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胸部创伤肋骨骨折检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及其优势。方法:采用直接数字化成像DR双能量减影设备和技术,对37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胸部摄片和分析,尤其注重对于特殊部位肋骨骨折的及时发现和准确评估。结果: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高,对于膈顶水平以下和腋段肋骨骨折有较好显示,并能更清楚地显示气胸。结论: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于检出和评价胸部创伤肋骨骨折有明显优势,对于防止漏诊、误诊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肋骨及肋软骨方面的临床效果、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肋骨、肋软骨骨折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行64排螺旋CT图像重建和X线检查,记录并评估CT重建技术与X线检查对肋骨及肋软骨骨折诊断准确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80例患者,肋骨骨折共165根,肋软骨骨折共39根。单发骨折患者为26例,占32.5%,多发骨折患者为54例,占67.5%。CT三维重建检查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整体诊断率显著高于数字化X线检查(t=8.9203,P0.05)。肋骨骨折方面,CT三维重建检查诊断率显著高于数字化X线检查,肋软骨骨折方面,CT三维重建检查的漏诊率显著低于X线检查(P0.05)。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可以对肋骨及肋软骨骨折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肋骨微细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常规X线平片显示阴性的病例,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行采用薄层重建,常规采用骨算法重建层厚1mm的横断面图像,然后调入3D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5例数字化X线摄影均未见明确肋骨骨折,多层螺旋CT检出56处骨折,其中,多发骨折28例,单发骨折7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不同程度的肋骨骨折,可作为肋骨微细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显示肋骨无错位细微骨折优于数字化X线摄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X线、螺旋CT及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在30例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探讨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在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3月广州开发区医院放射科收治经X线、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证实的30例骨关节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30例骨关节骨折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三维重建表现及X线片表现.采用SPSS 11.0统计软软件包.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对不同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各指标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种方法的准确率评估采用卡方精确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组30例中显示骨折线,明确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片的数目,来源及分离移位情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30例均能清晰显示;螺旋CT 20例能清晰显示,10例不能清晰显示;X线平片10例能清晰显示,20例未见显示.螺旋CT关节囊和软组织显示清晰.结论 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比螺旋CT及X线平片更能清楚显示骨折,明确骨折线的走行和骨折片的数目、来源及分离移位情况,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研究多层螺旋CT重建与胸部X线片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前诊断提供参考基础。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肋骨骨折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男性71例,女性49例,年龄平均(39.67±5.28)岁。对所有疑似肋骨骨折患者均行胸部X线片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观察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各类型裂骨骨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120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及复查后均确诊为肋骨骨折,且共计骨折189处。经检查诊断骨折类型,其中线性46处,不完全性28处,错位性83处,粉碎性32处。本研究结果显示,X线片检查共诊断肋骨骨折127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共诊断肋骨骨折174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出率(92.06%)明显高于X线片检出率(6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肋骨骨折的整体检出率极高,三维立体图像可有效降低诊断漏诊及误诊,适合临床检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T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诊治资料及影像学情况,并分别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DR(甲组)与6排螺旋CT检查(乙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果。结果 (1)首次检查情况:甲组首次检查检出率为86.25%,明显低于乙组100.00%,χ~2=11.812,P=0.000;(2)不同体位DR胸片检查情况:正斜切线切片检出率92.50%、正位片78.75%、斜位片70.00%、切线位片66.25%。(3)多层螺旋CT不同三维重建方法检查情况:MPR显示率100.00%、MIP显示率100.0%、VR显示率72.50%。结论应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T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效果显著,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对肋骨骨折准确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的患者进行胸部正斜位检查和MSCT扫描,CT采集数据后进行薄层处理、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重建,将重建结果与X线平片对比观察。结果 MSCT不同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X线漏诊的肋骨骨折线和X线不能显示的肋软骨骨折。MSCT不同重建技术与临床符合率高。