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用形态学、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和基因重组分析研究44例T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基因型特征。病例分为两大组,即低度恶性组小淋巴性淋巴瘤(3例),蕈样霉菌病(1例)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Lennert淋巴瘤(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1例),多形细胞性,小细胞型(8例)。高度恶性组多形细胞性,中细胞型(8例),大细胞型(1例),透明细胞性(1例),淋巴母细胞性(8例)和大细胞性淋巴瘤(7例),其中包括免疫母细胞性(1例),大无裂样T细胞性淋巴瘤(1例),大细胞多叶核性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细胞样T细胞淋巴瘤(各2例)。10例基因重组分析证明为T细胞。对于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各型特征和分类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按照WHO关于B细胞淋巴瘤的新分类,对我省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形态学、免疫学表型及基因重排的研究。探讨三结合方案在DLBCL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同时采用PCR扩增对其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β基因(TCR-β)克隆性重排的研究。结果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有四种变型,分别为中心母细胞型17例(60.7%),免疫母细胞型5例(17.8%),间变性大细胞型4例(14.3%),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型2例(7.1%)。免疫组织化学标记:28例DLBCL肿瘤细胞CD20均阳性表达(100%);4例间变性大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CD30阳性表达(14.3%);1例中心母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CD5阳性表达(3.5%);1例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Lysozyme阳性表达(3.5%)。PCR扩增检测结果:DLBCL中IgH重排9例(32.1%),TCR重排10例(35.7%),双阳性2例(7.1%),总的阳性率为75.0%。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长期以来一直是病理工...  相似文献   

3.
目的:有文献报道Clusterin在淋巴造血组织肿瘤中高表达,文中通过检测其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来探讨其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 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lusterin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FDCS/T)、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NK/T细胞淋巴瘤(NK/T)、周围T细胞淋巴瘤(PTL)、浆细胞瘤(PCL)、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CD21+CD35在FDCS/T中的表达情况以及CD30、ALK1在ALCL中的表达情况.另选10份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检测Clusterin和CD21+CD35在其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8例FDCS/T中均有Clusterin和CIY21+CD35的表达;20份ALCL中,Clusterin表达率为85.00%(17/20);CD30表达率为100.00%(20/20);ALK1表达率为50.00%(10/20);85份DLBCL中,Clusterin表达率为4.70%(4/85);其余淋巴瘤组织均未表达Clusterin.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Clustefin和CD21+CD35表达一致,均未表达于B和T淋巴细胞,但都阳性表达于滤泡树突状细胞. 结论:Clusterin可能是一种新的诊断FDCS/T标记物;与CD30和ALK1联合使用在AL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由淋巴样细胞组成的T细胞肿瘤,可能起源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发病率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占儿童淋巴瘤的10%~30%,中枢神经系统累及罕见[1]。现诊断1例颅内中枢神经系统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因"左侧桥小脑角占位术后  相似文献   

5.
非霍奇金淋巴瘤6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41例NHL的发病情况、起病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实验室等相关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48.6岁,男性多见;结性起病302例(47.1%),颈部、锁骨上淋巴结多见(32.8%);结外起病339例(52.9%),常见部位依次为胃肠道(17.6%)、Waldeyer环(9.8%)、脾脏(4.5%)、皮肤(4.2%)、中枢神经系统(3.9%)。免疫分型:B细胞395例(61.7%),T细胞238例(37.1%),非T非B细胞8例(1.2%);B细胞淋巴瘤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0.9%)、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15.0%),滤泡淋巴瘤(FL)(8.1%);T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24.3%),其次是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5.5%),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2.0%)。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和糖链蛋白125(CA125)检查异常升高阳性率分别为42.5%、54.6%和61.8%,且在分期Ⅲ~Ⅳ期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NHL发病以中老年多见,结外起病多于结性起病,B细胞淋巴瘤多于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从80多例T细胞淋巴瘤中筛选出17例具有特殊组织学性的肿瘤,分成六个类型:透明细胞型(9例)、大细胞间变型(2例)、嗜碱性免疫母细胞型(2例)、组织细胞样T细胞淋巴瘤(2例)、大无裂细胞样型(1例)、大细胞多叶核型(1例)。我们试从分类和来源问题上,对以上几型争论较大的淋巴瘤进行讨论,提出我们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7.
