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HIF-1α、VEGF在胃癌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及胃癌MVD特点,探讨它们在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胃癌中HIF-1α、VEGF的表达情况并检测CD34标记的肿瘤MVD,探讨HIF-1α、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并分析HIF-1α、VEGF及MVD与胃癌ll告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率(74.07%)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O%),P〈0.01;HIF-1α的表达与胃癌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VEGF在胃癌的阳性表达率(68.5%)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13.3%)。P〈0.05;VEGF的表达与胃癌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胃癌MVD(31.5±7.1)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MVD(6.7±2.4),P〈0.01;胃癌MVD与胃癌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HIF-1α与MVD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与MVD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HIF-1α,VEGF和MVD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2例肾细胞癌组织中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肾细胞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为57.1%,癌旁及正常组织不表达;肾细胞癌VEGF阳性表达率为61.9%,与癌旁及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癌转移患者与无癌转移者HIF-1α、VEGF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HIF-1α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Kappa=0.41,P<0.01)。结论 HIF-1α在肾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与VEGF有相关性,有望成为判断肾细胞癌转移和预后等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HIF-1α是VEGF表达的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68例乳癌组织石蜡标本(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癌43例;组织学分级Ⅰ级16例,Ⅱ级27例,Ⅲ级25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巾HIF-1α、VEGF的表达。结果:乳癌组织中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54.4%(37/68),VEGF阳性表达率61.8%(42/68);有淋巴结转移的乳癌组织中2者表达高于无转移组(P〈0.05);癌组织分化越差,2者表达越高。乳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的表达有高度一致性。结论:HIF-1α在乳癌组织中存在着过表达,HIF-1α可作为乳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赵国琴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44-145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大肠癌手术标本和10例相应癌旁及14例正常大肠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同时将17例大肠腺瘤活检标本制作成常规切片,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HIF-1α在它们中的表达。结果HIF-1α在大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64.0%(32/50),明显高于其正常大肠组织中的28.6%(4/14)(P〈0.05);在正常大肠组织和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如.05);在癌旁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腺瘤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HIF-1α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述增高,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乳腺癌、30例乳腺纤维腺瘤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表达之间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HIF-1α和CXCR4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26.7%和65.0%(P〈0.05),CXCR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3%和56.7%(P〈0.01)。HIF-1α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无关;CXCR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以及VEGF、ER和PR表达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HIF-1α与CXCR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46,P=0.007)。结论HIF-1α和CXCR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IF-1α和CXCR4蛋白的表达,有利于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娜  刘翔  李永真  李新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0):3073-3075,307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凋亡抑制因子(bcl-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食管黏膜中HIF-1α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IF-1α在正常食管黏膜不表达,食管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1.7%,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食管癌体积增大、组织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78.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51.4%),(P〈0.05);HIF-1α蛋白与bcl-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HIF-1α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了食管鳞癌癌细胞的增殖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并参与了淋巴结转移:它还可能通过调节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水平而发挥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中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IF-1α蛋白在乳腺纤维腺瘤、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几乎无表达,乳腺导管原位癌中阳性率46.67%(14/30),导管癌早期浸润中63.33%(19/30),浸润性乳腺癌中76.67%(23/30);乳腺癌中VEGF阳性率67.78%(61/90);乳腺癌中HIF-1α表达与VEGF(r=0.64,P〈0.01)呈正相关,与c—erbB-2正相关(r=0.276,P〈0.01);HIF-1α及其靶基因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上调,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状态、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结论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HIF—1α可能成为早期诊断乳腺癌、预测其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表达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6例肝癌及15例癌旁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分析比较其与肝癌组织病理学的关系。结果肝癌组中的HIF一1α及VEGF的表达较癌旁组增强(P〈0.01),且肝癌组中无包膜及已转移者H1F-1α、VEGF的表达水平相应较有包膜及未发生转移者高(P〈0.05);同时肝癌组织中HIF-α、VEGF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表达可反映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可作为预测肝癌浸润转移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林爽  李力  张沁宏 《重庆医学》2006,35(2):119-12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回顾性研究109例宫颈癌中HIF-1α的表达,并与10例正常官颈组织、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作同步时比。结果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原位癌、宫颈浸润癌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2.5%、43.5%、81.4%。宫颈原位癌和宫颈浸润癌组织中HIF-1α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和官颈上皮内瘤变(P〈0.01)。在不同组织学分级(即高、中、低分化)的官颈浸润癌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769,P〈0.01);临床分期Ⅲ期宫颈癌中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Ⅰ期,Ⅳ期明显高于Ⅱ期(P〈0.01);但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是宫颈癌形成的早期事件,其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肿瘤向恶性表型发展,HIF-1α有可能成为新的早期筛查和判断官颈癌生物学行为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MP-2、HIF—1α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两者相关性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2和HIF—1α在86例口腔鳞癌和20例正常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两者的相关性。结果:MMP.2和HIF-1α在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9%和90.70%,均高于正常组织15.0%,10.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MMP-2和HIF-1α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CAMMA值0.496,P=0.006)。