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输血能救治患者,但也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除了免疫学方面外,还有各种输血传播的性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疟原虫、梅毒螺旋体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虽然献血前均对献血者进行病毒检测,但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艾滋病在国际上的广泛流行及国内多起因输血引起艾滋病等血液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社会对输血问题倍加关注。为此,我国制定了《中国遏制与行动计划》,提出:尽快杜绝可控因素造成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蔓延流行,为临床提供充分、安全、持续的血液供应是降低和遏制艾滋病感染的关键,是控制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3.
成分输血,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纯度、高浓度的血液制品,然后根据病人情况,需要什么成份就给输注什么成份的输血方法,成分输血有很大的优越性。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血液成分:红细胞悬液、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机采血小板等。  相似文献   

4.
一种运用亚甲蓝光化学方法进行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正在上海4家大型医投入使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实,上海的亚甲蓝光化学方法可完全灭活血浆所含的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病毒,达到了国际公认血浆病毒灭活有效性指标,血浆蛋白的免疫原性无变异。在动物实验后,上海市血液中心与4家市级医院合作,共输注了11.7万单位病毒灭活后血浆,将肝病、肾病和外科手术3类适合输注血浆,临床疗效和病人的耐受性与对照组无差异,证明病毒灭活血奖在临床上使用无毒副反应。这项新技术的开发运用,使得我国和德国成为亚甲蓝光化学方法进入临床阶段的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输血后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方法对各类血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结论我们应加强对血液的检测手段,对采血前、采血后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两种厂家的试剂,进行交叉检测,并加强质量控制,对于需要输血的病人,临床医生应改变以往的那种千篇一律的输全血的旧习惯,更新输血旧观念,增强现代输血意识。  相似文献   

6.
1手术室常用血液制品的种类 血液制品主要有:全血、成份血、其他血液制品.全血包括:新鲜血、库存血和自体血.成份血包括:有形成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成份(血浆、血浆蛋白、凝血制品).其他血液制品包括:白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临床常用的血液制品有少白细胞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全血由于凝血因子经过灭活后才利于保存,故现在临床多选用成份输血.  相似文献   

7.
输血前四项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的医疗措施,但输血能引起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传染的疾病。近几年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病毒检测的“窗口期”问题,输血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仍是不可避免的。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多样,而了解患者在输血前的状况,对避免和预防患者医院内感染、防止出现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输血所致病毒感染一直是国内外输血界所关注的,为杜绝输血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国都在建立先进的血液检测手段和提高血站实验室的检测水平.经输血传播的微生物有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I/Ⅱ)和梅毒螺旋体.现就目前这几种主要经输血传播的微生物的实验室的检测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正> 开展成份输血已有30多年的历史。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成份输血,并逐步替代了输全血,到80年代血液成份制剂的应用已占全部用血量的80%~90%。成份输血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医疗单位输血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临床调查表明,80%要输血的病人并不需要输全血,而仅仅需要血液中的某些成份。例如,对于治疗慢性失血性贫血、手术前后输血、特别是对心功能不全、老人及儿童输用少浆血更为安全合理。压积红细  相似文献   

10.
骨外伤病人急性失血后的成分输血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重的骨外伤可以引起急性失血,失血时机体的反应和症状取决于失血量的多少和速度.为了纠正失血性休克,按血液成份对医疗实际进行输血,应用大剂量的成分输血,已成为新的临床输血模式.作者对本院1038例骨外伤病人进行成分输血529例(输红细胞,新鲜冰冷血浆,血小板等)和全血输血509例进行比较,从急性失血病人的病理生理、补液扩容、输血指征、临床疗效等方面,分析了两种输注方法的优缺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范围日益扩大,人们更加重视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常规的输血模式已不适应临床的要求。目前,常见的各种血液和血液成分均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常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异体免疫反应。而使用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可以减少和避免输血导致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病毒传染,防止或消除与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血液检测是烦防输血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对献血者血液的筛查项目是围绕输血传染病的筛选而展开的。我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规定,采供血系统对ALT、HBsAg、抗-HCV、梅毒及抗-HIV 5个项目进行检测,笔者就目前国内规定的血液筛查项目现状做一简单评议。  相似文献   

