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评价地佐辛对小儿七氟烷复合麻醉下行唇腭裂修复术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以海南省人民医院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手术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 =30)和对照组(n =30)。手术结束前15 min 研究组患儿静脉注射地佐辛0.10 mg/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手术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入麻醉监护治疗室(PACU)时改良Aldrete 评分,PACU 滞留时间;同时记录躁动评分(PAED)、改良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m-CHEOPS)、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以及术毕6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插管时(T0)、拔管时(T1)、拔管后5 min(T2)时患儿生命体征。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七氟醚吸入浓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儿PAED 评分及m-CHEOPS 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871,p =0.000)。两组患儿拔管时间、入PACU 即刻改良Aldrete 评分及PACU 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1 和T2 时研究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心率慢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对地佐辛耐受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地佐辛可有效抑制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不延长患儿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采取本院2013年7月份至2014年6月份期间本院186例行全麻手术的患儿,对这1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这186例患儿中,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患儿有48例,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5.8%,苏醒期躁动患儿中存在伤口疼痛的有14例,各种不良刺激的有24例,分离焦虑的有10例。经过采取相应的护理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4.8%,护理前后相比,苏醒期患儿躁动率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口疼痛、不良刺激以及分离焦虑是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常见原因,通过分析躁动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有效地降低了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剂量舒芬太尼及芬太尼对小儿七氟醚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了解舒芬太尼防治小儿七氟醚全麻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行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舒芬太尼( S)组、芬太尼(F)组,每组40例,分别在切皮前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μg/ kg 或1.5μg/ kg 芬太尼。观察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围术期芬太尼追加量、麻醉苏醒时间、PACU 停留时间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 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及术后严重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 F 组,S 组需术中追加芬太尼及术后追加芬太尼的患儿明显少于 F 组,S 组患儿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 F 组。结论:与芬太尼相比,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可明显降低小儿七氟醚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对麻醉苏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氯胺酮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麻醉的临床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用药的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麻醉恢复期苏醒质量、拔管情况、围术期并发症 ,对氯胺酮在婴幼儿全麻中的应用安全性进行再评价。方法 随机将拟行唇腭裂修复术患儿 40例分为两组 ,氯胺酮组( 2 0例 )、非氯胺酮组 ( 2 0例 )。结果 与氯胺酮组相比 ,非氯胺酮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缩短、苏醒质量高、再嗜睡状态改善和上呼吸道梗阻等不良并发症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氯胺酮麻醉抑制喉反射 ,麻醉后恶心呕吐、苏醒晚、苏醒期烦躁、苏醒延迟及苏醒后再嗜睡发生率高 ;因此氯胺酮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麻醉中应慎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麻醉效果与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择30例ASA-I~II级,全麻下行唇腭裂修复手术的患儿,分别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R组)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F组)进行麻醉,观察麻醉前、切皮时、缝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术后拔管时间及苏醒期有无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R组麻醉过程中SBP、DBP、HR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R组手术切皮及缝合HR 低于F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R组较F组相比,术后苏醒时间缩短,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减少.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为小儿唇腭裂修复手术,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快速苏醒和较高的安全性,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EA,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Ee delirium)的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 对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施行全身麻醉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32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32例患儿中,因伤口疼痛引起的8例,因不能耐受导管刺激的10例,不能耐受导尿管的9例,其他原因5例.结论 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很多,掌握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病原因和危害并进行妥当处理,可明显减少躁动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麻醉期处理.方法 本院对54例患儿行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手术,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和芬太尼对照组,每组27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需要全面掌握有关小儿麻醉的特征性,加强对患儿护理.结论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多因素协同作用形成的结果,采用术前干预及术中术后的综合处理,可以减少躁动的发生,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术前蒙眼试验对缓解儿童斜视矫正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52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前实施蒙眼试验,患儿术后安返病房后10min记录小儿全麻术后躁动评分(PAED),10min,20min记录心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安返病房后10min PAED评分,10min,20min心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蒙眼试验可减少患儿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率的发生,促进患儿安全平稳度过苏醒期,同时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9.
吴颖 《医学综述》2009,15(14):2228-2229
目的观察麻醉前给予盐酸戊乙奎醚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100例患儿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观察组)和阿托品组(对照组),每组50例,于术前30min分别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和阿托品(0.01mg/kg),术后观察两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组躁动率为14%(7/50),观察组躁动率为2%(1/50),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未发现心悸和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减少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轻,是术前用药中较为理想的抗胆碱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儿唇腭裂手术麻醉苏醒期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积累此类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择期小儿唇腭裂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术后纳洛酮拮抗组(k组),不拮抗组(s组),每组50例。观察:两组术毕至完全清醒时间和术毕至气管拔管的时间,拔管后1min(T1),拔管后患儿15min(T2),拔管后30min(T3)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K组患儿完全清醒和气管拔管时间明显早于各对照组(P<0.05);拔管后3个时间点各组MAP和HR值的比较。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K组较对照组MAP、HR值在T1、T2、T3三个时点增高(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组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在术后苏醒期两种处理方法均安全可靠。K组术毕患儿清醒快,气管导管拔出早,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照组术毕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患儿苏醒质量较k组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中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收治的唇腭裂患儿226例,分成单纯唇裂组、单纯腭裂组及唇裂合并腭裂组三组,对三组患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6例患儿中共检出先天性心脏病16例,发生率为7.08%,其中,唇裂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14.29%,腭裂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20.00%。结论:唇腭裂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0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婴儿早期行唇腭裂手术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上颌骨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18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在婴儿期接受唇腭裂手术作为唇腭裂修复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15±0.76)岁;10例未行唇腭裂手术的单纯唇裂患儿为单纯唇腭裂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25±0.75)岁;另20例正常的10岁龄学童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分别取头颅侧位片与上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两组唇腭裂患儿之间的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生长抑制(P〈0.05)。结论:早期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行唇裂修复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不大,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正常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刘小平  钟廷惠 《四川医学》2011,32(6):842-844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对术中维持、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40例6个月~6岁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n=20):七氟烷吸入麻醉组(S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P-R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诱导前(T0)、插管时(T1)、手术即刻(T2)、手术15min(T3)、手术30min(T4)及清醒拔管(T5)时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及拔管时间,并观察术后恶心、呕吐(PONV)、苏醒期躁动(EA)、呼吸抑制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均适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14.