结论:MMP-2和HIF-1α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相互作用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促凋亡蛋白BNIP3在原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联合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Envision二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04例肾透明细胞癌及48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BNIP3、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肾癌中BNIP3表达与HIF-1α、VEGF的相关性。结果 BNIP3、HIF-1α及VEGF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5%、61.5%和69.2%,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8.3%和12.5%。在BNIP3阳性和阴性表达组中,HIF-1α、VEGF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之间的表达有相关性。结论 BNIP3在透明细胞癌中有所表达,但多数为低表达,且与HIF-1α和VEGF的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中HIF-1α、PCNA、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HIF-1α蛋白在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中不表达;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中阳性率55%(11/20),浸润性乳腺癌中85%(51/60);乳腺癌中VEGF阳性率81.3%(65/80);乳腺癌中PCNA阳性率75%(60/80),其中原位癌中65%(13/20),浸润癌中78.3%(47/60).乳腺癌中HIF-1α表达与VEGF(r=0.762,P<0.01)、PCNA(r=0.693,P<0.01)均呈正相关;HIF-1α在淋巴结转移与否、不同雌激素受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F-1α及其靶基因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上调,HIF-1α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相关,提示HIF-1α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放、化疗及生物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Zhang N  Gong K  Yang XY  Xin DQ  Na Y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2):1526-152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HIF-2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四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107例肾透明细胞癌中HIF-1α、HIF-2α、VEGF和MVD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HIF-2α的阳性染色率(80.5%)明显高于HIF-1α(69.2%)(P〈0.01).HIF-1α和HIF-2α阳性组中VEGF的阳性率(90.5%和89.8%)明显高于它们阴性组的VEGF阳性率(51.5%和26.3%),P〈0.01.HIF-2α和VEGF的表达与MVD存在正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和0.513),P〈0.01.但肿瘤的病理分级和分期与HIF-1α、2α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HIF-2α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比HIF-1α更广泛,两者与VEGF的表达正相关.HIF-2α对VEGF的正向调控和促血管生成作用都明显强于HIF-1α.未发现两者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细胞癌(R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RCC组织和1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IF-2α和VEGF的表达水平,分析与肾细胞癌的相关性.结果 HIF-2α、VEGF在正常肾组织中不表达,而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较强.HIF-2α与肿瘤组织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VEGF与肿瘤组织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HIF-2α和VEGF与肾细胞癌的生长密切相关,HIF-2α和VEGF的研究可能成为治疗肾细胞癌患者潜在的生物靶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和抑癌基凶p27kip1在肾细胞癌(R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肾细胞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Skp2和p27kip1在80例肾细胞癌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Skp2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率高于正常肾组织(P=0.025);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Skp2阳性表达率升高(P=0.002),其表达率与肾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2)p27kpi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率低于正常肾组织(P=0.007);p27kip1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级及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肾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3)Skp2与p27kip1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273,P=0.014).结论 肾细胞癌中Skp2蛋白的过度表达与p27kip1蛋白降解增强有关,提示Skp2可能在肾细胞癌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肾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42例肾细胞癌、18例远离肿瘤的正常肾脏及 10例正常肾脏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 :VEGF在肾癌组织(6 4.2 9% )与正常肾组织 (2 1.43 % )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 ,肾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组织类型无关 ,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升高 ,Ⅰ、Ⅱ级与Ⅲ级间VE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Ⅰ期与Ⅱ期、Ⅲ期与Ⅳ期间VEGF表达无差异 ,低分期组 (Ⅰ、Ⅱ )与高分期组 (Ⅲ、Ⅳ )VE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VEGF的表达与肾癌的发展及转移相关 ,VEGF可作为肾细胞癌基因治疗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肾透明细胞癌中BNIP3表达及意义。 方法 收集肾癌手术切除的肾癌组织和对应癌旁正常肾组织新鲜标本,共30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NIP3、von Hippel-Lindan(VHL)、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并分析BNIP3与VHL、HIF-1α、VEGF表达相关性,及各个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关系。 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示:在RNA水平,BNIP3、VHL在肾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肾组织(P<0.05), HIF-1α和VEGF在肾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P<0.05),BNIP3表达与VHL、HIF-1α、VEGF无相关性,肾癌组织中BNIP3低表达与各个临床病理学特征无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在蛋白水平,BNIP3、VHL在肾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肾组织(P<0.05), HIF-1α和VEGF在肾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P<0.05)。BNIP3蛋白表达与VHL、HIF-1α、VEGF蛋白亦无相关性(P>0.05)。 结论 可能存在某种调控机制使BNIP3在肾透明细胞癌表达下调,且BNIP3低表达与VHL、HIF-1α、VEGF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肾癌多层螺旋CT成像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癌多层螺旋CT扫描征象与肾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OF)表达之间的相关系。方法 对47例肾癌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对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的表达。结果 (1)随着肾癌病理分级升高,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计数明显增高(P〈0.05);(2)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显著正相关(P〈0.01);(3)肾癌VEGF基因表达,微血管密度计数与肿瘤大小、瘤内坏死、囊变、强化、淋巴结增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 (1)肾癌的多层螺旋CT能准确反映肾癌的病理学基础。(2)肾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VEGF基因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计数存在内在关系,可以据此术前评估其生物学行为与恶性程度并预测肿瘤的转移及侵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原位移植裸鼠模型,筛选同一标本来源的转移性和非转移性肾细胞癌(RCC).方法:采用皮下移植法、细胞悬液原位注射法、肾周筋膜内法、组织块原位移植肾包膜下法对BALB/c裸小鼠接种(或注射)RCC组织块(或细胞悬液),观察各种方法的成瘤及转移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初步对比分析了VEGF、bFGF、P16、Bcl-2、C-met在裸小鼠体内的转移性和非转移RCC的表达情况.结果:(1)组织块原位移植肾包膜下法成瘤率及转移率最高,分别为73.3%(11/15)、20%(3/15).(2)与原发灶相比,转移灶中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5),C-met表达明显降低(P<0.05),bFGF、Bcl-2、P16表达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组织块原位移植肾包膜下法是切实有效的RCC转移模型制作方法.采用该法在裸鼠中获得了人转移性和非转移RCC,免疫组化分析证实了转移性RCC中新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