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功  万德森 《广东医学》2001,22(7):552-554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也是决定肿瘤分期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指标。因而 ,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和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 ,随着“微转移 (micrometastasis)”在肿瘤研究领域中的广泛开展 ,人们开始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的微转移 ,以期获得更准确、更早期的淋巴结转移信息 ,为分期及辅助治疗、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依据。本文就目前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作一综述。1 肿瘤微转移的概念及研究历史早在 19世纪 ,人们就从癌症患者的血液中找到了游离的单个肿…  相似文献   

2.
韦皓棠 《医学文选》2013,(6):741-743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升至第3位和第5位[1].随着外科手术及辅助治疗手段不断改进,患者总体预后有一定改善,但大部分患者在3年内复发或转移,其中以淋巴转移最为常见,他不仅直接影响肿瘤患者的愈后,同时是决定肿瘤分期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指标.近年来,淋巴结微转移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有报道其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2].及时发现微转移对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微创治疗方案,进而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肿瘤微转移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检测肿瘤的微转移对肿瘤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1~3]。大量研究认为常规H-E染色对发现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的作用有限,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能明显提高微转移灶的检出率[4],但亦有相反的意见[5]。本研究将区域淋巴结标本作细胞角蛋白19(CK19)和  相似文献   

4.
CEA检测对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宏智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11-12,26,F0003
目的探讨CEA检测对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以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为载体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进行染色的方法,检测I和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共126例,均为胃肠组医师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统计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每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数平均在10枚以上。在病理因素中,“淋巴管侵犯”和“肿瘤侵袭深度”与淋巴结的CEA表达呈正相关,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淋巴结CEA表达无明显相关性。10个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CEA表达阴性、微转移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8%和56.1%。MCM与CEA(-)比较,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于Ⅰ和Ⅱ期结直肠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化在检测结直肠癌(CRC)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灶上的意义。方法对63例CRC根治性标本进行术后亚甲蓝染色定位SLN,进行常规HE染色后以AE1/AE3免疫组化检测其微转移。结果共检出SLN146枚,每例患者1~7枚,平均2.16枚。HE染色共发现有转移者13例(39枚)。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20.6%(13/63),淋巴结阳性率为26.7%(39/146)。免疫组化检测在50例HE染色阴性的患者中又发现有2例存在微转移,微转移的发生率为4%(2/50);在HE染色阴性的107枚SLN中共有10枚AE1/AE3呈阳性,SLN微转移发生率为9.3%(10/107)。免疫组化检测SLN的转移率高于常规HE染色(〈0.05)。结论通过对CRC定位SLN,免疫组化检测其微转移有助于明显提高CRC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谭杨波 《广西医学》2016,(4):540-542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LNM)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和制订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磁珠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LNM可以精确指导结直肠癌患者的TMN分期,评估患者的预后.本文对近年来LNM检测技术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RT-PCR检测CK19 mRNA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在青年结直肠癌患者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扩增,对角蛋白CK19检测。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和108个淋巴结进行检测,检测良性结直肠疾病(结直肠息肉、憩室等)手术的20例患者的正常肠周淋巴结20枚作为对照组,同时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30例结直肠癌患者均有CK19 mRNA表达,108个淋巴结中有47个存在CK19 mRNA阳性表达,阳性率为43.5%;常规病理检查有25枚有癌转移,阳性率为23.2%;20例良性病变患者30枚淋巴结CK19mRNA表达为阴性。结论 RT-PCR扩增CK19 mRNA检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是一种敏感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对青年结直肠癌患者指导治疗,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骨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大肠癌骨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IHC),联用细胞角蛋白(CK),膜上皮抗原(EMA),癌胚抗原(CEA)三种单克隆抗体检测61例大肠癌骨髓血标本。结果:大肠癌骨髓微转移阳性率为39.3%。DukesB期和C期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组(P均<0.01),低分化和粘液腺癌组显著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腺癌组(P均<0.05)。结论:大肠癌临床分期越晚和分化程度越低,越易发生骨髓微转移。恶性肿瘤病人定期复查骨髓微转移,能动态监测病情,评估病人预后,为进一步辅助治疗提供依据,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微转移早期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伟  郑民华 《上海医学》2006,29(12):890-893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为50.8/10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在欧美国家则居第2位。美国每年约有新发病133 200例,每年有50 000人死于结直肠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其发病率占第3位,死亡率占第2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仍有50%患者死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即使Dukes A期和B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术后仍有一定的复发和转移率,其原因可能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即已存在肿瘤微转移有关。有研究显示,30%~40%的患者虽然临床上难以检测出转移灶,但已存在微转移。因此,尽早检测和发现微转移,并施以针对性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现就结直肠癌微转移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及早期检测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及周围淋巴结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为术中确定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 5 7例结直肠癌的 70 2个淋巴结分成 5组 (C1 ,C2 ,C3,D ,E) ,分别送检每个淋巴结 ;分析淋巴结大小、Dukes分期及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①DukesC、D期淋巴结转移率高 ,分别为 2 9 93 %和 48 12 %;②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转移率最高 ( 5 9 5 2 %,5 9 2 6%) ;③淋巴结转移率与大肠癌Dukes分期有关 ,与肿瘤大小无关。结论 ①肿瘤不断生长 ,浸润加深 ,淋巴结转移率也随之增高 ;②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转移率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腺癌 ;③结直肠癌淋巴结 >5mm ,术中可视为有转移 ,<5mm者 ,术中是否切除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法检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淋巴结内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FIGO分期(1995)为ⅠA~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的228枚盆腔淋巴结的石蜡包埋组织以抗细胞角蛋白抗体AE1/AE3标记。结果:14例228枚淋巴结中,3例患者3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病灶,病例总阳性率21.4%,淋巴结总阳性率1.3%。髂外淋巴结组、闭孔淋巴结组的检出率为3.8%(2/53)和1.1%(1/87)。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微转移的检出率逐渐增大(χ2=8.601,P<0.05)。结论: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病灶,可通过免疫组化法检出,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CK20及CEA检测53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周围淋巴结509枚。结果5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21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9.6%)。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3、PT4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结直肠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季政一  陈德建  戴雪明  裘正军 《上海医学》2006,29(7):423-425,F0003
