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形态学、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和基因重组分析研究44例T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基因型特征。病例分为两大组,即低度恶性组小淋巴性淋巴瘤(3例),蕈样霉菌病(1例)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Lennert淋巴瘤(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1例),多形细胞性,小细胞型(8例)。高度恶性组多形细胞性,中细胞型(8例),大细胞型(1例),透明细胞性(1例),淋巴母细胞性(8例)和大细胞性淋巴瘤(7例),其中包括免疫母细胞性(1例),大无裂样T细胞性淋巴瘤(1例),大细胞多叶核性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细胞样T细胞淋巴瘤(各2例)。10例基因重组分析证明为T细胞。对于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各型特征和分类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形态学、酶组化及免疫学包括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研究10例T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7例原发于淋巴结及扁桃体,形态上依据核的外形分为圆型和曲核型,免疫表型Leu,7例均(+),Leu3a 5例(+),Leu2a均为(—)。3例为OKT3(+),OKT8(+),OKT4(—),OKT6(—),OKB7(—)。讨论了此型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命名、分型及我们对分型的新建议。其中1例皮肤淋巴瘤的形态变化,可能说明T细胞的形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9例免疫母细胞型透明细胞性淋巴瘤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肿瘤大多由透明细胞构成,瘤细胞具有丰富水样透明的胞浆,超微结构上细胞器极少。表型标记研究8例在石蜡切片上进行,瘤细胞呈CD45+、C1345RO+、CD45RA-、Mac387-,1例用冰冻切片,瘤细胞呈CD3+、CD8+、CD1-、CD4-、B7。结果表明透明细胞性淋巴瘤来自T细胞。  相似文献   

4.
周航  邓飞  刘华庆 《广东医学》2006,27(11):1705-1706
目的 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类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既往诊断的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进行HE染色和CD45RO,CD20,CD3,CD56,CD4,CD8,CD30,ALK的免疫表型测定,结合临床,根据新的WHO 2001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 确诊了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包括29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占45.3%;1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占20.3%;11例(17.2%)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CL);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ITCL)和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SCPTCL)各5例,各占7.8%;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CL),占1.6%。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大于40岁多见(78%)。发生在淋巴结的有44例,其次鼻咽部10例,咽喉部5例,睾丸、腹部包决、左大腿、腰椎、甲状腺各1例,累及的部位较广。组织病理形态:瘤细胞大、中、小均可见,染色质细,胞浆浅染。免疫组织化学: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70.3%,10.9%,98.4%分别表达CD45RO,CD20,CD3;1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11例表达CD30,1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100%表达CD56,阳性率和阴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肿瘤,必须结合临床、病理组织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类。  相似文献   

5.
林颖 《重庆医学》2007,36(15):1572-1573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它关系到该肿瘤的治疗和预后.从免疫功能分类来说,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多见的是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而T、B细胞双表型淋巴瘤极其少见.本文报道2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8例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情况。方法收集已确诊为NK/T细胞淋巴瘤的18例患者石蜡包埋标本,用多种抗体研究其免疫表型;PCR方法检测T细胞受体β和γ基因的克隆性重排。结果18例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15例CD56阳性,2例检测到了TCRβ和γ基因克隆性重排。结论大多数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起源于NK细胞,一小部分为T细胞来源;在淋巴结中,NK细胞淋巴瘤很少;在进行NK细胞标志物检测的同时可进行TCR基因重排检测,以确定其细胞起源。  相似文献   

7.
