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效果。方法128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按治疗时间分为三组,分别采用经右上腹直肌纵切口(25例)、经右上腹横切口(29例)及经脐部半环形切口(74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经脐部半环形切口组、经右上腹横切口组切口均Ⅰ期愈合;经右上腹直肌纵切口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切口疝1例、切口开裂2例。前两组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均优于经右上腹直肌纵切口组(P〈0.01),但前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经脐部半环形切口行小儿幽门环肌切开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切口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2.
预防小切口胆囊切除后并发症杨昌平我院近年共行小切口剖腹胆囊切除术85例,现分析如下。1.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同传统胆囊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以右第九肋下缘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下1cm为切口中心,作右肋缘下斜切口,长约4~5cm。切开前鞘,向内牵开腹直...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 2 0 0 1年 6月手术治疗巨大绞窄性腹壁切口疝 1例 ,获得成功 ,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女性 ,82岁 ,因脐右侧不规则疼痛伴恶心呕吐 4d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2d收住院。既往有“阑尾切除术”及肠梗阻“粘连松解术”手术史。拟诊为“嵌顿性腹壁切口疝、机械性肠梗阻” ,经手法复位未成功而行“切口疝嵌顿松解术”。全麻 ,取原右中下腹直肌切口 ,疤痕下端稍加延长 ,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达腹膜。切开后探查发现 ,原切口腹直肌前、后鞘及腹直肌全程裂开 ,形成疝环 ,长径约 12cm。切口右侧上方有一肠襻 ,外覆腹膜 ,伸达右侧深筋膜浅层。扩张疝颈…  相似文献   

4.
窄蒂脐旁穿支薄皮瓣修复手前臂皮肤缺损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手、前臂皮肤缺损常合并骨关节、肌腱等深部组织损伤,需采用皮瓣修复创面,最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功能。1995年~1996年,我们采用窄蒂脐旁穿支薄皮瓣移位修复此类损伤4例,报告如下。1 应用解剖脐旁皮瓣的血供是腹壁下动脉及其到脐旁外1-5~2-0cm处发出的肌皮支或直接皮支血管。腹壁下动脉多起于髂外动脉的内侧壁,少数起于股动脉。约60%在腹股沟韧带上方,经腹股沟韧带内2/5和外3/5交界处斜向上走行,于半环线前方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后鞘与腹直肌间上行至脐旁附近形成终支,并在腹直肌前鞘内、外侧发出穿支。…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外科应用技术的规范与创新(三)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助手负责吸烟雾,主刀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脐旁将皮肤向两侧和向上绷紧(这样切口不会偏离正中线),于腹部正中切开皮肤至真皮层后继续电凝切开真坡、皮下及腹直肌前鞘,直接在脐下处找白线,找准两侧腹直肌正中间隙,分开后自白线继续切开至腹直肌后鞘和腹膜外脂,  相似文献   

