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体质学的创始人 ,王琦教授在中医体质的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相继于 1982年主编出版了《中医体质学说》 ,1995年主编出版了《中医体质学》 ,完成了中医体质理论由学说到学科门类的转变。王琦教授十分重视中医体质学的临床应用 ,形成了以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的诊疗特色。笔者有幸随王教授学习 ,亲聆教诲 ,受益匪浅 ,下面将王教授辨体论治的思想作一介绍 ,以飨读者。1 体质与治病求本的关系病和证都不能离开机体而出现 ,从某种意义来说 ,病和证都是以体质为基础并以其为机转的。中医治病 ,常以患者的体质情况作为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中医体质学说这门新的学科,并提出了9种基本体质,其中特禀质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禀赋遗传等因素造成的特殊体质。基于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参合卫气营血和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在特禀质的基础上细分出营血热体质,认为此类体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热、瘀、虚,调体当清热凉血、滋阴养血、通畅血脉,调治当以生地黄、麦冬、玄参为核心药物,且重视机体自和之力,顺势而为,从而达到祛病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医体质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的医著都对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发挥,并充实其学说。建国后是体质学说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一书,集历代之大成,又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使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在历代体质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王琦教授对中医学的理论建树颇多 ,先后创立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等 ,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提出了“阳痿从肝论治”、“前列腺炎分期论治”等论说 ,被学术界广泛认可。脾胃外感学说则是王琦教授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提出的新的论点。1 脾胃外感说的提出及其内涵脾胃内伤说是金  相似文献   

5.
中医体质诊断客观化规范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国内研究概况中医对体质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但一直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没有统一规范的体质类型判定标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王琦教授提出7种中医体质类型(后增补为9种),并对每种体质特征进行描述[2]才正式揭开中医体质诊断的帷幕。此后,王琦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研究课题组  相似文献   

6.
<正> 王琦、盛增秀同志所著《中医体质学说》一书,就体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反映了中医体质学说的重要性及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足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之师法。学习之余,仅就有关内容,作以评介。  相似文献   

7.
通过古代文献了解古人对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的认识,现代以王琦教授提出的九种体质学说理论为依据,总结出体质与妇科疾病的联系,提出了因体施护、针药干预等辨体调体方法在妇科疾病的应用,为中医体质辨识在妇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梁惠陶  韦芳宁 《新中医》2017,49(5):156-158
<正>韦芳宁是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韦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曾师从中医体质学创始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及广东省肾病名中医杨霓芝教授。她善于把中医体质思想理论与中医肾脏病的诊治融为一体,特别是对血尿的治疗及善后调理有其独到之处。现将其辨体-辨病-辨证理论在肾脏病中的应用介绍如下。1辨体-辨病-辨证的概念"体",即体质,在70年代,王琦在继承古人有关体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连云港地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方法:采用王琦教授9种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对1232例纳入者的中医体质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及不同性别纳入者的体质差异。结果:平和质占0.2%,偏颇体质占99.8%,偏颇体质兼夹普遍存在,男女体质分布不同。结论:该地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为阳虚质、气虚质和气郁质,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0.
<正> 王琦、盛增秀同志的新著《中医体质学说》,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医体质学说,为深入研究这一学说提供了较完整、可靠的资料,对临床治疗亦颇具参考价值。全书共分七章。首先对《内经》有关体质分型的理论作了通俗、详尽地阐述,从理论上分析了《内经》体质分类的理论基础,突出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体质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对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作者结合客观实际,适当地运用现代研究资料作了九项说明。这不仅对研究古人和现代人的体质与医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是对未来的相关研究,也将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琦教授基于“辨体论治”的三辨诊疗模式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教授是中医体质学说的创始人,其创建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复杂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发挥着中医治疗优势。其"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泽  韩旭 《中医临床研究》2023,(22):120-124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征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中医体质学说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特征及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学说。现代医家对中医体质分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还是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分类较全且具有代表性的是王琦的体质九分法。总体来说,中医体质学说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明确疾病的类型及传变趋势,从而有效治疗各种疾病。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旭教授在长期研究体质学说的基础上,将辨证论治与辨体质论治相结合治疗多种内科疾病,效果显著。韩旭教授认为,虽然汗证是由机体阴阳失调导致的,但不能盲从阴虚或者阳虚论,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及临床表现论治,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文章通过案例介绍韩旭教授辨体质论治汗证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1前言倪诚(双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琦教授学术继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王琦教授。大家都知道王琦教授是我国中医  相似文献   

14.
首届全国中医体质学说及腹诊研讨会学术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届研讨会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北分会联合举办的,1987年8月4日~7日在秦皇岛市召开。会议共收到全国近400篇论文(其中中医体质学说论文207篇,腹诊论文189篇),反映了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和腹诊研究的现状和成绩。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会议回顾了体质学说的发展过程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指出七十年代以来,薛崇成、曾昭耆、秦德平、匡调元等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悉心研究,王琦、盛增秀等  相似文献   

15.
略论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体质学说滥觞于《内经》 ,发展于现代。 2 0世纪 80年代 ,王琦教授等主编的《中医体质学》一书的问世 ,推动了《内经》体质学说的深入研究 ,并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确立 ;中医体质学说 ,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 ,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如下 :1 体质与发病中医体质学说认为 ,体质决定着是否发病 ,并决定着发病倾向。体质的差异 ,是人体内在的脏腑阴阳气血之偏倾和机能代谢之差异的反映 ,代表了个体的整体特征。《素问·刺法论》说 :“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说 :“风…  相似文献   

16.
王琦教授作为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学科的创建人,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的治疗思想。着眼于血瘀体质,从辨体-辨病-辨证,治疗原则与要点,方药应用,疗效评价方面对王琦教授辨血瘀体质论治疾病的临床思想做一分析,以期从中总结点滴经验,利于更好地掌握王琦教授以体质为本、以体质为核心的临证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体质学》是著名中医学家王琦教授的一部力作,也是他所领导的科研组多年研究和探索的心血与汗水的结晶。该书包括概论、体质类型、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与辨证、体质与治疗、体质与养生预防、少数民族医学体质理论、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等九章,集中论述了体质理...  相似文献   

18.
王琦教授是中医男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在中医领域建树颇多,尤其在中医男科上造诣颇深。本文就王琦教授诊疗男性不育的经验进行总结,发现王琦教授在治疗男性不育症时,诊疗思路灵活,遵循体质学说,发挥"辨病-辨体-辨证的诊疗模式",强调"主病主方",同时兼顾"湿热瘀虫毒"等致病因素,合理制方,以"升精赞育汤"为主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为制定高血压的中医防治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分类量表,从本中心的慢病管理系统中随机抽样50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析分型。结果:在九种体质中,平和质59例,另外八种偏颇体质共441例。对于兼夹偏颇体质的患者,其偏颇体质类型以体质辨析软件得出的排在第一位的偏颇体质为代表。通过统计分析,气虚质分布最多,占30.2%,其次是痰湿质(28.8%),平和质(11.8%),阳虚质(10.0%),分布最少的是特禀质(0.8%)。结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等与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可能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在管理中根据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患者制定出相应的防治干预方案,可以提高高血压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中医学古无"体质"之名,自《内经》始,古代中医药文献中有"禀赋"、"素质"、"禀质"、"素禀"、"气禀"、"气体"等名称。中医体质学说始于20世纪70年代,匡调元最先于1977年发表了《体质病理学研究》的论文。1978年王琦、盛增秀明确提出了"中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