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纳米粒给药系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陆彬 《中国药师》2003,6(7):399-401
20世纪 70年代 ,Narty等人首先将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 ,30多年来在药剂学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纳米粒 (nanoparticles)是以高分子物质为材料 ,药物可以溶解、吸附或包裹于材料中。纳米粒可分为骨架实体型的纳米球 (nanospheres)和膜壳药库型的纳米囊 (nanocapsules)。这与现代科技上广为推崇的纳米技术有一定相似之处 ,现代的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是指研究粒径大小在 1~ 10 0nm的物质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的科学 ,它可通过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来组装和创造特定功能的物质。而在药剂学中 ,纳米粒一般指粒径在 10~ 10 0 0nm的粒子 …  相似文献   

2.
周宁  王柏 《药学进展》2010,34(1):24-29
介绍了近年来纳米粒在眼部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情况。传统眼用制剂的主要缺陷为生物利用度低,药物在眼部保留时间短,刺激性较强,且药物一般只能到达眼前段组织;而新型纳米粒制剂不但能克服传统眼用统制剂存在的问题,还可实现靶向给药,故极具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陆彬 《中国药师》2003,6(8):468-470
2 .1.5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 (solidlipidnanoparticles ,SLN)系指以生理相容的高熔点脂质为骨架材料制成药物分散在骨架材料中的纳米粒。由于骨架材料在室温是固体 ,故称SLN。它既具有聚合物纳米粒的物理稳定性高、药物泄漏少、缓释性好的特点 ,又兼有脂质体毒性低、易于大规模生产的优点 ,因此是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给药系统的载体。常用的高熔点脂质有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硬脂酸、混合脂质等。下面介绍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2 .1.5 .1 熔融匀化法 熔融匀化法 (melthomoge nization)是制备SLN的经典方法 ,即将熔融的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索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了近年来凝集素修饰的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凝集素对黏膜及癌细胞特异作用机制,对纳米粒修饰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及对纳米粒的键合方法,展望了凝集素修饰的纳米粒在黏膜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靶向给药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药学学报》2009,44(4):333-337
多药耐药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多数抗肿瘤药物,肿瘤细胞均会产生多药耐药现象, 但其耐药机制,目前没有统一的看法。本文对纳米粒给药系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进行了综述, 包括3种载药系统: 非修饰的、配体修饰的和多功能纳米粒给药系统,并对纳米粒给药系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机制进行探讨。纳米粒通过拮抗和抵消肿瘤细胞主动外排药物的作用,提高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小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这种新型的给药系统,结合了纳米技术及主动和被动靶向给药策略,在癌症治疗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陆海 《北方药学》2014,(8):81-81
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眼病患者的增多。眼用制剂的使用呈现高速增长趋势。由于眼部的生理结构特殊,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偏低。为了使治疗药物进入眼内发挥疗效,新型眼用给药系统是近年来医药市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未来的眼科用药需要新型的给药系统如凝胶系统、微球毫微粒给药系统、植入剂、插入剂、眼用冻干载体系统等,其优势是:提高了药物的吸收率,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局部给药系统中具有独特性。现将新型眼用给药系统的特性、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作一论述。新型给药系统虽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却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7.
8.
赵秀杰  张鲁明 《中国药师》2004,7(11):847-851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肽蛋白药物得到研究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同时也给药物制剂带来新挑战.由于多肽和蛋白药物的不稳定和易变质,将其制成稳定、安全和高效的药物制剂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眼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吕慧侠  周建平 《药学进展》2004,28(3):104-108
介绍近年来眼部给药在胶粒系统、微粒系统、凝胶系统、眼部插入剂和植入剂以及给药装置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与其它剂型相比,眼用制剂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但在研究方面,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10.
固体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药物在投入临床使用前,均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称为药物的剂型。传统的剂型有片剂、丸剂、胶囊、注射剂、冲剂等。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剂型已难以满足医疗的需求,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药剂学领域就开始偏重于给药系统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了一种新的纳米粒给药系统——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ides,SLN),其粒径在50~10013nm。  相似文献   

11.
以脂质体和纳米粒为载体的抗生素靶向给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叙述了以脂质体或毫微粒为载体增加抗生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胶体粒子的生物可降解性聚合物也被使用,而且显示了在未来的抗微生物化疗中使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这些药物载体(脂质体,毫微粒)可增加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而且降低了毒性,静脉注射抗生素的普通载体可以靶向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隐性载体避免了这些细胞的大量捕获,扩大了这些载体的全身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肽类药物生物半衰期短,生物膜渗透性差,且易被胃肠道酶降解,如何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成为目前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兴起研究的粘膜粘附纳米粒可以延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而促进药物吸收;某些制备材料还具有酶抑制及膜渗透效应,可防止药物的酶降解及促进药物的跨膜转运,使其成为提高肽类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粘膜粘附纳米粒常用材料、促进吸收的机制、制备方法及应用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近年来纳米粒作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口服传递系统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方法分析有关文献资料,从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载体材料、口服药效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结果纳米粒给药系统可提高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吸收效率,提高此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结论纳米粒给药系统在口服传递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方面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聚乳酸纳粒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综述国内外PLA纳米粒的近期研究进展。方法:检索分析文献资料,对PLA纳米粒的制备方法、表面修饰对纳米粒性质的影响、纳米粒中药物释放的影响因素、体内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概述。结果:PLA纳米粒可作为注射、口服、直肠给药、鼻腔给药的载体,延长药物半衰期,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变药物体内分布,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结论:PLA纳米粒给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可能,PLA纳米粒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体脂质纳米粒是新一代亚微粒给药系统,由于其生理相容性好,可控制药物释放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优点,日益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体外释药,给药途径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陶金成  简炎林 《中国药房》2004,15(2):113-115
固体类脂纳米粒(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是近年来很受重视的一种毫微粒类给药系统。它是以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类脂如卵磷脂、甘油三酯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夹嵌于类脂核中,制成粒径约为 50nm~ 1 000nm的固体胶粒给药系统。 SLN具有靶向控释、增强药物稳定性、载药量高、毒性小、可大批量生产和灭菌等优点。本文拟就 SLN的制备、特性和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在肝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果纳米粒、微球、脂质体及微乳等微粒系统具有被动靶向于肝的趋势,利用肝细胞表面某些受体则可特异性靶向于肝达到主动靶向作用。结论微粒给药系统在肝靶向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肝靶向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在肝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果纳米粒、微球、脂质体及微乳等微粒系统具有被动靶向于肝的趋势,利用肝细胞表面某些受体则可特异性靶向于肝达到主动靶向作用。结论微粒给药系统在肝靶向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配体偶联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红  朱照静 《药学进展》2005,29(11):487-491
分类综述以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偶联的各种配体-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的研究进展。配体-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是药物靶向转运的有效载体,可识别并特异性地结合于靶细胞,体内外实验表明其偶联方法,如配体的选择及其在微粒上的分布和结合方式等,将直接影响它们的稳定性、靶向性及配体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脂质体作为眼部给药系统的优缺点.从外用滴眼跨角膜转运、结膜下和玻璃体内注射、眼部靶向和基因经眼递送等角度分析了脂质体眼部给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