MSCT与X线平片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MSCT各重建技术之间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能提供更多直观、立体的信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全局和局部组合配准减影技术对于减少脑血管造影图像中运动伪影的价值。方法收集10例接受脑血管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另设置模拟图像。评价模拟图像和病例图像中全局和局部组合配准减影减少运动伪影的能力。结果经全局和局部组合配准减影后,所有图像的伪影明显少于单纯全局配准减影,血管显示更清晰,无变形、重叠和断裂等错位现象。结论全局和局部组合配准减影技术可有效减少脑血管造影图像中的运动伪影,对于脑血管造影图像的后处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在纵膈气肿诊断价值,提高纵隔气肿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纵隔气肿的CT及三维重建图像,所有患者常规行CT平扫,薄层重建数据应用AW4.3软件进行三维成像。结果:CT显示纵隔气肿呈线条状或片状透亮影,HRCT清晰显示气肿呈气体密度影和被气体勾画出的纵隔结构。结论:X线检查早期纵隔气肿易漏诊,螺旋CT及三维重建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纵隔气肿,方法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本院2014年8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70例,对所有纳入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并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4种后处理技术比较入组患者骨折准确率。结果 70例患者中发生多发性肋骨骨折45例(64.29%),单发性肋骨骨折25例(24.51%);102处肋骨骨折包括11处单根多处骨折(10.78%);不完全性肋骨骨折27例(26.47%),完全性肋骨骨折75例(73.53%);掖段骨折41例(40.20%),前段骨折36例(35.29%),后段骨折25例(24.51%);4种后处理技术准确率比较显示,CPRMPRVRMIP,且4者间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显著(P0.05);64排螺旋CT4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显示,CPR和MPR可充分显示骨折形态,MIP对骨折形态显示最差,且4种后处理技术对骨折类型的诊断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CPR骨折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对胸廓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01—2015-01间收治的高度怀疑为胸廓骨折的51例患者作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容积扫描,构建三维重建图像。同时作X线平片检查,评估多层螺旋CT对胸廓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51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检出胸骨体骨折3例,胸骨柄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21例,肋骨骨折6例(共144处骨折,其中42处骨折复查提示骨痂变),肩胛骨骨折15例。X线平片未检出6例肋骨骨折。结论在胸廓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方案,可获取精确的三维图像,确诊不同类型骨折,且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双能量CT与X线片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200例作为诊断对象,采用双能量C T与X线片进行诊断.比较双能量C T与X线片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及类型阳性情况、诊断体验效果及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显示,X线片诊断肠肿瘤、肠粘连、肠套叠阳性例数分别是57例、74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比较在脑血管数字减影检查术后采用单纯全局减影技术和在全局减影基础上再进行兴趣区局部减影的组合配准减影技术在图像质量上的差别,初步探索利用全局和局部组合配准减影技术来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减影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和价值。 材料和方法:(1)运用Visual Basic 软件编写全局减影和局部减影程序。(2)运用该程序对模拟实验图像中同一组蒙片和靶片进行两种方法的减影处理,一种是只进行全局配准减影处理的单纯方式,另一种是采用在进行全局减影处理后再行局部配准减影处理的组合方式。比较两种配准减影方法消除图像伪影的能力。(3)用上述方法对10例脑血管成像序列中有明显运动伪影的图像进行减影处理。其中颈总动脉侧位造影3例;汤氏位大脑中动脉动脉期1例和静脉窦期2例;汤氏位椎动脉静脉窦期4例。(4) 目测评价:采用专家目测评论的方法对两种减影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1)整个软件运行稳定,操作流程清晰,减影结果正确。(2)在实验图像中,以A区作为配准参考点的单纯全局配准减影显示只有A区获得清晰的血管减影像。同样的蒙片和靶片在经过组合方式配准减影后,A区和B、C、D区中进行了局部配准减影的区域都获得清晰的血管减影像,伪影明显减少。(3)在颈总动脉分叉部侧位造影图像序列中,由于靶片中颈椎的移动导致在单纯全局配准减影图像中出现明显的伪影,经组合配准减影处理后,颈内动脉全段清晰显示。在大脑中动脉汤氏位造影图像序列中,大脑中动脉M2段血管被骨性眼眶的伪影影响,进行组合方式配准减影后,动脉血管清晰显示。在静脉窦期汤氏位全局减影图像中,颅底的骨性伪影对静脉窦影响明显,采用组合方式配准减影后,横窦、乙状窦、海绵窦以及相关侧支回流通路都较清晰显示。(4)目测结果:经过组合方式配准减影处理过的图像,血管显示清晰,没有发生变形、重叠和断裂等失真现象,伪影明显少于只单纯进行全局配准减影的图像。 结论:组合配准减影技术在脑血管减影图像的后处理工作中是一种新型的和有价值的DSA后处理技术,弥补了单纯只进行全局配准减影的缺陷,使减影图像的血管显示能力得到加强。 关键词:组合配准 脑血管 数字减影 全局 局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膝关节创伤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创伤合并骨折患者67例,对所有患者行X线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X线检查均在膝关节创伤后8h以内进行正位、侧位平片照射,X线检查后7~15d以内再行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并比较多层螺旋CT及X线对膝关节创伤患者诊断准确率;记录并观察多层螺旋CT及X线对膝关节各部位骨折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对膝关节创伤患者的确诊率(100.0%)显著大于X线检查确诊率(83.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923,P0.05);X线检查结果中,疑似骨折患者共7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证实此7例均有骨折,其中髌骨骨折3例,股骨下端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X线检查共误诊或漏诊4例,其中纵行髌骨骨折患者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例,误诊及漏诊病例均经多层螺旋CT的多层平面重建处理确诊。