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及肝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167例(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进行肝功能分级:A级48例(A级组),B级65例(B级组),C级54例(C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乙肝肝硬化各肝功能分级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PDW分别为(88.53±21.36)×109/L、(9.47±2.02) fl、(12.41±1.16) fl,对照组分别为(172.64±37.42)×109/L、(11.47±2.16)fl、(10.49±0.83) fl,肝硬化组PLT、MP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DW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B级组、C级组PLT [(123.78 ±26.35)×109/L、(84.96±31.62)×109/L、(61.48±27.13)×109/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与对照组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C级组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2.23)、(8.65±2.19)fl比(11.47 ±2.16) fl和(12.26± 1.35)、(14.13±1.54) fl比(10.49±0.83) fl](P< 0.05或<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LT、MPV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365、0.473,P< 0.05).而PDW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12,P< 0.05).结论 PLT、MPV、PDW可以作为评价乙肝肝硬化时肝功能分级指标,动态观察各参数变化规律,对乙肝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肝病传染科住院的2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并选择同期好转出院的2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慢性肝功能衰竭(44.96%)、感染(21.43%)、肝肾综合征(17.65%)及上消化道出血(13.03%)。死亡组患者的WBC为(7.28±2.15)×109/L、AST为(287.64±74.28)U/L,TBil为(302.14±152.34)μmol/L,血肌酐为(174.62±45.31)mmol/L,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29、26.372、28.365和27.336, P 均<0.01)。死亡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为(25.64±9.26)%,球蛋白为(18.32±6.21)g/L,血钠为(110.38±14.57)m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4、-3.702和-1.754,P均<0.01)。死亡组合并慢性肝功能衰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2.94%、36.13%、30.25%和11.3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5、6.846、10.261和8.765,P均<0.01)。合并慢性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WBC>6.00×109/L、血肌酐>160.00 mmol/L、球蛋白<20.00g/L和血钠<110.00 mmol/L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5.386、6.237、4.682、1.829、3.183和2.351)。结论慢性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WBC>6.00×109/L、血肌酐>160.00 mmol/L和血钠<110.00 mmol/L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保肝的同时更应该保护肾功能、预防感染及改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38例(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未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酐的变化,并记录患者院内预后.结果 试验组CK-MB、cTnI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6.23±14.27) U/L比(14.71士8.27)U/L、(11.26±5.04)μg/L比(5.24±2.3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T、肌酐水平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7.37%(18/38)比16.6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K-MB、cTnI均是影响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5.03,3.27,P<0.05).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的升高对预后有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8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病变组(49例)和无血管病变组(79例),分别检测各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L-PLT),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管病变组患者MPV、PDW和L-PLT较无血管病变组增高[(13.98±2.35) fl比(11.53±2.06)n、(15.87±2.18)n比(13.51±2.01) fl、(10.91±1.34)×109/L比(8.72±1.03)×109/L],PLT较无血管病变组降低[(115.2±10.5)×109/L比(129.6±8.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变组MPV、PDW、L-PLT、PLT与对照组[(10.41±1.95)n、(11.15±1.88)n、(6.21±0.98)×109/L、(176.5±7.2)×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中度和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新生儿及中度(221μmol/L<胆红素≤342μmol/L)和重度(胆红素>342μmol/L)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别为100,138,116例,分别设为对照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各组清醒排尿率、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和残余尿量.结果 重度组和中度组患儿清醒排尿率分别为43.1%(50/116)、41.3%(57/1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0%(2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儿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均高于中度组和对照组[(3.4±1.0)次比(2.9±0.8)、(2.6±0.7)次,(1.7±0.6) ml比(1.3±0.6)、(1.2±0.5) ml],每次排尿量低于中度组和对照组[(22.4±6.0)ml比(26.7±5.4)、(27.6±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患儿每次排尿量和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排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影响患儿清醒排尿率、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和残余尿量,而中度高胆红素血症只对患儿清醒排尿率和排尿次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临床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指标,为临床肝纤维化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不同肝病患者136例,慢性乙型肝炎56例,肝硬化31例,急性肝炎23例,肝癌26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100例。对其相关血清学纤维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在Ⅳ-C、LN、HA和PCⅢ阳性检出率和浓度均高于急性肝炎组,且各指标浓度高于对照组( P<0.05);肝硬化Ⅳ-C、LN、HA和PCⅢ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4.5%(20/31)、74.2%(23/31)、90.3(28/31)、54.8%(17/31),高于慢性乙肝组(P<0.05);肝癌在Ⅳ-C、HA和PCⅢ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慢性乙肝组(P<0.05),LN低于慢性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Ⅳ-C、LN、HA和PCⅢ浓度结果分别为(131.4±14.6)μg/L、(148.4±31.5)μg/L、(361.7±35.1)μg/L和(141.6±16.0)μg/L,均高于慢性乙肝组(P<0.05);肝癌在Ⅳ-C、HA和PCⅢ浓度均高于慢性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低于慢性乙肝组(P<0.05)。