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上颌窦后壁的形态,测量上颌窦后壁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数据,为经上颌窦后壁入路手术治疗翼腭窝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①随机挑选30例成人干颅,其中15例行矢状面切片,另15例行水平面切片。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厚度;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水平面上观测:蝶腭孔的形态、大小;蝶腭孔外侧壁至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与内侧壁交界处的距离;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宽度。②将防腐处理的30侧正中矢状面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上颌动脉翼腭窝段的位置、走行及其分支的长度及管径;上颌神经翼腭窝段的位置、走行及其分支;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及大小。结果:①在颅骨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平均值为(19.21±3.42)mm;厚度平均值为(0.74±0.42)mm;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平均值为(0.63±0.31)mm。在颅骨水平面上观测:蝶腭孔呈圆形者占66.7%,其呈卵圆形者占20%,呈不规则形者占13.3%,外侧壁至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与内侧壁交界处的距离平均值为(2.45±1.33)mm。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宽度平均值为(7.52±2.08)mm。②上颌动脉翼腭窝段位置变异较大,30%在靠近上颌骨颞下面时略呈直角向内进入翼腭窝;70%到达上颌骨颞下面时,紧邻该面行走,其主要分支包括蝶腭动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圆孔动脉、翼管动脉。上颌神经翼腭窝段直径为(3.65±0.54)mm,斜向前外侧,紧贴上颌窦后外侧壁向上外侧走行。分为蝶腭神经、眶下神经和上牙槽后神经3大分支。翼腭神经节距离上颌神经下方(3.57±1.39)mm,上颌窦后外壁后部后方(3.17±1.08)mm。呈椭圆形者占43.3%,不规则形者占40%,圆形者16.7%。其直径平均值为(4.19±1.01)mm。结论:经上颌窦后壁入路手术治疗翼腭窝肿瘤凿开上颌窦后壁时,向内不能超过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的交界处,向上不能超过上颌窦后壁与顶壁的交界处,摘除肿瘤时应仔细处理上颌动脉和上颌神经的分支。  相似文献   

2.
上颌神经阻滞相关解剖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上颌神经阻滞的方法,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观测120例成人颅骨翼腭窝等结构数据,观测30例成人尸头上颌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上颌神经阻滞进针深度:(1)侧入法:颧弓中点下缘至翼腭窝底的距离,男性左侧为47.15±1.07 mm,右侧为46.41±1.01 mm.女性左侧为45.43±1.06 mm,右侧为44.69±0.99 mm.(2)侧前入法:下颌骨冠突与颧骨下缘交点至翼腭窝底的距离:男性左侧为52.35±0.75 mm,右侧为52.78±0.84 mm.女性左侧为49.71±0.79 mm,右侧为49.94±0.82 mm.结论:本研究为上颌神经阻滞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发生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鼻腔-鼻窦-翼腭窝(pterygomaxillaryfossa,PMF)-颞下窝(infratemporalfossa,ITF)手术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例12侧成人尸头标本按中线锯开后进行解剖,并完全模拟该手术入路,对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观察、拍摄和测量。结果翼腭窝-颞下窝区结构复杂,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经过。圆孔外口距正中矢状面距离为(19.18±1.48)mm,与后鼻孔上缘的距离为(19.81±1.52)mm,距鼻小柱根部为(77.31±5.13)mm。卵圆孔到鼻小柱根部为(86.40±3.76)mm。结论经鼻内镜鼻腔-鼻窦-翼腭窝-颞下窝手术入路能够简单和迅速地到达翼腭窝和颞下窝,可较好地显露翼腭窝及部分颞下窝区的结构。经鼻内镜入路进入PMF时术野的深度限制为70mm左右,注意保护位于蝶窦外侧壁的翼管神经、上颌神经及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进入ITF时,术野的深度限制为80mm左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押对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下颌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11/2005-11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120侧成人颅骨(男60侧,女60侧)和30侧尸体(男20侧,女10侧);均为无主尸体。测量了120侧成人颅骨卵圆孔等结构的数据,观测了30侧成人尸头下颌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①与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男性除卵圆孔前壁厚、女性除颧弓中点下缘至翼突基部距离、卵圆孔宽径、卵圆前壁厚、卵圆孔前外侧缘至三叉神经压迹最近距离外,其余结构均存在侧别差异(P<0.05~0.01)。除左侧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距离、左侧卵圆孔宽径、卵圆孔前壁厚外,其余侧别结构均存在性别差异(P<0.01)。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的距离熏男性左侧为(40.4±0.3)mm,右侧(40.9±0.4)mm。女性左侧为(39.8±0.6)mm,右侧为(40.2±0.7)mm。②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押下颌神经长度(10.4±1.6)mm,宽度为(4.5±1.5)mm,其中颅内段长(6.3±1.5)mm,卵圆孔内段长(5.1±0.6)mm。脑膜中动脉外径左侧为(1.5±0.3)mm,右侧为(1.5±0.4)mm。至上颌动脉起点的距离左侧为(7.1±0.4)mm,右侧为(8.3±0.3)mm。大部分脑膜副动脉入棘孔以前发出,起源于脑膜中动脉者22侧(73%)。上颌动脉者7侧穴23%雪。以双根起始者1侧(3%)。分支数,1支型24侧穴80%雪。2支型2侧(7%)。不存在4侧穴13%雪。脑膜副动脉分别经卵圆孔、蝶导血管、骨性翼棘孔入颅腔。下颌神经与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关系:脑膜中动脉位于下颌神经的后外侧22侧(73)%。位于下颌神经的外侧8侧(27%)。结论:获得了下颌神经的长度、宽度熏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熏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熏以及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海绵窦内等穿过的结构及毗邻关系的观测结果。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锥形束CT(CBCT)研究翼腭管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临床LeFort Ⅰ型截骨术提供指导。