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何种开门方向能够取得最好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患者100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其中椎间盘轻度突出患者70例,重度突出患者30例,均采用传统开门方向进行手术,即以椎间盘突出方向为门,另一方为轴。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价术前、术后当日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轻变突出术后JOA评分(16.23±0.2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当日,70例轻度突出患者中,68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压迫时间超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30例重度突出患者中,只有10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7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13例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急行椎板切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轻度突出时采用传统单开门方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对于重度椎间盘突出,传统的开门方向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实验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1周、 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对23例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23例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有颈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操作不复杂,椎管减压充分,手术并发症出现少,是一种有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后椎板铰链侧不同程度骨折的断端骨愈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治疗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CT扫描结果,将椎板铰链侧骨折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完全骨折分为四型:Ⅰ型,骨折断端无移位或分离;Ⅱ型,骨折断端部分移位或分离;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或分离;Ⅳ型,骨折断端向椎管内移位或塌陷。观察椎板铰链侧骨折愈合情况并比较不同类型骨折愈合率的差异。结果随访12~45(21.2±5.6)个月。术后1周CT扫描395个节段,椎板铰链侧完全骨折占58.2%(230/95);其中Ⅰ型占66.1%(152/230),Ⅱ型占25.7%(59/230),Ⅲ型占6.5%(15/230),Ⅳ型占1.7%(4/230)。术后6个月不完全骨折的骨性愈合率为97.6%(161/165),高于完全骨折的80.9%(186/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不同类型完全骨折骨性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完全骨折术后骨性愈合率最低。结论椎板铰链侧完全骨折以Ⅰ型为主,完全骨折的骨性愈合率低,Ⅲ型完全骨折术后骨性愈合率最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1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52例为存在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行不稳定节段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侧块钢板内固定组);同期75例无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行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及脊髓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 随诊4~57个月,平均(20.46±13.21)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脊髓功能评分两组相近,手术后近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6.54%(45/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时远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100.00%(52/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结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能够保证植骨融合,维持颈椎稳定,防止术后畸形发生,有利于远期脊髓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导致“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旨在总结中更好地应用该技术。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26例“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病情无好转、症状加重、神经麻痹等效果不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前颈椎生理曲度、手术操作以及病程等方面分析可能造成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结果26例患者中,病例选择不当占42.3%(11/26),手术操作引发占50.0%(13/26),其他原因占7.7%(2/26)。结论病例选择不当、脊髓减压不充分、手术操作遗留致压因素或直接损伤脊髓、患者病程等因素均可导致“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效果不佳,术前全面分析、术中精确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9,(3):371-37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塞脉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 JOA评分、 N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 4周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可减轻其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影响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将我科住院并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钢板内固定手术的80例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试验组40例采用一般护理结合专科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40例采用一般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病情转归情况,分析临床专科专项护理应对措施。结果观察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心理压力并促进病情转归,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林耀兵 《智慧健康》2022,(26):102-105
目的 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用于寰枢椎脱位(AAD)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LCSS)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AAD合并LCSS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寰齿前间隙(ADI)和下颈椎椎管矢状径(LCSD)评估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均获得寰枢椎骨性融合、下颈椎椎管椎板稳定的效果,未发生“再关门”和寰枢椎再脱位现象。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评分、ADI和LCSD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JOA评分、VAS评分、ADI和LCSD均有所改善。结论 在AAD合并LCSS治疗中应用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程度及手术时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 6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并随访 1 8个月 ,观察不同脊髓损伤状态与不同手术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脊髓损伤越轻 ,伤后施术越早 ,治疗效果越好 ;反之相反。特别是超过 3个月者效果更差。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大多合并有颈椎管狭窄 ,主张早期手术减压 ;后路单开门减压术具有减压广泛、充分、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并发症少等特点 ,可以较彻底地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改善脊髓微循环 ,保护脊髓 ,避免继发性脊髓缺血、坏死  相似文献   

11.
