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102例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及分析,其发生率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52.3%。其黄疸均以间接胆红素为主,最高者达442μmol/L,直接胆红素一般〈21μmol/L。停哺母乳3天后胆红素下降幅度为20.4% ̄25.2%,重新哺乳则回升6% ̄8.2%。无一例发生核黄疸。对重度黄疸者可短时停哺母乳,轻、中度黄疸者应坚持母乳喂养并增加哺乳次数。  相似文献   

2.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早期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秋艳  李清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0):2836-2837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预防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方法:对符合母乳喂养的正常足月儿560例,随机分为3组:干预Ⅰ组予口服丽珠肠乐、增加哺乳次数;干预Ⅱ组予口服丽珠肠乐、增加哺乳次数并进行新生儿抚触;对照组按需哺乳,观察黄疸发生、发展情况。结果:3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6%、5.3%、13.2%,黄疸达高峰时血清胆红素浓度分别为(178.39±1.96)μmol/L、(170.29±1.68)μmol/L、(199.30±2.20)μmol/L,对照组高于干预I组、干预I组高于干预II组。结论:新生儿早期口服丽珠肠乐、增加哺乳次数对预防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行之有效,而结合新生儿抚触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微生态制剂对母乳性黄疸胆红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探讨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方法 ] 对 4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分成治疗组 (2 8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12例 )。治疗组用微生态制剂在婴儿生后第 5天开始治疗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黄疸消退时间 ,同时作血清胆红素值治疗前后比较。 [结果 ] 两组患儿临床黄疸消退及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测定结果有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胆红素指数为 133 .6 8μmol/L和 136 .6 0 μmol/L ,治疗后 112 .78μmol/L和 6 8.2 0 μmol/L ,P <0 .0 5。[结论 ] 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母乳性黄疸有满意的疗效 ,不需停母乳。  相似文献   

4.
陈哲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49-3951
目的:研究窒息新生儿中黄疸发生情况及窒息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以110例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重度窒息组42例,轻度窒息组68例,101例无窒息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黄疸发生及治疗情况,研究窒息程度与黄疸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黄疸发生率分别为31.7%、17.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05.7 μmol/L、131.2 μmol/L、43.2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窒息组黄疸发生率、血清胆红素水平较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r=-7.228,P<0.05),窒息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较长.结论:窒息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偏低与胆红素消耗有关,对于窒息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应结合临床综合考虑,做出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5.
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时期较常见 ,其病因复杂而特殊 ,如不及时治疗及处理 ,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核黄症 )。常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或死亡 ,目前常采取综合治疗 ,包括药物 ,光疗、换血疗法 ,而光疗者必须实施专人守护。现将我科近几年来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82例在蓝光照射治疗时的监护工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我科于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2月共收治新生儿黄疸 2 18例 ,其中ABO血型不合溶血 3 8例 ,Rh血型不合溶血 2例 ,母乳性黄疸 46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伴黄疸 96例 ,败血症 3 6例。 4例核黄症者胆红素为 85 3 5 μmol/L ,未结合胆红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与门诊随诊护理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总结经验。方法选择2017年1-6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门诊接诊的15例母乳性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未住院治疗,采取家庭治疗及给予喂养、抚触、皮肤护理、心理护理指导,积极预防感染,正确使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观察效果。结果 15例患儿均规律门诊随访复诊,3 d复诊血清胆红素值119~170μmol/L;7 d复诊血清胆红素值68~102μmol/L;14 d复诊血清胆红素值﹤17μmol/L,患儿黄疸指数恢复正常。结论家庭治疗与护理可以减轻母乳性黄疸的程度,有效地降低患儿的黄疸水平,促进患儿康复,减少住院几率及不必要的母婴分离,符合经济学及伦理学的需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自1989年1月~1991年12月共收治母乳性黄疸47例,占同期新生儿黄疸的11.55%。作者提出了该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47例中轻度黄疸29例(61.7%),中、重度黄疸18例(38.3%);血胆红素平均值233±72μmol/L(13.64±4.23mg/L)。发病时间≤7天为早发型,>7天为晚发型,前者血胆红素平均值大于后者(P<0.05)。作者认为提高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措施,并讨论了对本病的治疗方案和预防。  相似文献   

