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 91例冠心病患者 ,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 31例 ,不稳定心绞痛 (UAP)组 60例。并入选 70例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中LPA。结果 AMI组LPA水平最高 (3 .56± 2 .60 ) μmol/L ,UAP组 (2 .68± 0 .56) μmol/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82± 0 .67) μmol/L。 结论 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 ,在预测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ACS分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其中UAP 17例,AMI 17例,分别于急性期(入院后即刻)和恢复期(4周)采血;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7例和健康对照组17例,入院次日空腹采血.所有入选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应用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结果 ①UAP组[(53.17±11.72)%]和AMI组[(46.47±11.81)%]急性期血浆vWF-cp活性水平均低于SAP组[(77.00±10.42)%],(P<0.01)和正常对照组[(80.79±17.25)%],(P<0.01),而UAP组和AMI组之间比较、SA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UAP组(53.17±11.72)%]和AMI组[(46.47±11.81)%]vWF-cp活性水平急性期低于恢复期[UAP组(79.58±7.588)%;AMI组(81.41±6.851)%],(P<0.01).结论 血浆vWF-cp活性降低在ACS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neutrophilelastase,NE)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方法 :对85例观察对象进行分组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 :简单病变组 2 4例 ,复杂病变组 5 1例 ,正常对照组 10例。根据CHD病情分为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9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4 5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2 1例 ,正常对照组 1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ASA)检测血浆NE含量 ,比较不同组间NE含量。结果 :血浆NE含量 :复杂病变组 [(6 3.4 2± 13.6 2 ) μg/L]高于简单病变组 [(4 4 .5 0± 12 .7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AMI组 [(71.4 8± 10 .16 ) μg/L]高于UAP组 [(6 1.2 7± 14 .5 7) 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明显高于SAP组 [(4 0 .95± 10 .0 9) μg/L]及正常对照组 [(36 .6 3± 12 .35 )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UAP组明显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血浆NE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及CHD病情严重性相关 ,NE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活动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与冠心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DD)与冠心病(CHD)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对 1 1 0例观察对象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形态学特征分为 :简单病变组 3 2例 ,复杂病变组 5 6例 ,正常对照组 2 2例。同时 ,根据临床CHD病情分为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1 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49例 ,稳定型心绞痛(SAP)组 2 8例 ,正常对照组 2 2例。用酶免法 (ELASA)检测血浆DD含量 ,比较不同组间DD含量。结果 :血浆DD含量复杂病变组 [( 0 .499± 0 .2 1 4)mg/L]高于简单病变组 [( 0 .3 2 9± 0 .1 73 )mg/L]及正常对照组 [( 0 .3 1 9± 0 .1 2 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AMI组 [( 0 .5 93± 0 .3 44 )mg/L]和UAP组 [( 0 .471± 0 .2 1 4)mg/L]明显高于SAP组 [( 0 .2 92±0 .1 0 1 )mg/L]及正常对照组 [( 0 .3 1 9± 0 .1 2 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结论 :血浆DD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及CHD病情严重性相关 ,DD是冠状动脉病变活动性的血液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 A(PAPP 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6 1例 ,其中ACS患者 4 6例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 1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30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P) 15例 ;另设CAG排除冠心病患者 2 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PAPP A浓度。结果 :ACS患者组、SAP组、正常对照组血清PAPP A浓度分别为 (2 1.10±6 .95 )、(15 .2 1± 3.87)、(15 .5 0± 3.18)mIU/L ;此外 ,ACS组内AMI和UAP者血清PAPP A浓度分别为 (2 4 .79± 7.88)、(19.13± 5 .6 0 )mIU/L。SAP组与AMI及UAP者之间PAPP A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和P<0 .0 5 ) ,SAP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AMI与UAP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血清PAPP A水平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血清PAPP A浓度明显升高 ,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提示其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型 ,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符合ACS诊断的 4 5例于入院后 1h内抽取肘静脉血5ml,测定sICAM 1和TGF β ,同时测定肌酸激酶 (CK)、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 :血浆sICAM 1水平显著升高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为 35 9.0 8± 35 .12 μg/L,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NQAMI)为 4 95 .34± 4 9.16 μg/L、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为 5 83.5 1± 5 4 .2 7μg/L,与对照组 (2 5 3.5 1± 38.4 3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血浆TGF β浓度明显下降 ,其中UAP为4 6 .72± 10 .15 μg/L,NQAMI为 4 1.6 9± 9.0 8μg/L,AMI为36 .72± 8.79μg/L,与对照组 (6 2 .10± 14 .4 6 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sICAM 1与TGF β呈显著负相关 ;sICAM 1和CK、CK MB、LDH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血清sICAM 1和TGF β浓度的变化反映了ACS患者炎症和免疫状态 ,抑制致炎因子的作用 ,适度增强抗炎因子的作用 ,必将成为有效防治ACS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LPA新型检测方法。