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散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05例散发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组)和8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未破裂组)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对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的大小及动脉瘤的形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吸烟、多发动脉瘤、5 mm≤直径≤7 mm的动脉瘤、直径≥8 mm的动脉瘤、不规则形状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吸烟、多发动脉瘤、直径≥5 mm的动脉瘤及不规则形状的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邸飞  康慧斌  刘爱华 《北京医学》2015,37(10):936-940
目的 探讨与老年人(≥60岁)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的临床及动脉瘤特征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连续收治的320例≥60岁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吸烟、饮酒、多发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瘤体大小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年龄、高血压及动脉瘤瘤体直径相关(P<0.05),与性别、吸烟、多发动脉瘤、动脉瘤部位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仍显示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年龄、高血压及动脉瘤大小相关(P<0.05),与性别、吸烟、多发动脉瘤、动脉瘤部位不相关(P> 0.05).结论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高血压及动脉瘤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垂直瘤体高度与瘤颈管径的比值(AR)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0例AComA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参数,其中破裂动脉瘤578例,未破裂动脉瘤72例。分别收集2组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及瘤颈管径,同时分析两者的比值AR值与AComA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578例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3.57±1.96)mm、瘤颈管径为(3.07±1.17)mm、AR为1.24±0.67;72例未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2.59±1.85)mm、瘤颈管径为(2.71±1.15)mm、AR为0.97±0.60。破裂动脉瘤组的垂直瘤体高度、瘤颈管径及AR均大于未破裂动脉瘤组,2组间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omA动脉瘤的AR值经ROC曲线分析后,其曲线下面积为0.64,最佳截断值为0.935。结论:AR值的大小与AComA动脉瘤破裂有明显关系,临床可将AR值做为参考因素,对AComA动脉瘤患者进行早期风险评估,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不同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重庆医科附属第一医院大学神经外科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收治的81名患者101枚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0.2月。其中临床随访夹闭组19名患者19枚动脉瘤,介入栓塞组11名患者12枚动脉瘤,观察组53名患者70枚动脉瘤。影像学随访到随访58名患者70枚动脉瘤。其中夹闭组14枚,介入组7枚,观察组49枚。结果 临床随访发现夹闭组动脉瘤均恢复日常生活,介入栓塞组2例留有轻度残疾。观察组死亡5例,中度残疾4例,轻度残疾1例。经K-W秩和检验夹闭组预后最好,介入栓塞组稍差,观察组预后最差,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125)。影像学随访发现夹闭组动脉瘤均完全夹闭,介入组1枚大部分栓塞(大于90%),观察组1枚瘤颈增大、2枚瘤体增大、破裂5例,其中破裂动脉瘤均为小动脉瘤(<5mm)。经K-W秩和检验三组中夹闭组效果最好,介入栓塞组次之,观察组最差,但无显著差异(p=0.274)。结论:未破裂动脉瘤多为中小型,其破裂往往发生在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还需进一步明确。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小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的不断提高,将给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通过动脉瘤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比较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中免疫炎性反应的表达与分布特点 ,以研究免疫炎性细胞在颅内囊性动脉瘤中的表达 ,及其与动脉瘤基质重塑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动脉瘤壁中普遍存在以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免疫炎性反应 ;破裂动脉瘤瘤壁中这种免疫炎性反应有“灶性”表达的趋势。提示 :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中基质重塑的实质是一种免疫炎性反应 ,免疫炎性细胞可通过释放蛋白酶造成胶原等基质蛋白的过度降解 ,削弱动脉瘤瘤壁并可能最终导致动脉瘤的破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相关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造影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39枚,其中破裂动脉瘤28枚,未破裂动脉瘤11枚。重建三维脑血管造影影像获得动脉瘤模型,测量其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破裂组瘤高/颈宽比(AR)为1.233±0.483,高于未破裂组(0.832±0.252,P=0.002);破裂组标准化壁面切应力(WSS)为0.545±0.259,低于未破裂组(0.761±0.216,P=0.015);破裂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LSA)为(11.669±16.041)%,高于未破裂组[(1.236±2.212)%,P=0.040]。其余指标,包括瘤体/载瘤血管直径比(SR)和剪切震荡指数(OS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AR值、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影响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将12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破裂组96例和未破裂组28例,对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首发症状多为头痛(84.38%)和头晕(81.25%)。饮酒(P=0.036)、高血压(P=0.041)、疲劳(P=0.019)、情绪波动(P=0.016)、吸烟(P=0.014)、动脉瘤部位(P=0.009)和动脉瘤大小(P=0.032)在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明,其均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为主。饮酒、高血压、疲劳、情绪波动、吸烟、动脉瘤部位及动脉瘤大小等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特异蛋白标记物,为筛选颅内动脉瘤,尤其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未破裂患者分别作为破裂组(n=45)及未破裂组(n=45),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45)。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金属亲和蛋白芯片及分析软件分别对未破裂组、破裂组及对照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筛选差异蛋白,建立诊断模型并进行双盲法验证。结果未破裂组与正常组血清有54个蛋白质峰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个蛋白质峰荷质比分布于2 000~20 000之间,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未破裂组与破裂组血清有79个蛋白质峰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4个蛋白质峰荷质比分布于2 000~20 000之间,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以荷质比为2 540.6、3 367.7、5 857.5及8 231.0的4个差异蛋白建立神经网络筛选模型可鉴别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与正常人血清样本,经双盲法测试,其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3.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验证所建立的诊断模型可靠;筛选荷质比为2 938.2、4 065.3、6 642.0、9 127.5及16 021.6的5个差异蛋白建立神经网络筛选模型可鉴别未破裂动脉瘤与破裂动脉瘤血清样本。经双盲法测试,其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86.7%,AUC为0.858,验证所建立的诊断模型可靠。结论建立血清差异蛋白质谱表达模型是筛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细菌性、外伤性、肿瘤性和动脉硬化性,其中先天性占绝大多数。破裂动脉瘤的致死、致残率很高,破裂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很高,未破裂动脉瘤有破裂的可能,因此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就诊后要及时行进一步检查治疗,我院自2006年2月~2008年1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再出血急症手术患者5例,回顾分析这些资料,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的进步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系统的不断升级,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使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不断扩大,相关学科医生及患者群体对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增多,使更多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治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Hunt-Hess Ⅰ~Ⅴ级破裂动脉瘤患者63例,64个颅内动脉瘤,并对其中的50例患者于急性期(3 d内) 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自然病史、破裂因素及一般处理原则做一综述。方法:查阅新近公开发表的中外文献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自然病史和一般处理进行综述。结果: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很高,幸存者中也有一半患者遗留有不可逆的脑损害。10mm以下的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因素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可以估计出每年有0.5%~2%的破裂率,不断生长的和大于10mm的动脉瘤破裂的几率会更大。结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自然病史及治疗中的危险因素的数据还不完整,处理方法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2.
