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用霍乱弧菌噬菌体和溶血性等4项生物学试验对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噬菌体-生物学分型实际应用意义。方法:用VP1-VP55组弧菌噬菌体对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噬菌体分型;用溶源性噬菌体敏感试验、溶源性测定、山梨醇发酵和溶血试验对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生物学分型。结果:236株非O1群霍乱弧菌中能被5组O1群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的62株,总分型率为26.3%,其中腹泻病人52株,从业人员10株,分型率分别为22.0%和9.3%,分属于11个噬菌体型,腹泻病人以21、26噬菌体型居多,从业人员无优势型别,对5组O1群霍乱弧菌体均不敏感的174株;62株非O1群霍乱弧菌分属于e、f、k、l等4个生物型,23个噬菌体-生物型在8-31型之间,均属非流行株范畴;对第Ⅳ组噬菌体(10^9/ml)及其常规稀释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溶源性表现为不裂解。结论: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噬菌体分型,对预测非O1群霍乱弧菌流行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指导性意义。现成的噬菌体分型方法对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噬菌体分型存在一定的缺陷,应寻找更适宜于非O1群霍乱弧菌分型的噬菌体用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霍乱弧菌O1群、O139群、非O1非O139群及是否产毒株的方法。[方法]以霍乱弧菌的外膜蛋白基因(ompW)、编码O1群O抗原基因(O1rfb)和编码O139群O抗原基因(O139 rfb)、霍乱肠毒素A亚单位基因(ctxA)为目的基因,建立一种多重PCR方法对霍乱弧菌进行检测和分型。[结果]根据相关基因携带情况分为6种型别,并分产毒株和非产毒株。以该法对140株霍乱弧菌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诊断结果相一致,而其它弧菌和肠杆菌等均未检出相关基因。[结论]该方法快速、特异,可应用于霍乱弧菌的检测和分型。  相似文献   

3.
沈阳地区2005年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分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掌握沈阳地区副溶血弧菌的血清分布特征。方法:采集沈阳地区各大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93份,进行副溶血弧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并对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分群。结果:193份标本共检出副溶血弧菌43株,分离率22.28%,其血清分群结果是0:3血清群占60.47%(26/43),O:1血清群占23.26%(10/43),O:4血清群占13.95%(6/43),O:5血清群占2.33%(1/43)。结论:2005年沈阳地区副溶血弧菌引起的腹泻占细菌性腹泻的首位,且以O:3血清群为主。  相似文献   

4.
从活甲鱼体表检测出O1群霍乱弧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甲鱼进行霍乱弧菌检测,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方法:按照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检测方法。同时,用霍乱弧菌快速层析试剂检测和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培养。结果:从24份甲鱼体表涂抹物中用霍乱弧菌快速层析试剂检测出2株01群霍乱弧菌,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和庆大琼脂分离出3株01群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为31L型,常见非流行株。结论:本次监测结果(3/24)阳性率较高(12.5%),建议加强海产品、水产品霍乱弧菌监测。  相似文献   

5.
人群中非O1群霍乱弧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宁波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腹泻病人等人群中非O1群霍乱弧菌携带、感染情况及其菌株的耐药性.[方法]用过筛法筛选、VBO诊断血清作血清分型,K-B法作药敏试验.[结果]从人群中筛检出非O1群霍乱弧菌236株,检出率1.3%(236/18 416);能被VBO分型的有188株,总分型率79.7%(188/236),分属25个血清型;检出株对头孢他啶、氯霉素和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耐药性较高,有15.3%(36/236)对弧菌抑制剂O/129纸片(10 μg、150μg.)有抗性,涉及11个血清型.[结论]筛检方法适用于非O1群霍乱弧菌检测VBO2为腹泻病人的优势血清型;常用抗生素大多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病人分离株的耐药性高于从业人员,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株;检出菌对弧菌抑制剂O/129的抗性增高,鉴定时应考虑到该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分型的方法分析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优势型,溯源其亲缘关系,为追踪感染源提供依据。方法:用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学分群,用PFGE和ERIC进行基因分型。结果:607株分离于海产品的VP分出10个O血清群,有30株至今尚不能分群,分群率为94.64%,O6群和O5群为流行优势群;480株病人VP分为6个血清群,O3群为流行优势群。377株分离于海产品的VP分成29个PFGE型;480株病人VP分成12个PFGE型。261株不同来源的VP分出42个ERIC基因型。结论:3种方法均能用于VP的分型,但各有特点。由于基因分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分型率和分辨率佳的优点,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表型分型技术。  相似文献   