方法 从CBCT数据库中随机选取30例正常成年人颌面部CBCT数据,比较左右侧各测量标志点数值之间的差异。结果上颌窦内侧壁从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的平均距离是35.25 mm。颧牙槽嵴至翼腭管25.41 mm,翼腭管至中线16.68 mm,犁状孔边缘至中线的距离是13.87 mm,骨性鼻中隔长度是46.27 mm。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6°14′。比较左右侧各测量标志点数值之间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CBCT测量LeFort Ⅰ型截骨术相关的翼腭管的解剖数据准确、有效,可为避免损伤腭降血管等结构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正常人额骨内鼓乳段面神经进行MRI斜矢状位成像观察及解剖测量.方法:选择无任何耳部痰患的正常成年人50例(100耳),在GE 3.0T MRI机上进行扫描,采用稳态采集快速成像技术进行扫描,对所获鼓乳段面神经影像进行形态观察及解剖测量.结果:50例(100耳)在斜矢状位MRI扫描中均得到鼓乳段面神经的完整清晰影像.测得面神经鼓室段长度为(11.02±1.39)mm,直径为(1.21±0.21)mm.乳突段长度为(15.21±1.17)mm,直径为(1.37±0.16)mm.锥段直径为(1.34±0.20)mm.鼓室段与乳突段之间夹角为(109.22±5.45)°.斜矢状住扫描基线与正中矢状轴夹角角度(23.67±5.46)°,斜矢状扫描平面的内倾角角度为(6.15±3.3)°.结论:MRI斜矢状住扫描可以良好显示正常人鼓乳段面神经的解剖特点,对临床该段面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及预后判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取向轴和冠状面成角,从而进一步调整MRI扫描角度,建立新的扫描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分别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四肢关节核磁共振室、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对既往前交叉韧带全长显示清楚的120例成人(男女各60例)的MRI影像(斜矢状位)按左右膝、性别分组,在Artoscan-C上测量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成角及前交叉韧带长度和厚度。将国人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改进的TK-6350型数控铣床上,进行矢状位冰冻薄层解剖切片,对前交叉韧带进行解剖观察。以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所成角度试行膝关节斜冠状位扫描,使MRI扫描方向与前交叉韧带斜冠方向上的解剖取向轴一致,并分析简化操作,建立斜冠状位扫描方法。结果:①左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测量值在斜矢状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男性前交叉韧带在斜矢状位测量长度和厚度高于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5±1.98),(34.52±1.93)mm;(6.09±1.07),(5.45±1.13)mm,P<0.01],和冠状面的角度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2.5)°,(35.4±2.5)°,P<0.05]。伸膝位下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的角度相对较恒定,走行平直,可以依据该角度行平行于前交叉韧带的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结论: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是一种显示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下颌角区域解剖结构特征与颅耳沟微创切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下颌角整形常采用口外切1:3、1:3内切口、口内外联合切口等3种入路,颅耳沟微创切口下颌角截骨作为一种较新的入路方式,其报道尚不多见.目的:明确下颌角及其相关血管神经的解剖,为颅耳沟微创切口下颌角截骨手术提供解剖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2/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材料:成人头颅标本15个,男4例,女11例,共30侧;成人下颌骨15个30侧.方法:将成人头颅标本15个30侧逐层解剖,观察下颌角的解剖层次,行经下颌角区域的血管神经的分布、走行及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选用15个成人下颌骨并做标记线,依次沿标记线锯开下颌骨,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颏孔、下颌孔及各横断面的下颌管截面至下颌骨边缘、内壁、外壁的距离并计算各项指标的x±s.主要观察指标:①下颌角区域的解剖层次.②卜颌角区域的血管.③下颌角区域的神经.④下颌管.结果:耳大神经、颈外静脉、面神经颈支、面动脉、面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离下颌角的距离分别是(19.48±6.45),(13.84±3.78),(9.58±3.05),(22.62±7.16),(20.08±6.45)mm;面神经下颌缘支出腮腺的位置距离下颌角(7.79±2.57)mm;下颌管在第3磨牙外缘至下颌角最凸点连线距离是(16.97±2.24)mm.结论:下颌角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有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但尚有一定规律可循,颅耳沟微创切口从解剖学角度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3D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治疗穿刺路径选择中的作用。方法:34例三叉神经第二支或者第二支合并第三支疼痛患者,采用3D重建技术对卵圆孔Hartel入路、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圆孔外口经眶入路三种穿刺路径进行模拟穿刺并评估,根据模拟穿刺成功与否将穿刺入路分为:"可穿刺"入路与"不可穿刺"入路。结果:34例患者中"不可穿刺"比例:Hartel入路为5.8%(2例),颧弓下入路为2.9%(1例),经眶入路为23.5%(8例),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和卵圆孔Hartel入路较圆孔外口经眶入路更易穿刺成功(P<0.05)。结论:3D重建技术对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治疗穿刺路径选择有重要指导作用,考虑到治疗精准性,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可作为穿刺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11~13~(+6)周正常胎儿额上颌角的超声测值及其与顶臀径的关系。方法选取孕11~13~(+6)周顶臀径测量值为45~84 mm的胎儿386例,应用经腹超声于其面部正中矢状面测量额上颌角值,分析其与顶臀径的关系。结果 386例胎儿均足月分娩,产后随访未见明显异常。所有胎儿于孕11~13~(+6)周显示颅脑正中矢状面,其额上颌角值为71.47~85.24°。额上颌角值随顶臀径的增加而减小,呈负相关(r=-0.67,P=0.045)。结论孕11~13~(+6)周正常胎儿额上颌角呈锐角,与顶臀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