8.
孔凡玲 《职业与健康》2003,19(9):183-18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 ,其发生有增多趋势 ,有学者分析可能与剖宫产增多有关。蓝光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辅助疗法 ,能迅速降低血中间接胆红素含量 ,从而阻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我们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采用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 98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8例中男 5 2例 ,女 46例 ,体重≥ 2 5 0 0g 89例 ,低体重儿 9例。入院时血清间接胆红素均 >2 0 5 μmol/L ,其中 >3 42 μmol/L者 3 2例。新生儿溶血症 14例 ,核黄疸 7例 ,死亡 4例 ,脑瘫 1例。均予以药物治疗 (供给白蛋白 ,纠正酸中毒、肝酶诱导剂、中药 …  相似文献   

9.
尹彩萍 《职业与健康》2002,18(3):131-132
目的 探索哺乳频率对母乳性黄疸(BMJ)的影响。方法 将临床140例母乳喂养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增加哺乳次数)70例和对照组70例。分析其哺乳频率及首次胎粪排出时间及排出黄便时间、出生第5日血清胆红素含量及发生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比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每天哺乳频率分别为(8.7±1.8)次/d与(4.6±1.7)次/d;首次胎粪排出时间分别为(6±2)h与(11±7)h;排出黄便时间分别为(43±12)h与(64±16)h;出生第5日血清胆红素含量分别为(168±19)μmol/L与(215±29)μmol/L。结论 母乳喂养次数可能是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的原因之一。在“按需哺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哺乳频率,少量多次喂养,可减少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8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早期血清胆红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 180例母乳喂养的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早期血清胆红素监测 ,计算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现行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比例 ,围产因素对正常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影响。 方法 生后第 1d起每天记录胎龄、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情况、红细胞压积 (PCV)、出生体重及住院期间每天的体重 ,并在每天同一时间分别取微量血测血清胆红素和经皮测胆红素至生后第 14d。从低胆红素 (≤ 2 2 0 .5 μmol/L)样本中随机抽取相同例数作为对照组。 结果  ( 1)本次监测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第 2~ 3d开始出现黄疸 ,第 5d达高峰 ,血清胆红素平均值为 ( 190 .1±45 ) μmol/L ,峰值 >2 2 0 .5 μmol/L者占 2 8.3 %。 ( 2 )在围产因素中 ,新生儿早期血胆红素水平与胎龄、出生 1~ 3d的生理性体重下降、红细胞压积水平P值均 <0 .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正常足月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与国内外其它报道相似 ,但平均峰值高于既往报道的局部人群的峰值。血清胆红素峰值超过 2 2 0 .5 μmol/L者占 2 8.3 % ,提示正常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及干预标准应高于现行标准。  相似文献   

