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行PICC置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孙杉杉  余琪  沈蕾  陈友玲  赵洁  童瑾  冯丽娟 《全科护理》2021,19(24):3383-338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婴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1岁以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取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24 h内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和置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儿下肢PICC置管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降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12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和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导管异位率3.1%,穿刺点出血14.1%,静脉炎4.7%,静脉血栓6.3%,非计划拔管6.3%,堵管7.8%,导管相关性感染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74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时机、部位、置管静脉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结果 174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96.0%,置管后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渗液。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PICC穿刺时机宜选择在首次化疗时,穿刺部位首选右侧肘上贵要静脉、熟练技术及良好的维护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助手压迫固定法在老年肿瘤患者中行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作用.方法 将54例老年肿瘤置管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观察组以助手压迫固定法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比较2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无穿刺点出血病例.结论 助手压迫固定法不同于直接压脉带捆扎,应用于血管充盈度差的老年肿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可有效提高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保证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血液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成功率.[方法]将6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塞丁格穿刺法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配合塞丁格穿刺法穿刺置管.[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4.4%)高于对照组(54.5%).[结论]一次性采血针配合塞丁格穿刺法应用于血液病患儿PICC置管术,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比较与护理效果.方法:将150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5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照组75例采用传统置管方法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在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血栓方面有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临床应用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比较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对化疗患者静脉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3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非超声引导下传统PICC置管术,观察组采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比较两种置管方案的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发生情况、两组置管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方案的适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穿刺位点出血、导管移位、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方案肘上/下的适用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对化疗患者静脉置管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一次穿刺及置管的成功率更高,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马容莉  马姗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5):1193-1194
目的探讨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应用于老年高龄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66例需行PICC穿刺的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或盲穿法。结果两组患者的舒适度、一针穿刺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高龄患者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保证置管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下PICC置管与再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8位患者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再改良PICC置管,即用头皮针替代原套管针进行穿刺,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对比2组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患者舒适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再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乳腺外科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PICC置管技术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管理,由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对乳腺外科置管护士进行B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技能知识的培训,根据患者血管状况的评估,制定PICC管理流程,采用不同的置管方式进行对比,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0月于本科进行非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43例置管困难患者为对照组,培训后选择43例进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观察组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导管末端位置最佳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将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中,通过持续质量改进,PICC培训及安全管理,规范了PICC管理流程及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行为,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实给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彩色多普勒及导针架引导下肘部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需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肘部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统一超声引导下未使用穿刺架,观察组使用穿刺架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局部组织损伤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超声医师配合利用彩色多普勒及导针架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医院PICC置管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用于肿瘤患儿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65例肿瘤患儿作为观察组,以2010年应用常规穿刺法留置PICC导管的45例肿瘤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但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肿瘤患儿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能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头皮钢针替代长穿刺针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非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3例成人应用9F头皮钢针穿刺浅静脉置入PICC患者(观察组),并与应用塞丁格穿刺套件中长穿刺针穿刺浅静脉置入PICC的108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两组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非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头皮钢针可以替代塞丁格穿刺套件中长穿刺针的使用,值得在无超声引导条件下行PICC置管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即直视或可触及有弹性的肘部静脉)作为对照组(540例),差者﹙即直视或触摸不到肘部静脉﹚为实验组(468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患者通过贵要静脉或肱静脉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下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5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496例,试验组6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盲穿,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结果试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及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肿瘤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减少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肢体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王佳  曾丽 《护理学报》2014,(14):68-69
目的探讨减少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出血的最佳送鞘方式。方法将100例行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导管鞘送入长度根据B超定位血管深度再加1 cm,对照组导管鞘完全送入,比较两组患者撕裂导管鞘后即刻出血情况和置管24 h穿刺点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即刻出血量和置管24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B超定位血管深度不完全送鞘的方法,可减少患者的PICC置管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赫菊花  魏丽芳  唐英 《当代护士》2016,(10):124-126
目的比较新疆某三甲医院肉眼盲穿的PICC置管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两种置管方法导致不同民族患者置管肢体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炎症程度,并进行原因分析与护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65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27例采用肉眼盲穿的置管方式,实验组138例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2周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能够明显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带管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头皮针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8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各自优缺点,寻求最佳置管途径。按年限和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穿刺鞘内的超声穿刺针穿刺置管,观察组应用7号头皮针替代塞丁格套件中的22G套管针穿刺置管,比较2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淤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患儿置管依从性方面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置管中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选择7号头皮针穿刺成功率大于塞丁格包内配置的穿刺针,且患儿置管依从性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取材方便,临床运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