两种全麻方式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念  徐莉 《四川医学》2011,32(5):669-671
目的比较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和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式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对术中麻醉维持、苏醒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60例2~6岁拟行腭裂整复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n=30):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P-R组)和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组(S-R组),分别以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或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维持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诱导前(T1)、插管时(T2)、手术即刻(T3)、手术15min(T4)、手术30min(T5)及清醒拔管(T6)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手术时间、清醒及拔管时间,并观察术后呕吐、呛咳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术中S-R组患儿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P-R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组停药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均较P-R组时间缩短,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躁动S-R组12例(40%)P-R组3例(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和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比较,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但是术后躁动发生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术前访视及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和技巧,为唇腭裂患儿手术安全创造条件.方法:选用2004年12月~2010年12月共70例唇腭裂患儿,回顾总结其术前访视、术前器械准备、术中巡回配合的方法和技巧.结果:70例唇腭裂患儿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访视,密切的术中巡回观察,严格无菌操作和专科护士的娴熟技术操作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唇腭裂患儿父母的家庭功能和简易应对方式, 促进唇腭裂父母改善自身情绪和家庭问题, 为预防唇腭裂儿童心理问题提供一些依据.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住院期间的79例6岁以下的唇腭裂患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家庭功能量表的相关问题解决、行为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相关分析中家长年龄与家长的积极应对呈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唇腭裂患儿父母应对刺激时的情感反应和问题解决等能力差, 如情感和情绪难以表达和倾诉、家庭成员间的信息交流、语言沟通不足等, 在面对突发事件和危险情况时的行为控制模式不好, 容易出现手足无措;且父母年龄越大, 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越少.父母的家庭功能和应对方式对唇腭裂患儿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需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的动态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对 1 996~ 2 0 0 2年大连地区 38家县级以上助产医院孕 2 8周至产后 7d 2 1 930 1例围产儿 ,2 6 3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nsCLP)病例的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大连地区nsCLP总发生率为 1 2 .0 /万 ,7a间无显著性差异 ,男女无显著性差异。nsCL CP(唇裂合并腭裂 ) 7a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发生率为 1 0 .1 /万、乡村发生率为 1 4 .4 /万 ,有显著性差异。 3类唇腭裂发生率 :nsCL CP7.1 /万 ,nsCL(唇裂 ) 2 .8/万 ,nsCP(腭裂 ) 2 .1 /万。转归中 ,活产 2 1 7例 ,占 82 .5 % ,死胎、死产及 7d内死亡共 4 6例 ,占 1 7.5 %。 [结论 ]大连地区 7a的nsCLP总发生率无变化趋势 ,但nsCL CP的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 ,男女无差异 ,农村高于城市 ;nsCL低于全国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唇腭裂患者的患龋现状,特点,以及患龋的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对象为380名非综合征唇腭裂患者和339名非唇腭裂人群.记录其龋坏情况.结果 6~12岁组及13岁以上组中,唇腭裂患者比对照人群有较高的患龋率、龋均(dmft/DMFT)和龋面均(dmfs/DMFS)(P<0.05);3~5岁组唇腭裂患者和对照人群的患龋率,龋均和龋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唇腭裂的不同类型中,伴有腭裂患者比单纯型唇裂患者龋坏更加严重(P<0.05).已行外科手术的唇腭裂患者的龋坏程度好于未行手术者(P<0.05).结论 唇腭裂患者的患龋率及严重程度均重于非唇腭裂人群.唇腭裂的类型以及外科手术将减轻其患龋的严重程度.提示对唇腭裂患者的早期干预和序列治疗对保持其良好口腔卫生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的孕前及早孕期的环境危险因素,为降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B超确诊为唇腭裂的胎儿及部分因唇腭裂手术的患儿70例,以其父母为对象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出生未患唇腭裂的父母(共70例)作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x2检验作单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x2检验发现唇腭裂发生的孕前和孕早期环境危险因素有:有毒物质接触、孕期患病、孕期用药、被动吸烟、未服用叶酸、母亲文化低,其中有毒物质接触、孕期患病、未服用叶酸3个相关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有毒物质接触、孕期患病、未服用叶酸可能是本地区发生先天性唇腭裂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