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又名“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为主要症状。中风证在临床辨证上,有在经在络,入脏入腑之不同,治法上有祛风通络,养血滋阴,平肝潜阳,豁痰开窍亦各异。笔者现就牵正散加减治愈中风偏瘫三例报导如下: 牵正散的组方意义  相似文献   

2.
口眼斜是中医学至今一直沿用的常用术语。早在《内经》中即有“口喝”,“口僻,急者目不合”等记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则称为“僻不遂”。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唯词语不甚统一,有“口眼斜”、“口眼僻”、“偏风僻”、“口面偏斜”、“口眼歪斜”等。但其涵义则,即歪;斜,指偏斜。口眼斜是指口眼皆不正的一种颜面病象,临床表现为口角下垂、目不能紧合等。中医学把这一症状作为中风的主证之一。《内经》已有关于“中风”的论述,《金匮要略》之后,中风病名遂相沿成习。汉唐以降,千余年中不论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中医称为“口眼斜”.笔者拟加味牵正汤配合针灸、电磁波照射治疗本病2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50岁,发病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达90天,以两周为最多。治疗方法 1、内服加味牵正汤(白附子、川  相似文献   

4.
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系现代医学所称面神经麻痹,有中枢性及周围性之分。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和加服中药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效果满意,现简介如下。1 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性2 5例,女性7例;右侧面瘫2 8例,左侧面瘫为4例;年龄最大5 2岁,年龄最小2 0岁;病程最长2 0天,最短5天。2 治疗方法针刺治疗选用患侧颊车对透地仓,阳白透鱼腰,牵正透迎香,患侧太阳、翳风、双合谷针刺得气后留针2 0min ,每日1次。中药牵正散每次口服5 g ,日2次热酒送服。3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眼睑闭合良好,口角不歪斜,面部表情肌恢复;好转:临床…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用《四川中医》85年3期登载的范述方老师自拟“面瘫散”治疗面神经麻痹10例,收到了好的效果。举例如下: 例1.赵××,男,73岁。1986年9月2日诊。五日前突发左眼不能闭合,流泪,说话不清,喉中痰鸣,吃饭时漏水漏饭,面唇向右侧,鼓腮时漏气。诊见:舌淡,苔白滑腻,脉弦滑。诊断为风寒壅滞,口眼斜。治以祛风化痰益气通络。方用“面瘫散”加黄芪60克。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属中医学“口眼科”或“口僻”范畴。笔者采用拉针法治疗面瘫221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中医诊断为口眼斜或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例。在221例中,男性105例,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炎系面神经在茎乳突孔内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面神经麻痹 ,又称贝尔麻痹。属中医学“口 口呙”、“口眼口呙斜”范畴。 1994年~ 1998年间 ,笔者采用自制牵正膏外贴头面部腧穴治疗面神经炎 94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94例中 ,男 43例 ,女 5 1例 ;年龄最大 6 5岁 ,最小 7岁 ;左侧面瘫 2 7例 ,右侧面瘫 6 7例 ;病程最短 1d ,最长 2 1d ;首次发病 91例 ,第二次发病 3例。1 2 诊断标准 患者额纹消失 ,不能闭眼 ,鼻唇沟变浅 ;发笑时健侧口角歪斜 ,说话时唾液可从患侧口角流出 ;患侧角膜…  相似文献   

8.
面瘫 ,中医称之为“口眼口呙斜”。春秋两季多发。笔者运用针灸配合药物肌注及中药内服治疗面瘫 2 4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2 4例中 ,男 15例 ,女 9例 ;年龄最大者 70岁 ,最小者8岁 ;病程最长者半年 ,最短者 1天。所有病例均系单侧周围性面瘫。2 治疗方法针灸 :以阳明经穴为主 ,少阳经穴为辅。患者取仰卧位 ,选择患侧穴位 ,采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主穴 :地仓透颊车、四白、牵正、合谷、太冲。配穴 :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 ;鼻中沟歪斜者加水沟 ;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 ;乳突痛者加翳风 ;目不能合者加阳白 ;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并配合针灸按摩、红花酒外搽、理疗治疗中风后遗症口眼喎斜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经过救治清醒且出血停止后,开始服用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按摩、红花酒外搽、理疗。结果:显效61例,占62.1%,有效35例,占35.8%,无效1例,复中1例,占2.1%,总有效率97.9%。结论:中药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口眼喎斜具有较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对单纯口眼斜,临床多以驱风涤痰通络之牵正散为治。但实际并非一概有良效。予临床诊治1例用辛凉解表法而获愈。何××,男,24岁。发热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自服感冒灵。第三天发觉口眼向左侧斜,求诊于予。症见头面微热,头痛右侧为甚,右面肌紧张,口眼向左侧斜,鼓腮漏风,鼻唇沟消失,右眼不能闭合,口干厌食,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略数。诊为风热感冒,邪袭经络,合并口眼斜。遂予辛凉解表,散风宣络。以银翘散加减:荆芥10克,桔梗7克,金银花10克,连  相似文献   

