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卡维地络对心绞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我科住院冠心病共 4 8(男37)例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SAP) 2 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2 6例 ,随机将SAP、UAP二组病人各分为治疗组 (给予卡维地络 10mg口服 2 /d术前 7d起使用 )及对照组 (给予美托洛尔 12 5mg口服 2 /d术前 7d起使用 ) ,分别于服药前及手术前采集股动脉血样 ,用FCM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股动脉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表达水平。结果 SAP患者服药前卡维地络组与美托洛尔组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CD11b表达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UAP患者卡维地络组与美托洛尔组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CD11b均高于SAP患者 (P <0 0 5 ) ,服药 7d后UAP组中性粒细胞CD11b卡维地络组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结论 不稳定心绞痛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均显著高于稳定心绞痛。卡维地络降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表达的主要机理可能是减少了中性粒细胞活化 ,而对单核细胞的影响尚有待评估  相似文献   

2.
粘附分子与冠心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粘附分子与冠心病西安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张进虎综述孙济川田清海审校近年来冠心病发病机制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粥样硬化斑块的液化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恶化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中性粒细胞(PMNs)和单核细胞粘附到冠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活化及粘附分子表达。方法 硝基四氮唑蓝 (NBT)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自发活化率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细胞粘附分子 CD11a,CD18表达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组白细胞活化率及粘附分子表达率明显增高 (P<0 .0 1) ,且白细胞活化与粘附分子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激活白细胞并促使粘附分子表达上调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白细胞膜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方法:以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11 例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21 例行单支冠状动脉选择性PTCA 冠心病患者为PTCA组;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术前、术后30 分钟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表面CD11b、CD49d 和CD54表达。  结果:PTCA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表面CD11b 及CD49d 表达明显升高(P均< 0.01),而CD54 表达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前后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无显著差异。  结论:PTCA可使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激活,并上调粘附分子CD11b 及CD49d 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透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以往的研究表明 ,血透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提出血透患者的白细胞功能也受到损害 ,特别是血透过程对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有一定影响 ,且这种影响与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有关[1] 。我们通过观察在使用不同透析膜过程中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a、CD11b、CD11c的变化规律 ,探讨它们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选择 2 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 (男 11例 ,女 9例 ) ,平均年龄 (5 2± 13 5 )岁 (36~ 78岁 ) ,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白细胞变形能力、粘附功能和细胞粘附分子与冠心病的关系,检测了188例冠心病患者和68例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滤过指数、粘附率、白细胞CD18表达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冠心病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粘附率、白细胞CD18表达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各指标增高较不稳定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塞更明显(P<0.001)、冠心病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粘附率与白细胞CD18表达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渡呈正相关(r=0.679~0.764,P<0.001),白细胞滤过指数与粘附率呈正相关(r=0.663,P<0.001)。提示白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粘附功能和CD18表达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增高,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且与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并评估其对冠心病患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因胸痛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0例,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积分、病变血管支数进行相应分组,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表达水平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RAGE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76,P=0.01);多支病变组和两支病变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表达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多支病变组RAGE水平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根据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分为三组,三组间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水平逐渐升高,且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376,P=0.007);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高水平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水平是冠心痛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80,P=0.02).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且随着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预测价值.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相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高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的表达是冠心痛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 (WBC)计数升高除并有细菌感染外 ,还可见于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癌药物 ,以及无其它原因的肺癌本身引起的WBC升高。严格区分在 WBC升高中感染和非感染因素的作用 ,对于防止滥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1 996~ 2 0 0 1年 ,我院收治肺癌患者 847例 ,WBC升高 1 3 4例 ,现将其升高原因及临床特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文 WBC升高入选标准为感染、糖皮质激素和抗癌药物所致 WBC>1 0 .0× 1 0 9/L者 ;无其它原因WBC>2 0 .0× 1 0 9/L[1]肺癌者。细菌感染时 ,患者入院体温 >3 7.5℃ ,咳黄痰或痰培养…  相似文献   

9.
