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是属于外感病中的一个大类。外感病包括伤寒、中风和温病等,而温病则是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并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的一类疾病。它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传染性小而不严格规定隔离的感染性疾病,如春温风湿、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这类疾病虽然因发病季节不同,病原各异,而有很多类型,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例如,在病因上,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六淫、戾  相似文献   

2.
《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讨论瘟疫类疾病的专著。一般医家都将瘟疫类疾病归于温热疾病的范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新发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中医历代文献无此记载,但从其具有传染性和主要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甚或出现呼吸急促等来分析,可归入中医"温病"、"瘟疫"范畴。  相似文献   

3.
湿温病是儿科最常见的发热性、流行性、时令病之一。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感染、黄胆型传染性肝炎、沙门菌感染、伤寒、付伤寒等疾病相类似。已故中医儿科主任康诚之订“温胆三仁汤”治疗湿温病临床效果较好,成为我院儿科经验方剂之一。现将我们对小儿湿温病的初浅认识,使用“温胆三仁汤”的一点体会,经治的部份病例报导如下,提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1995-2010年温病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揭示温病研究的现状.方法:采用频次分析法、共词聚类法、共词关联法、突发词监测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温病研究现状.结果:揭示了温病研究的热点疾病,潜在疾病与治法、研究方法和中医文献的关系.结论:发掘了新的研究热点和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起病急骤、热象偏重、传变迅速、易化燥伤阴,甚至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卫分证是温病的初起阶段,指温邪初犯人体,肺卫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类型[1]。对于温病卫分证的治疗,古今医家各抒己见,却扑朔迷离,模棱两可,唯叶天士之言字字珠玑,其法在临床上可取得立竿见影之效。然而细细斟酌  相似文献   

6.
温病是中医对急性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大多属于传染性、感染性的发热性疾患.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以前的医学家对温病的认识虽多有记述,但因局限于伤寒六经分证,对瘟热时疫的诊治往往不能切中病情.清代(1746年)叶天士的《温热论》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治疗一难治性发热病验案,总结中医治疗热病的三点经验:1、温病与伤寒汇通;2、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辨证结合;3、治疗始终注意顾护胃气.同时对治"甲流","禽流感"等传染性发热病治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8.
就“通”法治疗温病发热的理论依据、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郁”存在于卫、气、营、血的各阶段,“通”是治疗发热的重要原则,指出温病发热多兼夹证,治疗用药勿忘“通”。  相似文献   

9.
冬末春初,气候交替变化,细菌病毒肆虐,是一年中诱发流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峰期,患者的明显症状是:发热,偶有畏寒,同时伴有头痛、全身乏力、咳嗽不止、呼吸困难等,此类疾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就温病与瘟疫的联系与区别、温病发病特点、发病原因、温病高热的辨证论治、温病暴喘辨证论治、温病当防患未然等问题,笔者访问了周仲瑛教授、杨进教授、金实教授和龚婕宁博士。  相似文献   

10.
温病恶寒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温病的基本特征。对发热一症 ,医生不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都较易获取 ,而恶寒纯是病人的自觉症状 ,无论初学还是临床多年者 ,正确地获得恶寒症状并非易事。笔者从临床实际出发 ,对温病中恶寒一症进行探讨 ,旨在寻找较为直观的恶寒辨证方法 ,以期有益于临床。1 表证的恶寒表证恶寒 ,为外邪侵袭 ,卫阳被郁 ,肌表失煦所致。古人说 :“有一分恶寒 ,便有一分表证”。说明恶寒在表证中的诊断价值。温病都有发热 ,只要在疾病初期 ,获得了恶寒特点 ,就可果断地判断表证。表证恶寒具有以下特征 :1寒热的同时性 :是温病卫分证恶寒的最基本特征 ,…  相似文献   

11.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刘德桓教授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5 a,擅长于运用温病理论和方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临床疗效显著。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受益良多,现将刘老师运用温病理论辨治脑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清热解毒醒脑开窍法1.1刘老师认为急性中风发病后,常伴有发热,其中出血性中风约80%90%的患者伴有发热,缺血性中风约40%左右患者有发热。中风(中脏腑)患者  相似文献   

13.
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以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养阴法的合理运用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则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思想对温病养阴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以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养阴法的合理运用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则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思想对温病养阴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解毒通腑法治疗温病气分发热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温病气分发热主要是毒邪入里,毒无出路。毒邪是致热、致变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观察解毒通腑法治疗温病气分发热的疗效,选用解毒通腑法的代表方加味凉膈散为基本方作观察组,并设立西药对照组,治疗气分发热患者73例,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用肺炎双球菌接种制造家兔气分发热模型,对解毒通腑法治疗气分发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提示解毒通腑法是气分发热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炼30年来针对叶天士温病理论与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成果,为深入叶氏温病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叶天士"、"叶桂"、"温热论"、等为关键词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叶氏生平、温病学理论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博硕士论文,汇总叶氏生平及温病学术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特征,把握研究发方向。[结果]中医界学者对叶氏生平、著作、温病卫气营血理论、温病治法等内容从不同视角作了广泛研究,对温病学说核心内容的阐析以及温病临证思维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基于现有叶氏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叶氏生活年代社会背景资料研究叶天士诊疗传染性疾病的经验具有较好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急性外感热病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这类疾病是因机体感受外邪所致,其临床表现都以急性发热为主要特点,属于祖国医学的温病和伤寒的范畴,可以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性传染病、内科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杨少伯教授所述热性病,是以体温聚升(多在39℃以上)身灼热,热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如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高热,西医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的高热, 急性感染性高热,以及慢性疾病并发急性感染的高热,与本文慢性疾病并发急性感染的高热,与本文所述相近似,可参考进行辩证和治疗,现将18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温病纵谈     
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篇》第六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大温病家,在《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辨证  相似文献   

20.
EB病毒感染多发于晚秋至初春,发病较为迅速,易累及他脏,相关疾病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首。根据它的发病季节、传变速度、与累及他脏等特点,从温病学说角度,中医认为EB病毒为温病邪气,外感温邪,或兼之体虚或内有湿热、痰湿、瘀毒,内外相合,发而为病,传变迅速,可侵及他脏。笔者就温病学说探讨中医对EB病毒感染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