6.
手术方法1.经腹直肌分离切口:缝合腹膜后用10号丝线于腹膜外将同侧腹直肌前鞘和腹直肌缝合,每针间距3~4cm,一般切口3~4针即可,暂不打结。然后常规缝合腹直肌前鞘,再将减张线打结。松紧度要适当,最后缝合皮肤。2.旁正中切口:同法将切口侧整个腹直肌前鞘和腹直肌与腹白线缝合。3.正中切口:同法于腹膜外距切缘1~1.5cm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疝修补术目前有两种手术方法 ,即全腹膜外途径 (totallyextraperi toneal,TEP)和经腹膜前途径 (transab dominalpreperitoneal,TAPP)。我院采用TEP修补腹股沟斜疝 2例。例 1,男 ,43岁 ,右侧腹股沟韧带上包块 40年 ,约 8cm× 6cm大小 ,外环口较大 ,可自行纳入腹腔 ,无嵌顿史。诊断为腹股沟斜疝。经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TEP修补手术。在脐下 1cm处做 2cm长的横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 ,腹直肌前鞘 ,分开腹直肌 ,暴露后鞘 ,用球形钳从切口伸入沿后鞘前向下超过半环线…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9月应用网状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mesh (Marlex), pp〕修补腹壁切口疝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6~67岁。2例为阑尾切除术后复发疝,均肥胖,原切口瘢痕下腹壁缺损约5cm×4cm大。另1例于13年前行直肠癌前切除术,9个月前因直肠癌局部复发行Miles手术,术后1个月发现外置口内侧有可复性包块疝出,疝环直径约7cm。前2例梭形切除切口疤痕,切开皮下组织,找到疝囊并切开入腹腔,分离疝囊与肠管的粘连,切除多余疝囊,在腹膜外用电刀游离出疝环,并紧贴腹直肌背面向四周游离腹直肌后鞘3~5cm,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疝环及腹膜,在腹直肌后鞘表面放置pp网,与疝环边缘重叠3~5cm缝合固定,再间断缝合前鞘及皮肤,皮下置橡皮引流条,切口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以来,根据腹直肌肌皮瓣血管蒂的解剖特点,应用腹壁上动静脉和腹壁下动静脉的双蒂腹直肌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伴一知名动脉长段缺损5例,其中皮瓣内含部分腹直肌前鞘期修复趾伸肌健、足内翻或外翻肌健2例,全部获得成功,术后1~2年检查证实皮瓣轴心动脉通畅,患足生长发育无障碍,足负重、行走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成功经验.方法2001年4月~2004年4月,应用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50例,年龄12~90 d,平均35 d.分别在左、右上腹各置入3 mm trocar,左侧trocar置入无损伤抓钳夹近幽门处胃壁,右侧trocar先后置入伸缩式幽门肌切开刀、剥离器和幽门分离钳,完成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腹腔镜下完成手术48例,中转开腹2例,其中1例为术中发现幽门前瓣膜症,1例为幽门黏膜损伤,经开腹修补痊愈.手术时间15~45 min,平均25 min.术后6 h拔胃管,开始喂奶.3~5 d出院.42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5月,生长发育均恢复正常.结论丰富的开腹手术经验、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术中良好的麻醉和合适的手术器械是完成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瘢痕者行横行腹直肌(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TRAM)肌皮瓣乳房再造的可行性和手术策略.方法 对12例有剖宫产史的乳腺癌患者实施TRAM肌皮瓣乳房再造术.所有患者的TRAM肌皮瓣应用危险因素评分均为0.5分,Ⅱ类.采用腹部倒梯形手术切口,切口上缘下距脐2~3 cm,对1例腹部纵切口瘢痕较长者采用腹直肌双蒂,其余均为患乳对侧腹直肌单蒂,并携带同侧腹直肌前鞘,对腹直肌和前鞘缺损以聚丙烯网片修补.结果 全部12例皮瓣成活,无腹部并发症发生,随访3~52个月,满意率达100%.结论 带剖宫产瘢痕者行TRAM肌皮瓣乳房再造需严格选择病例,并要求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12.
腹壁正中线疝是常见病,尚无满意的术式,以往多用腹白质或腹直肌鞘来修补,实际上许多自发性腹白线疝其白质层本身极薄弱,术后容易复发。采用腹直肌修补是符合逻辑的,作者1978~1989年对85例腹壁正中线疝采用该术式:脐周疝44例、切口疝23例、脐疝11例、7例上腹部疝,年龄25~72岁。根据疝的形状作切口,剥离疝囊超过疝颈,在腹膜外分离腹白质层、皮下脂肪,和至少3.0cm的腹直肌两侧缘。将疝囊和白质层内翻,用0号尼龙线连续内翻缝合两侧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7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们自 1999年 5月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MC) ,至2 0 0 1年 12月共行MC7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0例中 ,男 2 3例 ,女 4 7例。年龄 30~ 79岁 ,平均5 5 5岁。其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9例 ,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 16例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32例 ,胆囊息肉 11例 ,胆囊腺瘤 2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1.2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 ,取右肋缘下斜切口 ,长 5~6mm ,切开腹直肌前鞘 ,向上向下游离保留腹直肌 ,进腹后 ,将湿盐水纱布垫一角铺在切口上缘 ,包绕腹直肌 ,用长方形钩向上牵开腹直肌及肝脏 ,下方用湿盐水纱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介绍内窥镜腹壁整形方法.方法:经阴毛上缘和/或脐孔小切口,在内窥镜监视下,分离腹肌筋膜表面,收紧腹直肌前鞘,同时根据需要完成脐成形及切除多余皮肤.结果:完成内窥镜腹壁整形5例,获得良好效果.结论:在掌握手术适应症前提下,内窥镜腹壁整形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而且较传统手术能明显缩短手术瘢痕,适应于没有或有少量多余皮肤,皮肤弹性质地好,有少量或中等脂肪堆积,伴或不伴有腹肌松弛以及鞘分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左听诊三角入路经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10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年4月至1998年11月,我们采用小切口、经左背部听诊三角肌肉间隙经胸膜外结扎未闭动脉导管,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临床效果十分满意。临床资料 全组106例动脉导管未闭病人中男37例,女69例。年龄1.5~45岁,平均年龄(8.6±3.9)岁。其中合并重度肺高压19例,术前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9例。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右侧卧位,自斜方肌下缘中点至肩胛下角内侧1.0~1.5cm处做长约5.5~8.0cm的切口。找到听诊三角区,沿肌肉缘游离听诊三角肌肉间隙,不切断肌肉,扩大间隙。经第4…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08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8 0年代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inilaparotomycholecys tectomy ,MC)应用以来,我院自1995年行MC 2 0 8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95年5月至2 0 0 1年10月,我院共施行MC 2 0 8例,男6 8例,女14 0例,年龄16~82岁,平均5 1岁。术前诊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70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3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6例。8例患者全麻,其余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2 .手术方法:切口选择在右肋缘下1cm ,做平行于肋弓的斜切口,切口以第九肋下缘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为中心,长4~6cm ,切开腹直肌前鞘,向内牵开腹直肌,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或电灼切断…  相似文献   

