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鞍山市雨山乡恒兴村江外滩位于长江南岸,是港口所在地,该村有螺面积35万m~2.历史累计血吸虫病人201例,现有人口914人.为了解该村江外滩阳性螺点及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于1992—1994年对此进行了调查.1 方法1992年—1994年,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查螺,检获的钉螺用压碎法鉴定死活,在显微镜下确定感染与否.采用COPT检测与病史询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查病.2 结果2.1 钉螺密度与感染率 1992年春,活螺框出现率71.4%,活螺平均密度4.75只/0.11m~2,阳性平均密度0.0142只/0.11m~2,阳性率为0.30%.1993年春,活螺框出现率为88.8%,活螺平均密度4.08只/0.11m~2,阳性平均密度0.8750只/0.11m~2,阳性率为2.14%.1994年春,活螺框出现率93.0%,活螺  相似文献   

2.
枝江县沮漳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湖沼型洲垸亚型流行区的沮漳河西岸枝江段面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分布状况,结果河滩有螺面积214万m~2,共调查9247框,活螺框出现率14.40%,活螺密度0.68只/0.11m~2,感染螺框出现率2.54%,感染螺密度0.042只/0.11m~2,钉螺感染率6.13%。不同环境、不同段面螺情各异。96.89%的钉螺和96.13%的感染性钉螺集中分布在距河堤150m以内的洲滩。从而明确了区域性灭螺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1980—1993年在湖南省汉寿县五一村,分3个阶段采用不同防制对策纵向观察其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试点村概况五一村位于目坪湖西岸,与垸外易感地带仅一堤之隔.1980年垸外易感地带活螺平均密度4.4只/0.11m~2,阳性螺平均密度0.01只/0.11m~2.垸内灌渠有钉螺分布,活螺平均密度7.7只/0.11m~2,阳性螺平均密度0.02只/0.11m~2.全村6个村民小组1114人,沿大堤100m内居住4个小组,2个小组距大堤800m外居住.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农闲时有去外湖捕鱼捞虾习惯.大部分居民饮用湖水.截止1980年,85.0%的居民有接触疫水与查病史,累计查出病人544人,占总人口的48.8%.1980年居民感染率34.7%.耕牛敞放湖洲,年平均270d以上,感染率32.4%,该村属湖沼型洲垸亚型疫区.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索湖沼型垸内亚型疫区的垸内钉螺控制对策。方法 收集汉寿县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档案资料,对2004~2015年汉寿县垸内钉螺指标变化、垸内钉螺控制的主要措施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汉寿县垸内钉螺面积由2004年的99.64hm2减少到2015年的0.87hm2,下降幅度达99.1%;活螺平均密度由2004年的0.15只/0.11m2下降至2015年的0.03只/0.11m2;感染性钉螺处数与面积显著下降,2006~2015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在药物灭螺的基础上,针对垸内钉螺采取水改旱、养殖灭螺、沟渠硬化、国土平整、涵闸改造、小环境治理等措施,对控制并消灭垸内钉螺有显著性作用。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经费的投入。  相似文献   

5.
1 基本情况 湖南省南县新尚村,位于洞庭湖北部,沱江河尾闾东侧,全村2047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垸内计有渠沟14条,其中仅永利渠借新立闸与沱江河相通。 1965年垸内曾有1处螺点,面积为666.7m~2,于1976年已消灭,近15年未发现活螺。垸外河滩自1960年逐年淤积而成,1988年发现钉螺河滩。同年9月调查,钉螺最高密度72只/0.11m~2,阳性率为1.89%;1980年居民粪检阳性率为3%。1988年秋汛后曾发生急性血吸虫病32例。本村调查是按照全国统一方案,于1990年开始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云南鹤庆县部分高原峡谷血吸虫流行村离村民居住地较远的特殊环境中的钉螺分布及海拔.方法 2010-2011年成立调查组对海拔相对较高的金墩乡磨光、西甸2个行政村可疑有螺环境和特殊环境开展查螺,查到钉螺建好调查卡,捕获框内钉螺,分袋包装,带回室内用压碎法检查其感染性.结果 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地区山脉较多,有泉眼、小片沼泽地和荒浸地,为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村.磨光村查到钉螺分布海拔2 406±11.9m的环境1处,钉螺面积为1 334 m2,调查49框,查出有螺框9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8.37%,查到钉螺107只,全部为活螺,活螺平均密度为2.18只/0.11 m2,活螺最高密度为14只/0.11 m2.西甸村查到钉螺分布海拔较高的环境3处,最高海拔高度为2 371 m,钉螺面积3 651.8 m2,有螺框出现率21.76%,活螺平均密度为1.81只/0.11m2,活螺最高密度为25只/0.11 m2.捕获钉螺用压碎法检查没有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鹤庆县为高原峡谷,地形复杂地区均查出有钉螺分布,开展查螺的范围,不应只是历史有螺的范围,还应包括辖区内可疑有钉螺孳生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1 赤壁江滩钉螺再现的调查 螺情 赤壁镇下江洲(滩)原有面积170.0万m~2,至1979年增加为236.8万m~2。历史钉螺面积103.4万m~2,到1979年降为40.0万m~2,在红(厂朝)一带(与嘉鱼县交界)。而东风二村江滩面积为26.8万m~2,离居民点约100余m,常为人群活动之地。1970年以来,由于坚持年年翻耕种植(麦、油菜等),15年来,江滩一直未发现钉螺。1985年,该村改种芦苇46.7万m~2,当年即发现钉螺,1987年以后,钉螺密度逐年上升。1990年调查,有螺面积26.8万m~2,活螺框出现率17.97%,活螺平均密度0.711只/0.11m~2,近2年,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55%及0.152%。  相似文献   

