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婴幼儿喂养的家庭行为因素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有针对性的对婴幼儿营养的家庭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西安市农村社区的4个乡抽取10个村196名小儿喂养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婴幼和的营养发育不同程度地受到主要喂养人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区,喂养太度,家庭年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逐步回归分析,文化程度(XI)、喂养态度(X2)、家庭年收入(X3)等三项变量表被引入逐步回归方程:Y=25.016+0.254X1+0.587X2+0.764X3(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的目标人群是婴幼儿的主要喂养人,要针对他们的不同文化程度,职业、营养与喂养态度,居住地区,家庭年收入,喂养知识来源等特征,制订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有针对性的对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的家庭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西安市 农村社区的4个乡抽取10个村196名小儿喂养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 统计分析.结果婴幼儿的营养发育不同程度地受到主要喂养人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区、喂养态度、家庭年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逐步回归分析,文化 程度(X1)、喂养态度(X2)、家庭年收入(X3)等三项变量被引入逐步回归方程:Y=25.016+0.2 54X1+0.587X2+0.764X3(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的目标 人群是婴幼儿的主要喂养人,要针对他们的不同文化程度、职业、营养与喂养态度、居住地区、家庭年收入、喂养知识来源等特征,制订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喂养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索婴幼儿喂养行为的研究方法,了解婴幼儿喂养行为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喂养行为与热能摄入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参与性直接观察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方法,运用现代音像技术,对39例6-22个月婴幼儿全天的喂养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喂养行为得分最低的是家庭食物资源的利用,其次是卫生状况,得分最高的是喂养人与婴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患病对喂养行为得分无影响。有一半婴幼儿的得分在满分的50%以下。喂养行为评分与摄入热能二者之间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579,P<0.01。结论 当地幼儿喂养行为存在问题较多。造成幼儿喂养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喂养人缺乏营养知识、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食物制作方法单一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婴幼儿喂养行为的研究方法,了解婴幼儿喂养行为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喂养行为与热能摄入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参与性直接观察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方法,运用现代音像技术,对39例6~22个月婴幼儿全天的喂养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喂养行为得分最低的是家庭食物资源的利用,其次是卫生状况,得分最高的是喂养人与婴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患病对喂养行为得分无影响.有一半婴幼儿的得分在满分的50%以下.喂养行为评分与摄入热能二者之间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579,P<0.01.结论当地幼儿喂养行为存在问题较多.造成幼儿喂养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喂养人缺乏营养知识、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食物制作方法单一所致.  相似文献   

5.
喂养行为与婴幼儿营养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喂养行为与婴幼儿营养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自编的“婴幼儿营养调查表”对346个0-18个月婴幼儿的主要养护人进行入户访谈。结果 出生后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高,婴幼儿营养状况良好。4个月后由于辅食添加的不合理,其营养状况相对较差。营养发育正常的婴幼儿与营养发育稍差(低于均值1个标准差者)婴幼儿相比较,在辅食添加时间上(P<0.01),及添加的种类上(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中辅食添加时间的分布方面,7-9个月的差异最明显(P<0.01)。结论 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利用各种传媒向孕妇、年轻父母及其家人普及喂养新观念,重点宣传辅食添加知识,转变不良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抚养人喂养行为及对喂养知识的需求情况,为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武汉市江汉区2个社区,将常住的0~18月龄婴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对抚养人进行询问调查。结果:共调查婴幼儿477例;抚养人的24项喂养行为中,有18项正确率低于60%,正确率最低的仅12.73%;有76.94%的抚养人近半年未参加过育儿讲座;遇到喂养问题时,抚养人主要寻求医生(65.41%)和亲戚朋友(53.67%)的帮助;63.10%的抚养人需要儿童合理营养知识。抚养人较喜欢的三种健康教育形式为:书报杂志(43.40%),面对面咨询指导(42.56%)及网站(31.24%)。结论:婴幼儿抚养人喂养行为有待改善,喂养知识需求高;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科学合理地养育婴幼儿。  相似文献   

7.