11.
唐某某,男,27岁。工人。1990年11月17日入院。住院号21327号。患者于本月9日早上突感左侧面部麻木,随之口眼向右侧斜,左眼不能闭合,视物昏朦,口角流诞,使用针灸、推拿,服牵正散,未见好转。舌质红、苔黄滑,脉弦滑数。证属感受风邪,阳明络阻。治宜宣散风邪,疏通经络。用自拟纠斜汤(谷精草葛根白菊花僵蚕白蒺藜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年来用牵正散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兹举验案一则如下: 余××,女,35岁。1973年3月14日诊。患者于四天前晨起漱口时,发现水从口角流出,继则口眼喁斜,舌强,饮食困难,即在某医院就诊,经针灸及中药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而前来就医。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常见颅神经病之一,针刺治疗该病疗效肯定,其文献散载于我国历代中医书籍中,祖国医学对面瘫的描述也很形象简洁,以“口眼喁斜”就概括面瘫的主证。近半年多以来本人在临床中采用“六位一体法”(普通针刺、放血疗法、穴位注射、TDP照射、闪罐和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称为“口眼斜”。我科从1981年以来使用牵正穴穿线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8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8例患儿中,男52例,女36例;年龄最小90天,最大12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6个月;左侧46例,右侧42例,88例患儿均无明显诱因出现单侧面瘫。治疗方法患者平卧或侧卧,显露手术区域,选定穴位(耳垂前0.5~1寸处取牵正穴),局部皮  相似文献   

15.
面瘫,祖国医学称僻,现代医学叫“颜面神经麻痹”或称“面神经瘫痪”。笔者自1981年2月至1983年9月,以自拟“面瘫散”配合针刺治疗3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面瘫散系根据牵正散加减化裁而来。处方: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克,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僵蚕各6克,天麻12克,蜈蚣5条。将上药研成细面每次5  相似文献   

16.
笔者将牵正散加味并改原散剂为汤剂煎服治疗口眼斜五例,全部治愈。一、方剂组成:白附子15克,僵蚕、当归各12克,全蝎、甘草各6克,天麻、白芍各18克,蝉蜕10克。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口眼斜庞某,女,40岁。1974年3月就诊。患口眼斜已年余,屡经中西医及针刺治疗,均未取效。初诊六脉虚缓、右关弦大,舌淡苔白,左面部麻木不仁,冷汗时出,左目不能闭合,口角向右斜,泪液盈溢,胸胁隐疼,喘满息艰,太息少气,易罹感冒。查所服之药,多属祛风发散攻逐之品。据脉察症,口眼斜,实外风之侵袭,脉象虚大,为元气之久虚。《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今元气既虚,抗邪无力,是以攻发牵正,久治无效。只有大补元气  相似文献   

18.
牵正散合七十味珍珠丸治疗面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以来,笔者采用牵正散加减配合七十味珍珠丸治疗面瘫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治疗方法 牵正散加减:全蝎4.5g,僵蚕15g,防风10g,天麻10g,法半夏10g,麻黄6g,川芎6g,红花9g,每日1剂。配合七十味珍珠丸每次1丸,隔日1丸。2 典型病例陈某,男,干部,因右侧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4月、口稍歪斜对侧2d收住院。诊断为中风先兆(痰瘀夹杂)。经牵正散加减,配合七十味珍珠丸,隔日1丸,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而出院。3 体会3.1 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症,此属风痰中络,治疗以虫类药息风为主。古人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口眼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本病发展急速,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与正常生活,若不及时治疗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笔者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笔者用牵正散加味治疗口眼斜(面神经瘫痪)20例,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5~70岁。病程1~7周。二、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在门诊以牵正散加味治疗。药物:全蝎5克,僵蚕10克,白附子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归尾6克,地龙15克,杭菊15克。每日1剂,水煎服。若瘀血甚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