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红  邹小娟 《中医教育》2011,30(1):81-82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反映了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因此脉诊在中医诊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中医的临床特色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切法的主要学术内容,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与提高,脉诊学的理论体系已日臻完善,成为中医临床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方芳  王浩  方朝义 《河北中医》2014,(4):638-640
凭脉诊病断证,是中医处理临床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方法,亦被广大群众视为中医的象征:“三个指头一个枕头”。脉诊是中医诊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之一,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脉诊作为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诊断技能,历史非常悠久,但自1840年以来,西学东渐,脉学的发展历经前所未有的挑战,时至当今,更由于部分中医临床阵地的“西化”,使得传统的诊断方法面临或可失传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5.
脉诊是中医主要的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的重要手段。〈九针十二原》作为《灵枢经》的开篇,就明确提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了在内经时代古人已认识到脉诊对针灸的重要性。纵观灵枢全文,不难从很多篇目中看到从各个方面提及脉诊在针灸辩证施治中的作用,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最精细、技术含量最高者.《难经》确立了“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在脉学发展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诊病的方法和特色,指导现代临床辨证,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两手同时诊脉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病方法。萌芽于先秦战国,经二千多年来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必要手段。《素问脉要精微论》告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序言中强调“平脉辨证”,在正文...  相似文献   

8.
江晓东  吴燕君 《新中医》2015,47(4):322-323
<正>脉诊是中医主要的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的重要手段。《九针十二原》作为《灵枢》的开篇,就明确提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了在内经时代古人已认识到脉诊对针灸的重要性。然当今在针灸临床上重症轻脉的现象时常可见,对脉诊未予应有的重视。笔者试图通过《灵枢》的整理以及结合个人体会,对脉诊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183;王叔和《脉经》始,至清&#183;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的方法之一,也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医生运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动脉脉搏以探查脉象、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熟练地掌握运用脉诊,对诊断疾病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这一诊断方法。然而,由于  相似文献   

12.
一、序言 医家诊病,譬如兵家侦敌,既不厌方法之多,亦不厌情况之详,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医临床诊法,向为望、闻、问、切四诊,而切诊唯寸口脉走尚。至于腹诊国内使用者甚少,故腹诊乃盛行于日本汉医。脉诊虽是临床各科不可缺少的具有一般意义的诊法,但不可讳言脉诊亦有其局限性,故汪机有《矫世惑脉论》之作,李时珍有“上士欲会其全,非被四诊不可”之论,诊病的客观需要,要求诊法必须详而且备。所以,研究仲景腹诊,乃为发展中医诊断学不可缺少的一课。 中医腹诊,滥觞于《内经》,奠基于仲景约略计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道  相似文献   

13.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一部分,它标志着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也是中医临床上占重要地位不可缺少的检查常规。舌质反映正气情况、脏腑虚实、气血盈亏;舌苔反映邪气情况,病邪深浅及胃气存亡。但要正确诊断疾病,必须舌象、脉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脉象中含有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能够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和脏腑功能的强弱等状况,因而,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客观依据。历代医家重  相似文献   

15.
中医脉诊起源久远,脉理精微,但长期以来缺乏客观化指标,造成历代医家“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也造成中医诊病一医一脉的混乱局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西医学、数学、生物力学、工程学等学科在中医领域里的渗透,脉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脉图的研究不仅使抽象的脉象直观起来,而且建立了量化的标准,为中医脉象客观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脉诊客观化的标尺。现就以下几方面将其十年间的研究成果分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脉诊,又叫做切脉、按脉、诊脉等,是中医临床诊病的核心技术,亦是中医临床中最难懂、最难学的部分,属望、闻、问、切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功。脉诊是传统中医标志性的诊断方法,在百姓心中是中医的象征。但目前临床上,能真正熟练运用者已日渐稀少。现就本人临床脉诊体会,谈谈感悟。1功能脉法也称为传统脉法,即通过诊脉了解患者五脏的功能状态。具体来说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人体的疾病大体分为外感和内伤杂病,张仲景的《伤  相似文献   

17.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探讨著名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对沉脉的认识。张锡纯是近代著名的中医大家,其著作记载医案颇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学者对其研究多局限于学术观点及诊病用药经验等方面,关于其脉诊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分析了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关于沉脉的病案,探讨脉诊张氏医案中对脉诊的运用,以期对中医脉诊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脉诊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心电图是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两者在形成机制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实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服务。1脉象形成的机制1.1中医脉象形成的机制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脉象  相似文献   

20.
浅论"寸口诊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为中医诊断主要方法之一,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脉诊,为提高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保证中医诊断切脉的准确性,对关口诊法的产生原理,寸关尺三部定位的由来,寸关尺分候脏腑的有关文献总结,以及寸关尺分候脏腑的收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初步澄清了脉诊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指导学生研究中医诊断脉诊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