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宣燕  杨龙  朱素洁 《新疆医学》2011,41(6):12-14
目的:研究不同丙泊酚静脉脂肪乳剂对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Ⅱ级全麻下择期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1组为丙泊酚长链脂肪乳组,2组为丙泊酚长链脂肪乳+利多卡因组,3组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组,4组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利多卡因组。丙泊酚诱导剂量2mg/kg,诱导速度400ml/h。注射开始时,按照4个等级评价注射痛并记录。结果:与1组相比,2、3、4组注射病的发生率降低,疼痛程度减轻。其中4组注射痛发生率为4%,与后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在丙泊酚注射液中加入利多卡因混合使用相比,单独使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未见明显优势。但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混合使用可明显减轻注射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的严重程度,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AAI)及注射痛的影响。方法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3~6岁择期行短小手术患儿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中/长链丙泊酚静脉麻醉组(MCT/LCT组,n=25)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LCT组,n=25)。观察患儿麻醉前、麻醉后1 min、麻醉后5 min及苏醒后血流动力学、AAI数值,引起注射痛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各时点血流动力学、AAI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CT/LCT组FLACC评分为3.04±1.50,LCT组为4.4±1.6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与丙泊酚具有相同的麻醉效果,但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引起的注射痛较轻。  相似文献   

3.
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和制备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法选用L9(3^4)正交表优选工艺条件。结果:制备的样品25℃放置18个月各项指标符合规定。结论:制备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300例ASA Ⅰ~Ⅱ级要求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0例,观察组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静脉麻醉组,对照组为丙泊酚注射液静脉麻醉组,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并记录两组受术者的HR、BP、SPO<,2>及注射部位的疼痛情况.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临床这案例分析了中长链脂肪乳在临床上对晚期肝癌的应用禁忌,通过对近几年查阅的中长链脂肪乳临床使用的副作用案例分析和对中长链脂肪乳与结构脂肪乳的比较研究,发现对于普通患者和轻度肝损失患者,中长链脂肪乳使用效果好于长链脂肪乳,对于重度和晚期肝癌患者,结构脂肪乳好于中长链脂肪乳,但是根据临床经验,个性化的肠内营养好于肠外营养.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说明书中的慎用和禁忌症范围,同时针对已经报道出现的各种副作用要特别注意,医院也应该针对医生用临床营养用药进行规范和约束,才能达到合理用药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激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直接测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中大豆油和中链甘油三酸酯的含量。方法:Alltima Silica色谱柱,以正已烷-异丙醇-冰乙酸为流动相,蒸发激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结果:定量测定的大豆油和中链甘油三酸酯在线性范围内,两组分峰面积的自然对数分别与相应浓度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98和r=0.9999。结论:本方法准确,快捷、方便,是直接测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中大豆油和中链甘油三酸酯含量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诱导对剖宫产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I~Ⅱ级,足月妊娠行剖宫产的产妇30例:全麻组(A组,n=15):有椎管内麻醉禁忌的足月妊娠行剖宫产的产妇15例,采用丙泊酚2mg/kg、瑞芬太尼1.0μg/kg、琥珀胆碱2mg/kg全麻诱导;硬膜外麻醉组(B组):随机选择15例常规硬膜外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中长链脂肪乳及长链脂肪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接受呼吸机治疗患者营养支持疗法的疗效。方法  2 9例COPD接受呼吸机治疗患者分为中长链脂肪乳组 (MCT组 ) 15例和长链脂肪乳组 (LCT组 ) 14例 ,机械通气后第 2~ 7天进行共 6d的肠外营养支持 ,除脂肪乳不同外 ,均给予等氮 ,等热卡的肠外营养 ,观察累积氮平衡 ,血浆蛋白 ,脂质代谢及撤机天数等。结果 机械通气后经肠外营养MCT组获得正氮平衡 ,为 ( 2 7 6± 2 3 9)mg/(kg·6d)而LCT组为 ( -17 3± 16 1)mg/(kg·6d)。机械通气后经肠外营养血浆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 ,但前白蛋白升高 ,MCT组明显高于LCT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 (P >0 0 5 )。两组呼吸机应用时间MCT组为 ( 6 2± 1 2 )d ,LCT组为 ( 7 4± 1 3 )d。结论 中长链脂肪乳在COPD接受呼吸机治疗患者的营养疗效比长链脂肪乳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诊疗的复苏质量。方法 选择2022年3月—12月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ASAⅠ~Ⅲ级拟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行胃镜诊疗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5~79岁,体重45~70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四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及不同剂量阿芬太尼组(F5组、F7组和F9组)。