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近年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截骨手术治疗相关文献,对膝关节周围截骨术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疗效进行总结。结果对于有症状且年轻、活动度大的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不同截骨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不同,选择正确的截骨手术方式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结论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有多种手术方式,为获得良好预后、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最合理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t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单纯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后患者血浆和关节滑液中 IL-1β、IL-6、IL-17 水平变化。方法以 2011 年 1 月—2014 年 6 月因单纯内侧间室膝关节 OA 行 HTO 治疗的 2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以 30 例膝关节正常的自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复查 X 线片,记录截骨愈合时间,测量股胫角,评估下肢力线;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价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膝关节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 6、12、18 个月抽取肘部静脉血以及患侧膝关节滑液,采用 ELISA 检测试剂盒测量血浆及关节滑液 IL-1β、IL-6、IL-17 含量,对照组抽取肘部静脉血进行相应检测并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24 个月,平均 21 个月。X 线片复查示,截骨端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9~14 周,平均 11.5 周。截骨端愈合后测量股胫角为 165~170°,平均 167.5°;下肢力线矫正满意。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KSS 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前血浆及关节滑液 IL-1β、IL-6、IL-17 含量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浆及关节滑液 IL-1β、IL-6、IL-17 含量均逐渐下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TO 可显著改善单纯内侧间室膝 OA 患者疼痛症状和关节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体内 IL-1β、IL-6、IL-17 含量,但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 Wnt 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生发展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软骨、软骨下骨的双靶向调控和两者间信息交流对 OA 进程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查阅近年在体内外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中,OA 和非 OA 状态下 Wnt 信号通路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调控作用及软骨与软骨下骨间信息交流的相关文献,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Wnt 信号可通过依赖 β-catenin 的经典或不依赖 β-catenin 的非经典 Wnt 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交联,调控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进而影响软骨及骨的代谢。过度激活 Wnt 信号可加重软骨 OA 样退变,并且 Wnt 信号通路可激活下游蛋白 Wnt1 诱导的信号通路蛋白 1 调控 OA 进展,还可通过软骨及软骨下骨中不同细胞间建立的缝隙连接,直接进行分子交流调控 OA 的发生发展。关节腔内注射 Wnt 信号通路抑制剂 SM04690 可以抑制 OA 进程;在成骨细胞中过表达 Wnt 信号通路抑制剂 Dickkopf 可以拮抗 VEGF 对软骨细胞的作用,并抑制其基质的分解代谢。结论Wnt 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信号分子的交互作用,可调控软骨和软骨下骨的代谢和功能及两者间信息交流,因此在 OA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 OA 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 OWHTO 临床应用、疗效与并发症、技术对比及手术技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OWHTO 是治疗由于膝关节内翻导致的轻中度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截骨矫形将下肢力线调整至无病变的外侧间室,延缓膝关节内侧间室的损伤进程,推迟甚至避免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OWHTO 具有手术切口小、动态调整下肢力线、精确矫正畸形、术后康复迅速的优势。结论随着手术器械及手术技术的发展,OWHTO 再次广泛用于临床。OWHTO 技术可解决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矫正胫骨内翻畸形并重建下肢力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术中,钛板固定时悬空膝关节对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OWHTO治疗的47例KO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4例钛板固定时垫高脚跟使膝关节悬空(研究组),23例钛板固定时不垫高脚跟使膝关节自然伸直(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身体质量指数、病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Lysholm评分、PT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测量PTS并与术前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情况,HSS评分、WOMAC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9.9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螺钉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HSS评分、WOMA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PT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PTS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PT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OWHTO治疗KOA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和改善功能,且通过悬空膝关节可以有效避免术后PTS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 技术行胫跟或胫距跟融合同期治疗踝关节感染并骨缺损的效果。