结论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指标对不同肝病患者的肝纤维化判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并与肝病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52例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选取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CD3+ CD4+ (409.6±167.2)细胞/μl及CD3+ CD8+ (323.3±146.5)细胞/μl,对照组分别为(659.6±198.4)细胞/μl及(413.3±175.5)细胞/μ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小板计数(172.6±2.2)×109/L、白细胞计数(4.3±0.5)×109/L,对照组分别为(213.7±2.4)×109/L、(5.5±0.7)×l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嗜中性粒细胞(56.6±9.2)%、补体C3(1.1±0.2) g/L、C4(0.3±0.1)g/L,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0.7±7.4)%、(0.9±0.3)g/L、(0.2±0.1)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常有多种免疫学指标的改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严密观察该类指标的变化,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方法 36例稳定期COPD患者依据肺功能进行分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预计值≥50%设为轻度组(21例),FEV1实测值/预计值<50%设为重度组(15例),与1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共同完成胃肠道症状评估量表(GSRS)评分,并接受胃电图描记及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肠脂肪酸结合蛋白(Ⅰ-FABP)检测.结果 重度组和轻度组GSR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73±4.64)、(14.29±5.44)分比(8.00±2.29)分],且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和轻度组患者空腹及餐后正常慢波百分率、胃动过缓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VIP水平明显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36.07±9.22)μg/L比(44.16±7.88)、(46.53±4.54) μg/L],Ⅰ-FAB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35.80±11.69) μg/L比(27.40±9.53)、(23.58±8.1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存在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和胃电节律紊乱,重度COPD可伴有外周血VIP的下降和Ⅰ-FABP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小板活性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采用硫酸镁进行治疗的5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的5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5d的血小板活性物质指标[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CD63、血小板聚集率(PAgT)及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和抗氧化能力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62P、PAgT、CD63及GPⅡb/Ⅲ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5d观察组CD62P、PAgT、CD63及GPⅡb/Ⅲa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AC、MDA、SOD及LP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5d观察组MDA及LPO均低于同期对照组[(26.15±3.59)μmol/L比(29.48±2.61)μmol/L、(23.26±1.52)μmol/L比(26.39±2.55)μmol/L,(3.45±0.88)μmol/L比(4.57±0.23)μmol/L、(3.06±0.65)μmol/L比(3.89±0.17)μmol/L],TAC及SOD均高于同期对照组[(10.16 ±2.40) kU/L比(8.42±1.31)kU/L、(11.98±2.46) kU/L比(9.86±1.38)kU/L,(88.69±8.79) U/L比(75.37±8.02) U/L、(95.23±7.26) U/L比(83.27±8.19)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小板活性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均优于单纯采用硫酸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甜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337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甘草甜素治疗组(168例)和阿莫西林治疗组(169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根据治疗效果采集经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总有效患者治疗前后的静脉血,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复方甘草甜素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阿莫西林治疗组[89.88%(151/168)比82.84%(140/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1例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总有效患者治疗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球蛋白和铁离子均较正常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4.49±0.57)×1012/L,(4.16±0.43)×109/L,(177.86±22.78)×109/L,(40.53±0.66)%,(17.13±2.38) g/L和(9.19±1.57) mmol/L;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钾离子和钠离子较正常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86.01±3.45) g/L,(59.67±1.86)g/L,(5.08±0.36) mmol/L,(5.46±0.89) mmol/L和(158.35±8.64) mmol/L,治疗后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其他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甘草甜素可以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而且不会使机体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发生明显改变,值得进一步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5月在某院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0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50例(A组),非糖尿病患者50例(B组),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病程常迁延,平均住院时间为(18.52±4.32)d,较B组(12.64±4.18)d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P<0.01);A组患者肝功能多受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为(52.26±15.18)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为(48.44±10.25) U/L,显著高于B组的ALT、AST[分别为(40.39±15.42)U/L、(35.70±9.98)U/L](P<0.05);A组患者肾功能减退,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分别为(8.02±2.12)mmol/L、(128.05±21.25)μmol/L,显著高于B组的BUN和SCr[分别为(5.35±1.99) mmol/L、(98.20±20.93)μmol/L](P<0.05)。A组混合感染发生率为26.00%,显著高于B组的10.00%;代谢综合征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00%、36.00%,明显高于B组的12.00%、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发展为重症肺炎的比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2.00%(6例)、6.00%(3例),B组分别为4.00%(2例)、2.00%(1例)。A组痰培养阳性41例(82.00%, 41/50),B组痰培养阳性44例(88.00%,44/50),两组检出病原体均以肺炎链球菌(A组16株,B组17株)、肺炎克雷伯菌(A组4株,B组5株)较多。