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拔牙矫治是正畸治疗中的常规手段。在正畸减数中最常选择的牙位是前磨牙。但临床上有些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在正畸治疗初期拔除了第一或第二双尖牙,但在矫治结束后,由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不足或萌出角度不佳,常常也需要拔除。这种情况下,患者共需拔除8颗牙齿,对患者来讲难以接受。因此在上世纪,就有学者提出拔除第二磨牙结合功能矫治器、头帽或口外弓等手段矫治各类错骀畸形,待日后第三磨牙萌出后代替第二磨牙行使功能,以此达到减少拔牙数目,保存牙列完整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涉及正畸拔除病变第一磨牙矫治牙列拥挤、伴牙弓前突的方法及设计原则。方法选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牙列拥挤病例24例,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1.3岁。其中单纯牙列拥挤15例,拥挤伴牙弓前突9例,拔除病变第一恒磨牙或残根、残冠来替代拔除健康的前磨牙矫治。所有病例均使用标准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结果矫治时间为16—25个月,平均22.5个月,矫治后患者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后牙咬合关系良好,第三磨牙均已萌出并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牙弓间隙全部关闭,面部侧貌协调。结论通过正畸治疗涉及拔除病变第一磨牙的错袷病例,重建完整健康的牙列,达到了功能、美观及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27例伴有第一磨牙严重病变的正畸拔牙患者,通过拔除病变第一磨牙代替常规拔牙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矫治效果,总结该类患者的治疗要点。  相似文献   

4.
李伟  刘琳  吴平  翟俊辉 《口腔正畸学》2009,16(2):99-103
目的评价成人双颌前突错骀拔除病变第一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拔除第一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临床已完成的10例由于病变需要拔除第一磨牙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做矫治结果的临床分析。患者平均年龄25.5岁,均存在一颗或多颗第一磨牙严重病损或者早失。矫治设计拔除病损侧的第一磨牙而保留健康的双尖牙,已早失磨牙一侧不再减数,健康侧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所有病例均使用直丝弓矫治器,采用传统支抗技术。通过对10例患者的正畸治疗,总结该类患者的矫治要点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0例患者平均疗程34.5±4.5月,磨牙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后第三磨牙与对骀的第二或第三磨牙均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且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测量显示面凸角减小,上下唇角增加,反映出侧貌突度的减小。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为上下前牙的内收。结论:对于第一恒磨牙存在严重龋坏或过早缺失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非常规拔除第一磨牙,经过仔细的支抗设计和精心的临床操作,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林铭 《广东牙病防治》2009,17(8):387-389
目的探讨正畸关闭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的疗效和矫治特点。方法选取16例下颌第一恒磨牙拔除超过1年以上的患者,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缺牙间隙,观察疗效并分析矫治特点。结果16例患者均在19~26个月完成正畸治疗,所有患者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关闭,前牙覆验覆盖正常,尖牙中性关系,磨牙为尖窝交错关系。软组织侧貌协调,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正畸法关闭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第一恒磨牙在咀嚼、颌骨定位导向和正畸支抗等方面功能独特,临床上第一磨牙拔除后的正畸治疗对我们正畸医生是个挑战.作者对2000~2006年接诊87例患者的正畸治疗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分为可逆性异位萌出和不可逆性异位萌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危害主要是造成间隙丧失、牙弓长度减少等.本文通过3例推第一恒磨牙向远中开展间隙的病例,阐述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治疗方案选择的考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拔除病变第一磨牙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近移进行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例第一磨牙病变同时需要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18.6岁。根据患者口内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10例。第一组上颌无明显拥挤,仅拔除病变的上颌第一磨牙,下颌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第二组下颌无明显拥挤,仅拔除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上颌牙列拔牙或非拔牙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拔牙间隙,精细调整咬合关系。结果 20例患者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双侧的磨牙、尖牙均达到良好的咬合关系。上颌第三磨牙前移平均8.8个月,平均近移7.94mm;下颌第三磨牙前移平均9.7个月,平均近移7.12mm。结论上、下颌由于存在骨质结构的差异,拔除无法保存的第一磨牙后,上颌第三磨牙近移比下颌磨牙较快。扶正簧的使用使倾斜的下颌磨牙得以直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拔除病变第一磨牙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近移进行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20例第一磨牙病变同时需要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18.6岁.根据患者口内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10例.第一组上颌无明显拥挤,仅拔除病变的上颌第一磨牙,下颌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第二组下颌无明显拥挤,仅拔除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上颌牙列拔牙或非拔牙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拔牙间隙,精细调整咬合关系.结果 20例患者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双侧的磨牙、尖牙均达到良好的咬合关系.上颌第三磨牙前移平均8.8个月,平均近移7.94mm;下颌第三磨牙前移平均9.7个月,平均近移7.12mm.结论 上、下颌由于存在骨质结构的差异,拔除无法保存的第一磨牙后,上颌第三磨牙近移比下颌磨牙较快.扶正簧的使用使倾斜的下颌磨牙得以直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正畸采用不同拔牙模式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下颌第一磨牙(15例)、第一前磨牙(20例)及非拔牙(20例)的3组青少年病例,3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拍全颌曲面断层片,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正畸治疗前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畸保持2年后萌出间隙变化量虽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增大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更加直立,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相似文献   

