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Ⅰ期和Ⅱ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绍强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1):50-51
目的总结Ⅰ、Ⅱ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2004年Ⅰ、Ⅱ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1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100%,局部复发率为5%。患者术后创面渗血量相对减少,恢复快,乳房外形满意,两侧乳房基本对称,患肢功能恢复好。结论保留乳房根治术加放疗治疗Ⅰ、Ⅱ期乳腺癌可取得满意效果,应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I、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64例,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ICBN;对照组59例,术中切除ICBN。结果术对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感觉功能进行观察,实验组中正常58例(90.63%),感觉异常6例(9.37%);对照组中正常10例(16.95%),感觉异常49例(83.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4年,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 I、Ⅱ及Ⅲa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保留ICBN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腋窝、上臂内侧感觉异常,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且不会明显增加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徐绍强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2)
目的 总结Ⅰ、Ⅱ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0-2004年Ⅰ、Ⅱ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1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100%,局部复发率为5%.患者术后创面渗血量相对减少,恢复快,乳房外形满意,两侧乳房基本对称,患肢功能恢复好.结论 保留乳房根治术加放疗治疗Ⅰ、Ⅱ期乳腺癌可取得满意效果,应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的检出率、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胸肌间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和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且胸肌间淋巴结单独送病理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胸肌间淋巴结的检出率和转移情况,分析胸肌间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临床分期、新辅助化疗、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以及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结果 胸肌间淋巴结检出率、胸肌间淋巴结总体转移率、腋窝淋巴结阳性者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5%(20/148),4.7%(7/148)和10.9%(7/64).不同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患者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与激素受体状况、Her-2表达以及乳腺癌分子亚型之间未见相关(P>0.05);新辅助化疗并未降低肿瘤局部偏晚患者的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率;胸肌间淋巴结转移者表现为肿瘤较大、腋窝淋巴结转移多、TNM分期较晚.结论 胸肌间淋巴结转移多见于肿瘤直径较大、腋窝淋巴结转移多、TNM分期较晚、局部晚期以及适合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这些指征可能意味着需要常规进行胸肌间淋巴结的手术清扫和单独送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以采用双管低负压持续引流、创面不加压包扎的98例患者为试验组和单管低负压持续引流、创面加压包扎的9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190.93±47.67)min,对照组(184.76±43.84)min;试验组术中出血量(166.56±36.84)ml,对照组(180.37±44.13)ml,试验组住院时间(10.5±2.5)d,对照组(11.5±3.5)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皮下积液4例(4.1%);对照组皮下积液26例(28.3%),试验组术后引流量(104.76±35.74)ml,对照组(200.92±46.58)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试验组98例与对照组89例均随访10~12个月,随访期间所有随访病例均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采用双管低负压持续引流、创面不加压包扎的方法对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赵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20)
目的 探讨改良根治术Ⅰ式胸大小肌牵开法在乳腺癌Ⅲ组淋巴结清扫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2例乳腺癌患者应用改良根治术Ⅰ式胸大小肌牵开法行Ⅲ组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清扫Ⅲ组淋巴结0~3(1.9±0.8)枚,转移率为31.25%(10/32).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大出血,出现迟发性感觉功能下降3例,无淋巴漏及患侧上肢水肿.全部患者随访3~42个月,胸肌无明显萎缩,外形及患肢负重运动良好,局部亦无肿瘤复发,4例出现肿瘤转移,其中1例因肿瘤转移死亡.结论 只要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式胸大小肌牵开法可以完成Ⅲ组淋巴结清扫并达到保留胸肌功能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手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乳腺癌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方法经验。方法56例乳腺癌患者在行腋淋巴结清扫时游离并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术后测试胸大小肌萎缩情况和患侧上臂内后侧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结果56例患者术后胸肌均无明显萎缩,上臂内后侧感觉异常发生率为3.5%(2/56),3周后感觉异常症状消失,经3~12个月随访均无肿瘤局部复发。结论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改善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结直肠癌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内间质缓释化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内间质缓释化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将6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术中开腹后超选择肿瘤供血动脉灌注5-氟尿嘧啶(5-FU) 1.0g,并于术终关腹前于肿瘤易复发部位植入5-FU缓释剂600 mg;对照组术终关腹前常规用43℃蒸馏水冲洗腹腔.手术前后进行全血分析,检测肝肾功能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局部复发率、肝转移率、3年生存率.检测试验组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术后腹腔内引流液、外周血5-FU药物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肝肾功能、全血分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复发率、肝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后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5-FU药物浓度分别为(41.86±8.21)、(31.17±6.21)mg/L,外周血5-FU药物浓度以术后3d达到峰值,并维持有效浓度10d.结论 结直肠癌术中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联合5-FU缓释剂进行腹腔内间质缓释化疗安全有效,明显提高3年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腋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施行并获得12个月随访的40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腋鞘与否分为A、B两组,A组243例,B组159例.术后对两组患者腋窝皮下积液和上肢水肿情况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A、B两组术后顽固性腋窝皮下积液发生率分别为5.3%(13/243)、10.7%(17/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上肢水肿严重程度与发生率分别比较,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探查腋鞘内或其周围无明显肿大和可疑转移淋巴结的情况下,保留腋鞘能够有效降低术后顽固性腋窝皮下积液和上肢水肿的严重程度与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陈小平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1):1-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P物质(SP)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乳腺癌组,另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SP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结合乳腺癌AJCC分期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SP阳性率为57.1%(12/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血清SP为(240.14±435.0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80± 11.7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52,P<0.01).乳腺癌患者血清SP与雌激素受体无相关性(=0.1856,P>0.05).乳腺癌不同AJCC分期患者血清S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4,P< 0.05).