物序列对PCR扩增敏感性影响较大,可以相差1000倍。用0.5U的UDG可以防止10^8产物的污染,微孔板杂交—酶联显色检测比单纯PCR—电泳敏感10倍。将该体系用于污染动物脏器的检测,可以检测出反应体系中2—200个细菌的存在。结论 研究的防污染PCR—微孔板杂交—EIA试剂克服了目前PCR试剂运输不便、产物污染所致假阳性和判定结果欠客观的缺点,为布鲁氏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个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影响微孔板酶法试验的关键参数,确定适合常州市中心血站微孔板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最优条件.方法:混合6名献血者的O细胞,鉴定其抗原的多样性,判定其能否作为抗体筛选细胞.以试管木瓜酶法为基础,正交试验为原理,研究不同血浆和酶的量、不同酶的浓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以此确立试验反应体系;并通过比对确定试验关键步骤的震荡...  相似文献   

5.
PCR—ELISA微孔板杂交技术检测结核杆菌DN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采用PCR-ELISA微孔板杂交技术检测结核杆菌DNA。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结核杆菌DNA,并将扩增产物加入预先包被结核杆菌探针的微孔板,再加入结核杆菌显色探针,同时进行微孔板核酸夹心杂交ELISA显色。共检测肺部疾病患者痰标本510例。结果 该法的灵敏度为59.3%,特异性为95.0%;阳性预测值为96.3%,阴性预测值为51.4%。结论 PCR-ELISA微孔板杂交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核杆菌DNA,是结核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实验室方法。  相似文献   

6.
7.
采用斑点免疫金银染色(Dot-IGSS)和斑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I.ISA),以弓形速殡子可溶性蛋白抗原作为靶抗原检测65例弓形虫感染者血清抗弓 虫IgG,Dot-IGSS和Dot-ESISA检测阳性率分别不98.46%和92.46%。血清平均滴度在Dot-IGSS为1:394,在Dot-ELISA为1:218。两法均一的有59例,其中在两法中抗体滴度相同者28例,Dot-IGSS检测滴  相似文献   

8.
抗弓形虫McAb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杂交瘤技术,建立了5株分泌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其中1E9和4C102株分泌的McAb效价达1:12800。该2株单克隆抗体均属IgC1亚类,其识别的弓形虫抗原分别为P22、P28。1E9和4C10McAb混合后与兔抗弓形虫抗体联合,进行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弓形虫的敏感性分别为12.5和25个虫体/ml。检测146份有不良孕产史妇女血清,11份弓形虫循环抗原(CAg)阳性(7.5  相似文献   

