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技术是目前治疗寰枢椎不稳最重要和经典的术式,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合理应用该技术的基础,合理选择螺钉固定方式,必要时使用辅助置钉技术方式是减少螺钉误置相关并发症的保障,新型植骨方式可能是在保证融合率基础上减少手术创伤的技术革新,本文就上述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合理应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 女50例, 年龄(41.8±12.9)岁。用一期后路撑开、融合器置入的方式治疗绝大部分(n=80)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 少数病例(n=2)行腹侧减压。对全部病例进行临床随访, 分析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共80例(97.6%)进行了一期寰枢关节撑开、融合器置入, 其中4例伴有侧方关节骨性融合, 以骨凿切断;2例(2.4%)寰齿关节骨性融合的患者进行了经口齿状突切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18.6±7.3)个月。术后CT随访发现60例患者(75.0%)寰齿间距(ADI)恢复正常。患者术后ADI较术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4)mm比(5.0±1.5)mm, P<0.05];术后齿状突距离钱氏线的垂直距离较术前下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3.8)mm比(10.2±5.2)mm, P<0.05];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术前提高, 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在治疗颈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西安红会医院接受ACDR治疗的28例单节段颈椎邻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46±7)岁。对术前及术后1、24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临床疗效主要包括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评分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颈椎整体及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手术节段Cobb角,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假体相关影像参数。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24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2.7±1.5)、(14.0±1.0)和(15.8±0.9)分,JOA改善率为75%±19%(F=37.012,P<0.01)。患者手术前后NDI%逐渐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101,P<0.01)。末次随访时Odom评分为优者20例,良8例。患者手术前后3个时间点颈椎整体和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33、6.063、26.952,均P&l...  相似文献   

4.
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是成人脊柱侧凸中常见的类型之一, 患者临床表现为长期腰痛、下肢放射痛, 保守治疗无效而诉诸手术治疗。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LIF)利用腹部血管和腰大肌之间的解剖间隙处理责任椎间盘, 避免了截骨对脊柱后柱的损伤。本文对OLIF手术入路安全范围、适应证和禁忌证、OLIF联合不同固定方式在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应用进行综述, 为DLS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5.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因其术式简单、操作方便、脊髓减压效果显著等优点, 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对临床工作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其生物力学特点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本文就锁骨本身及其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各种内固定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内固定应用细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SA)、OLIF联合侧方钉棒内固定术(OLIF-AF)和OLIF联合后方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LIF-PF)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了OLIF-SA、OLIF-AF和OLIF-PF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 术后1周及12个月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通过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临床评分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不同内固定方式的OLIF手术疗效, 记录患者骨性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共有71例患者被纳入研究, 男23例, 女48例, 患者年龄为(65±11)(34~88)岁, 其中OLIF-SA组25例, OLIF-AF组19例, OLIF-PF组27例。OLIF-SA组和OLIF-AF组的手术时间[(97±38)min、(118±48)min、(196±46)min, P<0.001]和术中失血量[20(10, 50)ml、40(20, 50)ml、50(50, 60)ml, P<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钩椎关节的退变程度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ACDR并获得最低5年随访的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5~62(42±8)岁。术前颈椎正位X线片用于评价钩椎关节退变情况,侧位X线片用于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术后5年随访时侧位和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评价异位骨化情况。采用我们提出的分级方法评价术前钩椎关节退变情况,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McAfee分级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统计不同患者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根据假体的不同类型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部位,明确二者之间有无关系。结果 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74(62.7±4.8)个月,手术方式均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85(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57(P<0.01)。术前K...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keyhole手术与全椎板手术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的102例髓外硬膜下肿瘤(≤3 cm)患者临床资料,50例行keyhole手术,52例行全椎板手术。分析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情况、术后并发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IONM)、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评估两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keyhole组随访(30±15)个月,全椎板组随访(45±15)个月。两组肿瘤均完全切除,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两组病例在基线资料、手术时间、IONM、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VAS、NDI(颈段肿瘤)、ODI(胸腰段肿瘤)、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肿瘤复发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eyhole组较全椎板组出血量更少[(73±24)ml比(136±26)ml,t=-12.610,P<0.05],术后下床时间更早[(1...  相似文献   

10.