Granzyme B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9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之瘤细胞表达 granzymeB的情况及其与该肿瘤的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GranzymeB ,CD15 ,CD30 ,CD3,CD8,CD4 5R ,CD4 5RO ,CD2 0 ,CD6 8,CD79a和EMA ,还与 5例鼻NK/T细胞淋巴瘤和 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了比较。结果 :9例ALCL呈CD30 ,CD4 5R阳性 ,5例EMA阳性。T细胞源性 7例 (78% ) ,Null细胞性 2例 (2 2 % ) ,8例(89% )ALCL呈 granzymeB阳性 ,granzymeB阳性病例的免疫学表型为T细胞性 7例和Null细胞性 1例。所有病例不表达CD15 ,CD2 0 ,CD6 8,CD79a。结论 :绝大多数ALCL瘤细胞 (T细胞性和Null细胞性 )表达granzymeB ,其瘤细胞源自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根据WHO(2000)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回顾分析205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组织分类。结果 恶性淋巴瘤205例中。霍奇金病(HD)7例,占3.41%.均位于淋巴结内;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98例,占96.59%。NHL按细胞起源分类:(1)B细胞淋巴瘤138例。占69.21%。其中以下几种类型多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8例,占56.9%;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27例。占19.7%;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细胞淋巴瘤12例。占8.9%。(2)T细胞淋巴瘤58例,占29.70%。其中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3例.占38.9%;周围T细胞淋巴瘤15例,占25.9%;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9例.占15.5%;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8例,占13.8%。(3)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各1例,占O.99%。NHL发病部位:位于结内73例,占35.9%;结外12S例,占64.1%。结论 应用WHO(2000)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对恶性淋巴瘤进行分类有重要的临床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5例淋巴组织疾病的免疫组化特征。例1为结节病,上皮样结节间淋巴细胞呈现全T(+)T_H(+);例2,5为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瘤细胞示全T(-),T_H(-)和T_S(-);另2例是T细胞淋巴瘤,其中例3瘤细胞示全T(+),T_H(-)和T_S(+),而例4瘤细胞为全T(+),T_H(+)和T_S(-)。作者认为仅根据形态学常难以区分淋巴瘤各个亚型以及未分化癌,单克隆抗体用于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8例B细胞淋巴瘤的T细胞基因CD4 V4突变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T细胞的CD4V4基因突变情况及其相应病例的Fas/FasL、CD4、bcl 2和CyclinD1蛋白表达特征。【方法】PCR SSCP技术筛选检测 5 6例B细胞淋巴瘤CD4分子的V4外显子突变状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有突变的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L2 6 ,UCHL1,CD3,Fas ,FasL ,bcl 2和Cyclin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8例 / 5 6例(14 2 % )T细胞CD4V4外显子有变异。其中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smalllymphocytelymphoma,SLL)和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ymphoblasticlymphoma ,LBL)的Fas,FasL和CD4蛋白均为弱或无表达 ;滤泡性淋巴瘤 (follicularlymphoma ,FL) 3项均强表达 ;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 ,DLBL)和 1例套细胞淋巴瘤 (mantlecelllymphoma ,MCL)Fas和FasL强表达 ,CD4无或弱表达。Fas和FasL双强表达的 4例 ,均有bcl 2和 /或CyclinD1过表达。【结论】B细胞淋巴瘤中CD4V4基因有突变 ,并提示这种突变与细胞死亡和细胞周期调控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西宁地区居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细胞毒蛋白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以西宁地区和西安地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各55例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同部位B细胞淋巴瘤20例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5RO、CD3、CD20、CD56、TIA-1确定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的mRNA(EBER).结果 西宁地区55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CD45RO阳性55例(100%),CD3阳性50例(90.9%),TIA-1阳性36例(65.5%),CD56阳性30例(54.5%),EBER阳性50例(90.9%);西安地区55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CD45RO阳性55例(100%),CD3阳性52例(94.5%),TIA-1阳性32例(58.2%),CD56阳性33例(60%),EBER阳性35例(63.6%);两地CD20均阴性.20例面部B细胞淋巴瘤中CD45RO、CD3、TIA-1、CD56均阴性,CD20均阳性,EBER阳性2例(10%).结论 西宁地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EBV感染率明显高于西安地区,提示EBV感染与西宁地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性更强.TIA-1对NK/T细胞淋巴瘤的标记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无地区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特征。方法:使用单克隆抗体CD456RA及CD45RO对12例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B细胞性淋巴瘤11例(96.7%),T细胞性淋巴瘤1例(3.3%)。结论:提示胃肠道恶生淋巴瘤绝大多数为B细胞性.以MALTL淋巴瘤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189例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和部位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1993~2001年间诊断的淋巴瘤病例189例,应用WHO新分类进行分类。结果189例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11例(5.8%),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78例(94.2%)。免疫表型显示,B细胞淋巴瘤160例(89.9%),T细胞淋巴瘤18例(10.1%)。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要病理类型117例(65.7%),但其组织细胞学呈明显异质性。胃部约有1/3的病例为MALT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瘤),未见T细胞淋巴瘤;而肠道可见到25.0%的病例为T细胞淋巴瘤;鼻腔鼻窦则以T细胞淋巴瘤为多数。结论本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少见;结外NHL多于淋巴结,且B细胞淋巴瘤占绝大多数;DLBCL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它类型有明显的部位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赵伟  张大川  彭蕾  虞华明 《吉林医学》2012,33(31):6752-6754