9.
弓形虫RH株在实验感染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以间接免疫酶法观察弓形虫感染时的急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主体脏器的动态分布,以期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10^3个经腹腔感染昆明小鼠,于感染后第2、4、6和8d,取肝、脾、肺和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弓形虫感染对孕鼠及胎鼠染色体的影响,探讨弓形虫的致畸机制。方法通过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试验和微核(MN)试验,检测妊娠期感染弓形虫的小鼠骨髓细胞及胎鼠肝细胞的SCE和MN发生率。试验设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双侧t检验)。结果孕4d及孕11d感染弓形虫,孕鼠骨髓细胞SCE发生率实验组为(3.39±0.94)/细胞和(3.33±0.90)/细胞,阴性对照组为(3.89±0.97)/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肝细胞SCE发生率实验组为(3.06±0.69)/细胞和(3.09±0.68)/细胞,对照组为(2.71±0.91)/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鼠骨髓细胞MN发生率实验组为(3.00±0.53)‰和(2.75±0.71)‰,对照组为(2.50±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肝MN发生率实验组为(4.25±0.64)‰和(4.00±0.76)‰,对照组为(3.50±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感染弓形虫,对孕鼠及胎鼠染色体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重庆宠物饲养者弓形体感染及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宠物饲养者弓形体感染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两个社区和某中、小学共194人进行抽样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弓形体抗体IgG、IgM。结果 总感染率为18.56%,宠物饲养者、一般居民的感染率分别为23.89%、11.11%。宠物饲养者感染率与一般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弓形体感染与动物喂食方式有关。结论 该区宠物饲养者的弓形体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加大宣传教育和防治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直接凝集试验(DAT)检测弓形虫IgG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报道了国内首次建立的检测弓形虫IgG抗体的微孔板法直接凝集试验(DAT)。采用的抗原系经胰蛋白酶处理和福尔马林固定后的弓形虫速殖子全虫抗原,被检血清用α-巯基乙醇排除IgM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对包括实验感染动物在内的不同来源的动物血清和人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现性,并能测出感染较早期的IgG抗体,在4~6℃低温下保存达6~9个月的抗原仍保持其原有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3.
弓形虫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弓形虫为顶复动物门寄生原虫,呈世界性广泛分布,可感染所有温血动物,并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导致严重的疾患,其极高的流行性和致病的机会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回顾了弓形虫研究的历史,综述了目前弓形虫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在今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弓形虫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弓形虫病, 而不同宿主感染的弓形虫株基因型差异较大, 不同基因型弓形虫株的致病力及药物敏感性亦存在较大差异。目前, 对弓形虫基因型的分析多选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PCR?RFLP)、 高度重复序列PCR、 多重PCR和巢氏PCR等技术, 扩增位点多选择B1、 SAG2、 HSP70、 GRA6等遗传标记。传统的弓形虫基因型主要有3个,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基因型被发现。本文就弓形虫基因分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物体识别试验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隐性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方法 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弓形虫包囊感染组(低感染组)和高剂量弓形虫包囊感染组(高感染组),每组12只,低感染组和高感染组每鼠分别经口感染弓形虫Prugniaud(PRU)弱毒株6个和12个包囊。感染后第63天进行物体识别试验,通过第1天的适应期和第2天的熟悉期,于试验第3天记录小鼠对新旧不同物体的探究时间,计算分辨指数(DI)。感染后第66天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分别通过定位航行试验、空间搜索试验和工作记忆试验检测各组小鼠的空间记忆获得能力、空间记忆保持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于水迷宫试验结束当天,即感染后第74天处死小鼠,取左侧脑组织固定,切片,伊红-苏木素染色后,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右侧脑组织用于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物体识别试验结果显示,高感染组和低感染组小鼠的分辨指数分别为(14.3±5.2)%和(17.5±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9±7.1)%](P<0.01)。在定位航行试验中,两个弓形虫感染组小鼠找到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第2天和...  相似文献   

16.
诊断抗原历来是弓形虫病免疫诊断研究的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弓形虫诊断抗原由最初的粗抗原发展成为组分抗原以及重组抗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弓形虫病诊断抗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7.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和哺乳动物组织细胞内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可引起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弓形虫抗原的研究对开发诊断制剂、疫苗以及从分子水平探讨弓形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来有关弓形虫抗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刚地弓形虫在入侵和寄生于宿主细胞,引起急性与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对宿主细胞进行精细的、整体的调控,在激发和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之间保持一个精细的平衡,保证弓形虫在宿主细胞内成功地生存增殖,并有机会传播给终末宿主;在此过程中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发生广泛的应激变化,在弓形虫入侵、寄生过程中及与弓形虫-宿主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从5个方面综述弓形虫感染对宿主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①弓形虫分泌蛋白调控宿主细胞信号转导,②弓形虫调节宿主天然免疫、保护性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③弓形虫调控与抗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的宿主细胞信号转导,④弓形虫调节宿主细胞钙离子信号通路,⑤弓形虫调节与细胞结构重组相关的宿主细胞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弓形虫病在孕妇及免疫缺陷的宿主中可产生严重的后果。许多因素包括的社会-人口、生物-生理、生活方式等都可以影响弓形虫的感染,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宣传教育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弓形虫感染,这对消除弓形虫感染,特别是对孕妇及胎儿群体的的健康危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菱形体蛋白(rhomboid)为一类跨膜丝氨酸蛋白酶,在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内发挥酶解作用。刚地弓形虫的菱形体蛋白可识别微线体蛋白的跨膜区,并对其进行蛋白水解,使微线体蛋白的N端片段释放人介质中。微线体蛋白的蛋白水解过程对于刚地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非常重要。深入研究刚地弓形虫菱形体蛋白,将有助于理解生物体菱形体蛋白的功能及研制新的药物以防治弓形虫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