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P物质受体(substancePreceptor,SPR)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健康大鼠2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免疫,继之鼻局部免疫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取该模型和健康对照组动物的鼻粘膜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以观察SPR在鼻粘膜中的分布、密度及其在该模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SPR广泛分布于健康鼻粘膜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腺细胞及导管、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浆细胞和其它单核细胞。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中上述部位SPR染色加深,阳性颗粒增多,密度增强,同时SPR阳性细胞数量增多。结论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中SPR表达增多,提示SPR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物质(SP)作用于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粘膜引起的离子分泌改变导致的上皮表面短路电流(Short-circuitcurrent,Isc)的变化。方法以鸡蛋清蛋白致敏大鼠后,用Uss-ing室技术测定鼻粘膜上皮表面短路电流。并观察神经激肽受体(NK1)拮抗剂CP96345、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明、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和河豚毒素对SP的阻断作用。结果经SP刺激,致敏大鼠鼻粘膜表面Isc显著增高。经四种物质预处理均能显著阻断SP引起的Isc变化。结论SP经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后,可引起上皮表面离子电位变化、上皮通透性增高等一系列鼻粘膜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interleukin2receptor,SIL-2R)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机理,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3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19例慢性鼻炎患者和15例健康人血清及鼻分泌物SIL-2R水平。结果发现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高于慢性鼻炎患者及健康人(P<0.001)。提示SIL-2R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辣椒辣素(capsaicin) 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甲苯2 ,4二异氰酸酯(toluene2 ,4diisocyanate,TDI) 致敏新西兰兔制作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 观察给予辣椒辣素处理前后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同时应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鼻粘膜的改变。结果应用辣椒辣素处理后, 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表明,辣椒辣素处理后P 物质免疫反应(substance Pimmunoreactive,SPIR) 纤维减少, 而对照组中明显增加。HE 染色显示辣椒辣素处理后,鼻粘膜未见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 对照组均为鼻粘膜水肿、血管扩张及炎细胞浸润。结论 辣椒辣素能缓解流涕及喷嚏, 减少SPIR 纤维密度和数量, 而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P物质能神经阻滞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进行P物质能神经阻滞剂(capsaicin,CAP)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鼻分泌量、喷嚏反射、鼻部抓痒等症状,并与对照组进行量化指标比较。对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特异性P物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了鼻粘膜中的P物质含量,用滤纸法观察了鼻分泌功能状态。实验组予P物质能神经阻滞剂(CAP)滴鼻,治疗结果表明,变应性鼻炎的症状明显缓解,鼻分泌量较治疗前减少了64%,鼻粘膜中SP含量与未治疗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CAP的反复应用能有效地耗竭鼻粘膜中P物质含量。从而证实了CAP对P物质能神经脱敏作用的新学说,CAP阻断了P物质能神经的轴索反射,发挥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鼠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用卵清蛋白行腹腔注射基础致敏,继之鼻局部激发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清蛋白。采用RT-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鼻黏膜中BDNF 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鼻黏膜中BDNF/β-actin(内参照)为0.49±0.07,对照组大鼠鼻黏膜中BDNF/β-actin(内参照)为0.28±0.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在大鼠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P物质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粘膜上皮短路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物质(SP)作用于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粘膜引起的离子分泌改变导致的上皮表面短路电流的变化。方法 以鸡蛋清蛋白致敏大鼠后,用Ussing室技术测定鼻粘膜上皮表面短路电流。并观察神经激肽受体(NK1)拮抗剂CP96345、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明、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和河豚毒素对SP的阻断作用。结果 经SP刺激,致敏大鼠鼻粘膜表面Isc显著增高。经四种物质预处理均能显著阻断SP引起的Is  相似文献   

8.
微波热凝术治疗常年性鼻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临床采用激光、电灼及冷冻等方法,破坏鼻腔粘膜的神经纤维治疗常年性鼻炎(PR),取得一定疗效,但方法各有利弊。我科自1996年9月以来,采用微波热凝术(microwavetissuecoagulation,MTC)治疗PR4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0例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0~73岁,平均33.7岁;病程1~35年,平均6.8年。其中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27例,可疑PAR7例,血管运动性鼻炎6例。按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变应性鼻炎(alergicrhinitis,AR)患者与HLA(humanleukocyteAsystem)DRB1等位基因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35例东北汉族变应性鼻炎患者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对照组为同地区94例健康者。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HLADRB10101.2和0302等位基因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基因频率分别为12.86%(相对危险性为15.92,校正P值<0.0004)和5.71%(相对危险性为12.00,校正P值<0.05),其它等位基因频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提示HLADRB10101.2和DRB10302等位基因与AR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槲皮素(QUE)对大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血清T细胞辅助因子Th1/Th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异氰酸甲苯酯(TDI)制作大鼠实验性AR模型并进行评分,45只大鼠按照数字随机法平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大鼠,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进行变应性鼻炎造模。实验组利用QUE 80 mg/kg腹腔注射治疗2周,而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周后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 2)、干扰素-γ(IFN γ)以及IL 4、IL 5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基因Tim1、Tim3表达。结果2周后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P<0.05);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IL 2、IFN 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 4,IL 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实验组IL 2、IFN 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IL 4,IL 5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q PCR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鼻黏膜组织Tim1、Tim3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组织Tim1、Tim3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鼻黏膜组织Tim1、Tim3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QUE能不同程度减轻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部症状,改善鼻黏膜炎症程度;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因子表达,从而调节大鼠变应性鼻炎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对变应性鼻炎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鼻黏膜P物质受体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大鼠鼻黏膜P物质受体 (SPR)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 选健康Wistar大鼠 2 0只 ,雌雄不限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10只。