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医院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如何运用新生儿复苏教程进行重度窒息抢救以提高重度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方法 按时间顺序分为A、B两组,均采用新生儿复苏教程(NRP)的复苏方案,即ABCDE复苏方案,A组(n=29)重度窒息儿经过初步复苏、气囊面罩加压给氧后仍需气管插管抢救时请麻醉师插管抢救;B组(n=35)由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和气管插管术的儿科医师提前进产房或手术室陪产,重度窒息儿娩出立即由儿科医师气管插管抢救,对于0~1分极重度窒息儿,ABCD四步同时进行.结果 两组复苏成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整正确地认识新流程图、加强人员、器具管理和准备是正确运用新生儿复苏教程进行重度窒息抢救、提高重度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杜海燕 《黑龙江医学》2024,48(7):812-814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与复苏囊面罩正压通气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9月—2020年8月收治的62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复苏所用通气方式不同分为气管插管组(n=32)和复苏囊面罩组(n=30)。气管插管组患儿采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复苏囊面罩组患儿采取复苏囊面罩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患儿通气起效时间及复苏时间、复苏治疗前及复苏治疗5 min后窒息情况(Apgar评分)、血气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良转归发生率。结果:气管插管组患儿通气起效时间、复苏时间均短于复苏囊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5、7.455,P<0.05);复苏治疗5 min后,气管插管组患儿的Apgar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复苏囊面罩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复苏囊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8、5.177、8.092、4.513,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转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预氧合方式在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急救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氧合方式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20例。甲组在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后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予以普通吸氧,乙组应用面罩-球囊预氧合后显示脉搏血氧饱和度高达90%时进行气管插管,丙组予以无创呼吸机预氧合后脉搏血氧饱和度高达90%时进行气管插管,丁组应用麻醉充气面罩-有创呼吸机预氧合后脉搏血氧饱和度高达90%时进行气管插管,就四组患者预氧合前后以及插管后即刻的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插管后腹胀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预氧合前,甲、乙、丙、丁组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氧合后,乙、丙、丁组脉搏血氧饱和度均高于甲组,而乙、丙、丁组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后即刻,乙、丙、丁组均高于甲组,丙、丁组高于乙组,丁组高于丙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乙组腹胀发生率明显高于甲组和丁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充气面罩-有创呼吸机预氧合方式用于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急救插管中的效果显著,有效性、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为前瞻性临床试验,在对中度窒息的新生儿进行初级复苏期间,可经鼻导管进行间断性加压给氧治疗,也可经面罩给氧治疗,本文对比这两种方法的效果。方法:以617例出生时发生中度窒息的新生儿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经鼻管间断性加压给氧复苏组(n=303)和面罩给氧复苏组(n=314)。复苏过程依据美国儿科学会《新生儿复苏程序指导》(第三版)进行。结果:鼻导管给氧复苏病例很少需要使用胸部挤压和气管插管治疗(面罩给氧组的314例中,26例需胸部挤压,20例需气管插管;鼻导管给氧组的303例中,5例需胸部挤压,2例需气管插管)。两组间比较,下列指标无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囊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治疗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呼吸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普通气囊面罩通气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气囊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平均动脉血压(MAP)、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结果2组患者抢救结束后,2组SpO 2和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72,P=0.000;t=18.832, P=0.000);2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分别为12.5%和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P=0.000);最终存活率分别为5.0%和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4,P=0.000)。结论在急诊心肺复苏时,及时有效地开放气道是抢救的关键,使用气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早期面罩雾化给氧对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方法 将收治1996例临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998例,对照组998例,观察组采用早期面罩雾化给氧方式,对照组采用鼻导管给氧方式.结果 观察2组产妇血氧饱和度.2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早期面罩雾化吸氧能有效的预防新生儿低氧血症,防止新生窒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抢救重度窒息患儿,可及时准确吸出其气管内异物、补充氧气,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远期并发症。方法我院自2002年1月~2006年12月年采用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抢救2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结果20例重度窒息儿经气管插管加压给氧等抢救后,5分钟Apgar评分均在5分以上,lOmin评分为8~10分,经儿科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气管插管加压给氧,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治疗赢得了时间,有效地改善因缺氧而导致的脑细胞损害,降低了围产儿的死亡率并改善了围产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重度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和正确的抢救是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病死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发生率的关键。我们于2003年9月-2005年10月对31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分别采用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和面罩给氧两种复苏方法,以评价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喉罩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 58例窒息新生儿,按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进行复苏,根据不同的通气模式分为两组:气管插管组31例,面罩通气不能成功复苏时给予气管插管通气;喉罩组27例,面罩通气不能复苏成功时给予置入喉罩通气.观察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时间、一次放置成功率、正压通气时间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0~4分及5~7分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0~4分、5~7分及≥8分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时间、一次放置成功率及正压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死亡1例,喉罩组无死亡患儿,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通气用于新生儿复苏,具有简单、迅速、有效的特点,更适合用于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复苏.  相似文献   

10.
