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和上皮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分析二者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12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将雄性Wistar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伤后1,2,4,8,12,24,48,72,168h共9个时相组,每组15只。采用Marmarou脑损伤动物模型法对损伤组致大鼠重型弥漫性脑损伤,对照组只切开头皮,不行落体致伤,而后缝合切口。严格依照1,2,4,8,12,24,48,72,168h时间点,依次对各组大鼠回盲部近端2cm处切取直径为1mm小肠组织圈。对照组术后立即处死,处理同实验组。透射电镜下比较对照组和致伤组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观察伤后小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计数各组凋亡细胞的发生率。结果:实验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对照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高而密,排列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完整,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正常。致伤组微绒毛短而稀,不规则,可见紧密连接开放,线粒体肿胀,内嵴断裂。②TUNEL法显示凋亡细胞胞核为棕褐色,固缩呈断片状,主要位于绒毛顶部,且随致伤时间的延长有由上向下发展的趋势。伤后1h细胞凋亡计数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47±1.26),(2.16±0.83)个/100个细胞,P>0.05],伤后2h直至168h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6.17±2.23),(13.79±2.99),(16.68±2.91),(21.74±3.75),(16.16±2.63),(14.05±3.06),(16.26±2.90),(7.32±2.50)个/100个细胞,P<0.01]。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包括紧密连接开放等是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形态学基础,黏膜上皮细胞凋亡过度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EN)组23例,延迟肠内营养(delayed EN)组22例.均术中空肠造瘘,EEN组术后24 h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delayed EN组术后接受常规输液,72 h后转为肠内营养支持.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中、后检测两组营养状况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23例EEN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营养状况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均显著优于delayed EN组.结论 严重腹部外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较延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鼠门静脉阻断对肠黏膜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阻断大鼠门静脉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门静脉阻断后肠屏障功能的保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手术组门静脉阻断时间分别为30、40、60min,门静脉复流4h。70只动物均于手术后5h处死,无菌条件下取门静脉血2ml检测内毒素;取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另在距回盲部2cm处取小肠肠壁组织1cm,作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组与手术组比较,大鼠门静脉阻断后其门静脉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上升;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增加;小肠壁形态学结构亦发生明显改变。上述改变随门静脉阻断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结论:大鼠门静脉阻断后可导致其肠屏障功能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与门静脉阻断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5.
腹腔危重感染所致的“二次打击”可能通过内毒素的入侵、胃肠道激素分泌的紊乱及免疫功能的失衡等因素损害肝脏功能。早期肠内营养(EEN)通过保护肠道的机械、免疫、生物等屏障功能进而有效地抑制了对肝脏的损害。而EEN对肝脏与肠道的保护作用可以通过一系列生化、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6.
肠黏膜屏障的构成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对肠道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方面的功能研究较多,而对肠黏膜屏障在抵御内外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疾病方面研究较少。近几年来,随着对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肠黏膜屏障的功能越来越重视。目前,肠黏膜屏障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传统的机械屏障上,而是由肠黏膜上皮、黏液层、黏膜免疫系统、肠道正常微生物群、肠道内分泌及肠蠕动等环节组成的一种复杂的防御体系。从而可有效地阻挡肠道内上百种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组织、器官移位和外源性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现就近几年对肠黏膜屏障的组成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的机制,以期提高对SAP的治疗策略。方法:36例SAP患者入院当天采血检测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ndotoxin,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的浓度。并用带特殊电化学检测器的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尿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排泄率比值。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同正常对照组相比较,SAP患者尿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排泄率比值明显升高(P<0.01);血中ET、NO、TNFα、DAO的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黏膜通透性增高。ET、NO、TNFα单独或协同参与肠黏膜屏障的损害。DAO升高提示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临床工作者关注肠屏障功能的研究,肠道作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始动器官[1]已被许多学者接受.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临床医生愈加重视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0.