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 (TIA )组LPA水平最高 3 .5 7μmol/L±2 .70 μmol/L ,脑梗死组次之 2 .69μmol/L±0 .65 μmol/L。经抗血小板治疗 ,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后 ,LPA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LPA是发生脑卒中或冠心病的前兆 ,可作为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 (Hcy)、内皮素 (ET)及纤维蛋白肽A(FP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UAP患者 (37例 )、正常人 (31例 )血中Hcy、ET及FPA值。结果 :UAP患者Hcy、ET及FPA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12 .4 9± 5 .4 7)∶(4 .38± 1.14 ) μmol/L]、[(12 9.37± 2 6 .6 2 )∶(6 5 .0 6±13.76 )ng/L]及 [(8.87± 2 .11)∶(3.4 5± 0 .6 0 ) μg/L],均 P <0 .0 5 ,Hcy与ET呈正相关 (r =0 .4 5 ,P <0 .0 5 )。结论 :Hcy、ET及FPA的改变可能参与了UAP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碳与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血浆一氧化碳 (CO)水平与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分为两组 ,四氯化碳肝硬化模型组 (n =10 )及正常对照组 (n =10 ) ,用联二亚硫酸盐还原法测定血浆CO的含量 ,镉柱还原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 (NO)的含量 ,根据胆红素的生成量测定组织血红素氧合酶 (HO)的活性 ,插管法测定血压、心率及门静脉压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肝硬化组血浆CO、NO水平显著升高 [(18.6 9± 1.86 ) μmol/L ,(43.12± 3.2 5 ) μmol/L比 (10 .2 7± 1.2 1) μmol/L ,(2 7.75±2 .72 ) μmol/L ,P均 <0 .0 1],门静脉压力 (PP)亦明显升高 [(16 .6 7± 0 .6 3)cmH2 O比 (8.82± 0 .2 9)cmH2 O ,P <0 .0 1],平均动脉压 (MAP)明显减低 [(15 .92± 0 .74 )kPa比 (18.93± 0 .71)kPa ,P <0 .0 1]。肝硬化组血浆CO、NO水平与MAP呈负相关 (r =- 0 .6 7,- 0 .74 ;P <0 .0 5 ,P <0 .0 1)。肝硬化组脾脏HO活性升高 80 % ,小肠HO活性升高 10 0 % ,肠系膜组织HO活性升高 330 % ,而肝脏、肾脏HO活性变化不明显。结论 CO作为一种新信号分子 ,可能参与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能否降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方法14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803例诊为可能的缺血性脑血管病,343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36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LPA含量采用层析技术结合改良无机磷定量方法测定.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浆LPA含量(3.11±1.55 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77±1.04μmo1/L,P<0.001).服用阿司匹林(80 mg,1次/d)1个月可显著降低血浆中LPA含量.停服阿司匹林后1个月LPA含量再次升高(3.90±1.09μmol/L),明显高于服用阿司匹林时(1.93±0.85 μmok/L,P<0.001).结论血浆LPA含量升高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血浆LPA含量,这可能是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n=3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n=24)、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n=29)和健康体检者(n=32)的hs-CRP和PAPP-A水平。同时将ACS患者(包括UAP和AMI组,n=61)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阿托伐他汀10mg/d,n=31),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和PAPP-A水平。结果(1)hs-CRP和PAPP-A水平在UAP组[(16.7±1.24)mg/L,(63.88±1.82)μg/L]、AMI组[(18.52±1.96)mg/L,(66.41±1.24)μg/L]比SAP组[(4.6±1.16)mg/L,(47.56±0.72)μg/L]、正常对照组[(3.2±0.88)mg/L,(45.17±1.28)μg/L]显著升高(P<0.05)。(2)2周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清hs-CRP和PAPP-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s-CRP(18.52±2.37)mg/Lvs.(3.58±1.33)mg/L;PAPP-A(67.83±2.15)μg/Lvs.(45.62±1.58)μg/L,P<0.05],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2周后亦有显著降低[hs-CRP(3.58±1.33)mg/Lvs.(5.23±1.98)mg/L;PAPP-A(45.62±1.58)μg/Lvs.(51.35±2.15)μ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临床症状、需要二级预防的患者502例(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自我评分,测定血浆LPA水平,检测抗血小板药物降低血浆LPA的效能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7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LPA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17±2.03)μmol/L vs(2.72±2.70)μmol/L,P0.01]。治疗组服用阿司匹林1个月后LPA水平明显下降[(5.17±2.03)μmol/L vs(3.21±1.57)μmol/L,P0.01]。阿司匹林治疗导致血浆LPA下降程度与症状自我评分降低呈正相关(r=0.290,P0.01)。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血浆LPA也相应降低。结论 LPA可能作为较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来判断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对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反应欠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与血尿酸的关系及ACS患者血尿酸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ACS患者306例,根据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1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156例。又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A组(血尿酸<260.0μmol/L)102例、B组(血尿酸260.0~356.9μmol/L)127例、C组(血尿酸>356.9μmol/L)77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1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脂肪肝情况、LVEF、血肌酐、尿素、TG、TC、HDL-C、LDL-C、糖化血红蛋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升高的主要因素。