F5组、F7组、F9组分别静脉注射阿芬太尼5μg/kg、7μg/kg、9μg/kg(各组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1 mL/kg),C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 min后各组再缓慢推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0.8 mg/kg。术中出现呛咳或体动反应时,静脉追加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0.4 mg/kg。记录各组诊疗时间、苏醒时间、复苏时间、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追加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四组患者头晕、恶心呕吐及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F5组、F7组和F9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追加例数明显减少,苏醒时间和复苏时间明显缩短,体动、呼吸抑制和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0.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竟安)注射痛发生率与程度。方法:选择18O例ASAI或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丙泊酚组)、Ⅱ组(竟安组)、Ⅲ组(利多卡因组),每组60例。Ⅰ组:0.5 mL/s速度静脉注射丙泊酚;Ⅱ组:同上速度注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Ⅲ组:静注利多卡因10mg后3min同上注射丙泊酚。采用Ambesh四分法进行疼痛评分。结果:Ⅱ、Ⅲ组患者中重度疼痛的例数分别为13例(21.7%)、12例(20.0%),与Ⅰ组相比(29例,48.3%),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注射丙泊酚前预注利多卡因还是使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注射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有所改善,但二者相当。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术后应用福尔利和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抑制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且术毕出现苏醒期躁动患者46例,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23例.当患者出现四肢乱动、烦躁不安、答非所问时,Ⅰ组静注福尔利0.15mg/kg,Ⅱ组静注丙泊酚1.0mg/kg.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全麻诱导期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收集择期全麻下行外科手术患者100例,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4.06±5.92)岁(25~45岁)。ASAⅠ~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5),即对照组(C):预注射生理盐水5mL;芬太尼组(F):预注射芬太尼0.004mg/kg;利多卡因1组(L1):预注射利多卡因1mg/kg;利多卡因2组(L2):左肘关节上1寸捆扎止血带,预注射利多卡因1mg/kg,并于静注丙泊酚时松开。所有药物均于静注丙泊酚前30s,按1mL/3s速度静脉推注。当丙泊酚推注量达到5mL(50mg)时,采用VAS评估丙泊酚注射痛情况。记录注射丙泊酚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率压积(RPP)和心电图,肘静脉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含量。结果各预处理组与C组比较,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显著降低(χ2=8.694,P<0.05),MAP、HR、RPP、注射痛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皮质醇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F、L1和L2组间比较,注射丙泊酚前后MAP、HR、RPP、血清皮质醇含量、注射痛严重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痛的特点各异。结论应用利多卡因、芬太尼全麻诱导期预处理均可减轻丙泊酚注射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前不同的体位干预,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孕妇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妊娠拟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20例,随机分成3组,A组麻醉后,孕妇保持完全左侧卧位10 min后平卧并右侧臀下垫高10 cm;B组麻醉后,孕妇平卧,手术床左侧倾斜20°并右侧臀下垫高10 cm;C组麻醉后,孕妇平卧,手术床向脚端倾斜20°,并右侧臀下垫高10 cm.观察麻醉后不同体位对孕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麻醉平面的影响.[结果]三组麻醉均成功,组间相比:麻醉后5和10 min温度觉丧失的麻醉平面,A和B组低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血压下降较明显,在麻醉后4、8、10 min血压与A、B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和B组相比,血压在麻醉后8、10 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刮宫产术的孕妇,麻醉后进行体位调整(保持数分钟完全左侧卧位和手术床左侧倾斜20°并右侧臀下垫高10 cm),可以有效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硬膜外用药后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病人分为罗哌卡因组(GR,n=20)和对照组(GS,n=20),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硬膜外给药。测定病人感觉阻滞平面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随后用异丙酚TCI输注全麻诱导,记录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及用量。结果:意识消失所需时间GR组比GS组快约20%(P<0.05);GR组的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用量均比GS组显著为低(P<0.05);两组病人的基础BIS值,硬膜外用药15min后、意识消失时、插管时及插管后BIS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意识消失时BIS值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GR组MAP在硬膜外用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后1min,与G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BIS监测下异丙酚TCI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缩短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减轻插管反应,降低全麻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218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母婴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侯爱琴  李巧红 《医学综述》2014,(7):1336-1338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母婴结局。