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果腺对血清皮质酮有抑制作用,对其昼夜节律的中值及峰值位相亦产生影响.松果腺抑制肾上腺增重,切除松果腺使血浆ACTH升高,注射地塞米松或戊巴比妥钠均阻断了松果腺激素褪黑素的降皮质酮作用。提示:松果腺对血清皮质酮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其激素——褪黑素实现的,而褪黑素则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佐剂性关节炎家兔血浆5-羟吲哚乙酸(5-HIAA)昼夜节律变化,以及即刻和疗程针刺对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家兔血浆5-HIAA含量存在着昼夜节律波动;模型动物血浆5-HIAA含量降低,峰值前移,呈病理性的昼夜节律波动;即刻针刺后5-HI-AA含量升高,但振幅降低,节律消失;疗程针刺后中值升高,振幅加大,峰相位出现,节律有所整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外源性褪黑素对大鼠体温及活动度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正常光照条件下,24h连续记录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的变化,以不同剂量褪黑素在不同的昼夜时间给药观察体温和活动度节律的变化。结果 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存在昼夜节律性,给药后昼夜节律性不消失;但体温振幅减小,中值降低。黑暗中期给药后,峰值位相显著延迟;活动度振幅增加,中值显著降低,峰值位相延迟。结论 外源性褪黑素不能使体温或活动度的昼夜节律消失,而只是改变昼夜节律的参数。褪黑素可分别调节体温和活动度的昼夜节律,但对活动度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褪黑素对大鼠体温及活动度昼夜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外源性褪黑素对大鼠体温及活动度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正常光照条件下,24h连续记录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的变化,以不同剂量褪黑素在不同的昼夜时间给药观察体温和活动度节律的变化。结果 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存在昼夜节律性,给药后昼夜节律性不消失。但体温振幅减小,中值降低,黑暗中期给药后,峰值位相显著延迟;活动度振幅增加,中值显著降低,峰值位相延迟。结论 外源性褪黑素不能使体温或活动度的昼夜节律消失,而只是改变昼夜节律的参数。褪黑素可分别调节体温和活动度的昼夜节律,但对活动度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大鼠松果体钟基因Clock的内源性昼夜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松果体钟基因Clock表达是否存在内源性昼夜节律。方法 持续黑暗 (DD)光制下饲养SD大鼠 8周后 ,在一昼夜内每隔 4h采集松果体组织 ,提取总RNA ,进行竞争性定量RT PCR ,测定不同昼夜时点(CT)样品中ClockmRNA的相对表达量 ,用余弦函数获取节律参数 ,并经振幅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 松果体Clock基因mRNA的表达呈现内源性节律振荡变化 (P <0 .0 5 ) ,峰值和谷值分别位于CT17和CT5 ,峰值相位 - 2 5 3.0 3± 15 .5 1,振幅 0 .30± 0 .10 ,中值 0 .87± 0 .0 9。结论 Clock基因在大鼠松果体中存在明显的内源性昼夜节律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松果体N-乙酰基转移酶(NAT)基因的内源性昼夜节律表达。方法SD大鼠在持续黑暗(DD)光制下饲养8周后,在一昼夜内每隔4 h采集一组松果体组织,提取总RNA,进行竞争性定量RT-PCR,测定不同昼夜时点(CT)样品中NAT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余弦函数软件获取节律参数,并经振幅F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松果体NAT基因mRNA的表达呈现明显的内源性节律振荡(P<0.05),峰值(mRNA水平为1.42±0.11)和谷值(mRNA水平为0.56±0.18)分别位于CT17和CT5,峰值相位-260.85±9.45,振幅0.44±0.09,中值0.99±0.12。结论大鼠松果体NAT基因存在明显的内源性昼夜节律表达,其转录水平在主观黑夜高于主观白天。  相似文献   

7.