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优势显著,可从各方位直接清晰地显示关节内部结构及创伤后的骨折情况,弥补了X线片的不足,提高了膝关节创伤的诊断率,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对83例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三维增强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用3DFLASH序列(TR/TE 4.6/1.8msec)冠状位采集对比剂注射前后原始图像,先进行减影处理,再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3级评价。同时观察三维增强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下肢动脉斑块、狭窄、闭塞等情况。结果:图像质量均达到优良并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结构及病变情况,83例中发现下肢动脉斑块和/或狭窄和/或闭塞72例。结论:三维增强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较好显示下肢动脉情况,图像分辨率高,是一种简便、易行、有效的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gital Tomosynthesis,DTS)在儿童寰枢关节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50例临床怀疑寰枢椎半脱位的儿童患者,张口位摄片不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经患儿家长同意后行DTS检查.结果:所有患儿寰枢椎形态结构显示完整,寰椎侧块及寰枢关节间隙显示清晰,无周围组织结构干扰.其中14例寰枢椎半脱位,显示齿状突与两侧块间隙不对称.结论: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儿童寰枢关节检查中具有价格低廉、图像成像清晰,诊断准确率较高等优势,且患儿接受辐射量较CT检查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lot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拟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行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采用Slot技术,通过一次连续数秒曝光获得包含双髋关节至踝关节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影像。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其中膝关节内翻畸形34例,外翻畸形2例。所摄X线片中,患者双髋关节、股骨、膝关节、胫腓骨及踝关节均显示良好,可为术前计划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采用Slot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技术对拟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双下肢全长,对术前计划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去骨血管 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编辑减影去骨技术对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快速血管成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非血管性病变而接受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的患者123例,进行减影去骨快速血管成像,并与常规轴位像比较,部分患者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与常规增强轴位图相比:去骨MSCTA技术发现动脉瘤27例,狭窄与细小血管55支,变异血管37支;门静脉栓塞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11例)、动静脉瘘6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5例)、静脉曲张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8例);另有27例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与DSA比较,去骨MSCTA对上述病变及肿瘤供血血管总检出率达94.59%。结论利用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编辑去骨血管成像能快速清晰显示腹部血管,为血管病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CT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价值,为提高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医院骨科收治的70例使用数字X线摄影(DR)检查未发现骨折征象的病例,经过多层螺旋CT平扫和图像重建处理多方位重建检测,分析其准确性。结果共检查出肋骨骨折86处,其中是完全线性骨折的有23处,不是完全性骨折的有63处(其中包含内缘性骨折28处和外缘性骨折35处)。肋骨隐匿性骨折检测经四种图像重建处理后,以CPR总的检出率达到最高(100%),MPR检出率为97.7%、VR检出率为74.4%,MIP检出率最低,仅为43.0%,分析四种图像重建技术总检出率,有显著差异(χ~2=14.05,P0.01)。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图像重建处理,可快速准确定位创伤区域,及时确诊,有效降低误诊及漏诊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后的横断面及重组图像,并与传统X线片及常规CT椎间盘扫描图像比较,以探讨其能否提高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采用单盲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腰椎峡部裂患者156例,其中男91例,女65例;年龄16~73岁,平均32.7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2.6年。将患者的影像资料按X线片、常规椎间盘CT扫描、MSCT容积扫描进行归类,其中X线片127份,常规椎间盘CT扫描图像79份,MSCT容积扫描并重组图像156份。由3位高年资医师在不知术后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共同对3种影像资料分别进行分析、诊断,最终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分别得出3种影像检查各自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应用多样本率的卡方检验验证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影像片中直接显示腰椎峡部骨不连接为诊断标准,127份X线片中,能准确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有201处,与手术结果比较,有64处未检出,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75.8%。79份常规椎间盘CT扫描图像中,共检出腰椎峡部裂105处,与手术结果比较,有55处未检出,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65.6%。156份MSCT容积扫描后重组图像共明确诊断腰椎峡部裂324处,与手术结果完全吻合,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3种影像检查各自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6,P〈0.005)。MSCT容积扫描后的重组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最高。结论:通过MSCT容积扫描并运用重组技术能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重组图像能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椎弓峡部裂的影像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对腰椎弓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