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预防足下垂是护理瘫痪患者的重要内容,不仅应用于骨科,也应用于神经内外科。因瘫痪患者易发生足下垂、足外旋等并发症,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目前,预防足下垂的主要措施是让患者穿上布鞋,再用硬箱子夹于足底与床尾之间;或让患者的足部直接伸到床尾,身高较高者可做到,但身高较矮者头部距离床头过远。上述方法费时、费力且效果不确定。自2012年2月起,我们自行设计了足下垂预防架并应用于242例患者中,仅10例患者发生轻度足下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防足下垂牵引装置在预防长期卧床伴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缺陷患者足下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治疗型的弹力袜、弹性绷带、羊羔毛、软魔术贴等材料,制作预防足下垂的装置并应用于临床。结果18例采用防足下垂牵引装置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1例足下垂。人院时患者肢体功能评分为(56.78±16.45)分,出院时为(66.11±9.89)分,入院时和出院时比较,t=一2.0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防足下垂牵引装置可预防长期卧床伴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缺陷患者足下垂的发生,而且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104例,运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功能锻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步行过程中使用足下垂刺激仪。观察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FMA评分。结果:研究组足跖屈群肌张力、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能够显著地改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104例,运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功能锻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步行过程中使用足下垂刺激仪。观察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FMA评分。结果 研究组足跖屈群肌张力、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能够显著地改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的足下垂和足内翻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踝关节形态的改变,Reynardemail[1]指出,足尖下垂,足底部内翻,造成足底不能有效地接触地面,重心不能有效地前移,从而导致步行功能障碍。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程度是评估患者步行功能预后的主要决定因素[2],Croce等[3]也认为客观、定量的评价足下垂合并足内翻的程度及预后对于指导患者康复治疗有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对单纯足下垂患者踝足功能和步态的影响.方法8例单纯足下垂患者(坐骨神经损伤5例,腓总神经损伤3例),使用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观察踝足矫形器对踝足功能的影响、行走的速度、步频和跨距的改变.结果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可在矢状面控制踝足跖屈运动,辅助背屈,增大跨距.结论单纯足下垂患者使用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可以提高其行走功能,达到被动矫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防足下垂功能带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足下垂又称垂足畸形,下肢瘫痪患者极易形成,预防足下垂是康复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临床上多数使用足板托、丁字鞋、沙袋,使足与躯体成直角,可预防足下垂,这些虽能起预防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沙袋,不能很好的固定而移位,导致不能长期保持肢体良肢位,而足板托与丁字鞋虽能很好的固定,但对于患者翻身时容易引起肢体受伤或不易受力.为解决上述问题,我科设计了防足下垂功能带,2007年1月至今应用于40例患者,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BTX-A肌肉注射配合康复治疗,在治疗痉挛性足下垂中的作用.方法对34例痉挛性足下垂患者小腿后部肌群分点注射BTX-A,注射前后分别给以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随着注射部位肌肉痉挛程度降低,足下垂程度减轻,步行功能相应改善.结论BTX-A肌肉注射配合康复治疗对痉挛性足下垂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偏瘫致足下垂时同步采用低频电(LFES)刺激患肢腓总神经疗效。方法 24例偏瘫致足下垂HBO治疗同步LFES刺激腓总神经的患者为实验组,24例同期HBO常规治疗的偏瘫伴足下垂患者为对照组。以临床疗效足下垂恢复的时间及程度为判定指标。结果 实验组比对照组非常显著的疗效。结论 在HBO治疗偏瘫时同步LFES刺激腓总神经治疗足下垂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但其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足下垂是昏迷、瘫痪、下肢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做好足下垂的预防是患者康复后能否生活自理的关键[1]。在进行护理时,由于患者不能运动,双足自然下垂,为了让患者的双足保持功能位,传统使用各种垫枕或让患者穿丁字鞋,护理时工作烦琐,且患者穿丁字鞋容易引起患者足跟部压疮,不舒服,同时也不易保持患者双足的中立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科于2014年设计了预防足下垂及足部压疮支架,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足下垂即足跖屈和不能背屈或背屈功能减弱,脑卒中后足下垂是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一种表现。我们曾尝试用头针、耳针、腕踝针和体针等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经多年反复摸索,发现针刺照海或大都穴可即刻致足背屈,重复性好。为证实针刺照海和大都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对60例患者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足下垂是创伤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瘫痪、肢体有障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足下垂的发生,不仅给患者FI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为预防足下垂的发生,临床护理人员想出很多办法,如护理人员经常用手向上推握患者的足部并活动踝关节,足部不活动时用被褥、衣物、硬板或垫子夹在患者足底与床栏杆之间,使足部保持背屈位,但这种方法费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能否更好的帮助中风患者足下垂后功能康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早期护理,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参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方法进行踝背屈功能测定[1]。结果 一般早期护理与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治疗足下垂,但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治疗足下垂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纯性的一般早期护理(P<0.05)。结论 中风患者足下垂后通过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能更好的促进足下垂肢体踝关节背屈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正>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功能性电刺激开始应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足下垂。但其在临床上的确切疗效报道还较少。本研究采用Odstock足下垂刺激器,治疗151名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通过生理耗损指数PCI和步速的分析,评价Odstock足下垂刺激器的临床疗效。 受试对象为151名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患者,包括120名中风患者,23名多发性硬化患者,8名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Odstock足下垂刺激器原理为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系统观察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廓清策略。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观察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最小足廓清(MTC)及其变异性,绘制摆动相足趾运动轨迹,并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步态参数与MT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偏瘫...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综合性康复护理措施对大面积烧伤康复阶段1 8例(31只足)足下垂及足内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结果足下垂者康复护理前、后背伸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ROM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足下垂及内翻者康复护理前、后背伸及外翻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ROM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综合性康复护理是下肢深度烧伤后并发足下垂、足内翻康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足下垂是由于脊髓损伤后引起下肢胫骨前肌群肌力降低,小腿三角肌痉挛引起足跟腱挛缩等原因使踝关节不能背曲。足下垂一旦发生,矫正过晚将会发生足部的内翻、畸形,影响患者下地行走,严重者给患者造成终身残疾。所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CU昏迷患者踝泵运动锻炼预防足下垂的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共收集877例ICU昏迷患者,按时间顺序将前3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后493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加进行踝泵运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足下垂预防效果。结果: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护理后Maryland评分及Braden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此外,研究组效果更优(P0.01)。踝泵运动护理组患者足下垂和足部压疮并发症显著降低(P0.01),疗效较佳。结论:踝泵运动锻炼有助于ICU昏迷患者足和踝关节功能及足部压疮恢复,降低足下垂及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早期康复护具的使用利于保持下肢功能位, 可减少足下垂、关节痉挛畸形、压伤的发生, 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但目前临床常用的防足下垂护具在固定患者足部时, 足跟处无支撑结构;固定不充分, 足部易倾斜, 脱滑出支撑位;固定角度调节不便, 不利于保持防足下垂效果。鉴于此, 笔者设计一种防足下垂的辅助装置, 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的影响,以探索纠正偏瘫足下垂步态的科学方法。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步行训练,实验组接受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辅助步行训练,以上治疗均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4周。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左右步长差,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步速、左右步长差及下肢FMA积分、FAC分级、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