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病因病机有"风""火""痰""虚""瘀"五类。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受"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启发,认为无论虚实,肝风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的主要病机,并将肝风分为虚肝风和实肝风两类。我们介绍了李教授从肝风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的脉证标准和方剂化裁,并附医案和医案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简斋为民国时期金陵名医,其发展"风胜湿"理论,临证处方多加风药,具体运用时结合患者体质的强弱、疾病的在表在里及寒热虚实的不同,提出"风胜托化""风胜疏化""风胜疏导""风胜和络"等治则,继而组方遣药,每获良疗,足资效法。  相似文献   

3.
风邪是心悸的重要发病因素,心悸突发突止、心中悸动不安的发病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风胜则动"的特性类似。风药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性能。在治疗心悸时配伍风药可起到疏散风邪、调理肝气、活血通络、胜湿祛痰、增效补虚的功效。现代医家亦重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合理配伍风药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的相关条文"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在帕金森病的辨证论治中,应当充分运用"肝风、脾湿、肾寒"的病机理论,以提高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诸风掉弦,皆属于肝"出自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被列在病机十九条之首,主要阐释了风邪致病的特点、症状以及如何论治,后世医家对此条文多有发挥,为从肝论治"脑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认为眩晕为内动之肝风与外感风邪合而为病,即"诸风掉弦"中的"风"有两层含义。本文将从眩晕入手,试图探究从肝论治眩晕的中医机理。  相似文献   

6.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非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的"咳嗽""喘证""肺痹""肺痿""痉咳""咽源性咳嗽"等疾病范畴论治。王书臣教授擅长从风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认为风邪易侵犯肺卫,损伤肺络,肝风内盛,脾虚湿盛易损伤肺气,导致咳嗽变异性哮喘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临证治以祛风为主,兼以活血、疏肝、健脾,取得较好疗效。现结合典型病例,介绍相关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风是指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具有动摇、眩晕、震颤、抽搐等症状的病证,以"风性主动"为特征。"肝风"之名由来已久,但其内涵,古今有异。《内经》时期所说的"肝风",隶属于五脏中风,即"风中于肝"所致的病证。以后历代关于肝风的含义虽有发展,如在证候上已不局限于《内经》所述之状,而开始有"筋脉拘挛"、  相似文献   