11.
寻春雷 《口腔正畸学》2006,13(3):101-106
目的 评估正畸减数拔除第一恒磨牙的临床疗效,探讨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关闭磨牙间隙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10年来临床完成的拔牙病例412例中37例减数第一磨牙矫治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治疗后第一磨牙间隙关闭情况、牙(牙合)关系和侧貌进行评价;并根据X线曲面断层片初步评估第二磨牙、前磨牙牙根平行状况,以及第二恒磨牙牙根吸收和齿槽嵴牙槽骨吸收情况.结果 37例患者平均疗程22.9±4.6月,磨牙拔牙间隙关闭满意,牙(牙合)关系良好,软组织面型协调.按单颌来看,第二磨牙弱支抗设计的有55.8%,中度支抗设计的有39.5%,即磨牙间隙关闭主要由第二磨牙前移完成.64颗减数拔除磨牙中,由于龋坏已经缺失、残根、残冠因素、大面积充填体因素分别占到36.9%、27.7%、21.5%.治疗后第二恒磨牙与前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曲面断层片显示无明显第二磨牙根吸收,也未能显示治疗后第二磨牙牙槽嵴显著的水平吸收.结论 减数第一恒磨牙的病例经过仔细的支抗设计和谨慎的临床操作,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模式正畸治疗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发育中的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 选择39例青少年患者,并分为3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及不拔牙组,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比较研究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在正畸治疗前后的年平均变化量,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不拔牙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2.38±1.62)mm、(1.61±0.90)mm和(1.08±1.49)mm;萌出角度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1.89° ±1.93°,1.37° ±1.16°,和0.83° ±1.74°.结论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可使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明显增加并使其萌出角度有所改善,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拔除第一磨牙患者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方法28例拔除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的安氏Ⅰ类错患者,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侧位片,应用WinCeph7.0头颅侧位定位分析系统软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定点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矫治后下面高(ANS-Me)、前面高(N-Me)、后面高(S-Go)、U1-PP、L6-MP较矫治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MP较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FH-MP、PP-FH、PP-MP、上面高、后面高/前面高、上面高/前面高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第一磨牙的患者,经正畸拔牙矫治后下面高、前面高、后面高均增加,可能原因为下颌磨牙伸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畸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和倾斜度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正畸治疗和29例非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正畸治疗,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及倾斜角度的改变,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拔牙组和非拔牙组间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垂直位置和倾斜度变化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和非拔牙组间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水平位置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比非拔牙组更靠近近中.结论: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正畸治疗加速了下颌第三磨牙向近中迁移.  相似文献   

15.
秦天牧  徐芸  穆锦全  冯慧  陈文静 《口腔医学》2008,28(11):574-576
目的研究分牙橡皮圈是否会引起健康第一恒磨牙牙髓病变。方法使用数字式全自动无痛牙髓活力测试仪对30例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应用分牙橡皮圈分牙前及分牙后2 h、1 d、3 d、5 d和取出分牙圈后的牙髓电活力测试,并对受力前后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120颗受检健康第一恒磨牙分牙后第1天90.0%表现为敏感,分牙后第3天敏感率为68.3%,此后逐渐降低。分牙后第1天第二恒磨牙已萌出的第一恒磨牙敏感率为93.5%,而第二恒磨牙未萌出的敏感率为61.5%。结论临床使用的分牙圈不会导致第一恒磨牙牙髓病变,但可使牙髓处于敏感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过程中影响上颌第二恒磨牙颊侧倾斜萌出的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4例正畸治疗患者,初诊时上颌第二磨牙均未萌出,正畸治疗结束时,上颌第二磨牙萌出建,且第二磨牙未经治疗。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二磨牙颊倾的发生与第三磨牙的牙胚存在与否、是否拔牙、下颌平面角、错类型、治疗前牙弓后段拥挤度、治疗后牙弓后段拥挤度和第一磨牙前移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上颌第二磨牙颊侧倾斜与治疗后牙弓后段拥挤度密切相关(P〈0.001),其它因素排除在外,逐步回归方程为Y=1.238X治疗后牙弓后段拥挤度-2.919。结论上颌第二磨牙的颊侧倾斜与治疗后牙弓后段拥挤度密切相关,牙弓后段越拥挤越容易发生颊倾。拔牙矫治可通过增加第一磨牙的前移来减少牙弓后段拥挤度,间接影响第二磨牙颊侧倾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的正畸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下颌第一磨牙严重龋坏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1—2颗下颌第一磨牙,选用0.56mm槽沟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矫治完成时间为13—39月,平均为27.6月。矫治后前牙覆盖、覆[牙合]正常;后牙[牙合]关系良好,所有拔牙间隙关闭,牙根平行,面部侧貌协调。结论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中,精心设计、力量合适和方法得当可有效控制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或近中舌向扭转。拔除严重龋坏的下颌第一磨牙,同时直立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是保持牙弓完整性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片段弓治疗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15例年龄7~9岁的患者,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单侧近中阻生,应用片段弓矫治技术,镍钛推簧推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结果:15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异位的上颌第一恒磨牙正常萌出.结论:片段弓矫治技术远中移动异位萌出的上颌第一恒磨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安氏Ⅰ类错[牙合]第一磨牙缺失的病人矫治前后面部高度变化,了解第一磨牙缺失后对面部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Ⅰ类错[牙合]第一磨牙缺失的病人为实验组,采用拔除未缺牙侧的第一前磨牙,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近移第二磨牙;对照组为未缺失第一磨牙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15例病人,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头影测量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矫治后面部高度两组均呈显著性增加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第一磨牙缺失与否经正畸拔牙矫治后对面部高度均增加且无明显差异。在正畸治疗中不但要增强磨牙的前后向支抗,还要重视垂直向支抗。  相似文献   

20.
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专题论坛已发表22篇文章,对正畸治疗中的磨牙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设计理念到具体技术进行了论述。然而临床上的病例是多样的、复杂的,本文选择2个特殊病例予以展示和讨论。病例1为骨性上颌前突、下颌发育不足、上牙弓前突、下牙列严重拥挤。正畸设计拔除8个牙(4个第二前磨牙,4个第一磨牙)矫治。病例2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正畸设计不拔牙矫治。2个病例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