实验组用卵清蛋白行腹腔注射基础致敏 ,继之鼻局部激发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以 β 肌动蛋白 (β actin)作内标准 ,利用反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RT PCR) ,对变应性鼻炎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鼻黏膜SP RmRNA进行了定量研究。同时利用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对其行Southern杂交鉴定。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鼻黏膜中均有SP RmRNA表达 ,但实验组大鼠中SPR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5 )。结论 变应性鼻炎鼻黏膜SP RmRNA表达量增多 ,提示SP RmRNA表达上调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辛芩颗粒联合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对豚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的治疗作用和对P物质(substance P,SP)及其受体(substance P receptor,SP-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清洁级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分别为AR模型无干预组(A组)、辛芩颗粒干预组(B组)、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于预组(C组)、辛芩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干预组(D组)。各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干预后进行喷嚏、抓鼻、呼吸频率的行为学观察,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鼻中隔黏膜中SP分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鼻中隔黏膜中SP-R mRNA表达。结果各组间在喷嚏、抓鼻、呼吸频率、SP细胞计数及SP—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分析显示,辛芩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对上述影响具有协同作用(P值均〈0.05)。结论辛芩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在缓解豚鼠AR的症状,减少鼻黏膜中SP阳性细胞数量以及降低SP—R mRNA的表达优于单独用药组,并且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P物质在变应性鼻炎中对RANTES 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P物质(SP)在变应性鼻炎(AR)中对RANTES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深入了解AR的发病机制。方法:以卵清蛋白(OVA)建立AR豚鼠模型(模型组)。然后用SP滴鼻激发AR各组,并与正常豚鼠对照(对照组),观察其症状和鼻黏膜病理学变化,并对鼻腔灌洗液中的嗜酸粒细胞进行计数。采用RT—PCR方法,对各组动物鼻黏膜组织中RANTES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比较。结果:SP激发能诱发正常的豚鼠出现相似的AR症状,并能加重模型组豚鼠AR症状和鼻黏膜炎症。而且SP滴鼻使AR豚鼠鼻黏膜RANTES 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鼻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数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在AR的发病机制中,SP能诱导鼻黏膜表达RANTES,促进嗜酸粒细胞趋化与转运,引发和加重AR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 (AR)大鼠鼻黏膜凋亡相关基因Bcl 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以进一步了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 2 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0只。实验组以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 ,继之鼻局部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鼻呼吸区黏膜 ,行Bcl 2mRNA原位杂交染色、Bcl 2与Bax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并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以资对比。结果 :实验组Bcl 2mRNA与Bcl 2蛋白主要表达于鼻黏膜腺体细胞 ,其次是上皮层 ,鼻分泌物中可见大量呈强阳性反应的嗜酸性粒细胞 ,Bcl 2mRNA与Bcl 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Bax蛋白与Bcl 2蛋白表达部位一致 ,两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凋亡调控基因Bcl 2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 ,是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增多及鼻黏膜上皮破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otaxin(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基因和趋化因子受体3(CCR3)在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鼻腔黏膜和骨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6~8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AR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AR模型,瑞特染色计数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骨髓中CCR3的表达;制备大鼠鼻腔黏膜组织病理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鼻腔黏膜中Eotaxin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otaxin在鼻腔黏膜中的表达。结果:AR组骨髓涂片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R组外周血涂片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AR组大鼠鼻腔黏膜中Eotaxin阳性细胞数与Eotaxin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且二者呈正相关性(r=0.804,P〈0.01)。AR组Eotaxin的表达与鼻腔黏膜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795,P〈0.01)。AR组骨髓涂片中CCR3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R组骨髓涂片中CCR3阳性细胞比例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736,P〈0.05)。结论:AR组中Eotaxin和CCR3表达增强,为嗜酸粒细胞从骨髓快速募集到鼻腔黏膜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ionate,FP)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蛋白及其mRNA在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重塑过程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AR组和FP治疗组,每组各40只...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9,IL-9)及其受体IL-9R mRNA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实验组卵清蛋白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替代。每组随机取4只小鼠,病理检查证明造模成功。每组剩余4只小鼠取其鼻黏膜,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鼻黏膜中IL-9及IL-9R mRNA表达水平。结果  IL-9及IL-9R mRNA在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均有表达,实验组小鼠鼻黏膜中IL-9及IL-9R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小鼠鼻黏膜中IL-9 mRNA表达水平与IL-9R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857,P<0.05)。结论 IL-9及其受体IL-9R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中,并起到重要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变应性鼻炎靶向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中的表达。方法 :以卵清蛋白为变应原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 (模型组 )。取该模型和健康豚鼠鼻粘膜行常规HE染色 (对照组 ) ,并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方法 ,对两组动物鼻粘膜组织中IL 12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比较。结果 :IL 12mR NA在两组鼻粘膜中均有表达 ,模型组的表达水平为 0 .6 6 7± 0 .10 4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0 .84 7± 0 .0 71(P <0 .0 1)。结论 :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织中IL 12的表达下降 ,提示应用IL 12替代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