蔡菁  李吻  陈树大 《浙江医学》2007,29(6):579-581
前交通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40%。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常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内血肿,此时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高达30%。90%,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患者死亡和重残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与CVS的相关因素,对防治CVS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组不同载瘤血管背景的动脉瘤的对比,分析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动脉瘤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356例动脉瘤患者,其中破裂组116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45例,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71例。未破裂组240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61例,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179例,通过观察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情况,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结果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瘤破裂率(42.5%)比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瘤破裂率(28.4%)明显增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P<0.01),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是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1.5倍。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价动脉瘤破裂的一项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形态学参数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溪市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和CTA检查结果为判断依据,将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破裂组(n=75),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未破裂组(n=38)。测量载瘤动脉直径(carrier artery diameter,Dv),计算瘤体深度与宽度比值(ratio of tumor depth to width,AR)、瘤颈宽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ratio of tumor neck width to parent artery diameter,NP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ize ratio,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比值(面积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CTA形态学参数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结果CTA检查出动脉瘤未破裂有44个,破裂有85个...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13例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疗效,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3例颅内动脉瘤按照Hunt-Hess分级,其中Ⅱ级9例,Ⅲ级3例,Ⅳ级1例,根据术前DSA显示动脉瘤部位,结合CT等判断破裂动脉瘤位置,选择翼点入路或额部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动脉瘤进行夹闭,必要时行瘤颈加固。结果:本组12例行动脉瘤夹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及暂时行载瘤动脉阻断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27例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经验,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手术。多采用改进的Y asarg il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解剖动脉瘤颈,稳妥地夹闭瘤蒂,必要时行瘤体切除或瘤颈加固。结果:本组27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因瘤体巨大故在瘤颈夹闭后行瘤体切除术,治愈率为92.5%。术中动脉瘤破裂6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7.3%。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手术失败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有预见性地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和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时的重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和椎-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首选;巨大动脉瘤手术和栓塞同样具有难度,多发动脉瘤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在积极处理破裂出血动脉瘤的基础上,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位置和患者自身的情况,尽量一次完成.GD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并应尽可能在一次治疗中将所有动脉瘤栓塞.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特点,逐步为广大神经外科大夫及患者所接受,然而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仍然具有一定挑战性.球囊技术为此类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为治疗宽颈动脉瘤提供了有力武器.结论 随着医疗材料、医疗市场的改进,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将来将有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马宝新 《医学综述》2011,17(5):732-734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具有"三高征":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儿童及青年发病较少,主要以40~60岁多见。另外,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且绝经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绝经前女性。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有不良习惯(包括吸烟、酗酒)、动脉瘤直径的大小、前循环动脉瘤、日本和芬兰血统、有动脉瘤破裂的家族史以及存在基因缺陷的遗传史。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较高的动脉瘤复发率和早期再出血率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水凝胶弹簧圈是在传统的裸铂金弹簧圈的基础上进行水凝胶涂层修饰形成,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水凝胶弹簧圈相较于裸铂金弹簧圈可降低动脉瘤复发率,但这些研究均基于所有状态的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因此水凝胶弹簧圈是否可降低破裂动脉瘤复发率及早期再出血率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本文对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风险评估中CT血管造影成像(CTA)应用有效性,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103例IA病人临床资料,对比破裂和未破裂者CTA影像形态学表现,并分析与瘤体破裂的相关性。结果103例病人中,瘤体破裂78例(84个瘤体),未破裂瘤体25例(28个瘤体);IA破裂以后交通动脉为主,其次是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病人的瘤体大小、瘤体位置、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AR)、瘤体深度和载瘤动脉直径比(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比值(面积比)及子囊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瘤体大小、AR、SR、面积比是动脉瘤瘤体破裂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CTA可清晰、准确显示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瘤体大小、AR、SR及面积比等形态学表现可作为IA破裂风险的独立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