17.
双侧纵中1/3腹直肌蒂真皮脂肪岛状瓣隆乳一例刘丽王琛陈彦伟梁敏华洪基琼1病例介绍女,28岁。3年半前因双胎妊娠后腹壁松弛下垂,呈轻度围裙状畸形,双乳对称性萎缩扁平,1996年10月来我院求治。手术设计下腹壁梭形切口,上缘为沿脐上缘至双侧髂前上棘的弧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采用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36例CHPS 患儿,经脐轮上缘偏右侧的弧形切口,直视下置入一次性利用的5 rnm Trocar,建立气腹,置入30°视镜。在左右上腹部利用11号刀片各戳出一个3 mm 腹壁戳孔,经左侧戳孔直接置入肠钳固定幽门管,右侧戳孔先后直接置入幽门肌切开刀和幽门肌分离钳,完成幽门肌切开术。结果本组36例CHPS 患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5~61 min,平均36 min,术后3~6 d 出院。随访3~6个月,生长发育均恢复正常。结论初学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腹腔镜的手术操作经验,并牢记手术注意事项和技巧。  相似文献   

19.
改良法小切口胆囊切除与皮肤免缝合105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1651例,其中皮肤切口采用常规缝合293例,WAB胶粘合300例,另外1058例采用自创的皮肤免缝技术。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058例,其中男438例,女620例,年龄22~72岁,平均55.6岁。其中胆囊结石973例,胆囊息肉81例,胆囊癌4例。2.方法:①进腹:本组MC切口均选择右肋缘下斜切口,长约4~6cm,平均5.5cm。常规手术刀切开表皮后,改用电刀切开易渗血的真皮层,皮下脂肪以手术刀全层切开,散在出血点逐一电凝止血。切开腹直肌前鞘后,根据患者消瘦与肥胖程度决定钝性牵开或横断腹直肌。后者我们常采…  相似文献   

20.
下腹部腹直肌肌皮瓣血供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与下腹部腹直肌肌皮瓣相关的血管分布情况,促进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腹部肌皮瓣移位乳房再造手术的推广。方法采用福尔马林浸泡未超过6个月的成人尸体15具30侧。上起锁骨下、下至腹股沟韧带,两侧至腋中线的胸腹壁完整切下。腹壁下动静脉自髂外动静脉起始处离断。分别用红、蓝乳胶墨水经腹壁下和胸廓内动静脉灌注,使其分支、属支显影。结果腹壁上、下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1.87±0.28mm及2.25±0.32mm。腹壁下动脉的皮下穿支分布有向脐水平逐渐密集的趋势,弓状线以下穿支明显减少,Rand各个区均可见穿支出腹直肌前鞘,排列上外侧穿支距腹直肌前鞘外侧缘、、区分别平均为1.22、1.46、1.57cm;内侧穿支在距正中线、、区平均1.54、1.62、1.66cm。近脐的穿支管径较其他部位粗和密集。腹壁上动脉在与肋弓下缘交界附近发出一肋缘动脉,距肋弓1.25±0.37cm。发出肋缘动脉后67%的肋缘动脉比腹壁下动脉本干粗。肋缘动脉分支分布于腹直肌中、外侧2/3,且与肋间前动脉及营养膈肌的血管间有广泛吻合。胸廓内动脉在发出腹壁上动脉前后还分出一分支营养剑突水平的腹直肌。结论以腹壁上动脉为蒂的横形下腹部肌皮瓣切取过程中,脐以下、弓状线以上保留腹直肌前鞘内、外侧各1cm在腹壁上和区的全部前鞘在皮瓣上,能较好保护腹壁下动脉肌皮动脉不受损伤。将肋弓下2cm以上的腹直肌前鞘和腹直肌完全保留在皮瓣上可有效保护肋缘动脉。肋缘动脉不受损是肌皮瓣成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