7.
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株副溶血性弧菌、23份海产品及10份海水中,分离出44株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并从中筛选出9株制备成每毫升效价≥109个颗粒的噬菌体原液。用此9株噬菌体可使975%(193/198)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发生裂解,而溶藻弧菌、0-1群及非0-1群霍乱弧菌等均不被裂解,说明本组噬菌体有很高的特异性,可望用于副溶血性弧菌培养物的快速检定〔1、2〕,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营养琼脂(pH76); 肉膏汤(pH76); 半固体琼脂(pH76);培养箱。实验菌株:副溶血性…  相似文献   

8.
从两例健康人中分离出致病性弧菌程如华,单锦春,王明珠,郭正华(烟台市芝罘区卫生防疫站,烟台)1990年3月和9月,我们从烟台市城区饮食服务人员中查出两株致病性弧菌,一株为F群弧菌FV19型,另一株为非01群弧菌VBO32型。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副溶血弧菌菌群与致病性关系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厦门市副溶血性弧苗的血清群分布与致病性关系。[方法]用日本产O分群诊断血清对分离的21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菌群鉴定;用溶血试验检测耐热溶血素与不耐热溶血素;小白鼠试验检测致病力。[结果]21株中除2株为O12群外,其余19株分布在O1~O5群之间。12株中有5株具毒力,O1、O4群备2株,O3群1株。[结论]厦门市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流行株为O1、O4和O3血清群。  相似文献   

10.
O139霍乱弧菌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霍乱血清型 ,也是唯一能引起霍乱暴发流行的非 O1群霍乱弧菌。为了解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我室对 6株 O139霍乱弧菌在培养特性、形态、生化反应、血清学方面进行了试验 ,并利用 EL- TOR霍乱弧菌的噬菌体 -生物分型技术对这 6株细菌进行了分型及药敏试验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菌株采自医院肠道门诊的腹泻病人。1.2 实验材料 培养基 :碱性胨水、肉汤、半固体均由本室自配 ,4号琼脂 ,TCBS琼脂 ,药敏琼脂 ,购自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微生物试剂厂。生化反应材料 :弧菌属微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分型的方法分析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优势型,溯源其亲缘关系,为追踪感染源提供依据。方法用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学分型,用PFGE和ERIC进行基因分型。结果607株分离于海产品的VP分出10个血清群,有30株不能分型,分型率为94.64%,0:6群和0:5群为流行优势株;480株病人VP分为6个血清群,0:3群为流行优势株。377株分离于海产品的VP分成29个 PFGE型;480株病人VP分成12个 PFGE 型。261株不同来源的VP分出42个ERIC基因型。结论3种方法均能用于VP的分型,但各有特点。由于基因分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分型率和分辨率佳的优点,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表型分型技术。  相似文献   

12.
收集、分离、鉴定来自我省临床患者的 51株O1 39霍乱弧菌 ,用埃尔托霍乱弧菌的分型噬菌体VP1 ~VP5对它们进行裂解实验 ,它们被分成 1 1个类别 ,其噬菌体裂解谱相同于埃尔托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的 1、2、1 2、1 1、2 0、2 5、31、5、7、1 9、32型的裂解谱 ,显示O1 39霍乱弧菌可以进一步区分。埃尔托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的 1~ 6型是流行株 ,是使人致病的主要菌型 ;而本文中O1 39霍乱弧菌不论被VP1 ~VP5裂解得如何 ,都是使人致病的菌体。作为霍乱致病菌的埃尔托型和O1 39型菌株 ,O1 39霍乱弧菌使人感染的类别更多 ,传染性更强 ,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也更大  相似文献   

13.
O157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coli O157携带噬菌体的情况及噬菌体特性。[方法]从3种血清型E.coli O157菌株中分离筛选噬菌体,并分别从O157:H7和O157:NM检出的噬菌体中各筛选出5株对同源菌进行裂解试验。[结果]3种不同血清型的E.coli O157携带噬菌体的检出率O157:H7为29.9%,对同源菌的裂解率为75.0%;O157:NM检出率为17.3%,对同源菌的裂解率为23.1%;O157:H7为8.1%。[结论]3种不同血清型的E.coli O157均携带温和噬菌体,裂解力较差,噬菌斑均为磨玻璃状,符合前噬菌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海、水产品中污染霍乱弧菌的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调查年份不同种类海、水产品中分离的霍乱弧菌的血清学分型、噬菌体-生物分型及毒力因子携带情况,分析海水产品污染状况与疫情的关系,为疫情预测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血清学分型及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法分析所分离菌株的生物表型,应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 检测的64株菌株中0139型菌株占48.44%(31/64),01群小川型占31.25%(20/64),01群稻叶型占20.31%(13/64);01群噬菌体-生物分型显示均为非流行株;对61株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0139霍乱弧菌毒力基因的检出率(83.33%)远高于0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15.38%)和0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11.11%)。结论 0139型霍乱弧菌主要存在于甲鱼、甲鱼养殖水及甲壳类海水产品中,而且多为产毒株,这些海、水产品是预防和控制霍乱疫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从食用淡水鱼193份棉拭涂抹标本中检出弧菌38株,检出率19.7%,其中河弧菌17株(44.7%),非0-1群霍乱弧菌17株(44.7%),拟态弧菌4株(10.5%);气单胞菌36株,检出率18.6%,其中豚鼠气单胞菌14株(38.9%),温和气单胞17株(47.2%),舒伯特气单胞菌5株(13.9%);邻单胞菌18株;检出率9.3%,可用免疫血清分型的11株,分属于6个0群,分型率61.1%。  相似文献   