8.
歙县桂林镇吴川村的古塘,常年水位水面约21000m~2,自1958年在塘周发现钉螺以来,经反复查灭,于1978年考核未发现钉螺,后又经1979~1983年连续5年监测,亦未查到活螺。可是,1984年在塘后左侧磅又查到活螺,面积为9153m~2,最高密度44只/0.11m~2,当年药灭2次,人工灭螺1次,经1985~1991年连续7年监测,未查到活螺。但1992年在塘后尾及左侧磅又查到活螺,面积为250m~2,最高密度20只/0.11m~2。该塘螺情几经反复,究其原因可能为:  相似文献   

9.
1993年6月洪水后,奕棋乡查塘行政村一村民报称,在曹家井村下谷塘片其承包的责任田后田磅发现活螺。经核查,在沟、田二种环境中查到5个螺点。有螺面积3214m~2,其中沟1条17m~2,田3197m~2。共查78框,有螺12框,钉螺最高密度60只/0.11m~2,平均密度1.65只/0.11m~2.捕获活螺129只,其中幼螺31只,全部压片镜检均为阴性。查塘行政村于1969年确定为流行区,1977年报灭,已连续15年查不到活螺。曹家井是位于查塘东南的一个小自然村,是以梯田为主的小山坞,历史上从未发现过钉螺,本次发现的有螺田中,有一丘是1969年前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湖北省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特点与规律。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的方法,对监测点开展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监测。结果74个监测点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474、0.000 51只/0.1 m~2和0.107%。垸内型监测村、河道和防浪林的活螺密度分别为0.784、0.738和0.673只/0.1 m~2,河道的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3 36只/0.1 m~2。在9个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监测点中,有2个点查出了感染性钉螺。结论钉螺疫情比2006年下降,但垸内型监测村、河道和防浪林的活螺平均密度、河道的感染螺平均密度仍较高。应该加强重点地带钉螺,尤其是感染性钉螺的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垸内钉螺控制策略与措施,为控制与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提供有效方法。方法收集湖南省君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资料,对1998-2017年君山区垸内钉螺指标变化与钉螺控制措施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君山区垸内钉螺面积由1998年的1 496.66 hm2减少至2017年的23.48 hm2,累计减少了98.43%;活螺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003年最高的20.61%和0.45只/0.1 m2下降为2017年的2.06%和0.03只/0.1 m2;感染性钉螺面积最高的为2001年,共发现了79.36 hm2,2007年以后则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1998-2017年,各级财政投入到君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经费共39 885.7万元,其中用于垸内药物灭螺8 177.09万元、垸内环境改造灭螺21 350.00万元。结论药物灭螺结合环境改造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控制并消灭垸内钉螺效果显著,但要加强对历史有螺区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捕虾网具夹带钉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蒲圻市赤壁镇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全镇钉螺面积290.5万m~2,分布在长江陆水河沿岸19km的江河外滩,钉螺密度最高73只/0.11m~2.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卖虾子渔户的篮子内发现37只活钉螺.为进一步了解钉螺扩散情况,于1992年8月6日—10日,对沿江渔户进行了现场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绩溪县临溪镇和歙县相毗邻,位于扬之河,登源河的交汇处,曾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经过溪马河,孔灵河段治理和反复防治,于1978年达到基本消灭。1993年达到消灭标准。1992年春季查螺后,血防员和当地村民在临溪镇临谈行政村的茭塘自然村发现两处螺点;一处在板塔山下,钉螺分布在沟、田两个类型的六个小环境,其中沟2条,面积333m~2;田4块,面积266m~2,共599m~2。沟、田钉螺分布的最高密度和平均密度分别为61只/0.11m~2,17.9只/0.11m~2和62只/0.11m~2、7.8只/0.11m~2。另一处在屋背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进贤县三里乡新和村牧牛坪草洲,位于信江尾闾鄱阳湖入口处,有螺面积493.6万m~2,1981年调查发现该草洲活螺密度为0.72只/0.11m~2,感染螺密度为0.0057只/0.11m~2,属易感草洲,当年秋天,采取机耕为主,药杀为辅的灭螺措施,连续3年,1984—1991年停止机耕,每年查螺,对查出的螺点当年用五氯酚钠处理,1992年调查未发现钉螺。  相似文献   