观察研究了四君子汤在辰、戌时辰治疗“脾虚证”对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及其昼夜节律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正常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峰相位在08:40,“脾虚证”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下降,节律性消失,节律中值及振幅显著降低;辰时治疗能显著提高“脾虚证”大鼠血清胃泌素水平,恢复其节律性,提高节律中值及振幅;戌时治疗能够提高“脾虚证”大鼠血清胃泌素总体水平,但对其节律性的恢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离体培养的乳鼠单个收缩心肌细胞搏动近日节律是否受褪黑素及安定的影响,探讨细胞水平自激振荡节律调节机制。方法 运用电子成像技术24h在六个时间点(00:00;04:00;08:00;12:00;16:00;20:00)动态监测单个离体的收缩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分别用浓度为10^-8mol/L、10^-6mol/L,10^-4mol/L的褪黑素及安定对其进行干预,所得数据均采用时间生物学余弦分析法计算。结果 发现褪黑素及安定对单个收缩心肌细胞搏动近日节律的振幅及相位均有影响,使其振幅、中值减小,相位后移。结论 单个收缩心肌细胞内固有的自激振荡节律(细胞搏动近日节律)可被褪黑素及安定导引,其细胞水平的自激振荡节律不仅受内源性因素调控,而且受外源性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病理节律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病理节律的调整作用。方法:20例CFS患者与2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对照,CFS患者采用电针肾俞、足三里进行治疗。应用时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受试者进行24h核心体温、心率、血压、唾液皮质醇和褪黑素的动态检测。结果:余弦法分析发现,健康组和CFS组治疗后各项指标都具有昼夜节律(P〈0.05);CFS组治疗前舒张压昼夜节律消失(P〉0.05),其余指标具有昼夜节律(P〈0.05),但CFS组治疗前昼夜节律振幅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核心体温、心率、血压和褪黑素峰值相位后移而皮质醇峰值相位超前;电针治疗后,CFS组振幅明显提高,峰值相位接近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CFS存在昼夜节律紊乱现象,电针对其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禽类具有优越的视觉机能,不仅具有明暗觉,还具有色觉。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单色光可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视网膜作为禽类生物钟3大中枢振荡器之一,可以感受光照,自发产生分子昼夜节律震荡,与下丘脑和松果体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物节律。因此,本试验采用红、绿、蓝和白光饲养AA肉鸡,研究单色光对视网膜钟基因昼夜节律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光色下,鸡视网膜钟基因除Clock外,Bmal1、Bmal2、Cry1、Cry2、Per2和Per3均呈昼夜变化,其中Bmal1、Cry1、Per2和Per3呈昼夜节律性表达,而Bmal2、Clock和Cry2不具有节律性。在表达水平上,与白光相比,绿光使正调控基因Bmal1、Bmal2和Clock表达水平升高;而红光使负调控基因Cry1、Cry2、Per2和Per3表达水平升高。在昼夜节律性表达上,与白光相比,绿光使Bmal1中值升高,振幅增大,相位提前;红光则使Bmal1中值降低,振幅减小,相位提前;同时,红光使Cry1和Per3中值升高,相位延迟;蓝光使Cry1、Per2和Per3中值降低,振幅减小。2不同光色下,鸡视网膜钟蛋白BMAL1、CLOCK均呈现昼夜变化,其中BMAL1呈现昼夜节律性表达,CLOCK的表达不具有节律性。在表达水平上,与白光相比,绿光使BMAL1和CLOCK表达水平升高。在昼夜节律性表达上,与白光相比,绿光使BMAL1中值升高,振幅增大,相位提前,红光则使BMAL1中值降低,振幅减小,相位提前。