8.
王宝亮教授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40余载。王宝亮教授治疗痫证,新病实证期以"治标祛邪"为主,善从"风、火"论治,责之于肝,分肝风和肝火,主要分型为肝风痰浊证和肝经郁热证;久病虚证期,虚实夹杂,以"治本补虚"与"标本兼顾"为主,善从"痰、虚"论治,责之于脾、肾;主要分型为脾虚痰阻证和肝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9.
郭子光对几种"肝风内动"治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中医杂志》2004,45(10):739-740,783
清代叶天士发明内风,认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其后,张山雷更明确指出:"内动之风,皆肝木之旺,木火生风"(《中风B378诠*中风总论》).近现代医家将其概括为"肝风内动",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将"肝风内动"的临证特点表述为:凡具有头摇眩晕,昏扑,肢体麻木、拘挛、动、抽搐,半身不遂,角弓反张,舌强不语,两眼直视等,具"掉眩"、"强直"特征的证候,皆属"肝风内动"所致.而在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方面,除"肝阳化风"外,更有"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发挥.不过,就"肝风内动"的临床表现特点而言,尚不止于"掉眩"和"强直".《素问*风论》指出:"风者善行而数变."由此可见,风病的共通性特点是"变",即其证候表现变化多端;"动",即其证候表现异常动态,且可发生于内外任何部位.这就说明"肝风内动"的证候表现除"掉眩"和"强直"以外,还具有"变"和"动"的特点.换言之,凡具有"变"和"动"特点的证候,都要考虑"肝风内动"的可能.这意味着"肝风内动"证候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郭子光教授在临床上经治了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顽症,印证了古人关于风病的"变"和"动"的认识.兹录于此,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叶天士对肝风病因、病机、立法用药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叶氏在继承前人肝风病因、病机认识基础上提出的肝风病机为"身中阳气之动变"及创立的"阳化内风"理论,于当今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内风"在《黄帝内经》中有病因和病机的双重含义,而"肝风"不具有病机的含义。《黄帝内经》以降",内风学说"逐渐盛行",内风"特指病机含义。"肝风"分为病和证两部分,前者指肝受邪的外感疾患,后者从属于"内风"。本文从病因病机、概念、现代研究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多发的功能性胃肠疾患,发病原因复杂、缠绵难愈,中医主要归为"泄泻""腹痛""肠郁"范畴。"风胜湿"理论是指导腹泻相关性疾病治疗的重要理论,自古有之,通过从病机、治法方面阐述风胜湿理论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等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遏制高血压的发病率,减轻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是眼下亟需解决的难题。中国传统医学,因为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目前正越来越多地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中医认为"风邪"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且贯穿始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高血压位在络,络脉病变亦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络病、风邪与高血压发生发展及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疾病密切相关。从伤寒六经辨证角度来看,"络""风"与厥阴关系密切,络病属厥阴,风邪始于厥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持续存在与厥阴病密切相关。本文从厥阴"络""风"角度浅析高血压的病机与论治,具体论述厥阴"络""风"与高血压的关系,认为厥阴风火内郁,肝火上冲;厥阴虚损,肝风内动、络虚风动;厥阴外感,外风引动是导致高血压发生发展,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病机,并基于厥阴主方乌梅丸探讨厥阴"络""风"同治之法。六经统百病,开后世之门径,基于厥阴"络""风"角度探讨高血压病机与论治,对指导高血压的防治、减轻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持续改善心脑血管病预后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14.
肝风概念、病机与证候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风"有常变论及"肝风"的概念,认为肝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病机复杂,但主要与肝木郁悖有关.肝风的证候特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身体动摇,而全身动摇不定或头身肢体、肌肉筋脉抽瘈等;二是发病的规律性:肝风为病具有反复发作与阵发性发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刘卓教授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可归属"慢惊风""抽搐"等范畴,与"肝风""痰火"关系密切;脾常不足,脾主运化水湿,开窍于口,饮食伤脾,或久病体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阻心窍,心神被蒙,则脾气乖戾,喉发异声。肝风夹痰走窜于经络,因此出现抽动的症状。运用文静汤加减与饮食情志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优势。中医学按其症状特征归为"泄泻""腹痛""痛泄"等疾病范畴,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风药性轻灵,具有辛散升发的作用,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起到升清降浊、健脾胜湿、调肝理气、通络散结的关键作用,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介绍华荣主任应用风药治疗脑病的临床经验。华荣主任认为不论外风抑或内风所致的脑病,均有发病迅速、变化急剧等特点,符合风邪善行数变的特征,病机多有卫外不固、风邪直中及中气不足的特点。而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的特性,可以外解风邪,升提阳气,开通脑窍。故临证治疗脑病首用风药解表透邪,其次,用风药升阳胜湿以充脑髓、调气开郁以安脑神、搜风剔络以通脑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多停留在"毒邪致癌""本虚致癌"范畴,但是"癌毒""本虚"的提出并不能在中医层面全面解释癌症的发病和发展病机,也不能解释"癌"的增殖性、侵润性、转移性、消耗性等特征。笔者在临床的探索中,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有关思想与临床用药的特征,运用中医思维思考"癌"在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认为癌具有"春、风、木"的特性,指出"肝风"与"癌变"的关系,进而提出疏肝理气的防治之法,望予同道参考纠正。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较高。早期属于"痹证""血痹"范畴,晚期则属于"痿证"范畴。其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但也是与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肝阳化风,肝风入络;瘀血痰浊,痹阻脉络分不开的。消渴病的辨证存在不同的体系,李显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又将其分为"皮肉脉筋骨局部分型辨证法",并研制成功了"九虫丹"活血益气,通络止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古医籍中"风瘙痒""痒风""瘾疹""血风疮"症状描述和病机的查阅和分析,探究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可能的中医病名及其演变和发展,认为中医"风瘙痒""痒风""瘾疹""血风疮"病名内涵广泛。将中医"风瘙痒""痒风""风行身体如虫行候"作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病名,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在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提高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