方法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诊治的218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8例孕妇中阴道试产52例,成功率为86.5%(45例),剖宫产173例(79.4%),社会因素是再次剖宫产产妇的主要原因(30.6%)。阴道产组剖宫产组的产后出血量分别为[(170.82±15.29)mL vs(351.27±32.18)mL],显著少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产组术后发生产后大出血4例,剖宫产组发生产后大出血35例,阴道产组发生产褥感染病3例,剖宫产组发生产褥感染病为21例;阴道产组与剖宫产组新生儿窒息分别为0和3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别为(3.26±0.72)kg和(3.31±0.78)kg,产后5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9.01±0.26)分和(9.07±0.3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成功率高,可减少并发症,对产妇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静脉全麻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而平稳的临床特点,作者自1994年5月~8月对60例择期手术需行气管插管的病人应用异丙酚和硫喷妥钠进行全麻诱导,结果发现,异丙酚虽然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影响较硫喷妥钠小,尤其是对一些老年病人和有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病人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全麻诱导对心率变异性(HRV)、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全麻患者60例,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30例,每组中根据麻醉诱导时给药剂量的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每组10例。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剂量分别是R1(F1)1μg/kg、R2(F2)1.5μg/kg、R3(F3)2.0μg/kg;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电图(ECG)、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双频谱指数(BIS)。记录麻醉前(T0),诱导时(T1),插管即刻(T2)及气管插管后1min(T3),5min(T4),10min(T5)各时间点、HR、HRV、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结果①F1、2、3组心率与麻醉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R1、2、3组于麻醉前比较心律变化平稳(P>0.05)。②心率变异性R 3个剂量组T2、T3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于各时段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组病人BIS值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2、T3、T5时间点F1、2、3组与同剂量瑞芬太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平稳,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麻诱导对患者血流动力学、麻醉深度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时合适麻醉诱导剂量.方法 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芬太尼组(F组:3~4μg·kg-1)和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1μg·kg-1后,R1~R3组分别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μg·kg-1·min-1、0.2μg·kg-1·min-1和0.4μg·kg-1·min-1).全麻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1,芬太尼/瑞芬太尼,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1,丙泊酚1mg·kg-1后持续泵注2mg·kg-1·h-1,5min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记录麻醉诱导前的基础状态(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min(T4)及插管后10min(T5)各时间点HR、SBP、DBP、MAP、HRV和BIS的变化.同时记录围插管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各组意识消失的时间.结果 ①与T0相比,T1各组HR、BP均明显下降(P<0.05),R3组下降更明显(P<0.01);与T1相比插管后各组BP和HR回升,F组和R1组超过基础值T0(P<0.05),但R3组T4和T5的HR、BP仍低于基础值T0(P<0.01).②心率变异性R1组、R2组和F组T1~T3与T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2组于各时段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组病人BIS值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1~T4时间段R1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F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比R组长(P<0.01),R1、R2、R3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围插管期R1组和F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2和R3组(P<0.05),R3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1和R2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缓慢静注负荷剂量1μg·kg-1后持续泵注0.2μg·kg-1·min-1全麻诱导平稳,麻醉深度满意,此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为合适的全麻诱导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