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联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时处理脑卒中患者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神经内科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已完成64层CT平扫和CTA、CTP检查。30 d后复查头颅CT或MRI平扫。结果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CBF明显降低,MTT显著增加(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明显低于缺血半暗带区,MTT显著长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CTA共显示14例患者存在脑动脉局限性狭窄。结论 CTP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区,对于较大的闭塞血管,CTA能找到梗死责任血管,为不能溶栓的患者介入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灌注成像(CTP)及血管成像(CTA)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9例患者均在就诊后24h之内行双源CT脑平扫、CTP、CTA成像。应用双源CT脑灌注软件测定梗死区和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在灌注数据中挑选动脉期数据,载入INSPCAE软件,进行脑动脉CTA成像,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9例患者中有4例CT平扫阳性,但病变范围及程度与临床表现不符。9例脑灌注成像均有异常低灌注区,9例CTA均显示脑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结论脑灌注成像及血管成像能对早期脑梗死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缺血半暗带,对临床诊断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于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CT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对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在急性期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64排螺旋CT机对21例发病6h或12h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及CTP检查,分析比较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病变区与对侧相应区域的脑灌注参数值。结果21例患者中,C平扫5例显示局部脑沟较对侧变窄、脑实质密度稍微降低等可疑早期脑梗死征象,4例有陈旧腔隙性脑梗死,11例未发现异常征象。CTP检查21例患者均发现脑灌注异常,其中5例患者发现2处异常,4例发现3处异常。CTP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达峰时间延迟。结论CTP能够早期、快速显示脑缺血的部位及程度,预测缺血半暗带;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技术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方法观察测量43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各灌注参数值。结果 43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延长,脑血流量(CBF)下降,而脑血容量(CBV)表现为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V、CBF、MTT及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MTT、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种头颅CT灌注(CTP)参数阈值法下的急性脑梗死病例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与侧支循环分级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时间24 h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48例,所有病例CTP存在灌注不足且CT血管造影(CTA)提示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根据CTA将侧支循环分为良好、一般及不良3个级别,分别使用2种CTP阈值法,Tmax-rCBF法(Tmax>6 s定义低灌注区,rCBF < 30%定义梗死核心)及rMTT-CBV法(rMTT>145%定义低灌注区,CBV < 2 mg/100 g定义梗死核心),测量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体积并计算错配率,并比较上述结果与侧支循环分级的相关性。结果2种阈值法所测得的梗死核心体积与侧支分级呈负相关,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与侧支分级呈正相关(P < 0.01),并且Tmax-rCBF法(r半暗带=0.796/r错配率=0.880)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较rMTT-CBV法(r半暗带=0.601/r错配率=0.737)与侧支分级相关性更强。结论侧支循环优良与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密切相关,且Tmax-rCBF阈值法定义的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与侧支循环分级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于涛  李忠南  桑雅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2,(9):18-19,2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相关病因分析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28例TIA患者均在发病24h内行CTP及头颈部CTA检查,其中12例患者在CTP检查后48h内接受介入治疗,并于治疗后1周内行CTP检查,分别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评价TIA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TIA患者灌注异常区的TTP、MTT及rCBF与健侧对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侧rCBV与健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TIA患者介入治疗后MTT、rCBF及TTP参数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评价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疗效评估及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在超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6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应用东芝Aquilion One容积CT在发病12小时内完成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 CTP)和CT血管造影( CTA)检查,分析对比起表现,并统计对比缺血区脑血流参数CBV、CBF、MTT、TTP。结果:32例患者经平扫有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28例无异常;CTP显示全部患者有灌注异常区;CTP呈现CBF、CBV降低、MTT、TTP均推迟;患侧CBF、MTT、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明显(P<0.05),但CBV2组无差异性(P>0.05)。结论:CTP可及早并准确显示缺血位置及病变程度,定位半暗带;CTA能够确定病变血管位置及程度;2组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够及早诊断急性脑缺血疾病。  相似文献   

9.
闫腾  鄢潞潞 《新疆医学》2022,(2):184-187,195
目的 研究多模式CT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CTP对其血流动力学及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本院[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3 d内行多模式CT,并计算出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和检测健康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CT(640层)脑灌注(CTP)成像联合头颈部CTA诊断急性脑梗死分析。方法:选取72例神经内科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所有患者均完成640层TA、CTP检查及CT平扫。在30d后进行MRI平扫及复查头颅CT。结果:梗死区CBF、CBV在CTP图像中和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死区参数TTP表现为无限延迟,数值无法测量,在TTP彩图上显示为黑色区域:健侧相应正常区及缺血半暗带区CBF、TTP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侧相应区及梗死区比值rCBV为(0.68+0.16),rCBF是(0.19±0.04),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存在多发狭窄及脑动脉局限的有33例(45.83%),其中大脑前、后动脉狭窄各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0例,多发节段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8例。结论:针对于较大的闭塞血管,头颈部CTA可提供影像学依据给不能溶栓的患者介入治疗,可找到梗死责任血管;而CTP可将梗死区与半暗带区快速直观的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1.
