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8例病窦或Ⅱ°AVB、Ⅲ°AVB行RVOT间隔部埋藏式起搏术患者,26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患者术后7~10d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54例行RVA埋藏式起搏术患者(其中42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进行对比;同时对上述2组患者行RQS间期(QRSd)测试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充盈时间(LVFT)、6MWT均有明显的提高,QRSd有显著的减少。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能获得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 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OVT)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室间隔(RVOT)起搏组(n=78)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RVA组n=72)。分别测量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1年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数(LvEF)、每搏量(SV)及BNP、QRS宽度。结论ROVT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了保证心室收缩的同步性,符合生理性起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室起搏QRS波时限(pQRS)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67例右室起搏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起搏的QRS波时限,测量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分析pQRS与LVEF、LVEDd及临床症状间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15~48个月,19.4%出现明显心力衰竭, pQRS&lt;180 ms与≥180 ms相比,整个随访期间pQRS≥180 ms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增高,末次随访时pQRS≥180 ms组较pQRS&lt;180 ms组LVEF显著降低、LVEDd显著增加(P〈0.05)。结论右室起搏QRS波时限的延长与左心功能受损的发生密切相关, pQRS时限可以作为左心功能受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置入VVI/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RVOT组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A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的宽度,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的差异。结果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明显长于RVOT组〔(0.20±0.01):(0.12±0.02),P〈0.01〕;术前2组LVEF、FS、CI、SV和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RVA组3个月随访的LVEF、FS、CI、SV和E/A均有所降低〔(61.4±6.5):(54.2±4.3)%,(30.5±3.1):(26.5±2.8)%,(2.69±0.31):(2.34±0.24),(83.6±9.7):(68.3±11.3),(1.76±0.47):(1.29±0.38),均P〈0.05〕,RVOT组无明显变化〔(58.6±7.2):(57.7±6.8)%,(29.5±2.4):(28.7±2.1)%,(2.62±0.29):(2.59±0.28),(80.3±9.4):(79.6±9.1),(1.68±0.49):(1.66±0.48),均P〉0.05〕。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较RVA起搏能保证心室正常的激动和收缩顺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起搏位点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组和右室心尖部(RVA)组,分别采用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植入与心尖部植入起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起搏房室间期(PAVI)、QRS波群形态和时限(QRSd)、左室与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3个月后QRSd、LRVPEI、SPWM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患者QRSd、LRVPEI、SPWMD、LVEF分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RVS起搏更好地改善了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改善了心功能,未来可能成为更好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8.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3,17(3):408-41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起搏方式主要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但RVA起搏可引起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而且心肌运动的不同步性与心功能不全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1,2].近年来研究的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表明可获得比RVA起搏更高的心排血量,但对起搏后左室心肌同步性的研究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106例行DDD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男86例,女20例,年龄45~86岁,平均76岁,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组(RVIS起搏组)56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起搏组)50例。2组心房电极均植入右心耳梳状肌内,RVIS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A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观察2组在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肽(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含量;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结果 RVA起搏组治疗后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恶化,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趋于明显,而RVIS起搏组,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改变,较起搏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改善的越明显,与RVA起搏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IS起搏优于RVA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纠正神经内分泌激素失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探讨QRS延长对于判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比较48例冠心病患者及50例正常人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是期、ST压低值及JTc间期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运动后QRS显著延长,且其延长程度与ST压低值之间呈良好正相关,而正常组运动后QRS轻度缩短,两组JTc间期与心率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QRS积分方法评价培哚普利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入培哚普利组(40例)与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4mg/日。