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血管性高血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远慧 《新医学》2006,37(5):287-289
1引言 由于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约占高血压总数的5%.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实质缺血所致的高血压,多表现为急进性高血压,舒张压可高达130 mmHg(10mmHg=1.33 kPa)以上.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因,在国外主要是肾动脉粥样硬化(70%)及肾动脉内膜纤维肌性发育不全;在国内主要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70%左右),肾动脉内膜纤维肌性增生(20%)及肾动脉粥样硬化(10%左右).此外,糖尿病,痛风,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的肾血管病变,也可引起高后压.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高血压又称继发性高血压,此种高血压是某些疾病的一部分表现,其中有些原发病治愈之后,高血压就消失了。高血压病人中约有10~20%为继发性高血压。其病因常见的有:1.泌尿系统疾病:(1)肾实质性疾病:急性及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胶原疾患所致肾损害。由于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增加而使血压升高。(2)肾动脉病变:肾动脉狭窄、硬化、血栓形成等导致的肾缺血引起的肾素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研究者认为高血压肾损害主要通过两条作用途径,即动脉高压造成的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组织缺血性改变,以及通过肾血流动力学异常造成的肾组织损伤。近年来研究者十分重视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对高血压肾损害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脉压是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该文就炎症因子及脉压在高血压肾损害中作用作一综述,期望能为临床防治高血压肾损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可治愈性疾病,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指出,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第二大病因.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血管病变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大动脉炎.由于年龄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血管病变则以动脉硬化为主.近几年,随着人类老龄化进程,肾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成为引起肾动脉狭窄的首位原因,约占90%[1].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既可导致肾损害,又可由肾病引起(肾性高血压)。高血压是各种病因的肾脏损害进展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可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纤维化,引起肾小动脉硬化,肾单位萎缩、退化,严重者导致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以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目前最常见的终末期肾病的原因。高血压肾损害还可能是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及肾动脉粥样狭窄的重要病因。不论高血压是肾脏病的原因还是结果,都已证实高血压是肾病进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以及终末期肾衰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还可增加原发性肾病和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控…  相似文献   

6.
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常导致继发性高血压。中老年人的肾动脉狭窄主要以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主[1],最终可导致终未肾脏疾病以及需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肾动脉血管成型术(PTRA)是恢复肾脏血流量最可行的方法之一,成功的PTRA有助于控制肾血管性高血压和阻止缺血性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多发性疾病,起初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继而伴有多个靶器官功能损害和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主动脉、颈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及四肢动脉等的粥样硬化,从而引发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颈动脉较为表浅,病变出现较早,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改变及粥样斑块情况可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对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以及不同血压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因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早期识别和准确评价,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和疗效评估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EH)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高血压可累及肾脏,肾损害又加重高血压,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国内会议资料表明,由高血压引起肾动脉硬化至肾功能哀竭者占慢性肾衰者的10.4%~28.2%。肾硬化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压是肾硬化的主要原因或促进因素。随着血压的升高,年龄的增大,病程的延长,高血压又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肾脏的损害就愈加重。肾脏损害在高血压早期较隐匿,高血压5~10年病理检查可发现小动脉病变,10~15年后才会出现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往往患者在终末期肾脏病(ESRD)出现前就发生了心脏血管事件,因而容易被忽视。因此,对EH所致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有利于早期治疗或延缓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高致死率疾病,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等多脏器的并发症.肾脏作为调节血压的主要器官,对于维持体内内环境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的高血压使肾动脉硬化、缺血及肾小球硬化,极易导致肾损害.早期高血压肾损害具有隐匿性,常被忽略,不易早期诊断及治疗,随着病情进展,症状显现,往往已不可逆转.中医素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说,且可以通过整体辨证、个体施治,发挥中医药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特色,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本文从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着手,探讨传统医药在高血压肾损害中的研究进展,综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性肾损害的程度逐渐加重,最终可导致慢性肾衰竭.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已经注意到肾血流参数的改变对高血压进展程度及分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超声检测肾脏小动脉血流情况可判断高血压肾脏早期损害.新型超声微泡造影剂的研究和应用,为评估肾血管病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就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肾硬化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80年对肾小球疾病的分类,将良性及恶性肾硬化归于血管性肾小球损害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病变的一部分,亦称为“动脉性肾硬化”及“老年性肾硬化”。  相似文献   