方法2014 年 1 月—2016 年 4 月,应用 Ilizarov 技术行胫跟或胫距跟融合同期治疗踝关节感染并骨缺损 14 例。其中男 12 例,女 2 例;年龄 25~61 岁,平均 39.8 岁。踝关节感染原因:外伤 12 例,其中高处坠落伤 5 例,摔伤 4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砸伤 1 例,扭伤 1 例;血源性 2 例。入院前曾行手术 0~8 次,平均 3.7 次。术前改良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30.25±3.54)分。病程 1~30 个月,平均 10.3 个月。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复发,均未行二期植骨融合等手术干预。1 例患者诉行走时间>30 min 后出现踝关节周围轻度疼痛及肿胀,未行特殊处理;患者术后出现 0~3 次不同程度针眼红肿情况,经相应处理后缓解。14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7 个月,平均 16.8 个月。除 2 例尚未拆除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分别为 6、8 个月),其余患者均于术后 6~14 个月,平均 9 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均恢复行走功能。拆架后改良 AOFAS 踝与后足评分为(70.92±1.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92,P=0.000)。 结论结合 Ilizarov 技术行胫跟或胫距跟融合同期治疗踝关节感染并骨缺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中硬化蛋白表达差异,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意义。方法取 2015 年 3 月—10 月 20 例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自愿捐赠的胫骨平台标本。其中,男 8 例,女 12 例;年龄 61~78 岁,平均 67.8 岁。病程 2~5 年,平均 3.2 年。术前均摄膝关节 X 线片,测量内翻角为 12.0~25.5°,平均 17.6°;Kellgren-Lawrance 分级:Ⅲ级 5 例、Ⅳ级 15 例,均以内侧间室病变为主。取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行 Micro-CT 检查,比较骨结构变化差异;测量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硬化蛋白以及 sost 基因表达水平。结果Micro-CT 显示,与外侧软骨下骨相比,内侧软骨下骨骨量增加,孔隙减少;内侧软骨下骨 BV/TV、Tb.N、Tb.Th 较外侧显著增高,SMI、Tb.Sp 较外侧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内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中 sost 基因表达为 1.000,外侧为 4.157±2.7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40)。内侧软骨下骨中硬化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为 7.20%±0.04%,较外侧软骨下骨(52.00%±0.19%)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4,P=0.005)。 结论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内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成骨增加,硬化蛋白表达降低可能是促进骨重塑、加重膝内翻畸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 1 月—2015 年 3 月,采用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患者 19 例(19 膝)。其中,男 8 例,女 11 例;年龄 60~85 岁,平均 69.6 岁。体质量指数 22.0~27.5 kg/m2,平均 22.6 kg/m2。左膝 13 例,右膝 6 例。股骨髁上骨折原因:摔伤 10 例,交通事故伤 8 例,其他伤 1 例;骨折按 AO/ASIF 分型均为 A 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3 d,平均 8.6 d。骨关节炎病程 30~90 个月,平均 52.6 个月。术后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摄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了解假体在位情况。 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肺部感染、压疮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 年,平均 2.6 年。术后 15 d 及 2 年时患膝关节 ROM 及 KSS 功能评分、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 X 线片复查示,下肢力线良好,2 年时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假体对位良好,无松动现象。 结论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在重建关节功能同时治疗骨关节炎及骨折,缩短了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 Ilizarov 牵伸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近期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15 年 1 月,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 Ilizarov 牵伸术治疗 KOA 患者 15 例(15 膝)。其中男 7 例,女 8 例;年龄 45~64 岁,平均 55 岁。左膝 6 例,右膝 9 例。病程 2.0~9.5 年,中位病程 6 年。患者均经 6 个月保守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6.2±8.8)分,美国西部 Ontario 与 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为(59.3±5.7)分,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定量表评分(KOOS)为(44.3±7.2)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75±21)°。X 线片测量关节间隙为(2.5±0.4)mm。根据 Kellgren-Lawrence 分级标准,Ⅲ 级 11 例、Ⅳ 级 4 例。结果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外固定支架钉道无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5.5 个月。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及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术后 12 个月 VAS 评分、WOMAC 评分、KOOS 评分分别为(20.9±7.8)、(38.2±5.5)、(92.1±6.9)分,膝关节 ROM 为(118±14)°,均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13,P=0.000;t=10.317,P=0.000;t=18.564,P=0.000;t=6.599,P=0.000)。