目的探讨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12月60例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的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的l临床资料,以及所有经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为阴性的淋巴结石蜡包埋块,共获取系膜淋巴结1018枚,应用抗角蛋白(CK)20单抗经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结果60例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有19例(31.7%)、42枚(4.1%)淋巴结显示有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值均>0.05),有、无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死亡率及肿瘤复发或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较高的淋巴结微转移率,但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微转移更为有效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对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进行常规的病理切片检查和SLN中CK-19的RT-PCR检查,然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50例乳腺癌患者成功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共检出了SLN 96枚。常规的病理切片检查和RT-PCR检查两者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假阴性率分别为29.4%(10/34),56%(28/50),64.7%(22/34),94.1%(32/34),96%(48/50),5.9%(2/34)。结论 SLN中CK-19的RT-PCR检查可以提高SLN微转移的检出率,而且可以减少假阴性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确定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判断新辅助治疗后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方法 对54例临床诊断T2c-T3a的前列腺癌患者行足背淋巴管造影,对无明显淋巴结转移者行3个月新辅助治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前在X线萤光屏监视下,对盆腔可疑癌转移淋巴结行经皮穿刺抽吸淋巴液,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淋巴液内PSAmRNA和PSMAmRNA的表达,与同法抽取淋巴液的6例女性因膀胱癌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检测结果作对照,阳性表达示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同时与术中所取淋巴结组织切片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术前在可疑癌转移淋巴结抽吸液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PSAmRNA和PSMAmRNA的表达中,显示23例淋巴结存在癌转移,而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查中仅有6例淋巴结癌转移.结论 前列腺癌经新辅助治疗后,由于病理检查有时难以发现变性的前列腺癌细胞以致于漏诊,采用Real-tine PCR方法检测淋巴结抽吸液内PSA和PSMA基因表达有利于探测新辅助治疗后前列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为前列腺癌术前临床分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厦其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用于指导手术范围。方法术中注射异硫蓝方法对43例结肠癌患者进行手术中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手术中取前哨淋巴结作快速冰冻病理并与术后常规蜡块病理相对照,观察冰冻病理前哨淋巴结转移与常规病理肠系膜淋巴转移的相关性,厦其对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43例结直肠癌病人中,42例确定了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97.7%。42例病人共检出淋巴结142个。检出前哨淋巴结35个。将前哨淋巴结冰冻病理与常规病理结果对照,42例结肠癌病人中15例患者证实淋巴结有转移,13例有前哨淋巴结转移,其中9例有非前哨淋巴结转移,4例无非前哨淋巴结转移;29例无前哨淋巴结转移,其中27例无非前哨淋巴结转移,2例有非前哨淋巴结转移。检出特异性为100%(27/27),敏感性为86.7%(13/15),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率为13.3%(2/15)。结论前哨淋巴结检测结肠癌对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ytokeratin18(CK18)蛋白在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 (micrometastases)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 P法 )检测CK18在 6 0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灶中的表达。分析CK18的表达与HE染色的关系和检出的微转移灶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 2 2例患者 (36 .6 7% ) 39枚 (16 .70 % )淋巴结存在微转移 ,主要以单个散在和小团状分布于边缘窦内。②CK18蛋白表达阳性与HE染色阳性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③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相关性 (P >0 .0 5 ) ,与临床Dukes’分期明显相关 (P <0 .0 1)。结论 对大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进行检测 ,能够更准确的确定临床分期 ,判断预后。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方面 ,CK18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可提高检出率 ,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癌胚抗原(CEA)mRNA在诊断胃癌细胞淋巴结微转移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胃周围淋巴结为检测标本,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NP-PCR)检测CEA mRNA,用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查癌细胞。结果:胃癌组胃周围淋巴结38.8?A mRNA阳性,病理学检测17.9%癌细胞阳性;良性胃病组胃周围淋巴结均阴性。RT-NP-PCR检测CEA mRNA与病理学检查癌细胞的结果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EA mRNA指标诊断胃癌细胞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性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在病理学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时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淋巴结转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切取淋巴结1225枚,每例平均切除13~49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同步检测细胞角蛋白20(CK20)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对比分析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呆:IHC和RT-PCR法检测淋巴结的转移率从HE染色的74.5%分别上升为83.6%和90.9%;IHC和RT-PCR法检测微转移度分别为7.4%和17.3%;经IHC和RT-PCR法检测重新分期率分别为20.0%和40.0%;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肿瘤大小、部位无关,与肿瘤Lauren分型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肿瘤Lauren分型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IHC和RT-PCR法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手段,能够准确判断临床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微转移与胃癌的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1 IntroductionColorectal cancer (CRC) is one of human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that can metastasize via lym-phatics ,whose metastasis processincludesthat magli-nant tumors leave the pri mary tumor site , invadelymphatics,and metastasize to regional lymph nodes(RLNs) .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has providedconfirmation of the orderly anatomic progression oftumor cells from pri mary site to the RLNs throughlymphatic capillaries and trunks . The definition of u-nique markers found on lymph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