对每例患者住院即刻、24h、3d、7d、21d做常规心电图,用Wagner提出的QRS积分方法记录每份心电图分值。入院后21天采用核素心血池测定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培哚普利组第21日QRS分值(5.33±2.13)显著低于对照组(6.45±1.98),P<0.05;培哚普利组左室射血分数(52.1%±8.6%)明显高于对照组(45.2%±11.4%),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明显减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QRS的分值,提示培哚普利对防止梗死的延展、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治疗宽QRS型心动过速即时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宽QRS型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 阵发性宽QRS型心动过速发作 2~ 38h ,随机分为胺碘酮组 ( 2 5例 )和普罗帕酮组 ( 2 4例 )。胺碘酮组静脉注射胺碘酮 15 0~ 30 0mg或改为静脉滴注 ,普罗帕酮组静脉注射普罗帕酮 70~ 2 10mg。观察其复律情况、QT间期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胺碘酮组对VT的复律成功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 (P <0 0 1) ,SVT复律成功率、QT间期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复律时间普罗帕酮短于胺碘酮 ,普罗帕酮组出现 1例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宽QRS型心动过速的复律疗效胺碘酮高于普罗帕酮 ,对不易判断宽QRS型心动过速类型可首选胺碘酮复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 (TEAPT)中 ,QRS延长指标对冠心病 (CAD)的诊断价值。方法 6 8例研究对象在作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前后 1周内进行TEAPT并测定V5导联静息QRS间期 (QRSr)、负荷峰值QRS间期 (QRSp)及 12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水平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CAD诊断标准 ,比较QRS延长指标 (QRSp r)与ST段压低标准间的诊断效能。结果CAD组 (n =39)的QRSp r值显著大于冠脉无显著狭窄 (NCAD)组 (n =2 9) (t≥ 4 5 9,P <0 0 0 1)。以QRSp r在NCAD组的 90 %上限值 4ms为界限值 ,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ST段压低标准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分别为 74 36 %对 5 3 9% ,86 2 1%对 6 5 5 2 % ,P >0 0 5 ) ,但准确性显著高于ST段压低标准 (79 41%对 5 8 82 % ,P <0 0 0 5 )。结论QRSp r是TEAPT诊断CAD的一项较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流程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心内科和急诊科就诊并经射频消融治疗、心内电生理检查或食管心房调博确诊为心动过速(WCT)的78例患者,对其病史、射频消融治疗、心内电生理检查以及食管心房调博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Brugada四步法、aVR导联四步法联合无人区电轴对于诊断WCT的准确率。结果采用Brugada四步法诊断WCT 69例,正确率为88.46%,采用联合aVR导联四步法及无人区电轴诊断WCT 74例,正确率为94.87%。结论联合应用aVR导联四步法及无人区电轴,可以大幅度地提高WTC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综合诊断法在宽QRS波心动过速(WRT)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综合诊断法以及Brugada诊断法对45例WRT体表心电图(EKG)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综合诊断法、Brugada诊断法对WR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3%,88.9%。诊断室性心动过速(VT)的敏感性皆为96.3%,诊断VT特异性分别为88.9%,77.8%。结论:综合诊断法在WRT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诊断冠心病的新指标——QRS积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64例受检者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QRS波振幅的计算分析,将它们综合成一个指标即QRS积分,且QRS积分≤0总是与冠心病相关。QRS积分≤0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53%和76.67%,与ST段压低比较,敏感性显著增加(52.94%,P<0.05),特异性相差不大(70%),而且独立于ST段压低。故认为QRS积分可作为以运动诱发QRS振幅改变为基础的诊断冠心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QRSd)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anfarction,AMI)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AMI 90例的临床资料.依照入院时心电图QRSd分为A组40例,QRSd为0.06 ~0.08 s,B组30例,QRSd为0.08 ~0.10 s,C组20例,QRSd>0.10s.比较3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Killip心功能分级构成比及心功能等指标.结果 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发生率均低于B、C组,Killip心功能Ⅱ级构成比高于B、C组,心功能Ⅳ级构成比低于B、C组(P<0.05);A组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水平低于B、C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B、C组(P<0.05).结论 QRSd与AMI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存在关联,可作为判断AMI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许文胜  要金芳  马惠莉  魏伟  张苑 《河北医药》2007,29(10):1060-106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人群QRS额面电轴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拟定各年龄段QRS额面电轴的平均值及95%参考值范围.方法 按国际标准描记2 019例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健康人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获取其QRS额面平均电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QRS电轴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随年龄增长向左偏移,而同年龄组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QRS电轴平均值(±s):0~29 d( 135±29),1~11个月( 75±33),1~4岁( 70±31),5~9岁( 66±29),10~13岁( 64±28),14~17岁( 53±31),18~59岁( 48±30),≥60岁( 29±32).结论 健康人群QRS电轴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必要建立与年龄相关的正常值标准,本文所得数据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用Brugada的4步诊断法对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住院或门诊符合QRS时间≥0.12 s、频率>100次/min的心动过速患者,分析常规12导联或18导联体表心电图.结果 162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患者,室上速91例,占56.17%,室速71例,占43.83%.结论 Bruga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