氟中毒性脊髓压迫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氟中毒性脊髓压迫征的临床表现、发生机理及其疗法。方法 报告氟中毒性脊髓压迫征7例,对其临床表现、CT及X线片进行分析,本组患者均行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结果 7例患者均有明显的氟骨症。临床主要症状为脊柱、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疼痛,以腰腿痛明显,下肢麻木,关节活动受限,病变平面以下感觉减退,下肢肌力减退,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重者出现截瘫。本组患者行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后,2例功能恢复正常,4例功能明显好转,1例原有截瘫术后功能无恢复。结论 早期手术是治疗氟中毒性脊髓压迫征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时机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5例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损害分级、日本骨科学会颈髓损害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患者的脊髓损害分级、颈髓损害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早期手术组术后3月及术后12月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58±35)%和(63±34)%,延期手术组同期神经功能改善率为(34±32)%和(40±32)%,早期手术组比延期手术组同期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存在着病理学基础,应当根据其特点早期采取手术治疗,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管储备间隙减少的颈髓过伸性损伤的受伤特征和前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骨外科于2004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MRI提示为原有椎管储备间隙减少,其中所有病例均有颈间盘突出,27例患者存在椎管狭窄,根据对25例对于致压物主要在间盘水平的病例,将病变间隙突出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块植骨或带有自体骨颗粒的钛网或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对于27例存在明显椎管狭窄者,单纯间盘切除不能彻底减压,行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对临床结果进行JOA评分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症状的改善及颈椎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9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外地患者失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是10个月.按JOA评分术前患者JOA评分为(8.55±1.52)分,半年随访时JOA评分为(12.87±1.68)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其中将手术改善率为(56.37±5.58)%.术后随访平均5个月X线片示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 对于椎管储备间隙减少基础上造成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颈前路减压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钛网融合器与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A组),12例各类颈椎疾病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比较两种椎体替代物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疗效.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随访6~20(15.4±4.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融合.术前JOA评分:A组(8.40±0.96)分,B组(8.33±1.0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A组(14.36±0.86)分,B组(14.83±0.7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自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均为100%.A组有6例出现钛网下沉,B组有1例出现人工椎体下沉,但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钛网融合器与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均有下沉的可能,且钛网融合器下沉率较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高,但两种椎体替代物均能有效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获得良好的融合率,改善脊髓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cervical vertebral reconstruction using titanium mesh and nano-hydroxyapatite and polyamide 66 (n-HA/PA66) mesh a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artificial vertebra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8 to June 2009 had surgically treated 37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anterior corpectomy for decompression, and artificial vertebrae implanted combined platescrews fixation for cervical reconstruction and fusion. As a vertebral substitution, titanium mesh were implanted in 25 cases ( group A ), and the others (12 cases, group B) were implanted with n-HA/PA66 mesh. The height of fusion space 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ly and the implanted condition were observed. The fusion rate and the JOA score were recorde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Results Two groups received 6-20 ( 15.4 ±4.2 )months follow-up. When follow-up to the end grafts were already fusion. The preoperative JOA score in group A,B [(8.40 ±0.96) scores vs. (8.33 ±1.07) scores(P > 0.05)] were increased to (14.36 ±0.86)scores and (14.83 ±0.71) scores after postoperatively (P> 0.05),bu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each group (P<0.05). There were 6 cases artificial vertebrae in group A and 1 case in group B subsided asymptomaticly with 100% choiceness rate. Conclusion These two kinds of artificial vertebrae could show similar outcomes in cervical vertebral reconstruction, but the n-HA/PA66 mesh has a lower subsidence rat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Zephir半限制性钢板和Window动力性钢板结合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行颈椎前路减压、保留终板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Zephir半限制性钢板或Window动力性钢板固定术患者的疗效;术后随访0.5~4.0年,观察临床功能、植骨融合率、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结果 JOA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融合率100%。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满意,相邻节段椎间盘无明显退变,未发生内置物和植骨并发症。结论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彻底减压、保留终板、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和非刚性固定是保证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损伤急救处理与早期并发症防治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分析 1996年 1月~ 1998年 12月收治的 194例颈椎损伤患者的急救支持与 8类 715例次并发症发生、治疗及预防措施。结果 规范与程序化急救支持可明显降低早期死亡 ;肺部并发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早期并发症发生使关键性治疗无法实施或延迟 ,住院时间延长 ,住院费用增加。结论 颈椎损伤的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往往比较集中 ,也较有规律 ,如果能够预防和正确处理则可为治疗、神经功能恢复和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加压螺钉在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对23例Ⅱ型齿突骨折在X线监测下施行经颈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以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5~12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50~110ml,平均70ml。术中无一例发生副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32个月的随访,平均16个月。23例骨折均正常愈合;23例骨折愈合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有固定简单可靠、损伤少、愈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