黑色素瘤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色素瘤中能观察到多种细胞形态学特征、组织构型和基质的变化。黑色素瘤可以由大的多形性细胞或小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也可含有透明细胞、印戒细胞、假脂母细胞、横纹样细胞、浆细胞样细胞和气球细胞,在细胞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包涵体或吞噬物。细胞核可呈双核或多核或分叶核,可有核内包涵体,形成核沟或成角。组织构型的变化包括束状、漩涡状、巢状、小梁状、假腺样/假乳头状/假滤泡状、假玫瑰花样或中央脉管样。基质呈黏液样变或促纤维增生改变,极少呈假血管肉瘤改变、肉芽肿性炎症或伴破骨巨细胞反应。基质的血管可呈血管周细胞瘤样,血管球样血管增殖或血管周透明变性。黑色素瘤特异性标记物是S-100蛋白、NKIC3、HMB45、Melan A和酪胺酸酶,但一些黑色素瘤可能出现异常的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8.
用四种探针(TCR_β、TCR_γ、JH、C_λ)对10例经组织学和免疫标记均证实为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进行了基因重排研究。其中,有6例出现了TCR_β基因重排;7例出现了TCR_γ基因重排;5例出现JH重排;全部病例均表现为C_λ基因原始构型。本文就以上实验结果以及基因重排技术在病理诊断,特别在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诊断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选用ED3ε、CD56等抗体)确定瘤细胞来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 117例TCL中26例表达NK/T细胞标记(22.2%),其中鼻部NK/T细胞淋巴瘤15例(57.7%);肿瘤细胞的多形性(18/26、69.2%)和凝固性坏死(12/26例、46.2%)是主要的病理学特点;EB病毒感染率46.2%(12/26),其中鼻部感染率73.3%(11/15),非鼻部为9.1%,两组比较P<0.005。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常发生在鼻部,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和坏死是自组织学特点,EBV感染与鼻部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8,(2):212-214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和NK/T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理科NK/T细胞淋巴瘤25例存档的蜡块,另选取鼻咽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20例作为对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原位杂交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1/2)。结果:25例均有一定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凝固性坏死,多形性淋巴样瘤细胞弥漫或散在分布,主要为中等细胞及大细胞,有血管中心性浸润12例;CD20阳性0例,CD45RO阳性25例(100.0%),CD56阳性21例(84.0%),CD3阳性25例(100.0%),粒酶B阳性22例(88.0%),T细胞内抗原1(TIA1)阳性25例(100.0%);EBER1/2阳性21例(84.0%),LMP-1阳性12例(48.0%),EBER1/2、LMP-1均阳性12例(48.0%)。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EBER1/2、LMP-1阳性均为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病毒感染和NK/T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显著相关(r=12.562,P=0.002),EB病毒感染可能在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钟伟杰 《当代医学》2011,17(26):100-101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了解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5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1.6岁。病变多位于回肠或回盲部。临床表现以腹痛、体重下降、发热、腹泻为主。免疫表型CD3、CD45RO、TIA-1、粒酶B阳性,CD20、CD79α、CK阴性。生存时间2周~12个月,中位生存期2个月,5例均于确诊1年内死亡。结论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上极为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程凶险,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案,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9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学呈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的特点,免疫表型全部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2例均用CVP为主的方案化疗,总有效率58%.3年生存率为25%,全组中位生存20个月.结论 AITL临床过程呈侵袭性,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线T细胞淋巴瘤(MTL)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MTL组织CD45RO、CD3ε、CD56、CD20、TIA-1、Granzyme B以及EBV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转录产物RNA(EBER1/2)。结果:①CD45RO阳性41例(100%),CD3ε、TIA-1阳性25例(60.98%),Granzyme B阳性22例(53.66%),CD56阳性21例(51.22%),CD20全部阴性。②EBER1/2阳性29例(70.73%),LMP-1阳性17例(41.46%);NK/T细胞淋巴瘤(21/25)明显高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8/16)的EBER1/2阳性表达(P<0.05)。结论:MTL以NK/T细胞淋巴瘤为多见,EBV感染与MTL关系密切,EBV感染率与MTL的免疫表型有关,EBV感染在MT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系旬抗体对122例中线恶网作免疫组化染色,证实112例为T细胞源性,4例B细胞性,余6例尚不能分类,支持病大多是T细胞淋巴瘤观点,本病可分为内瘤样型和肉芽肿样型两种组织学类型,经形态学定量发现前者光镜下可再分为大,中,小细胞亚群,对随访病例作临床病理分析表明,不同组织类型者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并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任玉楼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2):98-99,103,F0003