12.
肾动脉狭窄(renalarterystenosis,RAS)常可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有研究表明,RAS>50%的患者中,93%有高血压[1]。有报道RAS>70%,甚至>60%即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但有人则认为,RAS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改变无关[2]。肾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MD)及Takayasu大动脉炎(TA)是RAS常见病因[1]。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多见于老年人,FMD多见于年轻人,国内则以TA最多见。近年来,因冠状动脉造影时同时行肾动脉造影,ARAS病例已逐渐增多[1]。RAS治疗方法有3种[1]:①介入法肾血运重建(revascularization),包…  相似文献   

13.
常卫国  梁玉环  陈海光 《临床荟萃》2004,19(13):757-758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尿检常可见程度不同的蛋白尿,目前已知增龄引起的肾小球硬化和肾动脉粥样硬化均可增加尿白蛋白和尿蛋白的排出量。以往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患者出现蛋白尿是肾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近期逐渐认识到高血压导致肾脏损害与多种因素相关。我们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尿蛋白量及多种临床监测指标进行分析,以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蛋白尿与脂质代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肾动脉阻力指数在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肾损害早期肾动脉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8例,根据肾功能分为肾功能正常组61例、肾储备能力下降期组57例和氮质血症期组50例。对照组51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肾动脉RI;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尿酸(UA)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氮质血症期患者各级肾动脉R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压肾功能正常组和肾贮备能力下降期组(P〈0.05);肾贮备能力下降期组肾段动脉和叶间动脉R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肾主动脉RI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高血压3级和高血压2级各级肾动脉RI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高血压3级组的UA、Scr和C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2级组的UA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er和Ccr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肾动脉RI可作为评估高血压患者肾损害早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引起肾血流减少或肾缺血,从而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和慢性缺血性肾病,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约占全部高血压的5%[1-2]。RAS病原复杂,可由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6.
杨素霞  赵玉兰  张强 《临床荟萃》2006,21(9):642-64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在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认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闭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炎症反应几乎贯穿整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乃至破裂的全过程,炎症与免疫在易损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肾性抽搐     
临床同时有肾损害和抽搐的表现主要见于二种情况:一是结缔组织病、高血压、先天性和某些遗传代谢疾病等多种基础病变发生的肾损害和抽搐,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节性硬化等;二是肾脏病变导致抽搐(简称肾性抽搐)。后者常见于严重肾脏病变或血透期间,是需及时处置的急诊,主要有: 尿毒症性脑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常有运动神经病变,早期可见轻微的上肢抖动,接着发生扑翼样震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但动脉粥样硬化也可累及全身其他大小动脉(如肾动脉、髂动脉、主动脉等),造成血管狭窄和引起该动脉支配部位的缺血性改变和功能障碍。随年龄的增加,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且肾动脉病变的进行性加重可导致肾功能的进行性减退,最终引起肾功能衰竭和多种终末期并发症,直至死亡。因此,早期检出冠心病病人中的肾动脉狭窄,以便及时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冠心病病人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Crowley等…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CAD)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是CAD病理过程的基础,炎症反应贯穿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不仅可预测CAD发病和发生的风险[1-2],还可对CAD预后进行评估[3-5].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是以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不受损害为目的,但对于肾脏已受到损害并伴有血压升高的患者其处理方法当然与不伴肾损害的高血压患者一样,本文仅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1高血压病人合并肾损害的病理生理特征高血压病以合并肾损害主要是由于肾实质病变和肾动脉病变,前一类肾脏病理生理特点为:肾小球玻璃样变性,间质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肾小管萎缩,肾小动脉狭窄、硬化,这说明肾脏既有实质性损害,也有血液供应不足;后一类病变主要在肾动脉,主要引起肾脏血流固定性减少,在肾缺血的情况下,肾小球旁器分泌肾素,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