13.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包括实验动物安全管理与动物实验安全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各种致病菌的变异,致使人畜共患疾病不断增多,如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这为工作人员在各种诊疗、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消毒、个人防护敲响了警钟。隔离不严密、污染物品消毒不彻底、实验人员自身防护不够、宣教工作不认真均可造成病毒性血液交叉感染及传播。实验动物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具有独特的接触致病菌的危险。因长时间与动物接触,且实验时需要经常操作锐利器械以及接触大量动物血液,尽管按实验要求严格选择各种实验动物,但由于一些单位的条件有限,致使合格的动物在普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使其级别降低,其体携带一些可能会传染给人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处理不妥很容易形成传播传染病的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因此,要做好实验室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就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工作人员的措施做起,掌握各种隔离技术和消毒方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引起每个从事实验动物的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现就实验动物工作人员的预防感染及自我保护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都可以检测出HIV抗体,而该时期也称为"窗口期"。窗口期的时间长短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性,并与检测方法及所采用的试剂敏感性相关。目前国际公认的窗口期是6个月,但随着检验方式的进步,窗口期已经大大缩短。缩短"窗口期",严格筛选检测血液是提高输血安全的有力措施,搞好临床血液质量控制是预防输血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探讨56 °C 30 min灭活血液中的病毒,对光激化学发光法(LiCA)检测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 20 例患者血液各 2 管,分别在未灭活和 56 °C 30 min 灭活后,采用全自动光激化学发光检测仪进行输血 前传染性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乙型肝炎 e 抗体(HBeAb)、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比较灭活前后指标的检测结果及发光测定信号值差异。结果:56 °C 30 min 灭活前后,所有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发光测定信号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指标的灭活前 后的定性分析符合率均为 100 %。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灭活前后,各输血前传染性指标均呈高度的正相关 (r 均> 0.7,P 均< 0.01)。结论:血液经 56 °C 30 min 灭活处理后不会对 LiCA 检测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结果造成 影响,该灭活方法可以作为在传染性强的病毒学实验室的标本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患者输血前相关血液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状况及探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拟输血的896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抗HIV抗体(抗HIV1+2)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10.60%,抗-HCV阳性率0.67%,抗HIV1+2阳性率0.0%,抗-TP阳性率0.22%。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病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避免和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止出现输血医疗纠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莪术油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4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型及腺病毒是引起儿童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尤其是引起婴幼儿严重病毒性肺炎的最常见的病原〔1〕,目前对其特异性治疗药物较少,临床上常用病毒唑等药物,但由于其潜在的副作用或抗病毒谱窄等原因,临床应用受限。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有灭活作用〔2〕。我科从1996年1月至1997年3月间共收治病毒性肺炎44例,采用莪术油静点治疗,并与病毒唑进行比较,观察其疗效和毒副作用。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标准及治疗方案:3岁以内婴幼儿,拟诊为病毒性肺炎的新患儿,全…  相似文献   

19.
输血治疗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血液传染病的不断发现,如何在输血时保证患者的临床用血安全是广大医患共同关心的话题。因此,积极加强血液资源管理,搭建血液资源网络管理平台,加强血液质量管理,提高血站工作人员素质,是确保血液来源安全稳定,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60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成份输血。成份血的使用百分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医疗单位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院在省血站从1989年推广成份输血以来,从单纯的全血输注发展到血液成份输注,现血液成份的输往百分率已占全血的65%。现将几年来推广成份输血百分率的经验总结如下。1输全血的主要缺点1.1全血并不全。在血液保存过程中,红细胞损坏率平均每天为1%,血小板12小时丧失大部分活性,凝血因于,特别是因子VIII在4℃中保存24小时损失30%~40%。所以库存血实际上只剩下红细胞,血浆蛋白和部分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