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巫、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巫医的地位有所下降,医学的地位有所上升,但巫术始终在民间蔓延繁衍,并带来一定的社会危害.该篇论文对宋代前后巫、医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比较探讨,分析并揭示了宋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政府对待巫、医的态度和措施关系密切,为进一步研究宋代儒医现象开拓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史》作为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医学、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史料。文章采用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二十四史》中的针灸教育史料。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史料可见,我国古代针灸医学教育体制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系统,即民间医学教育系统和官办医学教育系统。在民间医学教育系统中,主要教育模式有:师徒传授、家传、自学。官办医学教育系统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开始出现了官方针灸专科教育,历经宋、金、元、明,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医学教育系统与官办医学教育系统两者互学共进,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针灸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 唐代开创了方、论、药后附案的先河,但还不普遍.到了宋代,随着官方对医学的重视,医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医学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际诊疗能力的训练,不但把医案分析列入考核范围,而且要求学生每治一病都要留下医案,记录诊疗经过及所施方药,等到年底,根据医案反映的实际治病水平,决定能否升级或毕业.这种教育方式和制度,大大促进了医案的普及与提高,而方、论、药后附案的格局,至宋代也逐渐被固定下来了.  相似文献   

4.
从宋代的针灸试卷看宋代针灸教育黄幼民(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主题词针灸学/教育宋代的医学教育体系已渐臻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考核、选拔、分配制度和措施。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来神宗时(公元1068~1107),医学教育分为三大科,即"方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民间医学教育形式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彩霞 《中医教育》2008,27(2):33-36
我国古代的医学知识非常丰富,许多宝贵的经验一直流传至今。在医学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民间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代民间医学教育的形式有口耳相传式、师徒式、家传式、自学式、私淑式、私学式、学术交流式、团体式。通过对中国古代民间丰富多样的医学教育形式的探讨,以期为今天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古代社会办中医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古代中医药由医药不分家逐渐演变成相对独立的中医业与中药业。民间中医药的存在方式有个体行医、开设中医诊所和医院、开设中药药店、药市的发展等;民间医学教育有师徒传授、家世相传、民办医学校等;民间团体组织形式有民间医学团体和民办医学杂志。由于古代缺乏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政府扶持,民间中医发展处于离散状态。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伤寒学积累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经过汉唐八百年的隐约传承,宋代倡导"经方"的文人、分科实践的专业医家和习惯寻求验方的基层民众,三者以不同的旨趣关怀,合力推动伤寒学真正走向成熟。这三个群体在宋代的有所作为,不仅构筑起更加完善的伤寒学体系,也直接引导了金元医家寒温争鸣的医学空间和发展倾向,为之后伤寒学的独立设科奠定了充分基础。宋代文人、医家和民众的联结网络,既提升了经方类医学成果的历史地位,也促使中国古代医药事业融入了具有纵深影响的社会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医学的传承方式随着中医学及中国文化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师徒授受和家传一直是中医学传承方式的主体,但秦汉时期以门派授受为主,和此后的师徒相传是有所不同的.学校在宋代兴盛起来,读书自学在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及教育的普及,在医学知识的传承过程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并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宋代医学诏令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宋代政府频繁发布医学诏令,与宋代国家提倡“仁政”思想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中国古代国家集权政治的行政命令和指挥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时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农业社会,主要实行人治,因而诏令在好多方面能起到政府法律,如《宋刑统》、《淳熙条法事类》、《庆元条法事类》等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在国家统治中所发挥的“仁政”、“正统”思想和教化作用,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0.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改革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浙江省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十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全面推进全科医学教育,使之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从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组织机构,建立配套制度;建立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开拓新型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等五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略论宋代医学考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学宝  郑洪 《中医教育》2005,24(5):74-77
宋代,政府高度重视医学教育与考试,医学考试被纳入科举考试范畴,其考试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命题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查,题型日益规范化.政府考试的指挥棒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儒医的出现、运气学说的流行和<伤寒论>学科的崛起.  相似文献   

12.
医学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对教育实践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古代医家在不同时代,受不同文化熏陶,从传承医学、造福百姓、养命保身等各个视角审视医学和医学教育,不断完善和充实医学教育目的与价值思想,使我国古代的医学教育目的与价值思想在多元中逐渐趋于圆融。而这些医学教育目的与价值的思想渊源则包括生命神圣思想、儒家仁爱思想、道家重生思想、佛家悲悯情怀等。  相似文献   

13.
宋代饮食业的经营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繁荣,物产富饶;市场供应充足。尽管当时内外交困国势颓危,但社会生产力还在迂回地发展。饮食业在这一时期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打破了坊市分隔的界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医学的价值得到政府的重视,大批文人广泛涉猎医学领域,他们积极编撰方书,或者参与政府组织的修订医学典籍的工作,甚至还能为别人治病,对推动祖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士尚医、习医盛况形成的原因,为后世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以及文人、医者在宋代的生存情况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太平御览》蕴含着丰富的医学人文思想,它的传播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太平御览·人事部》在材料内容、类目设置及编排特点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认识水平,反映了中医学整体观和人文道德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非医学类文献渗透中医学人文思想的特点,从古代文献尤其是宋代文献中,搜集整理传统医学人文素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教育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萌  姜真  王庆国 《中医教育》2008,27(4):73-75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又叫私学教育;院校教育大多是政府系统组织的,又叫官学教育。私学教育又可细分为师徒传授、家传、私学、自学等多种具体教育模式。近年来,中医界好像有一种习惯性的认识.即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主要是以师承方式进行的,而院校教育是在近代甚至建国之后受西方教育模式影响才形成的,甚至将两者对立了起来。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下面简要回顾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以期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证温郁金的来源及药用历史.方法:查阅古代文献及标本鉴定.结果:温郁金基原植物为宋代所称"温州蓬莪茂";唐代至明代温郁金既作莪术又作姜黄用;清代已不作姜黄,但作片姜黄应用;温郁金作郁金药用应在明代以后.结论:古代与现代温郁金药用情况基本相似,"温州蓬莪茂"(宋代)、"浙江温州产片姜黄"(清代)等记载均明确了温州为道地产地.  相似文献   

18.
古代医学自周朝起开始分科。唐代有了最早的官办医学院校,此后历朝历代医学教育均分科进行。至元代分科达到十三科,后合并为十科。明代起初沿袭元代十三科目,后在原十三科内减金镞、按摩、祝由三科,加痘疾一科,改为医学十一科。清朝初设十一科,后改为九科,特别取消了针灸科。古代医学分科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均有一定关联,研究发现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对于当今医学分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巫及巫术在宋代民间的医疗活动中普遍存在,治病尚巫之风盛行影响了正统医学的发展,巫术的流行更是破坏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统治,统治者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禁巫诏令。在禁巫活动中,针对民间治病尚巫之风,地方官员做出了部分兴医的举措,一是收集验方编颁方书,二是教导百姓以医药、刊刻宣传正统医学知识,三是教导巫医以方药针技、强制改业为医。此列措施不仅促进了宋代医学在地方州县的传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央在地方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相似文献   

20.
黄坚航 《中药材》2005,28(7):623-627
古代福建港口的南药进口历经兴起、繁盛到衰落的过程.本文介绍宋代以前,宋元和明清等三个不同时期福建港口的南药进口贸易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