对儿童保健门诊875例具有不适宜喂养行为的1月龄至2岁以下婴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其中每天给婴幼儿糖水或甜果水者72.1% (631/875);添加食物首选蛋黄者51.3%(394/768);不允许7个月龄以上婴儿自己手抓食物者50.4% (270/536);没有给婴幼儿机会体验粗颗粒食物者44.0%(236/536);12月龄以上未添加肉类食物者占36% (54/150);配方奶里加米粉或蛋黄者分别为34.0%(270/795)、24.8% (184/743);10个月以上仅吃谷类食物者占17.6%(48/273);不按比例冲调奶粉,浓缩或稀释奶液分别为占11.8%(87/735)、9.3% (68/735).提示婴幼儿家长的不适宜喂养行为涉及范围广、原因复杂.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对心理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婴幼儿饮食行为是其学习、探索、适应生存的重要途径。早期喂养除了给婴幼儿提供足够的体格生长营养外,其过程也满足了婴幼儿心理发育的需要,对儿童的情感、个性和认知能力等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喂养行为与婴幼儿营养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编的"婴幼儿营养调查表"对346个0~18个月婴幼儿的主要养护人进行入户访谈.结果出生后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高,婴幼儿营养状况良好.4个月后由于辅食添加的不合理,其营养状况相对较差.营养发育正常的婴幼儿与营养发育稍差(低于均值1个标准差者)婴幼儿相比较,在辅食添加时间上(P<0.01),及添加的种类上(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中辅食添加时间的分布方面,7~9个月的差异最明显(P<0.01).结论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利用各种传媒向孕妇、年轻父母及其家人普及喂养新观念,重点宣传辅食添加知识,转变不良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10.
梁友芳  朱丹  粱绍莲  宋红潮 《广西医学》2013,(11):1527-1529
目的了解婴幼儿期早期喂养行为特点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对在儿童保健门诊定期保健的843名健康婴幼儿(6—18月龄)及其喂养人进行喂养行为调查,并对婴幼儿的生长速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过30%的喂养人喂养时追着孩子喂食、进餐时看电彬玩玩具。多数喂养人在帮助和鼓励孩子独自进食方面存在不足,总是或经常如此的比例占29.4l%。23.84%喂养人经常强迫孩子进食。食物制备、喂养人行为、婴幼儿行为、喂养环境与体重、身长增长速度均有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喂养行为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建议加强早期喂养行为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喂养环境的评估,进行预见性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手术患者家庭基本状况的调查,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量表)和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量表)对102名手术后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结果18例(17.64%)患者家庭出现轻度或重度的家庭功能障碍,APGAR总分(8.49±1.92)分,其中亲密度得分最高(1.81±0.44)分、合作度得分最低(1.61±0.57)分;手术患者FBS总分(1.20±0.63)分,得分最高的是家庭经济负担(1.72±0.96)分、最低的是家庭成员躯体健康(0.63±0.83)分;家庭功能总分与家庭负担及家庭关系、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结论手术不仅对患者本人的生理、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对其家庭功能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家庭负担的增加。护理人员在照顾手术患者时,要进一步强化整体护理的理念,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整体护理,促进患者及其家庭功能健康发展,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健康行为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护理干预。6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健康行为方式的改变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健康行为方式明显优于对照组,水肿、心力衰竭、失衡综合征、低血糖和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自身健康行为,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婴儿饮食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婴儿饮食行为模式,了解婴儿喂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婴儿饮食行为发育的主要因素.方法 908例婴儿根据居住地分为城市组和农村组;按月龄段分为1~个月、4~个月、7~个月和10~12个月4组;按性别分为男婴组和女婴组.对婴儿带养人进行家庭环境和婴儿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4月龄时婴儿母乳喂养率为56.99%,6月龄时婴儿固体食物引入率为96.07%;生活地区、家庭月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等家庭环境不同的婴儿,其饮食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P <0.01).结论 婴儿母乳喂养率不高;喂养中尚存在着食物引入顺序不合理、食物质地转换不及时等问题;家庭环境是影响婴儿饮食行为发育的重要因素,婴儿父母喂养知识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婴儿屏气发作行为的发生率,探讨婴儿屏气发作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400名婴儿屏气发作行为及其家庭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问卷包括<婴儿环境、行为调查问卷>:围产因素、父母亲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喂养方式、亲子交流项目及父母亲自评症状量表90项.结果:婴儿屏气发作的发生率为12%,城、乡婴儿屏气发作的发生率分别为7.5%和16.5%,比较两者差异明显(P<0.01);婴儿屏气发作与父母亲子交流程度、母孕期胎教、母亲敌对、父亲焦虑和对婴儿的评价有关,结论:加强母亲孕期胎教、增进亲子交流、减少父母亲精神压力,指导家长提供适当的抚育方式,可防止和(或)减少婴儿屏气行为的发作.  相似文献   

15.