结论 SP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并且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连续超声引导下Mammotone穿刺活检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判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4例Ⅱ或Ⅲ期接受TE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别在新辅助化疗前和2个疗程后接受超声引导下Mammotone穿刺活检,进行前后对比的病理学评价,同时结合超声评价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个疗程后,超声评价:18例肿瘤体积明显减少(完全缓解3例和部分缓解15例),6例肿瘤体积减少不明显或增大(无变化3例和进展3例);病理学评价:Miller-Payne分级5级2例,4级18例,3级1例,2级2例,1级1例.超声评价6例肿瘤体积减少不明显或增大患者中,2例病理学评价时见肿瘤细胞明显减少,瘤床纤维组织增生(Miller-Payne分级为4级).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有效率为75.0%(18/24),而病理学评价有效率为83.3%(20/2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50).结论 超声可以对多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进行评价;病理学评价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金标准”;连续超声引导下Mammotone穿刺活检技术对超声评价疗效欠佳者,可能更有实际临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易感基因1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各病理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对30例乳腺纤维腺瘤和42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变组织中BRCA1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RCA1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36/42),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4%(22/42),乳腺癌中腋窝有淋巴结转移的BRCA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BRCA1阳性表达率(P<0.05),BRCA1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有逐渐下降趋势,其中Ⅰ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与Ⅱ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CA1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块大小无关(P值均>0.05).结论 BRCA1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可能成为临床对乳腺癌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于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体会进行探讨。方法本组75例,均为女性,年龄28~67岁,平均45.3岁,术后均经病理证实。采用CAF方案29例,CMF方案25例,CEF方案12例,ET方案9例。所有患者化疗4~6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8d。结果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70例(93.33%),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5例(6.67%)。本组75例中出现化疗药物外溢至皮下发生疼痛、红肿者5例,发生率6.7%;静脉炎19例,发生率25.3%;胃肠道反应71例,发生率94.7%,骨髓抑制23例,发生率30.7%;口腔炎26例,发生率34.7%;脱发57例,发生率76%。75例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方案中,明显好转18例(24%),轻度好转16例(21.33%),缓解不明显7例(9.33%),无效34例(45.33%),有效率54.67%。结论化疗药物虽可最大限度的杀死癌细胞,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化疗期间运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减轻化疗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陈锋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15):43-46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90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新辅助化疗(TAC方案)前后检测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化疗后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较化疗前显著升高[(3.42±0.50) g/L比(2.44±0.46) g/L、(267.83±61.34)×109/L比(174.18±48.65)×109/L],D-二聚体(D-D)较化疗前显著降低[(176.32±101.41) mg/L比(214.55±106.34)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D-D降低68例,其中化疗有效53例(77.9%,53/68),无效15例(22.1%,15/68);升高22例,其中化疗有效9例(40.9%,9/22),无效13例(59.1%,13/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化疗后PLT降低10例,其中化疗有效3例(3/10),无效7例(7/10);升高80例,其中化疗有效59例(73.8%,59/80),无效21例(26.3%,21/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 乳腺癌患者容易出现凝血相关指标的异常,化疗后可能导致Fib、PLT升高,D-D降低,因此化疗期间有必要监测Fib、PLT、D-D水平.D-D和PLT水平是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乳腺癌中Twist、p53和E-钙黏附蛋白mRNA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初次就诊的30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1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正常乳腺组织,分别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Twist、p53和E-钙黏附蛋白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Twist mRNA表达与分化程度[高中分化93.33%(14/15),低分化53.33%(8/15)]、淋巴管浸润[是93.75%(15/16),否50.00%(7/14)]和TNM分期[Ⅰ~Ⅱ期46.15%(6/13),III~Ⅳ期94.12%(16/17)]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肿瘤直径、外膜浸润、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乳腺癌组织中Twist和p53 mRNA表达较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升高[(112.36±12.53)%比(101.37±9.12)%和(98.03±9.04)%、(101.73±13.32)%比(91.43±7.43)%和(90.83±6.58)%,P<0.01],而E-钙黏附蛋白mRNA表达较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明显降低[(55.43±12.49)%比(69.39±5.63)%和(72.73±7.93)%,P<0.01],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Twist mRNA表达与p53 mRNA呈正相关(r=0.526,P=0.004),而与E-钙黏附蛋白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00,P=0.000).结论 Twist和p53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E-钙黏附蛋白呈低表达.Twist可能通过上调p53的表达,同时下调E-钙黏附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乳腺癌的浸润、转移,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5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均阴性(ER-/PR-/HER-2-)113例(观察组)和ER-/PR-/HER-2+4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位年龄46岁,13.3%(15/113)的患者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86.7%(98/113)的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31.0%(35/113)的患者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58.4%(66/113)的患者有p53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失访5例,10例(9.3%,10/108)出现复发转移(其中肝、肺转移6例,骨转移3例,脑转移1例),其中8例(7.4%,8/108)死于远处转移,2年生存率96.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和ER-/PR-/HER-2+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相似,预后相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C)后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选择改良根治术(MR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1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MRM,观察组采用NAC后MRM。比较两组近期临床疗效(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3年内远处转移率与局部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1年后客观缓解率(ORR)。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用时[(49.80±6.19)min vs.(80.40±7.83)min]以及住院天数[(7.85±1.35)d vs.(12.45±2.11)d]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31.55±10.39)ml vs.(240.55±15.29)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vs.40.0%),3年内远处转移及局部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1年后的ORR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BC患者选择NAC联合MRM方案,有利于提高近期疗效及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