X 线片复查示,术后 12 个月关节间隙为(3.8±0.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0,P=0.000)。 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 Ilizarov 牵伸术治疗 KOA,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利于软骨组织修复,延缓骨关节炎进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近期疗效,并二次关节镜探查评估软骨及半月板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的57例合并膝内翻畸形的内侧间室KOA患者临床资料。男23例,女34例;年龄41~63岁,平均51.2岁。病程2~8年,平均4.7年。术前股胫角为(179.86±4.69)°,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为24.21%±6.98%,胫骨平台后倾角为(5.23±1.45)°。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Ⅱ级22例、Ⅲ级35例。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为(59.1±7.3)分,Lysholm评分为(48.8±7.6)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2±1.1)分。术中关节镜探查记录内侧胫骨平台负重区软骨退变(Outerbridge分级为Ⅰ级18例、Ⅱ级30例、Ⅲ级9例)及内侧半月板损伤情况并行相应治疗;HTO术中根据术前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分级调整冠状面力线。术后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股胫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记录术后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分级;结合术后1年膝关节MRI以及内固定物取出时二次关节镜探查,评估关节软骨退变Outerbridge分级及半月板转归;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采用Lysholm评分、HSS评分和VA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5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58个月,平均42.1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关节内及合页骨折,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截骨部位均获骨性愈合。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二次关节镜探查示内侧间室负重区软骨退变Outerbridge分级为Ⅰ级15例、Ⅱ级31例、Ⅲ级11例,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1.992,P=0.997);其他间室未见软骨退变。损伤半月板可见半月板愈合表现,正常半月板未见损伤进展。末次随访时,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Ⅱ级19例、Ⅲ级38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9.049,P=0.764)。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为59.16%±2.87%,股胫角为(171.54±3.39)°,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胫骨平台后倾角为(5.65±1.2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3,P=0.096)。HSS评分、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2.3±7.7)、(83.4±6.4)、(1.6±1.1)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 结论HTO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膝内翻畸形的内侧间室KOA,可有效改善下肢力线、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满意,术后关节软骨退变及半月板损伤未见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清创联合二期 Ilizarov 骨搬运技术修复创伤后外踝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6 月—2016 年 12 月,收治 7 例外踝缺损患者。男 5 例,女 2 例;年龄 35~60 岁,平均 45.9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6 例,绞榨伤 1 例。7 例均有广泛软组织损伤及外踝骨质外露,Gustilo ⅢB 型 4 例、ⅢC 型 3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 3~10 h,平均 6.3 h。一期彻底清创,血管神经探查修复、支架外固定及覆盖创面;3 例一期去除游离腓骨,4 例后期扩创后再切除腓骨,骨缺损长度 4.5~15.0 cm,平均 8.2 cm。待创面愈合后,二期手术行腓骨截骨,运用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搬运修复外踝缺损。结果腓骨截骨搬运期间行支架调整 2~4 次,平均 2.8 次;10~16 个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平均 12.8 个月。搬运期间 2 例发生钉道感染,对症处理后感染控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48 个月,平均 32.9 个月。患者外踝外形接近正常,无明显内外翻畸形;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 86~92 分,平均 90.3 分;获优 5 例、良 2 例。X 线片示踝穴间隙无明显增宽,无外踝骨吸收征象。结论一期清创联合二期 Ilizarov 骨搬运技术修复创伤后外踝缺损可维持踝关节结构稳定性,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精准对线方法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62 例(68 膝)接受 OWHTO 的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12 年 1 月—2014 年 3 月共 29 例(32 膝)患者术中采用传统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传统组),2014 年 4 月—2015 年 12 月共 33 例(36 膝)患者术中采用改良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骨关节炎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摄双下肢全长 X 线片,观测术侧下肢机械力线,以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表示;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 Ontario 与 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术后传统组 1 例截骨部位切口发生血肿,经对症处理后 3 周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低于传统组(t=11.934,P=0.000;t=11.663,P=0.000);但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传统组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2.7 个月;改良组随访时间 3~22 个月,平均 13.2 个月。