以上结果表明,单色绿光促进鸡视网膜正调控钟基因Bmal1、Bmal2、Clock的表达,使正调控钟蛋白BMAL1和CLOCK水平升高;红光则促进负调控钟基因Cry1、Cry2、Per2、Per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正常和佐剂关节炎家兔血浆5-HT昼夜节律变化以针刺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家兔血浆5-HT存在着典型昼夜节律变化,且针刺对其影响不大;模型家兔血浆5-HT浓度升高,存在着峰相位,振幅都不同的病理性节律,针刺能使它向正常节律转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饥饿、酒醋及大黄等综合方法塑造“脾虚证”大鼠模型,并经四君子汤在辰、戌两时辰治疗,观察大鼠脑内单胺递质的昼夜节律变化,以便从时间生物学的角度,探讨“脾虚证”的时间病理学特征以及药物择时治疗的不同效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总体水平下降(P<0.05)、单胺递质节律中值也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且振幅降低、峰相位偏离正常,5-羟醋酸吲哚节律消失。经四君子汤在辰、戌两时辰治疗后,大鼠脑内单胺递质(多巴胺除外)总体水平较造模组明显提高(P<0.01或P<0.05),其节律中值也显著上升(P<0.01或P<0.05)。其中,辰时治疗组为部分单胺递质振幅升高,而戌时治疗组各单胺递质振幅均升高,峰相位也较辰时治疗组更接近对照组,其5-羟醋酸吲哚节律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提示:造模组“脾虚证”大鼠脑内单胺递质总体水平低下,昼夜节律消失。予以四君子汤可使大鼠“脾虚证”大鼠模型复健,从择时治疗结果看,戌时比辰时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分析视觉状态对近日节律的影响。方法本文对盲人不同时相的尿液进行检测,并以视觉完全者为对照。同一时相用t检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双盲组与对照组的数值无显著性差异。用余弦分析方法对指标的昼夜节律进行分析,发现,双盲组的节律振幅的算术平均值略大,峰值相位较对照组延后;两组节律出现与消失的情况基本一致(如GGT,BUN出现,UA消失)。结论在人体的近日节律的调控中,视交叉上核具有独立性,它在视觉完全与全盲的状态下,对肾功能的昼夜节律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毕杨  林彤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1):1458-1461, 1466
目的研究尼古丁对原代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内生物钟基因表达节律的影响。方法使用贴壁法提取原代VSMCs,免疫荧光法检测VSMCs标志物α-SMA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活力,RT-PCR法检测VSMCs内生物钟基因Bmal1、CLOCK、Per1、Cry1的表达节律。数据使用余弦法拟合,计算昼夜节律参数。结果尼古丁在100 nmol/L浓度刺激48 h,诱导VSMCs增殖效果最好。Bmal1和CLOCK基因的中值相对于对照组下调(P < 0.05和P < 0.01),而Per1和Cry1基因表达的中值上调,CLOCK基因表达振幅相对于对照组下调,而Per1和Cry1的振幅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尼古丁使VSMCs内生物钟基因表达相位后移4~7 h。结论尼古丁在48 h内使VSMCs内生物钟基因表达变化的同时,使VSMCs特异性增殖,产生表型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褪黑素对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 在昼夜周期的不同时相(主观白天的CT4-8和主观黑夜的CT16-20),采用松果腺摘除(PINX)和氨甲蝶呤(MTX)抑制褪黑素(MEL)合成的方法,分别去除内源性MEL的主要来源后,观察大鼠SC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变化以及侧脑室注射外源性MEL的作用。结果 (1)不管是主观白天还是主观黑夜,SCN神经元存在规则放电、不规则放电和簇状放电3种形式的自发放电,摘除松果腺和抑制MEL合成,对这3种放电形式未见明显影响;(2)SC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在主观白天高,在主观黑夜低。摘除松果腺和抑制MEL合成后,放电频率尽高夜低的节律性消失,放电频率有所提高;(3)SCN神经元对外源性MEL起抑制反应,高亲和力(ML-1)受体拮抗剂luzindole能阻断这种抑制效应,而低亲和力(ML-2)受体拮抗剂哌唑嗪(prazosin)则不能,提示MEL的抑制作用是由ML-1受体介导的。结论 松果腺作为大鼠昼夜节律组构中的一个调整器,分泌MEL并由ML-1受体介导,对SCN神经元自发放电有抑制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衰老时动物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褪黑素(melatonin,MT)对老龄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在衰老动物模型(16月龄老年小鼠)上测定碳粒廓清指数、抗体形成细胞(PFC)溶血实验,血清溶血素水平、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迟发超敏反应、脾指数及胸腺指数。