随着脊柱外科医师对三维矫形理念的进一步认识, 内固定器械、去旋转工具的进步以及手术技术的提高, 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策略的科学制定逐渐成为治疗的争议焦点。术前手术策略的制定不仅直接影响畸形矫正和平衡重建, 而且与术后脊柱的活动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直接相关。因此本文将从手术固定方法、手术入路、固定椎选择三方面论述。笔者认为, 应以Risser征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来判断手术固定方法。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要参考术者对入路的熟悉程度及经验, 在把握好适应证并考虑手术风险和益处的同时,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固定椎的选择, 选择上端椎(UEV)为上端固定椎(UIV), 较更为激进的上端椎-1(UEV-1)更加安全, 而在具体选择下端固定椎(LIV)时需要综合五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象为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采用PETD治疗LDH患者(L5~S1), 共102例。对于高髂嵴患者采用"横突定位法",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PETD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87.6±21.0)min, 术中透视(29.1±11.7)次, 术后卧床时间(4.6±1.1)h, 住院时间(3.6±0.5)d。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和术后3个月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均P<0.01)。疗效评价:优89例(87.3%), 良8例(7.8%), 中4例(3.9%), 差1例(1.0%)。结论 PETD为治疗L5~S1 LDH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对于高髂嵴、横突肥大的患者, 横突定位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椎间孔成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16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年龄53.7岁。致压物按性质分类包括软性胸椎间盘突出5例、钙化或骨化型胸椎间盘突出7例、病变椎间盘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型突出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表现胸脊髓病症状, 其中7例合并神经根性症状。采用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扩大成型及全内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观察术后影像学的变化, 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疼痛症状及脊髓功能恢复状况。背痛及神经根性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神经学功能评估采用Nurick评分及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 胸椎功能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术中更换手术方式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胸椎MRI及CT检查均显示脊髓减压充分, 无致压物残留。所有患者术后背痛、神经根性疼痛均明显缓解, 脊髓功能明显恢复, 术后1年mJOA恢复率为50%~87.5%, 平均72.0%。有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肋间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镜下治疗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改良全跟距关节镜技术治疗的46例46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8例28足,女18例18足;年龄19~60岁,平均(39±13)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10 d,平均(4.5±2.2)d。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平均(6.3±1.8)分。所有患者患足无其他合并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跟距关节镜下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入路进行跟骨骨折的复位,并采用全螺纹空心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检测患者足部疼痛的缓解情况及足部外观的满意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AOFAS)及Maryland评分系统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各指标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所有切口均获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46例46足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9)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4±2.3)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跟距关节运动理想,未出现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表现,跟距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1例由基因及椎旁肌免疫组化确诊的Ⅵ型胶原相关肌病患者,且该患者仅以脊柱侧凸为单独表型。本病例提示临床中某些脊柱侧凸的患者,其潜在病因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肌肉疾病,为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22年1至7月于漯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按照信封随机法分为零切迹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后, 采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行内固定融合术)和钛网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后, 采用钛网和钛板行内固定融合术)。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与改善率及术后假体沉降发生率、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最终零切迹组21例患者、钛网组2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并完成随访。零切迹组男16例、女5例, 年龄(48.0±12.7)岁。钛网组男14例、女6例, 年龄(49.8±10.2)岁。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零切迹组手术时间(50.04±8.45)min、术中出血量(95.38±26.07)ml、住院费用(4.23±0.61)万元, 钛网组则分别为(59.20±11.95)min、(93.10±27.86)ml和(4.21±0.67)万元, 零切迹组手术时间短于钛网组(P=0.007), 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差异均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道椎旁入路显微镜椎管减压术与传统半椎板入路手术在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将56例患者分成通道椎旁入路组(n=35)和传统半椎板入路组(n=21)两组手术, 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评价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功能情况。结果通道椎旁入路组在手术时间(83.1 min±7.3 min)、出血量(18.2 ml±3.9 ml)、卧床时间(37.4 h±7.8 h)及住院时间(3.8±1.1)d, 显著优于半椎板入路组[手术时间(86.1±9.6)min、术中出血量(40.5±13.3)ml、卧床时间(63.7±15.8)h及住院时间(6.5d±2.0)d], P<0.05;通道椎旁入路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分别为21.8±3.4、23.6±2.4及24.2±2.4, 显著高于半椎板入路组(分别为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与椎弓根螺钉(PS)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变化,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朝阳医院分别采用CBT内固定与PS内固定进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融合头侧邻近节段(CAS)椎间隙高度(ISH)、椎间孔高度(FH)、宽度(FW),术前及末次随访MRI扫描椎间盘退变分级。临床症状变化采用患者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同时诊断两组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ASD)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S-ASD)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计69例患者纳入研究,CBT组33例(男/女:15/18),年龄(65±11)岁,PS组36例(男/女:17/19),年龄(64±10)岁。末次随访时,CBT组邻近节段的IS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组邻近节段ISH较手术前显著减小(t=6.78,P<0.05)。CBT组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使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Ponte截骨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13年至2022年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 最短的随访时间为1年。共纳入了38例患者, 男13例, 女25例, 年龄50~87(65.6±10.9)岁, 随访12~119(43±20)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光检查。记录住院时长、并发症、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融合节段。比较三个时间点临床评分及冠矢状面的影像学指标。结果手术时间为(274.5±70.5)min, 术中出血量为(619.2±93.5)ml。冠状面垂直轴从术前的(2.9±1.8)cm改善为术后的(1.2±1.0)cm。术前的冠状面Cobb角为16.6°±9.9°, 术后即刻矫正为6.4°±4.0°, 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3, P<0.001);末次随访的冠状面Cobb角为5.7°±3.7°, 末次随访没有明显的矫形丢失(t=-6.12, P<0.001)。矢状面垂直轴由术前的(5.6±3.9)cm降至术后即刻的(3.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腰椎椎旁肌退变程度、术后未恢复理想Roussouly分型对后路长节段脊柱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MC)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11月于鼓楼医院接受长节段脊柱矫形的72例女性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后矢状面是否恢复至理想的Roussouly分型进行分组, 即术后矢状面恢复至理想Roussouly分型的患者为R组(n=51), 未恢复则为N组(n=21)。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MC分为MC组(n=24)和NMC组(n=48)。R组中发生MC的为RM组(n=14), 未发生为RN组(n=37);N组中发生MC的为NM组(n=10), 未发生为NN组(n=11)。影像学评估包括脊柱及骨盆矢状面参数、各腰椎间盘平面的标准化椎旁肌横截面积(SCSA)和脂肪浸润率(FI%)。采用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DS患者术后发生MC的危险因素。结果 DS患者年龄(61.4±6.2)岁。DS患者MC的发生率为33.33%(24例)。R组中患者MC发生率为27.45%(14例), N组中患者MC发生率为47.62%(10例)。M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