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难治性癌痛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难治性癌痛病人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1):吗啡对照组(M组)和氢吗啡酮观察组(HM组),M组鞘内使用吗啡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HM组鞘内使用氢吗啡酮PCA。记录统计两组测试前1天、鞘内PCA后1天、出院时、术后1月、2月、3月病人的数字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日消耗量、爆发痛频次和测试前与出院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鞘内PCA后,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各观察点组间和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鞘内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呈逐步上升趋势,组内术后3月与出院时相比显著增加(P<0.05),组间各观察点无差异。HM组出院时较M组,恶心呕吐显著降低(P<0.05)。M组4例病人因增量吗啡疼痛控制不佳行氢吗啡酮轮换,轮换后疼痛缓解达20%~50%。结论:氢吗啡酮鞘内镇痛效力与吗啡相当,可安全有效应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难治性癌痛镇痛,并可能成为吗啡耐受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良好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鞘内吗啡泵在晚期癌痛病人中的镇痛效果,为临床诊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晚期癌痛病人采用吗啡注射泵鞘内镇痛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变化,观察临床镇痛效果,并给予针对性护理。[结果]30例病人治疗后24h、72h、1周、1个月VAS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30例病人在鞘内吗啡泵输注过程中未发生蛛网膜下隙感染。[结论]针对晚期癌痛病人采取鞘内吗啡泵镇痛效果好,应用安全。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技能、知识、人文关怀理念,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不良反应,提高心理护理水平及沟通能力,提高晚期癌痛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肿瘤的发展及机体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传统的阿片类药物全身给药不但镇痛效果差,而且不良反应明显。因此,良好的疼痛控制依然是极大多数晚期癌痛患者的主要医疗诉求。本文介绍利用电子镇痛泵经鞘内输注系统注射吗啡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护理观察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4.
1例直肠肛管恶性肿瘤术后骨转移伴难治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对患者疼痛性质、程度及药物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个体化镇痛给药建议。治疗后,患者疼痛控制稳定,不良反应可耐受。临床药师参与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规范临床合理使用镇痛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鞘内埋入式输注系统联合自控镇痛泵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0例采用鞘内埋入式输注系统联合自控镇痛泵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患者,做好植入前的筛选、宣教,植入后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取得满意镇痛效果,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细致的病情观察和系统的护理是鞘内埋入式输注系统联合自控镇痛泵治疗顽固性癌痛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难治性癌痛占癌痛病人的10%~20%,严重困绕临床[1]。1979年Wang等[2]首次报道了低剂量吗啡鞘内注射治疗癌痛,获得了良好镇痛效果。随后植入式吗啡输注系统治疗口服药物未能控制的难治性癌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治疗费用较高,阻碍了其广泛应用。半植入式鞘内吗啡输注系统采用了静脉输液港外接镇痛泵替代全植入式储药池,经济成本大大下降,得到临床青睐[3,4]。  相似文献   

7.
<正>临床上约24%~30%的癌症患者经历中重度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镇痛方法可缓解多数癌痛,但难治性癌痛依然很棘手。难治性癌痛系指按照指南或规范化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的疼痛,常见于骨转移、爆发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内脏疼痛等。临床上,口服吗啡每天超过300 mg为大剂量,超过600 mg为超大剂量。本文报道一例难治性癌痛患者应用超大剂量吗啡经静脉自控镇痛方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比较持续鞘内吗啡泵治疗顽固性癌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采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9例数字疼痛分级法评分≥7分的顽固性癌痛患者。随访5~13个月,观察患者的镇痛疗效、爆发痛发作次数、镇痛药物服用计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14 d,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3.11±1.12)分、(2.05±1.62)分、(1.88±0.97)分、(1.92±1.03)分;较治疗前(8.14±1.47)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14 d,1、3个月疼痛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88.9%、88.9%、100%、100%。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和吗啡不良反应。结论持续鞘内泵入吗啡治疗顽固性癌痛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多数癌性疼痛可经规范的镇痛药物及辅助治疗手段得以满意控制,但也应看到仍有少部分癌痛患者不能从常规镇痛治疗获益,临床上把此类疼痛称之为"难治性癌痛"或"复杂性癌痛"。这类疼痛不仅是镇痛治疗时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也是进一步提高癌症整体镇痛治疗水平的瓶颈。曾有学者感叹:"没有哪一种痛苦如同难治性疼痛那样令患者痛不欲生的了"。因此,对这类疼痛的有  相似文献   