目的:探讨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的病理特征。方法:对5例小细胞性PTCL,NOS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免疫组化分析采用SP法。组织学分类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淋巴造血组织分类标准。结果: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5~77岁,平均58.4岁。临床1期4例,病灶局限于局部淋巴结肿大、鼻咽部斑块、结肠肿块。临床3期1例,有脾肿大,骨髓肿瘤累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肿瘤增生的淋巴结结构破坏,为单一的小淋巴细胞取代。图像中见有少量大细胞混杂3例,同时伴有小血管增生2例。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有2种以上T细胞标记表达、CD43阳性、CD20和CD46阴性。有4例CD99阳性。随访:死亡1例,存活2例,失访2例。结论:小细胞性PTCL,NOS少见,组织学形态表现为惰性淋巴瘤,当本病进入高临床分期时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0岁,因躯干泛发丘疹、结节、斑块伴有剧烈瘙痒一年,肢体肿胀半年就诊。多次抗炎、抗过敏治疗无效。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及皮肤附件周围中等大小异性T淋巴样细胞浸润。皮损免疫组化示:CD3、CD4、CD8、TIA1均(+),CD30部分(+),Ki67 (50%+)(图3),ALK、CD20、CD56、EMA、GB均(-)。病理诊断:考虑为外周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改变。诊断:血管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诊断:血管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行CHOP方案化疗,皮肤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7.
乳腺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免疫表型。方法 采用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T细胞淋巴瘤1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患者为青年女性,病理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围绕血管,有明显异形性,可见核仁及核分裂像,部分核有扭曲,间质成分少,部分区域有坏死。免疫表型:CD45、CD45RO、CD3、CD43阳性,CD20、CK、LCA、EMA阴性。结论 本例为乳腺T细胞淋巴瘤,是罕见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刘强  大岛孝一 《上海医学》2003,26(3):191-193,I003
目的 总结 5例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学及EB病毒相关性的特征。方法 在收集临床资料和观察组织学变化的基础上 ,采用新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分析免疫表型和细胞毒分子表达 ;采用EBER 1原位杂交法检查肿瘤细胞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5例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4 7.4岁。 3例首发部位为肝、脾及骨髓 ,1例表现为肠道肿瘤 ,1例表现为牙龈病变。 5例均在 5个月内死于肿瘤。所有病例均为γδT细胞表型(CD2 ,CD3 ,TCRδ1 ,TCRβF1- )。 5例中有 4例自然杀伤细胞相关抗原CD5 6阳性。所有病例均有多种细胞毒分子表达。 5例中 4例肿瘤细胞EB病毒阳性。结论 本组病理组织学资料中 ,3例符合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2例符合非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两者在临床表现、免疫表型、细胞毒分子表达和EB病毒感染等方面相似。  相似文献   

19.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4):303-304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发病率较低,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15%~20%~[1].2016年新修订的WHO淋巴系统肿瘤分类将AITL归类为结性T细胞淋巴瘤伴滤泡辅助性T细胞表型~[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于2019年8月收治了1例非霍奇金AITL,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6岁,1个月前触及颈部肿物,约鹌鹑蛋大小,质中等,活动度差,不伴疼痛,无发热、盗汗及体质量减轻症状,之后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观察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结果 患者肝脾明显增大,镜下显示瘤细胞弥漫浸润脾脏红髓血窦,瘤细胞中等大,胞浆淡染,核染色质较细腻,核仁不明显。肝脏血窦内瘤细胞呈佛珠状或线样浸润,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45RO、CD3和TIA-1,而CD57、CD20和CD79a等标记阴性。结论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应注意与其他淋巴瘤和白血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