11.
足月新生儿黄疸延迟临床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足月晚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 )发生率、病因及诊断。方法 :总结 2 w后持续黄疸的新生儿及婴儿临床资料 ,并提出治疗要点。结果 :92例中血清胆红素 (SB)均值 1 2 9.82 mol/L ,>1 1 9.7mol/L标准为高胆者仅 5% ,但均有确切病因 ,<1 1 9.7mol/L而无异常症状者多为“生理性黄疸延迟”、“母乳性黄疸”。结论 :诊治中应重在 SB监测和临床观察 ,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张赛芳 《中国校医》2003,17(5):472-472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对门诊就诊的 1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 ,采用思密达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把经过详细体检和必要检验 (血常规、肝功能、HBsAg) ,除外了新生儿肝炎、甲状腺功能低下、胆汁黏稠综合征等 ,符合母乳性黄疸特点[1] 的 35例患儿 ,作为观察对象。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单号为治疗组 18例 ,其中男 12例 ,女6例 ;就诊时日龄最小 8d ,最大 4 0d ,平均 2 5 .7d ;血总胆红素最低 172 μmol/L ,最高 32 6 μmol/L ,平均 2 6 2 .4 μmol/L。双号为对照组 17例 ,其中男 10例 ,女 7例 ;日龄最小 16d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总胆汁酸(TBA)的变化.方法将15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病因分成溶血性、感染性和母乳性;按胎龄分成早产儿和足月儿,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并比较TBA值.结果感染性TBA值(38.4±8.9μmol/L)较溶血性TBA值(19.2±9.6 μmol/L)及母乳性TBA值(18.8±6.4 μmol/L)高,经方差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早产儿TBA值(25.0±3.5 μmol/L)较足月儿TBA值(18.0±10.2 μmol/L)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TBA值(15.6±9.6 μmol/L)较治疗前TBA值(21.5±6.9 μmol/L)明显降低(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TBA值增高,尤以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为著.TBA是监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肝胆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是新生儿黄疸中较常见的疾病。据报道美国母乳喂养中高达34%,日本为10%~15%,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统计。我院自1996~1998年共收治64例,现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4例母乳性黄疸均符合以下特点:①以母乳或母乳喂养为主;②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③无贫血及其它临床症状,生长发育良好,肝功正常;④排除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及肝功能有障碍等所致的黄疸且无遗传代谢性疾病者;⑤实验室检查: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包及红细胞计数正常,仅有未结合胆红素增高;⑥停服母乳2~4天黄疸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本地区早产儿黄疸特点,时间经皮胆红素值分布曲线图,对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哈尔滨市儿童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早产儿(胎龄<37周、体重1 500~2 500 g),共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3例,女57例,剖宫产78例,经阴道分娩42例。应用经皮黄疸仪测定研究对象生后6~168 h之间不同时间点的经皮胆红素数值,根据具体情况每例入选早产儿监测一个或数个时间点。结果 1)经皮胆红素值和血清胆红素值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969 7,P<0.01);2) 绘制本地区早产儿时间经皮胆红素值分布曲线图,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值达到85 μmol/ L的平均时间为25.5 h,其中生后24 h内达到者占15%,第123 h达高峰,平均峰值为(236±53) μmol/L。胆红素峰值>256 μmol/L者占32.6%;3)剖宫产组与非剖宫产组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黄疸出现的时间与足月儿相似,平均峰值高于足月儿,平均峰值出现时间晚于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峰值超过256 μmol/L者占32.6%。可根据早产儿时间经皮胆红素值曲线图,决定黄疸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母乳性黄疸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报道以来,随着认识的提高,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96年Iascair报道的一组新生儿黄疸,血清胆红素〉205.2μmnol/L(12mg/dL),在2241例新生儿黄疸中,母乳性黄疸占82.7%,实际发病率可能比报道中的数量更大。其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出现黄疸,逐渐加重,若继续哺乳,2—3周达高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  相似文献   

17.
活菌制剂和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小光  王斌  许华  王卓  王运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123-4125
目的:探讨活菌制剂和思密达在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联合应用活菌制剂和思密达,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4.26±2.38)天和(6.53±2.45)天,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血清总胆红素降低值治疗组为(115.96±38.72)μmol/L,对照组为(71.16±24.37)μmol/L。结论:活菌制剂和思密达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王兰英 《职业与健康》2000,16(9):124-124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皮肤、粘膜黄染,为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包括生理性、病理性两种,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复杂,严重者可引起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足月儿血中总胆红素>205μmol/L,早产儿>256μmol/L,称高胆红素血症,多为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治疗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目前仍首选光疗,我们对收治的3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兰光照射,观察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 1997~1999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4例,其中足月儿23例,早产儿11例,男性19例,女性15例,入院后均测总胆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转归情况,提高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本院87例血清总胆红素≥220.6μmol/L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胆红素水平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因以围产期因素占首位(40%)、其它依次为感染(28.7%)、母乳性黄疸(14.9%)其它因素(11.5%).结论 对高疸的病因及防治提出早期诊断及干预,可以减少高疸的发病率,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新生儿的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发病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运用回顾分析方法,对患有病理性黄疸的6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62例新生儿中,因感染因素引发病理性黄疸的患儿有32例,因围产期因素引发病理性黄疸的患儿有19例,因溶血性因素引发病理性黄疸的患儿有9例,其他因素2例;患儿血清胆红素在256~343 μmol/L时围产期因素和感染因素发生率较高.结论 对新生儿胆红素和相关病因进行及早分析,能够尽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治疗和预防病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