患者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症状均消失。末次随访时,两组 HSS 评分以及 WOMAC 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X 线片复查示,两组患者股胫角均得到纠正。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 HKA 角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下肢机械力线定位方法相比,OWHTO 术中采用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精准对线方法,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医患双方辐射暴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术(osteochondral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OAT)治疗青年及中年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08 年 1 月—2016 年 8 月接受 OAT 治疗的 43 例(43 膝)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20~40 岁 23 例(青年组)、40~60 岁 20 例(中年组)。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20,P=0.001);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以及软骨损伤侧别、部位、面积、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采用 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MRI 检查观察术后供区及受区的修复情况。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8 年,平均 3.6 年。 两组术后 2 年膝关节 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前及术后 2 年时,青年组 Lysholm 评分及 IKDC 评分明显优于中年组(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年,MRI 复查示两组受区、供区修复良好。 结论根据患者软骨质地、厚度、弹性及损伤面积,关节镜下 OAT 可用于治疗中年膝关节软骨损伤,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 Sauvé-Kapandji 术的临床应用进展。方法回顾 Sauvé-Kapandji 术应用指征、手术步骤、临床应用效果及改进的相关文献,并分析总结。结果Sauvé-Kapandji 术在多种原因导致的下尺桡关节疾病中均有应用,但也存在多项并发症风险,通过对手术操作的改进可有效降低相关风险。结论Sauvé-Kapandji 术是治疗下尺桡关节疾病的补救性术式,通过严格注意操作细节,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对软骨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3 月—2019 年 3 月行关节镜结合 HTO 治疗的 57 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 27 例,女 30 例;年龄 44~57 岁,平均 52.4 岁。病程 3~6 年,平均 3.6 年。Kellgren-Lawrence 分级:Ⅰ级 21 例,Ⅱ级 36 例。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0°~8°,平均 1.36°;内翻畸形 5°~10°,平均 7.60°。术前关节镜评估软骨损伤国际软骨修复分级系统(ICRS)分级为Ⅰ级 11 例,Ⅱ级 42 例,Ⅲ级 4 例。术前及术后 3 个月、1 年和末次随访时,采用 Lysholm 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胫骨近端内侧机械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MPTA)及胫股角(femoral tibial angle,FTA)。内固定物取出时再次行膝关节镜探查软骨修复情况,选取再生等级和成熟等级进行软骨分级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疼痛症状缓解,力线矫正达术前设定目标。术后 3 个月、1 年及末次随访时患者 VAS 评分、Lysholm 评分、HSS 评分及 IKDC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随时间延长均逐渐改善,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 mMPTA 和 FTA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内固定物取出时关节镜下再次评估,软骨再生分级为Ⅰ级 10 例、Ⅱ级 47 例;在Ⅱ级软骨再生膝关节中非成熟软骨再生 18 例、成熟软骨再生 29 例。各 ICRS 分级的软骨再生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176,P=0.916),软骨成熟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00,P=0.005)。 结论关节镜结合 HTO 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症状及功能,并能一定程度促进关节软骨再生。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早期和晚期应用淫羊藿苷(icariin,ICA)治疗小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观察 ICA 对小鼠血清骨代谢标志物以及软骨和软骨下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取 80 只 8 周龄雄性 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 8 组,每组 10 只,分别为假手术/早期生理盐水组(A 组)、假手术/早期 ICA 组(B 组)、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action,ACLT)/早期生理盐水组(C 组)、ACLT/早期 ICA 组(D 组)、假手术/晚期生理盐水组(E 组)、假手术/晚期 ICA 组(F 组)、ACLT/晚期生理盐水组(G 组)、ACLT/晚期 ICA 组(H 组)。各组小鼠对应给予 ACLT 或单纯打开关节囊处理后,B、D 组于术后第 1 天开始,F、H 组于第 4 周开始,每天采用灌胃方式给予小鼠 ICA(10 mg/kg)至第 8 周;A、C 组及 E、G 组于对应相同时间点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第 8 周收集小鼠全血制备血清,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含量,包括Ⅰ型胶原 C 末端肽(C-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骨钙素(osteocalcin,OC)、IL-6、TNF-α、IL-1β。同时切取膝关节组织行阿辛蓝/苏木精-酸性橙 G 染色,观察软骨及软骨下骨形态改变,并进行骨关节炎国际研究学会(OARSI)评分。