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IC)。由于炎症性肠病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 难以早发现, 并且临床上难以治愈, 因此寻找炎症性肠病的新型治疗手段成为重点。近年来,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IBD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互相影响, 例如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加重肠道黏膜损伤, 调节肠道免疫反应, 引发肠道慢性炎症。而肠道慢性炎症又会影响肠道菌群, 加重菌群失调。因此, 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显得尤为重要。噬菌体因为其可以作用于肠道菌群而进入人们的视线, 由于其高效性、易获取、可以裂解细菌结构等特性, 近年来噬菌体与细菌如何相互作用、能否成为IBD新的治疗手段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就噬菌体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在IB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在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外囊泡(EV)是由多种细胞释放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纳米级囊泡, 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 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 EV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参与IBD的发生、发展, 并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将以EV与肠道菌群-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 探讨不同来源的EV在IBD中的作用机制, 以期为IB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人体内肠道菌群变化与胰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肠道菌群与胰腺癌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仍在不断探索中, 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已经被提出, 并且通过使用一些特征性肠道细菌群作为胰腺癌的预测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正在打开新的治疗视野。本文概述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胰腺癌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影响, 以期为肠道菌群作为胰腺癌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参与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 其组成或分布状态改变、活性变化等引起的失衡状态称为肠道微生态失衡。颈动脉粥样硬化, 特别是颈动脉易损斑块会增高缺血性卒中风险。研究显示, 肠道菌群可通过其代谢物作为信号分子参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和发展, 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的靶向药物有望成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新型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免疫、肠道菌群和环境等因素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肠道菌群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应引起重视。近年来,饮食对肠道菌群及IBD影响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文献报道食品乳化剂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饮食中食品乳化剂对肠道菌群及IBD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衡是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IBD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总结相关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体肠道菌群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人体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外,肠道菌群的代谢物也成为调节NAFLD病理过程的关键因素;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三甲胺和乙醇等通过肠-肝轴途径影响肝脏代谢功能,从而导致疾病发生。现从NAFLD患者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变化及发病机制,总结并探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来治疗NAFLD,期望这些治疗策略会成为未来优化治疗NAFLD等代谢性肝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主要通过3条代谢途径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产物,参与病理、生理过程。肠道菌群在调控色氨酸代谢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与IB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密切相关,色氨酸可能是IBD与肠道菌群之间的枢纽。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的IBD患者的色氨酸代谢途径,有助于发现新的IBD治疗靶标。该文就肠道菌群与色氨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IBD患者的色氨酸代谢变化、色氨酸代谢对IBD的作用机制及其潜在应用价值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尽管IB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肠道菌群被认为是IBD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激活具有重要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IBD,但其中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研究发现,基于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案对IB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目前肠道菌群失调引起IBD的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IBD之间存在着密切又复杂...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在IBD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代谢宿主摄入饮食形成的代谢产物,穿透肠上皮屏障或以其他方式进入体循环,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影响宿主生理过程。肠道菌群代谢物多种多样,各种代谢物如何进入体循环影响心血管系统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本文就几种常见肠道菌群代谢物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 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及死亡率高的特征, 可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故糖尿病自主神经的防治已愈加受到临床重视。肠道菌群作为一种环境因素, 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影响着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预后。因此, 探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将有助于阐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并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宿主基因、肠道微生物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引发机体异常免疫应答所致。近年来,Th17细胞与IBD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与IBD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Th17细胞和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微生物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微生物与IBD发病关系密切,IBD患者肠道菌群存在失调,有证据表明,正常人群的肠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正常菌群存在耐受,而某些具有IBD遗传易感性人群的肠黏膜免疫系统对其肠道菌群失去耐受,肠道茵群参与了 IBD的发病.肠道细菌及其产物能刺激肠黏膜免疫系统,诱发这些具有IBD遗传易感性人群肠黏膜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不过,探究肠道细菌与IBD发病之间的关系,尚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洪娜  于成功 《胃肠病学》2011,16(11):692-69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 B D)包括克罗恩病(C r o h n's d i s e a s e,C 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p a r a t u b e r c u l o s i s,M A P)和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两大菌群得到广泛热烈研究.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恢复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稳态成为治疗IBD的一个新方向.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古老的且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法重新被临床所关注,即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功能.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中的作用及FMT在IBD治疗中的应用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前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患病高峰主要为中青年期,该时期患有IBD可对社会心理健康产生影响。IBD相关的心理障碍发生机制不明,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干预可改善IBD患者心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复发率。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相关心理障碍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道微生态改变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敏捷  靖大道 《胃肠病学》2008,13(12):761-763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IBD的病因为肠道微环境(肠道菌群)、宿主遗传易感性和黏膜免疫因素三者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IBD时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微生态改变对IBD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对IBD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认为肠道菌群紊乱以及细菌代谢产物改变等因素参与IBD致病过程。近年,细菌代谢产物丁酸盐因在IBD发病过程中发挥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抗炎症反应、预防IBD相关肿瘤发生等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就丁酸盐与IBD的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