结果老龄小鼠碳粒廓清指数降低,抗体形成细胞的溶血能力下降,血清溶血素水平下降,脾指数及胸腺指数降低。MT使老龄小鼠降低的碳粒廓清指数显著升高,使抗体形成细胞的溶血能力回升,使血清溶血素水平回升,使迟发免疫功能增强,上调脾指数;对胸腺指数无显著性影响;体外实验,MT可使16月龄老年小鼠低下的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明显恢复,并促进其IL-2的生成,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T使衰老所致免疫低下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胃脘痛病理的时间节律性,探讨其形成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844例胃脘痛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动物实验及文献研究,结果 胃脘痛患者起病和发作、加重存在时间节律。年节律:起病多出现于冬、春季(12-2月),加重多见于秋、冬季(8-12月);昼夜节律:夜间为高发时段,尤其是子时(23-1时);太阴月节律:上半月(10-15日)为发病高峰。正常小鼠的皮肤痛阈、血清SOD、血清、胃组织MDA存在昼夜节律:峰值无关 暗期后段(1-6时),明期相对较低。胃痛灵汤对消炎痛致小鼠胃粘膜损伤具有显著的镇痛和抗胃粘膜损伤作用,可明显提高小鼠胃组织、血清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并可调整其时间节律。结论 胃脘育存在多种时间节律,主要与外在刺激因素有关,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痛觉敏感性无关;镇痛和抗胃粘膜损伤作用可能是胃痛灵汤治疗胃脘痛的药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苯妥英锌对癫痫小鼠脑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苯妥英锌的抗癫痫作用及对小鼠脑内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昆明种小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 采用最大电休克法建立的癫痫模型组(n=75),2组小鼠分别随机分为阿拉伯树胶粉组、苯妥英钠低剂量组(15 mg•kg-1)、苯妥英钠高剂量组(50 mg•kg-1)、苯妥英锌低剂量组(15 mg•kg-1)及苯妥英锌高剂量组(50 mg•kg-1)(n=15)。 正常组小鼠连续给药3周后断头取脑,癫痫小鼠给药30 min后,再次以最大电休克法诱发癫痫发作,30 min后断头取脑。采用2,4-二硝基氯苯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正常及癫痫小鼠脑内4种氨基 酸的含量。结果:与阿拉伯树胶粉组比较,低剂量苯妥英锌和苯妥英钠对正常及癫痫小鼠脑内4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剂量苯妥英锌和苯妥英钠均能使正常及癫痫小鼠脑内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对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苯妥英锌抗癫痫作用可能与脑内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创伤小白鼠为模型,探讨了创伤后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量与昼夜节律的变异,并对复元活血汤、针刺治疗两种疗法的不同疗效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外伤不仅引起小白鼠的组织损害,而且其血清皮质醇的昼夜均值、峰值明显降低,相位变异,谷值升高,峰谷比值降低,引起肾上腺皮质醇分泌的昼夜节律紊乱。针刺与复元活血汤治疗小白鼠外伤,均可使外伤部位的体征日渐好转,皮质醇的相位复原,振幅增大,谷值降低,峰谷比值升高,昼夜节律曲线日趋恢复。但复元活血汤的疗效比针刺效果更佳。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针刺对小白鼠产生损伤性刺激而影响了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氨基酸及肽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近20余年针刺对氨基酸肽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针刺能使兴奋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在中枢含量下降,使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在中枢含量上升。针刺对内啡肽影响较复杂。研究表明,针刺能使内啡肽含量上升,这种变化与针刺强度、时间、效果及观察对象当时的机能状态有关,并且在中枢内的含量变化具有区域性特点。针刺通过影响内啡肽代谢可影响其含量升降,以及某些内源性抗鸦片样物质升高,是针刺产生耐受性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