结果早期给药组(A、B、C、D 组)间比较:与 A、B 组相比,C 组 CTX、OC 含量显著降低(P<0.05),IL-6、TNF-α、IL-1β 含量升高(P<0.05),OARSI 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 C 组相比,D 组 CTX、OC 含量升高(P<0.05),IL-6 含量显著降低(P<0.05),TNF-α、IL-1β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SI 评分降低(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胫骨软骨缺失程度明显改善。晚期给药组(E、F、G、H 组)间比较:与 E、F 组比较,G 组 CTX、OC 含量显著降低(P<0.05),IL-6、TNF-α、IL-1β 含量升高(P<0.05),OARSI 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 G 组比较,H 组 CTX含量升高(P<0.05),OC、IL-6、TNF-α、IL-1β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SI 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胫骨软骨缺失程度相似。 结论ICA 对透明软骨、钙化软骨及软骨下骨均有保护作用,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 OA 软骨下骨的骨重建,且 ICA 对 OA 早期干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 23 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男 19 例,女 4 例;年龄 19~54 岁,平均 37.8 岁。感染骨段切除后骨缺损长度为 5.2~8.1 cm,平均 6.5 cm。既往手术 2~4 次,平均 2.5 次。受伤至此次治疗时间为 7~23 个月,平均 11.8 个月。记录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愈合指数和并发症。采用 Ilizarov 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骨愈合和功能评价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6 年,平均 4.8 年。所有患者创面及骨缺损均愈合,未出现感染复发、骨不连、再骨折、畸形愈合、医源性神经麻痹、膝关节或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5 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局部护理后未出现深部感染。骨搬运时间 65~120 d,平均 75.6 d;外固定时间 75~145 d,平均 97.8 d;骨折愈合时间 4~17 个月,平均 8.7 个月;外固定指数 18~28 d/cm,平均 22.4 d/cm;愈合指数 31~52 d/cm,平均 40.2 d/cm。末次随访时,根据 ASAMI 评价标准,骨愈合达优 15 例、良 8 例,功能达优 18 例、良 5 例,优良率均为 100%。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可减少外固定器使用时间和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 85 岁以上超高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以 2013 年 11 月—2017 年 5 月接受 UKA 的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85 岁患者 40 例(50 膝)(超高龄组),年龄为 52~81 岁患者 44 例(50 膝)(对照组)。两组除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3,P=0.00)外,体质量指数、内外侧间室退变分级、膝内翻畸形、病程、合并疾病以及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胫股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 1 天血红蛋白及 HCT,计算其变化值,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采用 HSS 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VAS 评分评价关节疼痛程度;X 线片复查假体位置,测量胫股角。 结果超高龄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P=0.29)。超高龄组及对照组术后第 1 天血红蛋白、HCT 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组间血红蛋白、HCT 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超高龄组 4 例(5 膝)外,其余患者均获完整随访。超高龄组随访时间 14~44 个月,平均 29 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 21~33 个月,平均 24 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 HSS 评分、VAS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 HS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VAS 评分、胫股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显示无假体位置不良、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及病理性透亮线。 结论UKA 治疗 85 岁以上超高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经合理围术期管理可获得满意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7 年 1 月采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 65 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 28 例,女 37 例;年龄 46~75 岁,平均 53.2 岁。左膝 30 例,右膝 35 例。病程 3~7 年,平均 4.0 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困难。膝关节内侧挤压试验阳性。术后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随访期间摄 X 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测量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以及膝关节内翻角(knee varus angle,KVA)。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仅 1 例出现ル趾麻木,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18 个月,平均 15.4 个月。X 线片复查示,术后 12 周时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各时间点 MPTA、FTA、PTS 及 KVA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6 个月及 12 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现象发生。术后 12 个月 HSS 评分以及 KSS 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 1 周、6 个月及 12 个月 VAS 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 结论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