10.
总结13例难治性癌痛的镇痛护理。护理重点包括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信息支持,评估整体痛,做好特殊用药、镇痛设备及特殊镇痛方式的护理。13例患者疼痛状况、疼痛缓解程度及日常活动、情绪、与他人关系、睡眠、生活乐趣等受疼痛的影响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埋入式输注系统植入鞘内与植入硬膜外腔联合自控镇泵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疗效。方法比较采用两种方法治疗顽固性癌痛患者各60例的效果、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均取得显著疗效,所有患者疼痛均得到有效控制,差异无显著性;鞘内给药较硬膜外给药的用药量小,使用时间更长,药量增加空间更大;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可有效控制。结论治疗顽固性癌痛鞘内给药优于硬膜外给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痛的护理。[方法]对40例晚期癌痛病人术前做好疼痛及用药评估、心理护理、积极的病人准备;术后做好呼吸、循环系统监护、吗啡用量的调整、输注系统的护理、药物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护,出院后病人鞘内泵的自我管理教育及做好随访工作。[结果]40例病人术后疼痛控制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全面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痛达到满意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浦凤燕   《护理与康复》2018,17(9):98-100
总结1例经鞘内植入输液港应用吗啡镇痛泵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的护理体会。重点是做好鞘内输液港的护理、吗啡镇痛泵的护理,加强出院指导及出院后吗啡镇痛泵的延续性护理,促进患者癌痛有效控制,提高生活质量。本例患者出院时疼痛控制效果满意,疼痛评分小于3分。连续随访6个月,患者每日镇痛泵追加次数在3次以内,阿片类药物相关并发症较前减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前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可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ed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已广泛用于癌痛、非癌痛和肌痉挛的治疗[1~3]。随着病人应用IDDS时间的延长,与鞘内给药相关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4,5],目前鞘内镇痛药物输注越来越多用于控制非癌性疼痛,由于病人生存周期长,故植入式鞘内泵电池寿  相似文献   

15.
谭玉祥  吴崇天 《疼痛》1999,7(2):87-92
鞘内吗啡(即蛛网膜下腔吗啡intxathecal morphine)70年代末期首次用于临床治疗癌痛以来,许多疼痛专家对该疗法进行过比较全面的研究,发现鞘内吗啡对严重、顽固性疼痛有独特的功效,同时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献对鞘内吗啡镇痛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右旋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于晚期癌痛患者行吗啡鞘内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晚期癌痛患者,静脉滴定后均采取鞘内镇痛方式。术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用吗啡(M阶段);第二阶段吗啡+右旋美托咪定混合液(M+D阶段)。采用双盲交叉法,所有患者随机分配进入M阶段和M+D阶段,待获得48小时满意的镇痛后交叉进行另一阶段鞘内滴定。记录静脉滴定后、M阶段和M+D阶段疼痛评分、满意度、有效吗啡剂量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获得满意镇痛后每阶段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各研究阶段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阶段与M阶段相比有效吗啡剂量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但M+D阶段与M阶段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鞘内给药后便秘、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减少。M+D阶段嗜睡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和高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定可加强鞘内吗啡镇痛作用,显著减少吗啡用量,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张俊荣  王艳 《天津护理》2012,20(6):410-411
临床上采用WHO三阶梯镇痛方案可使70%~90%的癌痛患者充分镇痛。但仍有一部分顽固性癌痛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应用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进行阿片类药物的鞘内给药镇痛是三阶梯镇痛方案无效之后的一种治疗手段。不但可以获得满意镇痛效果,而且还可避免因大量  相似文献   

18.
<正>据统计,75%~90%的晚期癌症患者伴有剧烈的疼痛症状,癌痛已成为倍受关注的医学、心理及社会问题。癌痛病因复杂,涉及到肿瘤压迫、转移、神经侵犯、炎症等综合因素,即便应用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方案,仍有10%~30%的患者存在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癌痛[1,2],且伴随镇痛药物引起的严重副作用。对此WHO专家推荐应用介入镇痛方法进行治疗,即第四阶梯镇痛方案,其中全植入式鞘内(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泵创伤较大且费用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亚甲蓝硬膜外用药对癌痛及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疼痛部位在躯干或下肢的癌痛患者40例,其中癌痛20例,癌痛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20例,根据疼痛部位选择不同硬膜外穿刺点,分别注入不同剂量的亚甲蓝混合液。观察镇痛效果、镇痛后止痛药使用情况、用药间隔期疼痛程度、有效镇痛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20例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好,较注射前镇痛用药减少60%以上,镇痛用药间隔期显著延长,有效镇痛时间在1个月以上。20例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差,较注射前镇痛用药量减少25%~50%,有效镇痛时间12~18 d。40例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律变化等症状,大小便、饮食及双下肢活动均正常。结论亚甲蓝硬膜外用药对晚期癌痛疗效有显著效果,且安全可靠,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在癌痛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前应用此镇痛方法,会产生更好的镇痛效果。而此镇痛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的癌痛疗效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芬太尼贴剂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晚期癌痛患者33例,入组者均为中、重度疼痛,且为慢性持续性疼痛,每个患者使用芬太尼贴剂15 d,每天对患者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价2次。结果 33例晚期癌痛患者疼痛缓解率达96.96%;不良反应轻微,表现为: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皮肤瘙痒等,除便秘持续存在外,其他不良反应均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轻或消失;随着镇痛效果的出现,绝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芬太尼贴剂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轻,且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可作为口服强阿片药物的替代治疗,特别适合晚期癌痛不适合口服强阿片类药物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