母亲感染乙肝病毒婴儿喂养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母亲感染乙肝病毒(HBV)时,分娩婴儿的喂养方式与婴儿感染HBV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62例感染HBV产妇所分娩婴儿,据家庭状况,于生后24h内注射乙肝疫苗,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有30例行人工喂养作实验组,另32例行母乳喂养作对照组,于半年后对两组婴儿感染HBV情况作对照分析,结果χ^2检验。结果:实验组婴儿在出生后半年访视中,无一例感染HBV,而对照组中,有4例婴儿感染HBV(P<0.05),并有1例婴儿发病住院。结论:母亲感染HBV所生婴儿于生后24h内接种乙肝疫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可以预防婴儿感染HBV,但母乳喂养会增加母婴密切接触,使婴儿增加感染机会,所以,对于母亲感染HBV,除单一HBsAg阳性外,均应提倡人工喂养。  相似文献   

16.
不同喂养方式对0~1岁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3种喂养方式对0~1岁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对比不同喂养方式超重及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选择在我院定期健康体检0~1岁的婴儿,采用前瞻性调查.以生后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母乳和配方奶喂养)和人工喂养组;定期测量其体格生长指标.比较3组婴儿体格生长情况、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结果 男性婴儿身长和体质量1~3月均为母乳喂养组最大;从4月龄开始人工喂养有超过其余两组的趋势,体质量在10~12月龄时、身长在8~12月龄时大于母乳喂养组(P<0.05).女性婴儿体质量从2月龄开始人工喂养组最大,3~12月龄时与其余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长从3月龄开始人工喂养组最大,4~12月龄时与其余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的总体发生率在前3个月为母乳喂养组最高,从4月龄开始以人工喂养组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的总体发生率除第2月以外,均是人工喂养组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喂养儿肥胖及超重总体发生率高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母乳喂养可能对预防肥胖的发生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婴儿喂养方式与常见疾病及其康复的关系 ,作者随机对 2 0 0例 4月龄出院婴儿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母乳喂养婴儿健康率高、常见疾病的总发病率低 (P<0 .0 0 5 ) ,母乳喂养婴儿住院康复时间少于非母乳喂养 (P <0 .0 1 ) ;提示母乳喂养对保障婴儿健康 ,降低常见疾病发病率 ,促进康复 ,较非母乳喂养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振  付阳喜  曹嫚  周英  刘晓日  何少为  李明霞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91-2393,2401
目的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2009年入住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新生儿科的286例早产小于胎龄儿,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259例进行研究,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0.5%,临床表现以胃潴留为主(56.8%),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生后3 d内。单因素分析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孕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分娩前使用激素、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对喂养不耐受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示出生体质量、孕母文化程度及分娩前使用激素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β<0,exp(β)<1〕;开奶时间、排胎便时间、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及新生儿窒息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β>0,exp(β)>1〕。结论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影响因素众多,需积极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