乳果糖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肝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4例肝炎肝硬化SBP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检测SBP患者乳果糖治疗前后对照组及健康组均口服糖分子探针乳果糖、甘露醇,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示差法,评估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结果:治疗前肝硬化SBP、无菌性腹水(SA)组尿LAC/MAN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治疗1周后乳果糖治疗组尿LAC/MAN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1)肝炎肝硬化SBP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2)乳果糖短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肝炎肝硬化SB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缺血-再灌注24h时甲状腺素代谢异常和肠黏膜屏障破坏之间的关系,阐明外源性甲状腺素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n=12);肠缺血-再灌注组(G,n=8);肠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N,n=9);肠缺血-再灌注+甲状腺素组(T,n=10)。利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制作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补充外源性甲状腺素。24h后测定外周血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磷酸肌酸激酶和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同时做肠黏膜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再灌注24h后,G组和N组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明显低于S组、T组,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但T组和S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磷酸肌酸激酶水平G组和~组明显高于S组、T组,(P〈0.01),但T组和S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G组和N组明显高于S组、T组,(P〈0.01);肠黏膜组织结构以G组和N组破坏最为严重,T组变化轻微。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外周血甲状腺素代谢异常,血清甲状腺素水平降低;补充外源性甲状腺素可以保护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SD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预处理组(S组,n=8)、全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肢体缺血预处理组(LIP组,n=8)。S组行假预处理及24h后行假手术;IR组行假预处理及24h后行全肝缺血再灌注;LIP组分离双下肢股动静脉后阻断5min再开放10min,重复3次,24h后行全肝缺血再灌注。3组动物于再灌注3h或者相应时间点取回肠末端组织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检测回肠末端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LIP组回肠末端DAO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LIP组回肠末端DA0活性显著高于IR组,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低于IR组(P〈0.05)。【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够保护SD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时损伤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灌注式测压装置测定42例FC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初始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量及直肠顺应性。【结果】FC患者的直肠、肛门内外括约肌静息压力、最大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FC组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初始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直肠顺应性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FC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导致便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表型分布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41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3例患者符合重症哮喘标准,374例为普通哮喘。比较不同程度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分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和肺功能特征。【结果】①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诱导痰嗜中性粒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和Fe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的不同表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型排序均为:嗜酸粒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嗜中性粒细胞型、寡细胞型。③重症哮喘不同气道炎症表型的哮喘患者,FeNO、FEV1/FVC(%)和FEV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中性粒细胞型是肺功能损害最严重的重症哮喘表型。【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型是哮喘最常见的气道炎症表型,在重症哮喘患者中,嗜中性粒细胞型的肺功能最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区域动脉灌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l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SAP组(B组),生长抑素外周静脉注射组(C组),生长抑素区域动脉灌注组(D组)。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清淀粉酶(Amy),各组动物血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含量,观察小肠病理损害及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①制成SAP模型后,各组Amy、IL-1、IL-6、TNF-a的含量水平显著上升,生长抑素治疗后可使Amy、IL-1、IL-6、TNF-a的含量下降,其中生长抑素区域动脉灌注组下降更为明显。②生长抑素治疗后小肠病理损害评分及细胞凋亡指数均下降(P〈0.05),生长抑素区域动脉灌注组作用更强。【结论】①sAP时,应用生长抑素可以减轻sAP时肠黏膜的损伤,对肠黏膜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IL-1、IL-6、TNF-a的含量,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凋亡有关。②区域动脉灌注是治疗SAP的增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OA护膝对兔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6月龄兔54只,采用改良Hulth法复制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造模后常规饲养,对照组微波仪治疗,实验1组电(疏密波)治疗,实验2组热(热软膜),实验3组电热(OA护膝),治疗30 min,1次/d,连续治疗16周时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结果:16周时,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率,各试验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5),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3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实验3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P0.05);关节软骨细胞增殖率,各试验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P0.05),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3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实验3组高于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P0.05)。结论:OA护膝能有效促进关节软骨细胞增殖,抑制软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沉默 Caveolin-1(Cav-1)基因对人膀胱癌细胞株563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siRNA转染人膀胱癌细胞株5637(沉默组),以转染 FAM-siRNA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细胞为正常对照组。Re-al-time PCR法检测Cav-1基因沉默的效率,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siRNA转染可显著降低人膀胱癌细胞株5637中 Cav-1 mRNA 的表达水平。沉默组细胞的增强能力明显减低,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均P< 0.05)。结论沉默Cav-1基因可抑制人膀胱癌细胞株5637的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其缓冲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 ,治疗一年后 ,应用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 ,观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横断面顺应性 (CC)和扩张性 (DC)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两组IMT明显增厚 ,CC、DC明显降低 (P均 <0 .0 1) ;氯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治疗后IMT减小 ,CC、D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1) ,以氯沙坦更明显 (P <0 .0 5 )。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缓冲功能降低 ,氯沙坦能改善颈动脉结构用其缓冲功能 ,其效果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