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在性别、脂肪肝、LVEF、血肌酐和TG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素、血肌酐、TG是ACS患者血尿酸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ACS患者具有较高的高尿酸发生率,且尿素、血尿酸、TG水平升高可能为ACS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1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A,Lp-PIA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60例心内科住院患者,按照临床表现及造影结果分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115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亚组45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组94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亚组56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亚组38例;正常冠状动脉对照组51例。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血浆Lp-PLA2及PAF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及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Lp-PLA2[(89.05±25.01)μg/Lvs.(11.85±4.17)μg/L,P〈0.001;(19.86±9.91)μg/Lvs.(11.85±4.17)μg/L,P〈O.01l及PAF[(139.44±56.49)μg/Lvs.(58.67±12.46)μg/L,P〈O.001;(64.36±13.89)μg/Lvs(58.67±12.46)μg/L,P〈0.05]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亚组中,除稳定型心绞痛亚组血浆Lp—PLA:及PAF浓度无明显升高外(P〉0.05),其余亚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亚组的Lp—PLA:及PAF浓度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结论血浆Lp-PLA2及PAF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明显增高,可能提示粥样斑块不稳定性,有可能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钠尿肽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其中无冠心病的对照组(31例),并发冠心病者按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所有患者检测脑钠尿肽浓度,同时检测并发冠心病各组的肌钙蛋白T,观察脑钠尿肽与肌钙蛋白T的相关性。结果心肌梗死组的脑钠尿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尿肽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尿肽虽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组患者脑钠尿肽与肌钙蛋白T密切相关(r=0.948,P<0.001)。结论脑钠尿肽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并且其水平随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脂肪酶(EL)水平,探讨EL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1例冠心病患者,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n=18)、不稳定性心绞痛(UAP)(n=23)、急性心肌梗死(AMI)(n=21)及对照组(n=19)。所有患者分别进行病史采集,并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EL水平,分析EL与年龄、性别、吸烟比例、HDL-C、LDL-C、FBG、hs-CRP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浆EL水平为(346.4±54.3)μg/L,而SAP组、UAP组、AMI组分别为:(693.2±89.7)μg/L、(780.3±99.2)μg/L(、962.5±123.3)μg/L,各组间E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与HDL-C、LDL-C、FBG及hs-CRP明显相关(P<0.05);Gensini评分SAP组分别与UAP组、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EL平均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平均评分呈正相关(r=0.483,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EL表达明显增高,EL在冠心病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148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8例;另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并计算NLR,采用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6.47(1.49,19.94)mg/L vs 0.96(0.42,1.45)mg/L]、白细胞计数(7.03±2.68)×109 vs(6.01±1.36)×109、NLR[3.21(2.34,5.29)vs 1.90(1.34,2.53)]明显升高(P<0.01),UAP组hs-CRP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吸烟及血尿酸是U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s-CRP、NLR和吸烟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和N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2型糖尿病(DM)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18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9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23例。健康体检者234名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MGB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对血清HMGB1水平与TNF-α、hsCRP和血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UAP组血清HMGB1[(12.70±6.72)μg/L、(7.68±3.63)μg/L比(3.83±1.72)μg/L,P<0.01]水平均明显升高。在对照组、UAP组和AMI组的亚组中,DM患者血清HMGB1水平均高于非DM者(均P<0.05)。血清HMGB1水平与hsCRP,TNF-α、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ACS患者HMGB1水平显著升高,且合并DM的ACS患者HMGB1水平高于非DM患者,表明HMGB1有可能参与ACS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在糖尿病时对ACS的病理生理过程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酸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6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组60例。另选择同期住院非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病1、3、7d的谷氨酸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进展性脑卒中组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1、3、7d血清谷氨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比较,进展性脑卒中组发病1、3d血清谷氨酸水平明显升高[(105.8±13.3)μmol/L vs(96.7±11.3)μmol/L,(116.0±13.3)μmol/L vs(101.1±11.2)μmol/L,P<0.05]。结论在缺血损伤早期,血清谷氨酸水平变化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