16.
1999年本实验室收到各县 (市 )站上送霍乱弧菌菌株共133株 ,其中O13 9群霍乱弧菌 12 2株 ,小川型霍乱弧菌 11株。经血清学、噬菌体弃去生物分型及药敏试验 ,结果发现 :今年的噬菌体分型与药敏试验有新的动向。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菌株来源 :131株来自病人与带菌者 ;1株来自砧板 ,1株来自马桶采样。 (2 )血清及噬菌体 :来自浙江省卫生防疫站防疫科 ,方法按文献〔1〕。 (3)药物敏感试验 :采用琼脂扩散法 ,使用浙江省卫生防疫站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的药敏纸片及判断标准。结果  (1)血清学分型 :133株霍乱弧菌 ,其中O139群 12 2株 ,占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河南省淡水产品养殖环节4种常见致病性弧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状况,为河南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溯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参照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淡水动物性水产品养殖环节中常见弧菌专项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样品的采集和检测。结果 从开封市和鹤壁市淡水产品养殖场中分别采集水产品、养殖水体和水底淤泥共计312份,开封市检出73株霍乱弧菌(46.79%)、13株副溶血性弧菌(8.33%)和17株溶藻弧菌(10.90%),未检出创伤弧菌;鹤壁市检出8株霍乱弧菌(5.13%),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和创伤弧菌。对1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3种毒力基因(TLH、TRH和TDH)检测。13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具有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有12株具有耐热相关直接溶血素基因(TRH),均未携带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对81株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分群,O1群霍乱弧菌3株(小川1株、稻叶1株和彦岛1株),O139群霍乱弧菌5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73株。81株霍乱弧菌CTXA毒力基因阳性菌株7株,均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结论 河南省淡水养殖环节主要受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监测的2个地区污染情况存在差异,污染的优势弧菌是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18.
非O1群霍乱弧菌是一群与O1群霍乱弧菌生化性状相似,菌体抗原不同的细菌。它可引起散发及局部流行性腹泻,并可引起食物中毒’‘1992年~1995年我们从465例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4株非O1群霍乱弧菌,均为VBO;型.现将签定结果报告如下。菌体形态与生长特性《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孤菌。在碱性胆盐琼脂平板上生长菌落与()1群霍乱弧菌相同·光滑湿润.透明扁平·直径Z一3run。菌落周围有明显菌景:几件F巾励下车*林非0;群星乱弧菌*B乙型生化结果续表血清分型4株菌均与VBO多价血清(MI)和单价血清2型凝集呈’”#”.与生理盐水不凝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白山市外环境水体中非O1群霍乱弧菌的菌型分布和致病性,掌握其流行规律,为感染性腹泻的控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年4月-2008年8月对鸭绿江水系白山段水体进行了连续定点的监测,并对部分菌株进行了霍乱肠毒素的检测。结果共检测水样200份,检出非O1群霍乱弧菌70株,可以用诊断血清分型的有41株,可分型率为58.57%,未定型29株,占41.43%。分离出携带霍乱肠毒素毒力基因(CT)的非O1群霍乱弧菌5株。结论通过对鸭绿江水系白山段水体的监测,证实该水体中广泛存在着非O1群霍乱弧菌,其血清分型是复杂和分散的。首次分离出携带霍乱肠毒素毒力基因(CT)的非O1群霍乱弧菌。鸭绿江水系中非O1群霍乱弧菌的存在与人们的生活污水排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涛  黎明  苗艳芳  杨洋 《现代预防医学》2015,(18):3376-3379
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菌株和生鲜冻水产品分离菌株血清型分布、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成都市副溶血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检出的91株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血清凝结实验血清分型;采用E-test药敏试验进行耐药性检测;用荧光PCR检测菌株的tdh、trh、tlh毒力基因。结果 91株菌分属于8个群26个血清型,主要为O1群(36.26%),其次是O4群(23.07%)和O2群(16.48%);46株疫情患者肛拭分离株O4群(48.71%)、O1群(35.89%)为主;22株鲜冻海产品分离株O1群(45.45%)为主;18株生鲜淡水产品分离株O2群(55.55%)为主。9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检出tlh,检出tdh基因均为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仅有1株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检出trh基因。E-test实验结果显示,除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外的其他12种试验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成都市引起食物中毒疫情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携带tdh基因的O4、O1群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