128层4D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8层4DCT全脑灌注成像对急性期脑梗死的初步应用。方法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24h内行CT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比较CT平扫与脑灌注图像发现缺血灶的敏感性,测量缺血区的灌注参数值,并应用灌注扫描图像重建CTA,判断颅内大血管阻断或狭窄及分支缺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中常规CT15例未见明显异常,有5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中8处表现为病变区密度轻度减低,脑灌注图像中发现14处异常灌注区。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降低、达峰时间和平均通过时间延迟;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5例CTA显示血管异常,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右侧大脑前动脉狭窄4例。结论 128层4D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注射对比剂,获得常规CT扫描、全脑灌注、CTA的数据,对早期发现脑缺血、全面评价缺血范围、避免病灶漏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 4维血管造影(4D- CTA)及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于发病2-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PI检查,获得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等参数图,同时获得4D- CTA图像;于发病的1-3d后行MRI检查,分析CT平扫、CTPI、4D- CTA、MRI表现。结果 CT平扫发现12例有16个缺血病灶,CTPI发现26例32个缺血病灶,MRI发现25例28个缺血病灶,4D- CTA显示有20例责任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双源CT 4D- CTA联合灌注成像能为急性脑缺血患者提供全面、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尹春丽  王耀伍  王丽英 《重庆医学》2013,(26):3091-3093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CTP)评价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6h内临床判定为急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行头CT及CTP检查。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口服,每6小时服用1次,12h后均复查CTP。结果试验组治疗后CTP检查提示缺血边缘区脑血容量(CBF)、脑血流量(CBV)较治疗前升高,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较治疗前缩短,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明显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量,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4.
郭丰玉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11-113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临沂市肿瘤医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诊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采用螺旋CT扫描机进行灌注成像分析,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峰值时间(rTTP)情况和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相关性.结果 ①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区rCBF、r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t=18.59、12.18),而rMTT、rTTP均高于缺血半暗带(t=23.50、5.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8、0.602,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描述的是组织缺血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缺血性半暗带和脑梗死患者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和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T灌注成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收CT灌注成像检查并使用perfusion CT/VA10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患者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的关系,以及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区rCBF、rCBV低于缺血半暗带(P0.05),rMTT、rTTP高于缺血半暗带(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PRR与NIHSS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558、0.61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的血液动力学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且缺血脑组织的可恢复情况与疾病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CT灌注成像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320排CT扫描,包括平扫、血管成像(CTA)、全脑灌注成像(CTP)。结果:11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相应的责任病灶。11例患者的CTA显示10例患者出现血管异常改变。11例患者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5例出现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3例出现局部脑血容积(rCBV)轻度增加。部分全脑灌注图像显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大脑半球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明显延长,部分CBF、CBV无变化。结论:CTP检查是目前超急性期脑梗死对急性缺血灶发现最早的影像学检查手段。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对比剂注射获得常规CT扫描、全脑灌注、CTA的数据,可以实现对超急性脑梗死的"一站式"CT检查,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模式CT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评估价值。【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62例患者,在发病3~8h内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NCCT)、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采用改良的血管TICI分级标准(mTICI)评估血管栓塞情况,通过CTA及CTP参数评估责任血管及血流灌注状态,初步判断患者行Solitaire支架取栓的可行性。患者行支架取栓术后24h再次行多模式CT检查评估责任血管情况,患者入院时和取栓术后72h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神经功能情况。【结果】经多模式CT检查共筛选出34例患者有支架取栓适应证。行支架取栓术后复查多模式CT,血管再通成功30例(30/34),成功率88.2%。取栓治疗的34例患者中,术前CTP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IP),表现为IP与健侧镜像区相比,脑血流量(CBF)显著降低,脑血容量(CBV)轻度降低,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取栓术后责任区域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值与术前对比,rCBF、rCBV升高,rTTP、rM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h患者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模式C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和重要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临床溶栓技术的发展,早期快速地进行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缺血半暗带(ischemnic penumba,IP)的准确判断,可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CT平扫可以发现一些超早期脑梗塞的征象,不应被忽视.CT血管成像(CTA)具有成像时间短,分辨率高等特点,可清楚显示颈内动脉虹吸部,Willis环,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2-3级分支血管.通过CT灌注成像(CTP),可获得血流参数;脑血流量图(mapping of CBF)、脑血容量图(mapping of CBV)、平均通过时间图(mapping of MTT)和峰值时间图(mapping of TTP),从而早期快速地进行缺血性脑梗死做出诊断及对缺血半暗带作出评价,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0层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脑梗死超早期溶栓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0例脑梗死超早期的患者,进行脑部CT平扫及640层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检查,根据脑血流量( CBF )、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的变化及左右两侧CBF的比值,判定有无缺血半暗带;同时选择未做CT灌注检查的38例溶栓患者,对比它们之间的疗效。结果 灌注指导的动静脉溶栓疗效优于非灌注指导的动静脉溶栓疗效。结论 40层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脑梗死超早期溶栓中具有指导意义,它能显示头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确定有无缺血半暗带,可指导早期临床干预性溶栓或进行血管重建治疗,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CT脑灌注成像定量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指导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研究。方法收集在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CT检查,对患者CT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梗死部位及大小情况,并对不同部位CT检查的值比较。结果缺血半暗带区、健侧区、梗死区三者之间CBF、CBV、MT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区、脑梗区血容量值低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健侧区CBV水平明显高于缺血区和脑梗区(P0.05);健侧区MTT水平低于缺血半暗带区和脑梗死区,脑梗死区高于缺血半暗带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直观显示梗死部位病灶大小、位置及缺血半暗带,并能通过区分患者脑组织灌注健侧区、缺血半暗带区、脑梗死区,为临床早期溶栓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