甲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张海,李国栋,张文玉本文作者运用红细胞花环法检测了84例甲型肝炎(甲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水平,并探讨了mIL-2R在甲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党宁宁 《山东医药》1999,39(15):1-2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8例白型血管炎(LCV)患者皮损组织中粘附分子的表达,观察其与皮损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并与15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CV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粘分子-1(ICAM-1)表达明显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仅见于后期皮损,内皮白细胞粘附分子-1(ELAM-1)与皮损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9623,P〈0.05)、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吴正相关(r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其与炎性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经冠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患者(CHD组)105例,对照(NC)组为同期住院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42例,两组年龄、性别、BMI相匹配。测定血清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1)与NC组相比,CHD组APN、HDL-C显著降低,而TNF-α、IL-6、hsC-RP、HOMAIR均显著高于NC组(P均〈0.01)。(2)以APN为因变量、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BMI、腰围、HOMA—IR、hsC—RP、IL-6、TNF—α、TG与APN水平呈负相关,而HDL—C与APN水平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L-6、TG、HDLC与血清APN水平独立相关(P均〈0.01)。结论脂联素与动脉硬化相关的炎性因子及血脂密切相关,可能在冠心病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单核组织因子的表达,并评价它与冠心病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测定稳定型心绞(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和健康受定(对照组)循环中单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结果:SAP试(对照组)和AMI组单核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组织因子的表达与冠心病的活动性显相关。结论:冠心病患循环中,单核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增强与冠心病的心病患血液呈血液呈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讨心率变异性在评估冠心病病情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所有111例病人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3组;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SDNN、SDANNind、SDNNind、rMSSD、PNN50,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比不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心率变异性的差异。结果①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ind、SDNNind渐下降,完全阻塞组这些指标下降最显著;②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ind、SDNNind、rMSSD、PNN50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但只有三支病变心率变异性下降才有统计学意义;③左冠状动脉病变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ind明显下降,而右冠状动脉病变下降不明显。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明显下降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病变范围广、病变在左冠状动脉,这对冠心病患者病情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疾病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35例老年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按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17例,Ⅳ级18例。其中3支血管病变24例,左主干病变6例;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0%者25例。结果人均移植血管3.1根,无手术死亡。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消失,心功能恢复至Ⅰ级者33例,Ⅱ级2例。随访3~64个月,平均37个月,无死亡。结论对于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肾动脉造影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以了解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 方法 对169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行肾动脉造影,其中男性76例,女性93例,年龄60~81岁,平均(69±8)岁。本组患者临床表现高血压80例,糖尿病27 例,高脂血症36例,肾功能不全17例,低钾血症11例。 结果 169 例患者中,肾动脉狭窄33 例,发生率为19 5%。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70 例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19 例,检出率为27 1%;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99例患者中肾动脉狭窄14例,检出率为14 1 %,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 05),且冠心病患者三支病变的肾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双支病变(P<0 01)。 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提高肾动脉狭窄的临床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17.
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方法 对 114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结果  114例患者中 ,肾动脉狭窄发病率 18 4%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77例冠心病中肾动脉狭窄发病率 2 6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 37例中肾动脉狭窄发病率 2 7% ,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有较高的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应该在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后 ,常规行肾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人79例,对照组61例,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且冠脉病变支数越多,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石绮屏  冯烈  任强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6,14(2):108-108,111
17例单纯冠心病(CHD)患者和17例CHD伴T2DM患者的研究显示,CHD伴T2DM者的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CHD积分均高于单纯CHD患者(P均〈0.05),冠心病人群的sVCAM-1水平与CHD积分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老年冠心病患者与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是否为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冠心病伴抑郁障碍患者炎性标记物水平变化.方法 对188例入选者进行临床情况调查、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和血清炎性标记物水平测定,分析冠心病伴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冠心病患者87例,其抑郁障碍患病率为29.9%(26例),非冠心病入选者101例,患病率为11.9%(12例),抑郁障碍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和抑郁障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伴抑郁障碍组和冠心病不伴抑郁障碍组入选者在突发生活事件、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入选者在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伴抑郁障碍组和冠心病不伴抑郁组外周血炎性标记物水平比较显示,伴抑郁障碍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水平增高,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伴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于老年非冠心患者群.抑郁障碍是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障碍与炎性标记物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whether depressive disorder is one of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in enrolled patients and observe the level of inflammation marker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In all patients, we recoded 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data fro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RSD)and measured concentration of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 tumou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 and 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 (hsCRP). Results Among 87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depressive disorder was diagnosed in 26 patients,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 was 29. 9%. Among 101 patients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12 patients were suffering from depressive disorder,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 was 11.90%.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29.8% vs.11.9%, P<0. 01).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as associated with age, hypertension,diabetes mellitus,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depression. Life events and stage of heart function occurred differently between CAD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epression (P<0. 05).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and the type of treatment (P>0. 05)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er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MCP-1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but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hsCRP and TNFa. Conclusions There is high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 which is one of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depressive disorder may be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biomarker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