结论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病程长,病情重,合并症多;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基础,抗感染是关键,改善营养和器官功能状态是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保肝降脂药、改善生活方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均得到显著改善[对照组:(2.4±0.6) mmol/L比(3.3±1.3) mmol/L、(4.4±1.4) mmol/L比(2.2±1.0) mmol/L、(3.0±0.5) mmol/L比(3.5±0.8) mmol/L、(1.3±0.6) mmol/L比(0.9±0.5) mmol/L、(42.3±11.5) U/L比(109.7±36.8) U/L、(40.8±7.4) U/L比(49.8±9.8)U/L、(54.2±12.3) U/L比(63.4±15.7) U/L;观察组:(1.1±0.4) mmol/L比(3.3±1.1) mmol/L、(6.1±1.5) mmol/比(2.3±1.1) mmol/L、(2.6±0.4) mmol/L比(3.6±0.9) mmol/L、(1.7±0.7) mmol/L比(0.9±0.6) mmol/L、(78.6±19.8) U/L比(112.1±41.1) U/L、(30.2±7.8) U/L比(51.2±11.3) U/L、(42.7±9.8) U/L比(66.8±14.6)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46/60),观察组为93.3%(56/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对照组:(135.6±21.2)分比(127.8±18.9)分、(121.9±16.9)分比(110.2±13.6)分、(85.8±12.1)分比(78.9±11.1)分;观察组:(149.4±20.2)分比(128.1±21.9)分、(142.3±23.1)分比(108.9±12.8)分、(94.1±15.3)分比(80.2±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强力康颗粒对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影响。方法将AIDS患者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14例(按国家免费治疗艾滋病方案西药治疗+强力康颗粒)和对照组(B组)14例(西药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和用药6、12、18、24个月时患者外周血自细胞总数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6、12、18、24个月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分别是:(3.58±0.38)×109/L、(4.28±0.34)×109/L、(4.68±0.41)×109/L、(4.75±0.45)×109/L、(4.73±0.43)×109/L,B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6、12、18、24个月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分别是:(3.60±0.32)×109/L、(3.88±0.31)×109/L、(4.26±0.36)×109/L、(4.69±0.39)×109/L、(4.71±0.38)×109/L。治疗6个月时A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时加服强力康治疗至18个月时与12个月时及6个月时比较均(P〈0.05);A、B两组在治疗6、12个月时组间比较(P〈0.05)。结论中药强力康能延缓和防止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快速下降,是治疗AIDS患者白细胞减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ALT、TBil、层黏连蛋白(LN)及Ⅲ型前胶原(PCIl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治疗后ALT、TBil、血氨、LN和PCHI水平分别为(76.48±10.85)U/L、(71.81±16.67)μmol/L、(52.13±4.71)mmol/L、(100.53±5.73)μg/L和(107.36±11.30)μg/L,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9、4.012、2.187、2.021、3.232,P〈O.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3%:56.67%,x2=0.535,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联合组、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每组40例。联合组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双环醇组单纯双环醇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单纯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经过24周治疗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肝脏超声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谷氨酰转移酶(GG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TC、TG、ALT均明显低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1.36±0.84)mmol/L比(2.77±1.27)、(2.84±1.35)mmol/L,(1.32±O.71)mmol/L,比(1.89±0.87)、(1.92±0.90)mmol/L,(38.26±12.75)U/L比(57.834-16.67)、(62.07±18.1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肝脏超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肝脏超声积分明显低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2.08±0.93)分比(3.17±1.14)、(3.34±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双环醇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85.0%(34/40)比67.5%(27,40)、65.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环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良好疗效,优于单用双环醇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tive protein,CRP)在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8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于入院24 h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测定WBC;每日测量体温34次,取其平均值;采用上海蓝怡科技有限公司的试剂盒,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CRP的正常上限为8 mg/L。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CRP>8 mg/L者占95.0%,WBC>10×109/L者占20.0%,体温>36.8℃者占71.7%;对照组CRP、WBC、体温均正常。观察组CRP、WBC、体温分别为(48.31±20.34)mg/L、(9.88±2.34)×109/L、(38.10±0.62)℃,对照组分别为(4.62±2.17)mg/L、(5.34±1.29)×109/L、(36.83±0.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P是辅助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效、敏感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长期低浓度苯接触的遗传损伤作用。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和评价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对苯接触组116 人和对照组62 人进行血常规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以及微核率检测。 [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为〈0.033~1.898 mg/m3,低于我国苯职业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6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10 mg/m3)]。苯接触组白细胞计数为(4.70±1.02)×109/L,低于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6.58±1.6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与苯接触工龄呈负相关(r=-0.993,P 〈 0.01);苯接触组和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0.58±0.88)%和(0.13±0.42)%,微核率分别为(4.03±3.31)‰和(2.00±2.00)‰,该两项指标在苯接触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均与苯接触工龄呈正相关(r=0.289、0.616,P 〈 0.01),与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306、-0.645,P 〈 0.01)。 [结论] 长期低浓度苯接触可造成细胞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