目的:探讨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诊断。方法:对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病理学观察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liVision plus法。结果: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25~83岁,平均59岁。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9例(54%);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7例(20%);套细胞淋巴瘤7例(20%);不能分类2例(6%)。发生于胃18例(51%);发生于小肠7例(20%);发生于结肠6例(17%);发生于回盲部、阑尾、肛管、吻合口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所有病例均表达CD20和CD79a,不表达CD3,不同类型淋巴瘤不同程度表达CD10、bcl-6、MuM1、CyclinD1等。结论: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主要分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小B细胞淋巴瘤两大类;胃肠道小B细胞淋巴瘤以MALT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多见;对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中的诊断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CNS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采用HE染色及En 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PCNSL的组织学特点为淋巴瘤的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灶性坏死和出血.免疫组化染色24例为B细胞型,2例为T细胞型.B细胞型中均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T细胞型中1例为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性淋巴瘤.结论 PCNSL为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瘫痪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损;病理组织形态与淋巴结内淋巴瘤相似,瘤细胞弥漫分布,围绕血管浸润,有坏死、出血,淋巴瘤类型主要为B细胞型,小部分为T细胞型.  相似文献   

16.
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AggressiveNon-Hodgkin’sLymphomas)常见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无标记细胞)原发系统型及原发皮肤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肠病型肠T细胞淋巴瘤、肝  相似文献   

17.
李芬 《西部医学》2016,28(11):1540-1544+1548
目的 探讨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病理诊断质量,规范临床治疗。方法 复习16例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常见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基本构成、大体皮损及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探讨病理诊断和诊断要点。结果16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男女比2.2∶1,中位年龄52.5岁。病程2月~16年不等,临床皮损形态多样且无特异性。病理诊断为非肿瘤性的皮肤淋巴细胞浸润3例,淋巴瘤13例包括蕈样霉菌病4例、淋巴瘤样丘疹病3例、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1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10例行EBER1/2原位杂交检测,仅1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阳性。9例行TCRγ基因或IgH/IgK受体基因重排分析,蕈样霉菌病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检出克隆性重排。结论 本组皮肤淋巴组织增生病变中,T细胞淋巴瘤居多,以蕈样霉菌病最为常见;与EB病毒关系不密切;诊断与鉴别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8.
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总结2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均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其中1例为大中细胞性,1例为小细胞性。结论肠道T细胞淋巴瘤(尤其是大中细胞性)临床病理表现较特殊,可能与EB病毒高度相关,属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谱系,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的检测在B细胞性淋巴瘤(B-NH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10例及T细胞淋巴瘤(T-NHL)2例的IgH基因重排。结果 30例B-NHL中,22例(73.3%)出现IgH基因克隆性重排,而RH及T-NHL均未出现IgH基因重排。结论 B细胞淋巴瘤中存在B细胞单克隆增生,支持肿瘤单克隆起源学说;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对鉴别B细胞淋巴瘤和反应性增生以及T细胞和B细胞淋巴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otch1蛋白在淋巴瘤组织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50例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30例,B细胞淋巴瘤13例,霍奇金淋巴瘤7例)及15例淋巴结反应增生(对照组)组织中Notch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特点。结果 Notch1蛋白在T细胞淋巴瘤组、霍奇金淋巴瘤组及B细胞淋巴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0.00%(21/30)、71.40%(5/7)和23.80%(3/13),霍奇金淋巴瘤组和T细胞淋巴瘤组Notch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和B细胞淋巴瘤组明显升高(χ2=16.052、8.097,P=0.004,P<0.05),B细胞淋巴瘤组与对照组比较、霍奇金淋巴瘤组与T细胞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tch1蛋白高表达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Notch1蛋白在不同类型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