马庆玲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14-114
目的:探讨气管内插管在抢救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气管插管抢救重度窒息新生儿30例,行气管内插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及羊水,对黏稠的胎粪及黏液吸出,正压给氧,自主呼吸有力后拔除气管插管,结合新生儿复苏药物治疗等方法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远期并发症。结果:30例重度窒息儿中,死亡2例,其余28例经气管插管,5例Apgar评分均在5分以上,10例Apgar评分为7~10分。抢救成功律为93%,存活儿无1例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生,也无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和气胸发生,2例因患缺血氧性脑病经儿科诊治,均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异常。结论:气管插管配合新法复苏,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治疗赢得了时间,有效地改善因缺氧而导致的脑细胞损害,降低了围产儿的死亡率并改善了围产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在抢救重度窒息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喉镜直视下,暴露声门,吸痰管清理口咽部羊水、粘液,置入气管套管,进一步清理呼吸道后接复苏气囊加压给氧,每分钟30次左右.结果:有47例复苏成功,成功率97.92%.结论:气管插管是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的理想方法,具有效果确切、抢救迅速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陆冬梅 《华夏医学》2010,23(1):83-84
我院从2004~2008年共分娩新生儿4 020例,其中25例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重度窒息.窒息新生儿均由我院儿科医师采取紧急气管插管、面罩气囊人工通气进行复苏,效果满意,现将抢救过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唐锦程  廖纪华 《医学综述》2012,(20):3488-3490
目的分析院前紧急气管插管配合简易呼吸机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科院前急救过程中采用气管插管并便携式呼吸器抢救的患者21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经气囊辅助呼吸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导管置入时间、血氧饱和度、成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导管置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及转运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医师需要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的技术,了解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正确地处理,并能够调节合适的模式及参数使用呼吸机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法及纳洛酮用于重度窒息复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分娩的4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轻度窒息者采用ABCDE复苏的方法进行干预,重度窒息的患儿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气囊面罩加压给氧、经脐静脉注射纳洛酮等措施进行治疗,观察干预效果。结果轻度窒息患儿通过ABCDE治疗措施治疗后,患儿在复苏后5min的Apgar为10分,治疗成功率为100%。重度窒息的新生儿经过治疗后,有3例患儿经气囊面罩加压给氧之后病情显著好转,经气管插管和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的12例患儿的5min Apgar评分在8-10分之间,死亡的患儿为2例,治疗成功率为88.2%。结论纳洛酮应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治疗过程中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及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周义翰  吴小君  崔英胜 《当代医学》2021,27(22):135-137
目的 分析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气囊面罩通气法心肺复苏对抢救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95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程序,根据通气方案,分为气管插管组(n=45)和气囊面罩组(n=50).气管插管组实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气囊面罩组实施气囊面罩通气法心肺复苏.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治疗前后血气水平及治疗相关时间.结果 气囊面罩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气管插管组(P<0.05),呼吸恢复时间、心搏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及意识改善时间均短于气管插管组(P<0.05);PO2、PCO2、pH水平均优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 与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相比,予以心脏骤停患者气囊面罩通气法心肺复苏效果更佳,可在短时间内建立通气,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促使心跳恢复,进一步提升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报道对新生儿重度窒息早期应用气管插管,清除呼吸道深部的羊水及分泌物,静脉插管给药的方法,经抢救82例患儿出生后5-10分钟再次Apgar评分转为8-10分。早期气管插管,脐静脉插管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可争取抢救时间,减少缺氧、酸中毒对机体的危害,预防新生儿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产房助产士、护士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脐静脉插管、吸引器、呼吸囊加压给氧等急救技术,以保证新生儿窒息复苏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将需要采用辅助呼吸的76例院前急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气管插管后用简易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将两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能及时纠正,抢救成功率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危重患者在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提高血氧饱和度,同时还可以节约人力资源,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急危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复苏教程在新生儿窒息抢救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整理在本院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抢救的新生儿窒息患儿64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初步复苏、加压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抢救等措施;实验组由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和气管插管术的专职儿科医生陪产,对两组抢救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复苏成功率及病死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全面的准确地掌握流程图、加强专业人员和抢救准备是正确运用新生儿复苏教程抢救新生儿窒息和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窒息在产科很常见 ,处理时先清理呼吸道 ,然后根据情况选择面罩加压给氧 ,或者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一般重度窒息 (Apgar评分 0~ 3分 )的患儿需插管急救 ,轻度窒息 (Apgar评分 4~ 6分 )的患儿先面罩加压给氧 ,若无改善 ,仍需气管插管。笔者从多年的工作中发现 ,先用吸痰管清除呼吸道粘液、羊水或胎粪 ,再置入咽喉镜暴露声门 ,若声门口有粘液或胎粪 ,需再次吸引 ,然后插入气管导管 ,这样比较费时 ,可能贻误抢救时机。若将气管导管改为带吸引功能的导管 ,可以减少重度窒息患儿的窒息时间 ,减少了脑缺氧时间 ,这就提高了复苏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拔管后普通面罩、带囊面罩和双腔鼻管三种不同的吸氧方式对缓解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气管插管拔除后分别给予普通面罩、带囊面罩和双腔鼻管吸氧,观察吸氧前、吸氧15min、30min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吸氧15min和30min后,各组患者氧分压(PaO2)均明显上升(P〈0.05),普通面罩组和带囊面罩组PaO2比双腔鼻管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气管插管拔除后,普通面罩给氧、带囊面罩给氧和双腔鼻管给氧均能防止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且普通面罩给氧、带囊面罩给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