15.
青阳县历史有螺面积共2780.0万m~2,经过40年的积极防治,1995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时,尚有钉螺面积48.4万m~2。1997年春季对全县历史有螺区采取机械抽样和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查螺,共调查10个流行乡(镇),73个行政村,查螺面积442.7万m~2。53826框。其中活螺523框,活螺框出现率0.97%,捕获活螺1961只,平均活螺密度3.75只/0.11m~2。查出有螺面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21年宿松县螺情资料,统计钉螺面积、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分析全县及不同类型流行区钉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宿松县钉螺面积为1 672.60~2 171.57 hm2,总体平稳,其中江滩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985.74~1 235.64 hm2,波动较小;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181.44~284.78 hm2,呈下降趋势;内陆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399.77~750.02 hm2,呈上升趋势。全县活螺密度为0.16~0.75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为5.11%~11.78%。江滩型流行区和湖沼型流行区活螺密度相对平稳,内陆型流行区活螺密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不同类型流行区活螺框出现率年度波动较大。2013年起全县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宿松县螺情总体平稳,但内陆型流行区螺情有扩散趋势,今后应重点加强内陆型流行区钉螺监测与控制工作,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在江滩地区喷洒氯硝柳胺悬浮剂(SCN)连续应用灭螺的效果.方法 每年对有螺环境按SCN 2.0g/m2,喷洒2~3次,间隔1w,考核灭螺效果.结果 2004~2010年江滩灭前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6.00只/0.11m2、4.25只/0.11m2、2.04只/0.11m2、1.95只/0.11m2、0.97只/0.11m2、1.35只/0.11m2和1.58只/0.11m2;灭后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86只/0.11m2、0.86只/0.11m2、0.23只/0.11m2、0.16只/0.11m2、0.18只/0.11 m2、0.22只/0.11m2和0.08只/0.11m2.灭前及灭后钉螺活螺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灭后与2004年灭前相比,钉螺活螺框出现率由73.46%降为4.33%,下降了94.10%;活螺平均密度由6.00只/0.11m2降为0.08只/0.11m2,下降了98.67%.结论 在江滩地区采用SCN连续喷洒灭螺,钉螺密度显著下降,灭螺效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8.
杉木洲位于长江流经我市的北岸,面(?)139.86万m~2,冬陆夏水。高程12.55~14.38m,每年水淹约4~5个月,钉螺呈面状分布。历年活螺密度为4.31~24.03只/0.11m~2,钉螺感染率最高达3.8%。滩面遍生芦苇,与市区仅一堤之隔。附近居民感染率为32%,急感连年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钉螺自然消长的变化情况,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 方 法 法 回顾性收集1988-2011年间钱粮湖地区垸外的查螺资料, 逐年比较螺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并对这些螺情指标进行相关 性分析。结果 结果 1988-2011年垸外洲滩每年查螺面积未变化, 均为433.2 hm2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 钉螺感染率变 化趋势不明显 (P > 0.05), 但钉螺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P < 0.05); 感染性钉螺密度与钉螺死亡率(R = 0.640, P < 0.05)、 钉螺 感染率 (R = 0.639, P < 0.05) 和活螺平均密度 (R = 0.646, P < 0.05) 呈正相关, 未发现其它螺情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 系; 1999年查螺仅发现7只钉螺, 其中1只活螺, 无感染性钉螺;2000-2011每年均未查到活螺。结论 结论 钱粮湖垸外洲滩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 1999年后钉螺数量骤减, 直至目前仍维持无螺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便民河水系河道实施砼护坡工程后钉螺变迁、分布及消长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2002~2005年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水系钉螺分布,比较不同环境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等螺情指标的逐年变化情况。结果2002~2005年,便民河水系主河道、内陆灌区和相邻江滩的钉螺面积分别在20.94~31.88、39.30~48.08hm^2和275.13~292.31hm^2之间,有螺框出现率分别在9.96%~21.88%、29.61%~58.54%和62.14%~85.97%之间,钉螺平均密度分别在0.97~1.86、0.92~3.96只/0.1m^2和7.72~11.15只/0.1m^2之间,其中2005年便民河水系河道、内陆灌区和通江口外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1.88%、39.33%和83.81%,活螺密度分别为1.30、3.96只/0.1m^2和11.15只/0.1m^2。4年来主河道内有螺框出现率上升较快,内陆灌区钉螺密度增加了4倍,相邻江滩各项螺情指标基本稳定,但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是水系内的2~3倍和3~8倍。结论河道内未清理的高滩面是造成水系钉螺迅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便民河水系血防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对高滩面进行切滩清淤,同时要加强内陆灌溉区螺情控制力度,做好通江河口河道的螺情监测和药物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